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2785发布日期:2019-03-02 02:19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板变压器生产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绕线类平板变压器是新型平板变压器中的一种,需要在已经插好针的PCB两端绕线圈,且两个线圈是用同一根线。目前行业内,没有实现此种绕线方式的自动绕线机,只有手动作业才能完成。人工需要手动工装才能完成此类绕线,存在效率和合格率极其低下的问题,无法实现同时两侧绕线。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实现全自动操作过程,高效的完成PCB两侧面自动绕线工艺,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良率以及产品一致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包括底座、张力机构、上料机构、储线机构、第一绕线装置和第二绕线装置,其中所述张力机构、所述第一绕线装置、所述上料机构、所述第二绕线装置和所述储线机构依次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绕线装置包括第一三坐标机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三坐标机构上的第一主轴机构、送线机构和第一剪线机构,所述第二绕线装置包括第二三坐标机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三坐标机构上的第二主轴机构和第二剪线机构;所述上料机构用于固定PCB板,待卷绕的铜线依次经过所述张力机构、所述送线机构、所述第一主轴机构、所述第一剪线机构、所述上料机构上的所述PCB板的内孔、所述第二剪线机构、所述第二主轴机构和所述储线机构,所述送线机构用于在送线时为传输所述铜线提供动力,所述张力机构用于在绕线和缠脚时提供张力,所述第一主轴机构和所述第二主轴机构分别用于对所述PCB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进行绕线和缠脚,所述第一剪线机构和所述第二剪线机构分别用于在绕线和缠脚完成后剪断所述PCB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所述铜线;所述储线机构用于在送线时储存预定长度的所述铜线以用于提供给所述第二主轴机构对所述PCB板的第二面进行绕线和缠脚。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转动轴、第一模芯轴、第一驱动单元、第一主轴传动组件、第一模芯拔插组件和第一导针,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三坐标机构上,所述第一模芯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内,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主轴传动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轴通过第一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导针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内;所述第一模芯轴包括第一模芯轴主体、第一凸台、第二轴承、第一拉拔连接件、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一绕线台,所述第一模芯轴主体通过所述第二轴承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内,所述第一凸台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模芯轴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和所述第一绕线台固定连接并设置在所述第一模芯轴主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绕线台设置在所述第一模芯轴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模芯轴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模芯轴主体之间以使得在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没有受到外力的拉拔作用时所述第一绕线台的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凸台的端面以形成第一绕线平台;所述第一模芯拔插组件用于在需要将所述第一绕线平台上卷绕的所述铜线贴合到所述PCB板的第一面时拉动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以带动所述第一绕线台移动至所述第一绕线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凸台的端面平齐;所述第二主轴机构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转动轴、第二模芯轴、第二驱动单元、第二主轴传动组件、第二模芯拔插组件和第二导针,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三坐标机构上,所述第二模芯轴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内,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主轴传动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轴通过第三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导针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轴内;所述第二模芯轴包括第二模芯轴主体、第二凸台、第四轴承、第二拉拔连接件、第二压缩弹簧和第二绕线台,所述第二模芯轴主体通过所述第四轴承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轴内,所述第二凸台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模芯轴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绕线台固定连接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模芯轴主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绕线台设置在所述第二模芯轴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设置在第二模芯轴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模芯轴主体之间以使得在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没有受到外力的拉拔作用时所述第二绕线台的端面凸出于所述第二凸台的端面以形成第二绕线平台;所述第二模芯拔插组件用于在需要将所述第二绕线平台上卷绕的所述铜线贴合到所述PCB板的第二面时拉动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以带动所述第二绕线台移动至所述第二绕线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凸台的端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轴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张紧轮和第一传动皮带,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传动皮带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张紧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从动轮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所述第二主轴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张紧轮和第二传动皮带,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传动皮带依次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张紧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所述第二从动轮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从动轮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芯拔插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板、第一前后气缸、第一上下气缸和第一拔插件,所述第三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前后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第一上下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前后气缸上,所述第一拔插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上下气缸上,在所述第一拔插件上设有第一卡口,以使得在需要将所述第一绕线平台上卷绕的所述铜线贴合到所述PCB板的第一面时,通过所述第一前后气缸和所述第一上下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拔插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卡口卡在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前后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拔插件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一拉拔连接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绕线台移动至所述第一绕线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凸台的端面平齐;所述第二模芯拔插组件包括第四安装板、第二前后气缸、第二上下气缸和第二拔插件,所述第四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前后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安装板上,所述第二上下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前后气缸上,所述第二拔插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上下气缸上,在所述第二拔插件上设有第二卡口,以使得在需要将所述第二绕线平台上卷绕的所述铜线贴合到所述PCB板的第二面时,通过所述第二前后气缸和所述第二上下气缸驱动所述第二拔插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卡口卡在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前后气缸驱动所述第二拔插件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拉拔连接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绕线台移动至所述第二绕线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凸台的端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送线机构包括纵向安装板、横向安装板、第三前后气缸、送线组件,所述纵向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三坐标机构上,所述第三前后气缸设置在所述纵向安装板上,所述横向安装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前后气缸上,所述送线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横向安装板上;所述送线组件包括送线驱动单元、第一送线导管、第二送线导管、第一送线轮、第二送线轮和第二送线轮控制单元,所述送线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送线轮,所述第二送线轮控制单元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二送线轮,以在送线时控制所述第二送线轮与所述第一送线轮紧挨设置,并在绕线和缠脚时控制所述第二送线轮与所述第一送线轮分开设置;所述第一送线导管和所述第二送线导管同轴排列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送线轮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相接触位置的前后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送线轮控制单元包括连接杆、连接杆轴、连接杆控制气缸和拉伸弹簧,所述第二送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送线轮横向并列排列,所述连接杆轴固定连接在所述横向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任意位置处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轴上,所述连接杆控制气缸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且所述拉伸弹簧连接在所述连接杆控制气缸和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储线机构包括支撑板、储线夹子单元和储线夹子控制单元,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储线夹子单元和所述储线夹子控制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储线夹子单元包括第五安装板、夹子驱动单元和储线夹子,所述第五安装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夹子驱动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第五安装板上,所述夹子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所述储线夹子以在所述储线夹子上储存预定长度的所述铜线,所述储线夹子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储线夹子的张开或夹紧。

