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7672发布日期:2019-06-29 01:1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器件,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电器装置,常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接触器包括电磁机构、触头系统、传动机构、弹簧和外壳等,其中电磁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磁机构包括静铁芯、动铁芯、套在静铁芯上的线圈骨架以及缠绕在线圈骨架上的线圈。其原理是:当接触器的线圈通电后,会产生很强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磁力吸引动铁芯,动铁芯带动触头动作以使得常闭触头断开或常开触头闭合。当线圈断电时,磁力消失,动铁芯在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头复原,即常闭触头闭合或常开触头断开。

现有的7-15安培的接触器的宽度为45毫米,其宽度和占地空间较大,因此并不适合用于安装空间紧凑的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包括:

壳体,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静铁芯,动铁芯,套在所述静铁芯上的线圈骨架,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线圈,位于所述线圈骨架和所述动铁芯之间的弹性装置,以及相对设置的动触头和静触头;

其中,所述线圈骨架包括面向所述动铁芯的接触端面,以及固定在所述接触端面的边缘处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侧板相接触和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侧板相接触和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线圈骨架包括:

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包括所述接触端面;

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中伸出;以及

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固定部中伸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侧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相对应的侧板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侧壁上具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侧板具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相对应的侧板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侧壁上具有两个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侧壁上具有两个第二定位凸起,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起的间距与所述两个第二定位凸起的间距不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子侧板和第二子侧板,所述第一子侧板具有卡槽或/和卡扣,所述第二子侧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子侧板的卡槽或/和卡扣相卡接的卡扣或/和卡槽;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三子侧板和第四子侧板,所述第三子侧板具有卡槽或/和卡扣,所述第四子侧板具有与所述第三子侧板的卡槽或/和卡扣相卡接的卡扣或/和卡槽。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电极顶板,所述电极顶板上具有第一扩展孔和第二扩展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分别具有第一辅助孔和第二辅助孔;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第一辅助金属片,所述第一辅助金属片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孔中,其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扩展孔的开口处或从所述第一扩展孔中伸出,以及第二辅助金属片,所述第二辅助金属片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孔中,其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扩展孔的开口处或从所述第二扩展孔中伸出。

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线圈骨架的接触端面,其另一端与所述动铁芯接触。

优选的,所述接触器包括位于所述动铁芯和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之间的隔离板,以及位于所述动铁芯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之间的隔离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具有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具有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接触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辅助接线模块,所述辅助接线模块的两个连接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和第二连接片的一端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接触器包括:

与所述动铁芯固定连接的支持件;

与所述支持件固定连接的四个动触头,所述四个动触头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

与所述四个动触头一一对应的四组静触头。

优选的,所述支持件上具有朝向所述线圈骨架延伸的弹簧定位销,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与所述弹簧定位销相对应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或套在所述弹簧定位销上,另一端抵靠所述线圈骨架。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的宽度较小,节约了安装空间,适合用于各种安装空间紧凑的场合。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接触器移除壳体和辅助接线模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的静铁芯、线圈骨架、线圈以及用于容纳静铁芯、线圈骨架和线圈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接触器移除辅助接线模块、静铁芯、安装底板和侧板的一部分后从图1中的后方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图。

图7是图6中的动铁芯、动触头和支持件组装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接触器1包括壳体5和位于壳体5外部的辅助接线模块13,壳体5包括相对设置的侧板2和侧板3,相对设置的电极顶板121和安装底板4,侧板2、侧板3、电极顶板121和安装底板4限定了大体上呈长方体状的容纳空间。其中侧板2和侧板3之间的距离为接触器1的宽度,在此定义垂直于侧板2、侧板3的方向为接触器1的宽度方向。

电极顶板121上具有供电极导线穿过的八个电极通孔,八个电极通孔排列成两排,其中第一排的四个电极通孔1211、1212、1213、1214靠近辅助接线模块13且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排的四个电极通孔1215、1216、1217、1218同样沿着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电极顶板121上还具有扩展孔1241和扩展孔1242,扩展孔1241、扩展孔1242位于第一排电极通孔和第二排电极通孔之间。

图2是图1所示的接触器移除壳体和辅助接线模块后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接触器1还包括位于壳体5内部的静铁芯141;动铁芯142;套在静铁芯141上的线圈骨架143以及缠绕在线圈骨架143上的线圈144;与动铁芯142固定连接的支持件151;固定在支持件151上且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四个相同的动触头152;以及与四个动触头152相对应的四组相同的静触头153。四个动触头152和四组静触头15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其具体形状和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每一个动触头152和相对应的一组静触头用于实现一根电极导线的导通或断开。在此仅以其中一组静触头和一个动触头为例进行说明。一组静触头153包括静触片1531和静触片1535,静触片1531的一端与一个动触头152的一端相对设置,静触片1531的另一端与电极通孔1211相对应,用于与电极通孔1211处的电极导线(图2未示出)电连接。静触片1535的一端与动触头152的另一端相对设置,静触片1535的另一端与电极通孔1215相对应,用于与电极通孔1215处的电极导线(图2未示出)电连接。

