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8608发布日期:2019-05-24 20:4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安装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CN106356676A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所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接触以实现接地,所述接地片设置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的若干接脚,所述若干接脚之间不再设置其他结构,该等结构会导致接地片的固持稳定性较低,从而导致电连接器中的接地片容易异位进而导致信号端子之间及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的高频信号传输收到影响,不利于高频信号传输。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供信号稳定性且屏蔽效果佳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外壳及安装至绝缘外壳内的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均设有纵长的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接地件包括主体部、若干自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脚及若干位于两个相邻接脚之间的突出部,所述接脚接触至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互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突出部均为矩形状且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延伸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接脚之间均设有一个突出部。

进一步的,所述接脚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延伸并成对设置,所述若干突出部均为矩形状且分别间隔设置于主体部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突出部的边缘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接脚朝所述导电端子方向弯折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内凹陷的框口部,所述框口部包括开口、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的后内壁、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内壁及底内壁,所述接地件自所述开口装设至所述后内壁,所述接脚穿过后内壁而连接至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两排自所述绝缘本体纵长两边缘延伸设置的延伸柱,该两排延伸柱间隔交叉设置,所述接地件的突出部固定至两个延伸柱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组还包括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同时收容在两个所述绝缘本体的框口部内并将所述接地件抵持至框口部后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框口部的底内壁设有两个通槽及位于通槽之间的凸部,所述固定件设有抵持部及固定部,所述抵持部分别自绝缘本体的开口抵持至所述接地件,所述固定部固定至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的凸部之间,所述抵持部的两侧分别抵持至所述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内的接地件的主体部,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内的接地件的主体部相互平行设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外壳及安装至绝缘外壳内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均设有纵长的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本体内的本体部、延伸出绝缘本体一侧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另一侧的焊脚,所述接地件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且邻近并平行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本体部,所述接地件包括穿过所述绝缘本体而弹性接触接地端子的主体部以及位于接脚之间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匹配与绝缘本体的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设有接地件,所述接地件包括主体部、若干自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脚及若干位于两个相邻接脚之间的突出部,所述接脚接触至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通过加宽所述接脚之间的连接部的突出部可以提升信号稳定性的同时改善高频性能,有利于高频信号的高效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进行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一端子组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及接地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10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进行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进一步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图13是图11进一步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图14是图12所示接地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图8沿B-B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100’ 绝缘外壳 1、1’

对接空间 10、10’ 第一壁 11

第二壁 12 第一隔栏 13

前端面 15 端子组 2、2’

第一端子组 21、21’ 第二端子组 22、22’

导电端子 20、20’ 信号端子 201、201’

接地端子 202、202’ 本体部 203、203’

接触部 204、204’ 焊脚 205、205’

弯折部 206 固定件 23、23’

抵持部 231 固定部 232

接地件 3、3’、3a、3b 主体部 31、31a、31b

接脚 32、32a、32b 突出部 33、33b

绝缘本体 4、4’、4a、4b 框口部 40

开口 41 后内壁 42

顶内壁 43 底内壁 44

通槽 441 凸部 442

狭槽 443 基部 45

延伸柱 451 凹陷部 45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5介绍本实用新型之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100、100’,所述电连接器100、100’用于安装至一电子设备的电路板(未图示)以与一对接插头(未图示)配对插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纵长的绝缘外壳1及安装至绝缘外壳1内的端子组2,所述端子组2包括第一端子组 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组均设有纵长的绝缘本体4、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4的导电端子20及接地件3。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绝缘外壳1设置有向上贯穿的对接空间10,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信号端子201及接地端子20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互对称设置。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位于绝缘本体4内的本体部203、延伸出绝缘本体4一侧的接触部204及延伸出绝缘本体4另一侧的焊脚205,所述接地件3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4且邻近并平行于所述导电端子20的本体部203。

所述绝缘本体4设有向内凹陷的框口部40,所述框口部40包括开口41、与所述开口41相对设置的后内壁42、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内壁43及底内壁44,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开口41装设至所述后内壁42,所述框口部40的底内壁44 设有两个通槽441、位于该两通槽441之间的凸部442及位于所述底内壁44 上的若干未贯通所述绝缘本体4的狭槽443。

所述端子组2还包括一个固定件23,所述固定件23同时收容在所述两个所述绝缘本体4的框口部40内并将所述接地件3抵持至框口部40的后内壁 42。所述固定件23设有抵持部231及固定部232,所述抵持部231分别自绝缘本体4的开口41抵持至所述接地件3,所述固定部232固定至第一端子组21 与第二端子组22的凸部442之间。