优选地,所述储线夹子控制单元包括套筒、卡板、第三上下气缸、压缩弹簧和挡块,所述套筒和所述挡块分别套合在所述储线夹子上,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套筒和所述挡块之间,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卡板上,所述第三上下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三上下气缸连接并驱动所述卡板上下移动,在所述储线夹子的外表面处设有锥形结构,所述套筒的内圈处设有相应的锥形结构,以使得所述套筒向下移动时所述套筒的内圈的锥形结构能够抵在所述储线夹子外表面处的锥形结构处以使得所述储线夹子夹紧。

优选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安装座和产品导向组件,所述安装座安装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产品导向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产品导向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单元、第三主动轮、第三从动轮、第三传动皮带、导向轴、直线轴承、传动板和产品卡板,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三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三传动皮带环设于所述第三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上,所述导向轴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传动板通过所述直线轴承连接在所述导向轴上,所述产品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动板上,所述产品卡板用于固定所述PCB板,所述传动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传动皮带上以通过所述传动皮带的转动带动所述传动板在所述导向轴上来回移动。

优选地,所述上料机构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固定杆、锁紧凹槽块、第一锁紧单元和第二锁紧单元,所述第一锁紧单元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一锁紧气缸和第一锁紧齿块,所述第二锁紧单元包括第二固定块、第二锁紧气缸和第二锁紧齿块,其中所述固定杆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锁紧凹槽块固定设置于所述传动板的底部,在所述锁紧凹槽块的下端设置至少一个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第一锁紧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所述第二锁紧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块上,所述第一锁紧气缸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锁紧齿块上下移动以使得在所述锁紧凹槽块运动至所述第一锁紧齿块上方时所述第一锁紧齿块能够卡在所述锁紧凹槽块的所述凹槽结构内,所述第二锁紧气缸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锁紧块上下移动以使得在所述锁紧凹槽块运动至所述第二锁紧齿块上方时所述第二锁紧齿块能够卡在所述锁紧凹槽块的所述凹槽结构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能够实现长距离的铜线穿线,并在PCB板的两侧面实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绕线,动作准确度及精度高,不再需要人工干预,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良率及产品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储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一绕线装置的第一三坐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第一绕线装置的第一主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一绕线装置的第一主轴机构的端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A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第一绕线装置的送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第一绕线装置的第一剪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包括底座1、张力机构2、上料机构3、储线机构4、第一绕线装置5和第二绕线装置6,张力机构2、第一绕线装置5、上料机构3、第二绕线装置6和储线机构4依次安装在底座1上,第一绕线装置5包括第一三坐标机构5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三坐标机构51上的第一主轴机构52、送线机构53和第一剪线机构54,第二绕线装置6包括第二三坐标机构6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三坐标机构61上的第二主轴机构62和第二剪线机构63;上料机构3用于固定PCB板,待卷绕的铜线依次经过张力机构2、送线机构53、第一主轴机构52、第一剪线机构54、上料机构3上的PCB板的内孔、第二剪线机构63、第二主轴机构62和储线机构4,送线机构53用于在送线时为传输铜线提供动力,张力机构2用于在绕线和缠线时提供张力,第一主轴机构52和第二主轴机构62分别用于对PCB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进行绕线和缠脚,第一剪线机构54和第二剪线机构63分别用于在绕线和缠脚完成后剪断PCB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铜线,储线机构4用于在送线时储存预定长度的铜线以用于提供给第二主轴机构62对PCB板的第二面进行绕线和缠脚。

