一种弓形贴装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4141发布日期:2019-04-03 00:07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弓形贴装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的表面贴装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贴装的变压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资讯产品、家用电器产品以及绿色照明等领域的发展,为其配套的电子产品大量使用到了整流桥、二极管、稳压管等重要元器件,并对这类器件产品的“轻、薄、小、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超小型塑封结构,不仅代表了行业技术水平,对后级产品的小型化、更高的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要求至关重要;目前半导体元器件中使用量最大的整流二极管产品,也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安装了四颗二极管的整流桥封装器件以使用安装方便、功率密度高、占用PCB板面积小、可靠性高等特点,在一些高端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变压器引脚是用于安装固定变压器的重要装置,然而,现有电子元器件产品的引脚通常为长直形,形状单一,在特殊封装条件下无法牢固可靠地贴装于PCB表面,现有技术变压器的安装为插件安装引脚,需要人工插件安装或者手工焊接安装,浪费人力资源、生产时间长、不能实现快速大规模生产、工艺控制一致性差。因此亟需对引脚进行重新设计。

现有技术CN2016202102678公开了一种贴装变压器脚型,包括骨架、线圈、引脚、保护层,骨架下部设置有若干个引脚,线圈与引脚分别连接,引脚90°弯折,引脚可直接贴片案子在电路板上。现有技术CN201720141013X公开了一种变压器骨架,涉及到车载变压器技术领域,骨架主题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引脚,引脚为放倒的U型金属件,绝缘耐压程度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变压器,往往无法保证足够的水平度要求,承受应力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弓形贴装的变压器结构,可以实现贴片安装要求,节省人工,且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生产中工艺可控度高,并且解决了贴片过程中容易出现引脚虚假焊等缺陷,减少了人工焊接过程中较多工艺性不良的风险,而且能够提高引脚承受的应力,增加散热性能,适合于高密度的表面贴装,有效地集成了变压器的小型化和高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弓形贴装变压器结构,包括骨架、线圈、引脚,所述骨架上绕有线圈,所述骨架下部端面设有若干个引脚,引脚由骨架两侧表面向外延伸且沿骨架上端面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引脚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其中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平行于骨架下端面,所述第一引脚为连接部,连接线圈,第一引脚向骨架外侧方向延伸,另一端连接第二引脚,第二引脚垂直设置,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第三引脚向骨架内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引脚与第一引脚的长度比值为1.5:3.5,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的长度比值为1.25-1.5:1。

第三引脚与第一引脚、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在上述数值比例范围内引脚牢靠度大大提高,明显优于其他长度比值情况下的应力承受度,甚至于在其他长度比例关系下,在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连接部位增加强度设置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长度比值下牢靠度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引脚的底部低于骨架下端面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引脚材质为CP线或者铜包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引脚底面为扁平面,可以有效地保障引脚水平度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引脚设置有两排,设置在骨架相对的两个侧面,引脚均匀分布,可以提高牢固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骨架为电木料。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采用的导线为膜包绝缘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改变引脚形状,能够使其更加牢固的贴装于电路板等表面,提高引脚承受的应力,增加散热性能,适合于高密度的表面贴装,有效地集成了变压器的小型化和高性能,节省了人力,可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且工艺可控度高,提高生产的效率,引脚可直接贴片安装在电路板上,效率高,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弓形贴装变压器结构主视图;

其中,1是骨架、2是线圈、3是引脚、4是第一引脚、5是第二引脚、6是第三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一种弓形贴装变压器结构,包括骨架1、线圈2、引脚3;引脚3位于骨架端面中心线两侧相对面,设置为两排,引脚3最底面设置为扁平状,材质为CP线或者铜包钢,且若干个引脚的最底面均是处于同一水平面。骨架1上绕有线圈2,引脚3包括第一引脚4、第二引脚5、第三引脚6,引脚3由骨架两侧表面向外延伸且沿骨架上端面中心线对称分布,其中第一引脚4和第三引脚6平行于骨架下端面,第一引脚4为连接部,连接线圈,第一引脚4向骨架外侧方向延伸,另一端连接第二引脚5,第二引脚5垂直设置,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引脚4和第三引脚6,第三引脚6向骨架内侧方向延伸;第三引脚与第一引脚的长度比值为1.5:3.5,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长度比值是1.25:1。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