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9619发布日期:2019-08-07 01:3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压站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风电场变电站110kV隔离开关操作箱与隔离开关操作机构采用镀锌圆形钢管套装连接,连接部位采用U型卡环固定,由于现场风沙较大,采用电动及手动分合隔离开关时,套装连接的圆形钢管间会发生打滑现象,从而发生隔离开关不能拉开、不能合闸和分合闸不到位的情况,使操作机构产生放电造成危险,甚至发生触头灼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隔离开关操作结构在进行隔离开关启闭时操作机构间打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包括左支撑柱、右支撑柱、连接板、绝缘瓷瓶、隔离开关、操作箱、下传动杆、连接杆、上传动杆和传动座,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呈左右间隔分布,左支撑柱上端与连接板左部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右支撑柱上端与连接板右部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位置的连接板上端均固定安装有绝缘瓷瓶,每个绝缘瓷瓶上均设有隔离开关;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之间设有操作箱,操作箱内设有上部位于按操作箱外的下传动杆,操作箱内设有能使下传动杆沿其轴线旋转的转动机构,下传动杆上部外侧与连接杆下部套装在一起,连接杆上部内侧与上传动杆下部套装在一起,上传动杆和下传动杆均与连接杆通过限位组件固定在一起;上传动杆下端、下传动杆上端和连接杆两端均对称设有冲压槽,上传动杆下端、下传动杆上端和连接杆两端的冲压槽交错设置,冲压槽呈开口向外的V字形;连接板上设有能随下传动杆转动实现隔离开关启闭的传动机构,连接板前端中部设有传动座,上传动杆上端通过传动座与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在一起。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上传动杆可与连接杆之间或/和下传动杆与连接杆之间设有O形密封圈。

上述转动机构可为手动摇杆,下传动杆下端固定安装有手动摇杆。

上述传动机构可包括主从动杆、副从动杆、左开关杆和右开关杆,主从动杆右部下端与上传动杆上端传动连接在一起,主从动杆左部上端与副从动杆右部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副从动杆左部上端与左开关杆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副从动杆右部上端与右开关杆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

上述限位组件可包括上弧形连接板、下弧形连接板、U形卡环、固定座和固定螺栓,连接杆上端左部外侧设有上端位于上传动杆下部外侧的上弧形连接板,连接杆下端左部外侧设有下端位于下传动杆上部外侧的下弧形连接板,上弧形连接板与下弧形连接板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固定座,每个固定座上均设有至少两个上下间隔分布且左右贯通的安装孔,位于前侧的固定座上的安装孔和位于后侧的固定座上的安装孔位置一一对应;管件外壁包括下传动杆外壁、连接杆外壁和上传动杆外壁,对应每两个前后位置对应的安装孔位置的管件外壁外侧均套装有开口向左的U形卡环,U形卡环的左端均穿入对应位置的安装孔且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安装在相应位置的固定座左侧,U形卡环的右端内侧均卡紧管件外壁的相应位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构思巧妙,通过在传动杆下端、下传动杆上端和连接杆两端均对称设有呈开口向外V字形的冲压槽,使上传动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以及下传动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防转,避免在对隔离开关进行启闭操作时,因上传动杆与连接杆以及下传动杆与连接杆打滑,造成隔离开关分合闸不到位产生危险,甚至发生触头灼烧的问题,具有安全、方便和快捷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连接杆与下传动杆配合的俯视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连接杆、O形密封圈和下传动杆依次配合的俯视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支撑柱,2为右支撑柱,3为连接板,4为绝缘瓷瓶,5为隔离开关,6为操作箱,7为下传动杆,8为连接杆,9为上传动杆,10为传动座,11为O形密封圈,12为手动摇杆,13为主从动杆,14为副从动杆,15为左开关杆,16为右开关杆,17为上弧形连接板,18为下弧形连接板,19为U形卡环,20为固定座,21为固定螺栓,22为冲压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防滑操作装置包括左支撑柱1、右支撑柱2、连接板3、绝缘瓷瓶4、隔离开关5、操作箱6、下传动杆7、连接杆8、上传动杆9和传动座10,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呈左右间隔分布,左支撑柱1上端与连接板3左部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右支撑柱2上端与连接板3右部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位置的连接板3上端均固定安装有绝缘瓷瓶4,每个绝缘瓷瓶4上均设有隔离开关5;左支撑柱1和右支撑柱2之间设有操作箱6,操作箱6内设有上部位于按操作箱6外的下传动杆7,操作箱6内设有能使下传动杆7沿其轴线旋转的转动机构,下传动杆7上部外侧与连接杆8下部套装在一起,连接杆8上部内侧与上传动杆9下部套装在一起,上传动杆9和下传动杆7均与连接杆8通过限位组件固定在一起;上传动杆9下端、下传动杆7上端和连接杆8两端均对称设有冲压槽22,上传动杆下端、下传动杆7上端和连接杆8两端的冲压槽22交错设置,冲压槽22呈开口向外的V字形;连接板3上设有能随下传动杆7转动实现隔离开关5启闭的传动机构,连接板3前端中部设有传动座10,上传动杆9上端通过传动座10与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开启隔离开关5时,只需通过转动机构使下传动杆7沿其轴线旋转,从而下传动杆7旋转所产生的扭矩经连接杆8传递至上传动杆9,由此上传动杆9将随下传动杆7一起旋转,在下传动杆7和上传动杆9的旋转过程中,由于上传动杆9、连接杆8和下传动杆7对应位置均设置了冲压槽22,所以避免了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间打滑,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间打滑,上传动杆9经传动机构实现隔离开关5的开启;同理,可实现隔离开关5的关闭。根据需求,冲压槽22可采用现有公知的冲压技术,上传动杆9和下传动杆7上的冲压槽22可前后对称设置,连接杆8上的冲压槽22可左右对称设置,对管壁进行冲压使其冲压处凹陷,凹陷不改变管壁的壁厚,但会使冲压处内径变小,如,下传动杆7冲压后,前后方向内径变小,左右方向内径变大,连接杆8冲压后,左右方向内径变小,前后方向内径变大,从而通过连接杆8左右方向变小的内径上冲压形成的冲压槽22对下传动杆7左右方向冲压后变大后的下传动杆7外壁进行限位,使其具有防转功能;另外,转动机构可采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如手动或电动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构思巧妙,通过在传动杆下端、下传动杆7上端和连接杆8两端均对称设有呈开口向外V字形的冲压槽22,使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的连接处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的连接处防转,避免在对隔离开关5进行启闭操作时,因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打滑,造成隔离开关5分合闸不到位产生危险,甚至发生触头灼烧的问题,具有安全、方便和快捷的特点。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升压站110kV隔离开关5防滑操作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所示,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之间或/和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之间设有O形密封圈11。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安装O形密封圈11,可以增大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之间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之间打滑。