如图2所示,上料机构3包括两块安装座31、产品导向组件32和锁紧组件33,两块安装座31设置于底座1上,产品导向组件32和锁紧组件33分别安装在安装座31上,锁紧组件33设置于产品导向组件32的下方。产品导向组件32包括马达321、主动轮322、从动轮323、传动皮带324、导向轴325、直线轴承326、传动板327、产品卡板328,其中马达321设置于一侧的安装座31上,主动轮322设置于马达321上,从动轮323设置于另一侧的安装座31上,传动皮带324环设于主动轮322与被动轮323上,导向轴325连接于两侧的安装座31之间,传动板327通过直线轴承326连接在导向轴325上,产品卡板328设置于传动板327上;PCB板100固定设置于产品卡板328上,马达321带动主动轮322以驱动传动皮带324并带动从动轮323一并转动,传动板327固定在传动皮带324上的某一位置,以使得马达321能够驱动传动板327在导向轴325上来回移动。锁紧组件33包括固定杆331、锁紧凹槽块332、引导块333、第一锁紧单元334和第二锁紧单元335,第一锁紧单元334包括第一固定块3341、第一锁紧气缸3342和第一锁紧齿块3343,第二锁紧单元335包括第二固定块3351、第二锁紧气缸3352和第二锁紧齿块3353,其中固定杆331连接设置于两侧的安装座31之间,锁紧凹槽块332固定设置于传动板327的底部,在锁紧凹槽块332的下端设置至少一个凹槽结构,引导块333、第一固定块3341和第二固定块3351分别固定连接在固定杆331上,引导块333设置于第一固定块3341和第二固定块3351之间(进一步可以为固定杆331的中间位置),其上设有滚轮以引导传动皮带324,使得传动皮带324保持预定张力;第一锁紧气缸3342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块3341上,第一锁紧齿块3343固定连接在第一锁紧气缸3342上,第二锁紧气缸3352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块3351上,第二锁紧齿块3353固定连接在第二锁紧气缸3352上,在第一锁紧齿块3343、第二锁紧齿块3353上分别设有凸齿结构。

上料机构3的工作过程为:首先在产品卡板328安装固定PCB板100,启动马达321带动传动板327移动直至锁紧凹槽块332移动至第一锁紧单元334的上方,此时启动第一锁紧气缸3342带动第一锁紧齿块3343向上移动至第一锁紧齿块3343上的凸齿结构卡在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内以在安装PCB板100时稳固传动板327;在产品卡板328安装好PCB板100后,启动第一锁紧气缸3342带动第一锁紧齿块3343向下移动至第一锁紧齿块3343上的凸齿结构脱离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然后启动马达321带动传动板327移动直至锁紧凹槽块332移动至绕线工作位,此时锁紧凹槽块332位于第二锁紧单元335的上方,再启动第二锁紧气缸3352带动第二锁紧齿块3353向上移动至第二锁紧齿块3353上的凸齿结构卡在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内以对PCB板100进行绕线时稳固传动板327。