图3是图2的分解图。如图3所示,接触器1还包括位于动铁芯142和线圈骨架143之间的弹簧16,弹簧16的一端抵靠线圈骨架143,另一端被配置为抵靠动铁芯142,且对动铁芯142施加沿图3中的箭头A2所指的方向的弹簧力。当线圈144不通电时,弹簧16对动铁芯142施加弹簧力,使得与动铁芯142固定连接的支持件151抵靠电极顶板121的内侧,此时固定在支持件151上的四个动触头152与相对应的静触头153相分离。当线圈144通电时,静铁芯141对动铁芯142施加沿箭头A1(与箭头A2所指的方向相反)所指的方向的磁力,动铁芯142被静铁芯141所吸引且带动支持件151和四个动触头152靠近静铁芯141,由此四个动触头152分别与对应静触头153相接触。

图4是图3中的静铁芯、线圈骨架、线圈以及用于容纳静铁芯、线圈骨架和线圈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如图4所示,侧板2的子侧板111、侧板3的子侧板112以及安装底板4限定了大体呈长方体状的容纳空间113。子侧板111的边缘处具有两个侧板通孔1111。子侧板112的边缘处具有两个侧板通孔1121,两个侧板通孔1121的间距小于两个侧板通孔1111的间距。子侧板111的边缘处还具有两个卡槽1112,子侧板112的边缘处还具有两个卡槽1122。

静铁芯141呈E形,其位于容纳空间113中,且固定在安装底板4的内侧上。

线圈骨架143一体成型,其包括骨架本体1431、固定部1433和固定部1434。骨架本体1431大体呈环形柱状,其中间具有与静铁芯141的中柱的形状相适配的骨架通孔。骨架本体1431具有面向动铁芯142和支持件151(参加图3所示)的接触端面1432,以及面向静铁芯141和安装底板4的接触端面(参见图5和图6所示)。弹簧16(参见图3所示)的一端抵靠在该接触端面1432上。固定部1433和固定部1434大体呈杆状,分别固定在骨架本体1431的接触端面1432的相对两个边缘处,且长度方向平行于子侧板111、112。固定部1433在远离骨架通孔(即靠近子侧板111)的侧壁上具有两个定位凸起1435,两个定位凸起1435分别与两个侧板通孔1111相对应,且定位凸起1435的形状与侧板通孔1111的形状相适配。同样,固定部1434在远离骨架通孔(即靠近子侧板112)的侧壁上具有两个定位凸起1436,其中两个定位凸起1436分别与两个侧板通孔1121相对应,且定位凸起1436的形状与侧板通孔1121的形状相适配。固定部1433和固定部1434分别具有辅助孔14331、14341,辅助孔14331、14341的开口方向朝向电极顶板121(参加图1所示),且分别与电极顶板121上的扩展孔1241和扩展孔1242相对应。将线圈骨架143套在静铁芯141的中柱上时,两个定位凸起1435分别位于两个侧板通孔1111中,同时两个定位凸起1436分别位于两个侧板通孔1121中。

线圈骨架143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与固定部1433、1434通过一体成型(例如注塑工艺)牢固地固定在一起。第一连接片与固定部1433的形状大体相同,图4仅示出了其两端1437、1437’从固定部1433的两端伸出,第一连接片的一端1437被配置为与辅助接线模块13中的一个连接端子电连接。同样,第二连接片与固定部1434的形状大体相同,第二连接片的两端1438、1438’从固定部1434的两端伸出,其中一端1438被配置为与辅助接线模块13中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电连接。

线圈144缠绕在骨架本体1431的外侧壁上,线圈1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片的一端1437和第二连接片的一端1438电连接。通过辅助接线模块即可方便地给线圈144通电。

再次参考图1-4所示,接触器1还包括辅助金属片171和辅助金属片172(参见图2和图3)。辅助金属片171的一端插入固定部1433上的辅助孔14331中(参加图4所示)并与第一连接片接触实现电连接,其另一端位于扩展孔1241(参加图1所示)的开口处。辅助金属片172的一端插入固定部1434上的辅助孔14341中(参加图4所示)并与第二连接片接触实现电连接,其另一端位于扩展孔1242(参加图1所示)的开口处。

图5是图1所示的接触器移除辅助接线模块、静铁芯、安装底板和侧板的一部分后从图1中的后方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5所示,侧板2还包括与其子侧板111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子侧板127,侧板3还包括与其子侧板112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子侧板128。侧板2的子侧板127、侧板3的子侧板128和电极顶板121(图5未示出)限定了大体呈长方体状的容纳空间。与支持件151固定连接的动铁芯142和动触头152位于该容纳空间中。动铁芯142呈E形,包括中柱1421、边柱1422和边柱1423。动铁芯142的中柱1421与线圈骨架143相对设置,动铁芯142的边柱1422位于第一连接片的一端1437和第二连接片的一端1438之间,动铁芯142的边柱1423位于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1437’和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1438’之间。接触器1还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两个隔离板125和两个隔离板126。其中一个隔离板125位于边柱1422与第一连接片的一端1437之间,另一个隔离板125位于边柱1422和第二连接片的一端1438之间。其中一个隔离板126位于边柱1423与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1437’之间,另一个隔离板126位于边柱1423和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1438’之间。