如附图1、2、3所示,转动机构为手动摇杆12,下传动杆7下端固定安装有手动摇杆12。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摇手摇摇杆便于实现对下传动杆7转动的控制。

如附图1、2、3所示,传动机构包括主从动杆13、副从动杆14、左开关杆15和右开关杆16,主从动杆13右部下端与上传动杆9上端传动连接在一起,主从动杆13左部上端与副从动杆14右部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副从动杆14左部上端与左开关杆15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副从动杆14右部上端与右开关杆16下端传动连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传动连接方式,能够实现操作人员在地面手摇手摇摇杆实现对连接板3上方的隔离开关5的启闭。根据需求,传动连接的方式可采用现有公知的技术,如连杆传动。

如附图1、2、3所示,限位组件包括上弧形连接板17、下弧形连接板18、U形卡环19、固定座20和固定螺栓21,连接杆8上端左部外侧设有上端位于上传动杆9下部外侧的上弧形连接板17,连接杆8下端左部外侧设有下端位于下传动杆7上部外侧的下弧形连接板18,上弧形连接板17与下弧形连接板18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固定座20,每个固定座20上均设有至少两个上下间隔分布且左右贯通的安装孔,位于前侧的固定座20上的安装孔和位于后侧的固定座20上的安装孔位置一一对应;管件外壁包括下传动杆7外壁、连接杆8外壁和上传动杆9外壁,对应每两个前后位置对应的安装孔位置的管件外壁外侧均套装有开口向左的U形卡环19,U形卡环19的左端均穿入对应位置的安装孔且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安装在相应位置的固定座20左侧,U形卡环19的右端内侧均卡紧管件外壁的相应位置。根据需求,每个固定座20上的安装孔均设有四个,安装孔的分布方式,以上弧形连接板17上所设有的固定座20为例,上弧形连接板17前后两侧均设有固定座20,位于前侧的固定座20上的四个安装孔上下间隔分布,且位于上方的两个安装孔位于上传动杆9外侧,位于下方的两个安装孔位于连接杆8上部外侧,前侧的固定座20和后侧的固定座20上的安装孔位置对应,四个U形卡环19分别装入对应位置的安装孔内,从而卡紧上传动杆9和连接杆8;下弧形连接板18的设置与上弧形连接板17相同,从而卡紧下传动杆7和连接杆8。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安装方式,可实现上传动杆9与连接杆8的安装,以及下传动杆7与连接杆8的安装。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