如图3所示,储线机构4包括支撑板41、储线夹子单元42、储线夹子控制单元43,支撑板41设置于底座1上,储线夹子单元42和储线夹子控制单元43分别设置于支撑板41上,储线夹子单元42包括马达安装板421、马达422、弹性储线夹子423,马达安装板421连接在支撑板41上,马达422安装在马达安装板421上,弹性储线夹子423连接在马达422上;储线夹子控制单元43包括套筒431、卡板432、导向轴433、导向轴承434、气缸435、气缸头436、压缩弹簧437、挡块438,套筒431和挡块438分别套合在弹性储线夹子423上,压缩弹簧437设置在套筒431和挡块438之间,导向轴承434固定连接在马达安装板421上,且导向轴承434套合在导向轴433上,导向轴43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卡板432上,气缸435固定在马达安装板421上,气缸头436连接在气缸435上且固定连接在卡板432上以通过气缸435带动卡板432上下移动;其中弹性储线夹子423包括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个半圆柱,其中下端处设有储线部4231,在储线部4231上部的外表面处设有锥形结构,套筒431的内圈处设有相应的锥形结构以使得套筒431向下移动时能够使得两个半圆柱相互之间夹紧。

储线机构4的工作过程为:将铜线的端部引至弹性储线夹子423上,启动气缸435驱动卡板432向下移动,套筒431在压缩弹簧437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套筒431内部的锥形结构卡在弹性储线夹子423的锥形结构上以使得弹性储线夹子423的两个半圆柱之间相互夹紧,铜线的端部固定在弹性储线夹子423上,然后启动马达422驱动弹性储线夹子423以及套筒431、压缩弹簧437、挡块438一同转动以使得铜线卷绕在储线部4231处;当需打开弹性储线夹子423时,只需启动气缸435驱动卡板432向上移动,卡板432带动套筒431向上移动(此时压缩弹簧437受到压缩)直至套筒431内部的锥形结构与弹性储线夹子423的锥形结构相互脱离,弹性储线夹子423张开。

如图4所示,第一绕线装置5的第一三坐标机构51包括Z轴移动组件511、X轴移动组件512、Y轴移动组件513,其中Z轴移动组件511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X轴移动组件512滑动连接在Z轴移动组件511上,Y轴移动组件513滑动连接在X轴移动组件512,Z轴移动组件511包括光杆导向组件5111和Z轴马达5112,光杆导向组件5111包括直线轴承51111和导向轴51112,直线轴承51111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导向轴51112穿过直线轴承51111内,Z轴马达5112能够驱动导向轴51112相对直线轴承51111沿Z轴方向来回移动;X轴移动组件512包括X轴移动滑轨5121、X轴马达5122和X轴传动组件5123,X轴移动滑轨5121设置于Z轴移动组件511上,X轴马达5122设置于X轴移动滑轨5121的端部,X轴传动组件5123设置于X轴移动滑轨5121上,X轴马达5122能够驱动X轴传动组件5123在X轴移动滑轨5121上沿X轴方向来回移动;Y轴移动组件513包括Y轴移动滑轨5131、Y轴马达5132和Y轴传动组件5133,Y轴移动滑轨5131设置于X轴移动组件512上,Y轴马达5132设置于Y轴移动滑轨5131的端部,Y轴传动组件5133设置于Y轴移动滑轨5131,Y轴马达5132能够驱动Y轴传动组件5133在Y轴移动滑轨5131上沿Y轴方向来回移动。