结合图5至图7,所述接地件3包括主体部31、若干自所述主体部31弯折延伸的接脚32及若干位于两个相邻接脚32之间的突出部33,所述接脚32通过所述狭槽443装设至所述绝缘本体4,此时,所述接脚32接触至所述接地端子202,所述突出部33穿过所述绝缘本体4而弹性接触接地端子202的本体部203,所述突出部33匹配与所述绝缘本体4的形状。所述突出部33与所述主体部31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若干突出部33均为矩形状且自所述主体部 31两侧延伸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接脚32之间均设有一个突出部33,所述接脚32自所述主体部31两侧延伸并成对设置。所述突出部33的边缘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接脚32朝所述导电端子20方向弯折延伸。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绝缘本体4的开口41装设至所述后内壁42,所述接脚32穿过后内壁42而连接至所述接地端子202。所述固定件23的抵持部231的两侧分别抵持至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内的接地件3的主体部31,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组 21与第二端子组22内的接地件3的主体部31相互平行设置。

请参照图8至图15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主要采用竖直装设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10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主要采用水平装设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100’,因而对应结构会有所不同。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揭示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纵长的绝缘外壳1’及安装至绝缘外壳1’内的端子组2’,所述端子组2’包括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组均设有纵长的绝缘本体4’、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4’的导电端子20’及接地件3’,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均包括若干信号端子201’及若干接地端子202’。

所述绝缘外壳1’设置有向前贯穿的对接空间10’及位于对接空间10’两侧的相对的第一壁11与第二壁12,所述第一壁11与第二壁12均设置有第一隔栏13,所述第一隔栏13沿纵长方向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栏13位于相邻接地端子202’与信号端子201’之间。所述第一隔栏13向前延伸而超过所述信号端子201’的前端,同时延伸至所述绝缘外壳1’的前端面15处。

所述端子组2’还包括一个固定件23’,所述固定件23’安装配合至所述第一端子组21’以将所述第一段端子组21’稳定固定至所述绝缘外壳1’内。所述第一端子组21’包括固持至所述导电端子20’的两个绝缘本体4b及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绝缘本体4b的两个接地件3b,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导电端子 20’由于承载有两个所述绝缘本体4’因而其长度长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导电端子20’的长度,所述第二端子组22’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下方。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的一个绝缘本体4b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0中部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绝缘本体4b相对设置,而另一个绝缘本体4a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0’末端。

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信号端子201’及接地端子202’,所述第一端子组 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设置。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位于绝缘本体4’内的本体部203’、延伸出绝缘本体4’一侧的接触部204’、延伸出绝缘本体4另一侧的焊脚205’及自所述本体部203’弯折延伸连接至所述焊脚205’的弯折部 206,所述接触部204’自所述本体部203’弯折延伸并呈倒勾状,所述本体部 203’为平板状。所述接触部204’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10’内而未超过所述第一隔栏13。所述接地件3b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4b且邻近并平行于所述导电端子20’的本体部203’。

所述接地件3’包括三个接地件3a、3b,其中一个接地件3a位于第一端子组21’的末端,另外两个接地件3b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21’、 22’且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接地件3b均包括主体部31b、若干自所述主体部 31b弯折延伸的接脚32b及若干位于两个相邻接脚32b之间的突出部33b,所述接脚32b接触至所述接地端子202’,所述突出部33b间隔交叉设置并与所述主体部31b位于同一平面内。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1’末端的绝缘本体4a 配设所述接地件3a,所述接地件3a为常规的接地件3a,所述接地件3a包括主体部31a及自所述主体部31a两侧延伸并连接至所述接地端子202’的接脚 32a,但并不具有所述突出部33b。所述接脚32a的末端向内延伸设置,而所述接脚32b的末端向外延伸设置以接触至接地端子202’。

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相对设置的绝缘本体4b均设有基部45、自所述基部45纵长两边缘延伸设置的两排延伸柱451及自所述基部45 向内凹陷设置的凹陷部452,该两排延伸柱451间隔交叉设置,所述交叉间隔设置的突出部33b匹配所述绝缘本体4b的延伸柱451而固定至两个延伸柱 451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绝缘本体4b通过延伸柱451插设至相对的另一绝缘本体4b上的凹陷部452而使得两个绝缘本体4b固定配合至一体。所述若干突出部33b均为矩形状且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1b两侧,每两个相邻的接脚32b之间交叉间隔设置有一个突出部33b,所述接脚32b自所述主体部31b 两侧延伸并成对设置,所述若干突出部33b分别间隔设置于主体部31b两侧。所述突出部33b的边缘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接脚32b朝所述导电端子20方向弯折延伸。所述接地件3b自所述绝缘本体4b的延伸柱451的间隙装设至所述绝缘本体4b,所述接脚32b搭设连接至所述接地端子202。

籍此,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均设有接地件3、3’,且所述接地件3、3’包括主体部31、31b、若干自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的接脚 32、32b及若干位于两个相邻接脚32、32b之间的突出部33、33b,所述突出部33、33b自所述主体部31、31b一体延伸设置并与其位于同一平面内,使得所述突出部33、33b均匀的固设至所述绝缘本体4、4’内,受力均匀且不易晃动,从而,通过加宽所述接脚32、32b之间的突出部33、33b可以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100’稳定性的同时改善高频性能,有利于高频信号的高效传输及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发展趋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