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耳机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8116发布日期:2019-04-09 22:4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结构的耳机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新型结构的耳机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能产生声音效果的耳机插座连接器在视听音响产品中已被广泛使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语音信号的传输。近年来,随着各种轻巧型电子产品的问世,如移动电话、PDA、MP3与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发展,耳机插座连接器在这些产品上的应用更显重要。

现有耳机插座连接器的各信号端子、开关端子普遍是单独模具冲压形成,并且独立组装于塑胶本体。由于大多数信号端子/开关端子分别单独使用一套模具制成,并需要逐一组装在一起,组装效率低,模具投资大,从而增加制作成本。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插座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耳机插座连接器,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耳机插座连接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结构的耳机插座连接器,包括有塑胶主体、第一塑胶座、第二塑胶座、信号端子组以及复合端子组;

该塑胶主体的外周侧面为封闭结构,塑胶主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供耳机插头插入的插孔,塑胶主体的后端面开设有容纳槽和让位通槽,该容纳槽和让位通槽均连通插孔的后端;

该第一塑胶座嵌入容纳槽中固定;该第二塑胶座抵于塑胶主体的后端面上固定;

该信号端子组与第一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信号端子组的接触部穿过容纳槽伸入插孔中,信号端子组的焊接部伸出塑胶主体外;

该复合端子组与第二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复合端子组的接触部穿过让位通槽伸入插孔中,复合端子组的焊接部外露于第二塑胶座。

优选的,所述信号端子组由同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而成。

优选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包括有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和第三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和第三信号端子并排分布,第三信号端子位于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和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往第三信号端子的接触部方向拐弯延伸,使得各个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径向分布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复合端子组由另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而成。

优选的,所述容纳槽延伸至插孔的前端并贯穿至塑胶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该信号端子组的接触部位于容纳槽的前端,且信号端子组的接触部径向分布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塑胶主体的前端套设有金属套环,该金属套环封盖所述容纳槽的前端开口。

优选的,所述复合端子组包括有信号端子、第一可动侦测端子和第二可动侦测端子,该信号端子、第一可动侦测端子和第二可动侦测端子均与塑胶基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第二可动侦测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一可动侦测端子之接触部的上方或下方;耳机插头插入状态下,耳机插头促使第一可动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沿耳机插头的径向活动而与第二可动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的固定部、第二可动侦测端子的固定部、信号端子的固定部均镶嵌成型固定在塑胶基座内,且第二可动侦测端子的固定部和信号端子的固定部分别位于第一可动侦测端子的固定部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从其固定部延伸出第一可动力臂,前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一可动力臂的尾端;该第二可动侦测端子从其固定部延伸出第二可动力臂,前述第二可动侦测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二可动力臂的尾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上镶嵌成型有一与耳机插头接触的塑胶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利用信号端子组与第一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并配合复合端子组与第二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使得信号端子组和复合端子组分两次即可组装在塑胶主体上,大幅度减少组装工序,有效提高耳机插座生产效率,释放社会生产力,同时降低模具投资,使得产品结构更为小巧紧凑。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再一角度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耳机插头插入状态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塑胶主体 11、插孔

12、容纳槽 13、让位通槽

20、第一塑胶座 30、第二塑胶座

40、信号端子组 41、第一信号端子

42、第二信号端子 43、第三信号端子

401、接触部 402、焊接部

50、复合端子组 51、信号端子

52、第一可动侦测端子 521、接触部

522、第一可动力臂 53、第二可动侦测端子

531、接触部 532、第二可动力臂

54、塑胶体 60、耳机插头

70、金属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塑胶主体10、第一塑胶座20、第二塑胶座30、信号端子组40以及复合端子组50。

该塑胶主体10的外周侧面为封闭结构,塑胶主体10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有供耳机插头60插入的插孔11,塑胶主体10的后端面开设有容纳槽12和让位通槽13,该容纳槽12和让位通槽13均连通插孔11的后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2延伸至插孔11的前端并贯穿至塑胶主体10的前端外表面。并且,所述塑胶主体10的前端套设有金属套环70,该金属套环70封盖所述容纳槽12的前端开口。

该第一塑胶座20嵌入容纳槽12中固定,第一塑胶座20封盖所述容纳槽12的后端开口,以避免容纳槽12溢胶。该第二塑胶座30抵于塑胶主体10的后端面上固定。

该信号端子组40与第一塑胶座20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信号端子组40的接触部401穿过容纳槽12伸入插孔11中,信号端子组40的焊接部402伸出塑胶主体10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组40由同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而成;该信号端子组40的接触部401位于容纳槽12的前端,且信号端子组40的接触部401径向分布于同一水平面上,具体而言,所述信号端子组40包括有第一信号端子41、第二信号端子42和第三信号端子43,第一信号端子41、第二信号端子42和第三信号端子43并排分布,第三信号端子41位于第一信号端子41和第二信号端子42之间,第一信号端子41的接触部和第二信号端子42的接触部分别往第三信号端子43的接触部方向拐弯延伸,使得各个信号端子的接触部401径向分布于同一水平面上,信号端子组40的接触部401均为凸包形状。

该复合端子组50与第二塑胶座30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复合端子组50的接触部穿过让位通槽13伸入插孔11中,复合端子组50的焊接部外露于第二塑胶座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端子组50由另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而成。

具体而言,所述复合端子组50包括有信号端子51、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和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该信号端子51、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和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均与第二塑胶座30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接触部531位于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之接触部521的上方或下方;耳机插头60插入状态下,耳机插头60促使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接触部521沿耳机插头60的径向活动而与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接触部531接触。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固定部、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固定部、信号端子51的固定部均镶嵌成型固定在第二塑胶座30内,且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固定部和信号端子51的固定部分别位于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固定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从其固定部延伸出第一可动力臂522,前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接触部521位于第一可动力臂522的尾端;该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从其固定部延伸出第二可动力臂532,前述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接触部531位于第二可动力臂532的尾端。所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上镶嵌成型有一与耳机插头60接触的塑胶体54。

详述本实施例的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由同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出信号端子组40,并由另一套五金模具一次性生产出复合端子组50,接着,将信号端子组40放入模具中注塑成型出第一塑胶座20,使得信号端子组40通过镶嵌成型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塑胶座20上,并将复合端子组50放入模具中注塑成型出第二塑胶座30,使得复合端子组50通过镶嵌成型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塑胶座30上;然后,将第一塑胶座20组装于塑胶主体10的容纳槽12中,使得信号端子组40由后往前伸入插孔11内;接着,将第二塑胶座30组装于塑胶主体10的后端,使得复合端子组50由后往前穿过让位通槽13伸入插孔11内;将金属套环70套设于塑胶主体10的前端即可。

当耳机插头60没有插入连接器时,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固定部、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处于非接触状态,如图7所示;当耳机插头60插入连接器时,如图8所示,耳机插头60接触塑胶体54,塑胶体54带动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的接触部521沿耳机插头60的径向活动而与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的接触部531接触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可动侦测端子52与第二可动侦测端子53由原本的非接触状态转换为接触导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利用信号端子组与第一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并配合复合端子组与第二塑胶座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使得信号端子组和复合端子组分两次即可组装在塑胶主体上,大幅度减少组装工序,有效提高耳机插座生产效率,释放社会生产力,同时降低模具投资,使得产品结构更为小巧紧凑。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