第一三坐标机构51的工作过程为:通过Z轴马达5112驱动导向轴51112在直线轴承51111内沿Z轴方向来回移动,使得X轴移动组件512和Y轴移动组件513可同时沿Z轴方向来回移动;通过X轴马达5122驱动X轴传动组件5123在X轴移动滑轨5121沿X轴方向来回移动,使得Y轴移动组件513可同时沿Z轴方向和X轴方向来回移动;通过Y轴马达5132驱动Y轴传动组件5133在Y轴移动滑轨5131沿Y轴方向来回移动,从而使得安装在第一三坐标机构51上的第一主轴机构52、送线机构53和第一剪线机构54可同时沿Z轴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来回移动。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绕线装置5的第一主轴机构52包括纵向安装板521、转动轴522、模芯轴523、马达524、主轴传动组件525、模芯拔插组件526和导针527,纵向安装板521固定连接在第一三三坐标机构51上,模芯轴523设置在转动轴522内,马达524连接主轴传动组件525带动转动轴522转动,主轴传动组件525包括主动轮5251、从动轮5252、张紧轮5253和传动皮带5254,主动轮5251连接在马达524上,传动皮带5254依次连接主动轮5251、张紧轮5253、从动轮5252以使得可以通过马达524驱动从动轮5252转动,转动轴522通过轴承5221连接在纵向安装板521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从动轮5252上,其中导针527固定连接在转动轴522内,以使得从动轮5252转动能够带动转动轴522转动并进一步带动导针527转动;模芯轴523包括模芯轴主体5231、凸台5232、轴承5233、拉拔连接件5234、压缩弹簧5235和绕线台5236,模芯轴主体5231通过轴承5233连接在转动轴522内,凸台5232固定连接在模芯轴主体5231的第一端,拉拔连接件5234和绕线台5236固定连接并设置在模芯轴主体5231的内部,绕线台5236设置在模芯轴主体5231的第一端,拉拔连接件5234设置在模芯轴主体5231的第二端,压缩弹簧5235设置在拉拔连接件5234和模芯轴主体5231之间(压缩弹簧5235的两端分别抵在模芯轴主体5231的内腔和绕线台5236之间)以使得在拉拔连接件5234没有受到外力的拉拔作用时绕线台5236的端面凸出于凸台5232的端面以形成绕线平台。模芯拔插组件526包括安装板5261、前后气缸5262、上下气缸5263和拔插件5264,安装板5261固定安装在纵向安装板521上,前后气缸5262固定连接在安装板5261上,上下气缸5263固定连接在前后气缸5262上,拔插件5264固定连接在上下气缸5263上,在拔插件5264上设有卡口52641;当绕线结束时,通过前后气缸5262、上下气缸5263分别驱动拔插件5264移动以使得卡口52641卡在拉拔连接件5234上,然后通过前后气缸5262驱动拔插件5264向后移动,进一步带动绕线台5236向后移动直至绕线台5236的前端与凸台5232的前端平齐,使得绕在绕线台5236上的铜线能够脱离绕线台5236。

第一主轴机构52的工作过程为:在送线过程中,第一主轴机构52不需工作,仅需通过导针527穿线送线即可;在需要绕线时,模芯轴523调节合适的幅宽(幅宽是指绕线台5236端面凸出于凸台5232端面的宽度),幅宽大小为铜线的线径,然后启动第一三坐标机构51带动第一主轴机构52的导针527运动至PCB板100的内孔卡位处以将铜线卡在内孔卡位上;马达524带动转动轴522转动以进一步带动导针527围绕绕线台5236转动以使得铜线卷绕在绕线台5236上;转动指定圈数完成卷绕后,启动前后气缸5262、上下气缸5263以驱动拔插件5264移动以使得卡口52641卡在拉拔连接件5234上,然后通过前后气缸5262驱动拔插件5264向后移动,进一步带动绕线台5236向后移动直至绕线台5236的前端与凸台5232的前端平齐,使得绕在绕线台5236上的铜线能够脱离绕线台5236至PCB板的第一面上,此时用热风枪对着PCB板加热,使得线圈受热粘在PCB板的第一面上。

如图8所示,第一绕线装置5的送线机构53包括纵向安装板531、前后气缸532、横向安装板533、送线组件534,其中纵向安装板531安装在第一三坐标机构51上,前后气缸532设置于纵向安装板531上,横向安装板533连接在前后气缸532上,送线组件534固定连接在横向安装板533上。送线组件534包括送线马达5341、第一送线导管5342、第二送线导管5343、第一送线轮5344、第二送线轮5345、连接杆5346、连接杆轴5347、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拉伸弹簧5349,其中,送线马达5341连接并驱动第一送线轮5344,第二送线轮5345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5346的第一端且与第一送线轮5346横向并列排列,第一送线导管5342和第二送线导管5343同轴纵向排列且分别设置于第一送线轮5344和第二送线轮5345相接触位置的前后两侧;连接杆轴5347固定连接在横向安装板533上并连接在连接杆534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连接杆5346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轴5347上,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连接在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且拉伸弹簧5349连接在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和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之间。

送线机构53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穿线和送线时,启动前后气缸532推动横向安装板533向前移动,使得第一送线导管5342紧挨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导针527,此时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的推动杆处于缩回状态,通过拉伸弹簧5349拉动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使得连接在连接杆5346的第一端的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紧邻排列,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之间的压紧力也即为拉伸弹簧5349的拉力,然后启动送线马达5341驱动第一送线轮5344转动以将铜线向第一主轴机构52的方向滚动挤压,实现送线;当送线完成,需进行绕线或缠脚时,启动前后气缸532推动横向安装板533向后移动,使得第一送线导管5342与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导针527分开一定距离,并启动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推动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使得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分开,使得在进行绕线和缠脚过程中,铜线从张力机构2中被动拉出。

如图9所示,第一绕线装置5的第一剪线机构54包括横向安装板541、前后气缸542、剪刀安装板543和气动剪刀544,其中横向安装板541安装在第一主轴机构52上,前后气缸542安装在横向安装板541上,剪刀安装板543连接在前后气缸542上,气动剪刀544安装在剪刀安装板543上,前后气缸542能够驱动气动剪刀543前后运动以使得气动剪刀543到预定位置剪断待剪的铜线。

第二绕线装置6包括第二三坐标机构6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三坐标机构61上的第二主轴机构62和第二剪线机构63,其中,第二三坐标机构61与第一三坐标机构51结构相同,第二主轴机构62与第一主轴机构52相同,第二剪线机构63与第一剪线机构54相同,在此都不再赘述。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包括PCB板100、线圈200、插针300和线圈400,线圈200和线圈400分别分布于PCB板100的两侧面,且线圈300和线圈400属于同一根铜线卷绕形成的两个线圈,其连通着连接于PCB板100的内孔卡位101处,PCB板100的中心设有内孔10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实现了自动对PCB板100上绕线形成线圈200和线圈400。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工作过程为:

(1)在上料机构3上固定PCB板100:启动马达321带动传动板327移动直至锁紧凹槽块332移动至第一锁紧单元334的上方,此时启动第一锁紧气缸3342带动第一锁紧齿块3343向上移动至第一锁紧齿块3343上的凸齿结构卡在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内以在安装PCB板100时稳固传动板327;在产品卡板328安装好PCB板100后,启动第一锁紧气缸3342带动第一锁紧齿块3343向下移动至第一锁紧齿块3343上的凸齿结构脱离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然后启动马达321带动传动板327移动直至锁紧凹槽块332移动至绕线工作位,此时锁紧凹槽块332位于第二锁紧单元335的上方,再启动第二锁紧气缸3352带动第二锁紧齿块3353向上移动至第二锁紧齿块3353上的凸齿结构卡在锁紧凹槽块332下端的凹槽结构内以对PCB板100进行绕线时稳固传动板327。

(2)从PCB板100的内孔102穿线:起始铜线由人工穿过张力机构2,再经过第一绕线装置5的送线机构53上的第一送线导管5342、第二送线导管5343,在无张力情况下,送线机构53将铜线送至第一绕线装置5的第一主轴机构52的导针527,再经过上料机构3上固定的PCB板100的内孔102,然后经过第二绕线装置6的第二主轴机构62的导针,再由储线机构4的弹性储线夹子423夹紧;其中送线机构53的送线过程为:启动前后气缸532推动横向安装板533向前移动,使得第一送线导管5342紧挨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导针527,此时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的推动杆处于缩回状态,通过拉伸弹簧5349拉动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使得连接在连接杆5346的第一端的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紧邻排列,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之间的压紧力也即为拉伸弹簧5349的拉力,然后启动送线马达5341驱动第一送线轮5344转动以将铜线向第一主轴机构52的方向滚动挤压,实现送线。

(3)在储线机构4上储线:将铜线的端部引至弹性储线夹子423上,启动气缸435驱动卡板432向下移动,套筒431在压缩弹簧437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套筒431内部的锥形结构卡在弹性储线夹子423的锥形结构上以使得弹性储线夹子423的两个半圆柱之间相互夹紧,铜线的端部固定在弹性储线夹子423上,然后启动马达422驱动弹性储线夹子423以及套筒431、弹簧437、挡块438一同转动以使得铜线卷绕在储线部4231处,储存预定长度的铜线在储线部4231处。

(4)PCB板100两侧飞叉绕线:此时送线机构53启动前后气缸532推动横向安装板533向后移动,使得第一送线导管5342与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导针527分开一定距离,并启动连接杆控制气缸5348推动连接杆5346的第二端使得第二送线轮5345与第一送线轮5344分开;张力机构2启用张力,铜线在有张力情况下,第一绕线装置5的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模芯轴523调节合适的幅宽(幅宽是指绕线台5236端面凸出于凸台5232端面的宽度),幅宽大小为铜线的线径,第二绕线装置6的第二主轴机构62上的模芯轴调节同样合适的幅宽;然后分别启动第一三坐标机构51和第二三坐标机构61带动第一主轴机构52和第二主轴机构62的导针运动至PCB板100的内孔卡位101处以将铜线卡在内孔卡位101上。

第一主轴机构52上的马达524带动转动轴522转动以进一步带动导针527围绕绕线台5236转动以使得铜线卷绕在绕线台5236上;转动指定圈数完成卷绕后,在第一主轴机构52中启动前后气缸5262、上下气缸5263以驱动拔插件5264移动以使得卡口52641卡在拉拔连接件5234上,然后通过前后气缸5262驱动拔插件5264向后移动,进一步带动绕线台5236向后移动直至绕线台5236的前端与凸台5232的前端平齐,使得绕在绕线台5236上的铜线能够脱离绕线台5236至PCB板100的第一面上,此时用热风枪对着PCB板100加热,使得线圈受热粘在PCB板100的第一面上;与此同时,第二主轴机构62的动作与第一主轴机构51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将线圈粘在PCB板100的第二面上。

(5)在PCB板的插针300上缠脚:分别启动第一三坐标机构51和第二三坐标机构61带动第一主轴机构52和第二主轴机构62的导针运动至PCB板100的插针300的位置以将铜线缠绕在PCB板的插针300的两侧。

(6)剪线:分别启动第一三坐标机构51和第二三坐标机构61带动第一剪线机构54的气动剪刀544和第二剪线机构63的气动剪刀将PCB板的插针300的两侧的铜线剪断;至此,完成了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步骤。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为一次对四个平板变压器的PCB板进行穿线、阿尔法绕线,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增加相应的动力传递或动力机构可扩展为更多个相应的设备,可同时对多个平板变压器的PCB板进行内孔穿线、储线、PCB板两侧飞叉绕线、缠脚、剪线等操作。

通过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平板变压器的阿尔法全自动绕线机能够实现下述效果:

(1)采用全自动化精密型张力机构、上料机构、储线机构、主轴机构、送线机构、剪线机构等相结合,将PCB板内孔穿线、储线、PCB板两侧飞叉绕线、缠脚、剪线等工序集成于一台自动化设备上,实现全自动化PCB板内孔穿线、储线、PCB两侧飞叉绕线、缠脚、剪线等操作过程,动作准确度及精度高,不再需要人工干预,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良率及产品一致性;

(2)通过主要由送线机构、第一绕线装置的第一主轴机构和第一三坐标机构、上料机构、第二绕线装置的第二主轴机构和第二三坐标机构组成的全自动送线机构,可精确控制送线的长度、传送和穿线过程,精确实现PCB内孔穿线;

(3)通过储线机构电机的旋转储线,可精确控制储线的长度,而且长度不受限制,在绕线过程中,可以通过储线电机的扭矩控制功能实现储线端线张力的稳定控制,避免了储线端绕线张力不稳定而出现线圈松散、排列不紧等现象;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的储线机构,只能能够实现储存一定长度的铜线即可;

(4)通过第一绕线装置上的第一主轴机构和第一三坐标机构、第二绕线装置上的第二主轴机构和第二三坐标机构、及储线机构组成的全自动飞叉绕线机构,可实现PCB两端全自动飞叉绕线功能,第一绕线装置和第二绕线装置上的主轴机构可实现XYZ三个维度运动,可自由精确的进行模芯对位、幅宽调整、飞叉绕线等过程,而不再需要人工干预,实现了人工无法实现的PCB两端同时自动绕线的动作,大幅提高了产品绕线效率,解决了绕线过程线圈松散、无张力等问题,从而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

(5)通过第一绕线装置上的第一主轴机构和第一三坐标机构、第二绕线装置上的第二主轴机构和第二三坐标机构、及储线机构组成的全自动飞叉绕线机构,可实现PCB两端全自动缠脚功能,第一绕线装置和第二绕线装置上的主轴机构可实现XYZ三个维度运动,可自由控制缠脚的位置、圈数和缠脚的松紧度;

(6)通过第一绕线装置上的剪线机构和第一三坐标机构、第二绕线机构上的第二剪线机构和第二三坐标机构,可实现缠脚后的尾线处理功能,不再需要人工处理,剪线干净整齐,不留线尾。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