图6是图5的分解图,弹簧16套在动铁芯142的中柱1421上,其一端抵靠动铁芯142,另一端抵靠骨架本体1431的接触端面1432(参见图4所示),因此弹簧16对动铁芯142施加沿箭头A2所指方向的弹簧力。子侧板127的边缘处设有两个卡扣1271,两个卡扣1271与子侧板127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与子侧板111上的两个卡槽1112相对应且适于卡接在一起。同样,子侧板128的边缘处设有两个卡扣1281,两个卡扣1281与子侧板128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与子侧板112上的两个卡槽1122相对应且适于卡接在一起。

图7是图6中的动铁芯、动触头和支持件组装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所示,动铁芯142和四个动触头152(图7仅示出其中一个)固定在支持件151上,由此动铁芯142、支持件151和动触头152能够一起运动。支持件151与动铁芯142和动触头152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予以限定,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固定方式,只需要确保三者能够一起运动即可。

支持件151上还设有朝向线圈骨架143延伸的两个弹簧定位销151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与弹簧定位销1511的尺寸相适应的弹簧的一端固定或套在弹簧定位销1511上,另一端抵靠在线圈骨架143上,由此该弹簧给支持件151、动铁芯142和动触头152施加弹簧力使得动铁芯142远离静铁芯141。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弹簧定位销1511的数量、形状和尺寸。

以下简述接触器1的工作原理。通过辅助接线模块13给线圈144通电,静铁芯141产生磁力并吸引动铁芯142,动铁芯142同时带动支持件151和四个动触头152向靠近静铁芯141的方向(即箭头A1所指方向)运动,使得四个动触头152分别与四组静触头153相接触实现电连接,由此主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当需要断开主电路时,切断线圈144中的电流,静铁芯141释放动铁芯142,弹簧16对动铁芯142和支持件151施加沿箭头A2所指方向的弹簧力,动铁芯142远离静铁芯141,使得四个动触头152分别与四组静触头153相分离,从而断开主电路。由此实现了四个动触头152和四组静触头153的断开或闭合。

固定部1433、1434设置在骨架本体1431的接触端面1432的相对两个边缘处,且固定部1433、1434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接触器1的侧板2和侧板3(即垂直于接触器1的宽度方向),由此并未额外地增加骨架本体1431在宽度方向的尺寸。

固定部1433的侧壁上的两个定位凸起1435位于子侧板111的侧板通孔1111中,且固定部1434的侧壁上的两个定位凸起1436位于子侧板112的侧板通孔1121中,侧板2和固定部1435相接触和相连接,侧板3和固定部1436相接触和相连接,无需在侧板2和侧板3的内部或外部额外增加固定连接部件以将线圈骨架143固定安装在壳体5内部。侧板2和侧板3之间的距离(即接触器1的宽度)被设计为与线圈骨架143的宽度一致,从而制造出了宽度为36毫米、具有7-15安培的四极接触器。

侧板2的子侧板111上的卡槽1112与子侧板127上的卡扣1271卡接在一起,无需额外地在子侧板111和子侧板127的外部设置固定连接装置;同样,侧板3的子侧板112上的卡槽1122与子侧板128上的卡扣1281卡接在一起,无需额外地在子侧板112和子侧板128的外部设置固定连接装置,由此进一步减小接触器1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与固定部1433、1434一体成型,省略了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安装过程,同时精确地将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1433、1434中。另外无需在宽度为2毫米左右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上制造各种固定连接部件,因此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制造工艺简单。

线圈骨架143上的两个定位凸起1436的间距不同于两个定位凸起1435的间距,可以避免线圈骨架143的误装配。

两个隔离板125增加了动铁芯142的边柱1422与第一连接片的一端1437之间的爬电距离,以及与第二连接片的一端1438之间的爬电距离。同样,两个隔离板126增加了动铁芯142的边柱1423与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1437’之间的爬电距离,以及与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1438’之间的爬电距离。当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通电流时,避免了两者短路导致动触头152的误操作。

辅助金属片171和辅助金属片17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电连接,另一端位于扩展孔1241、1242的开口处,增加了接触器1的可扩展端口,方便对线圈144中的电流进行监测、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端部具有螺纹孔,适于与接触器1外部的电源导线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1433上的定位凸起1435的数量以及与定位凸起1435相对应的侧板通孔1111的数量可以少于或多于两个,固定部1434上的定位凸起1436的数量以及与定位凸起1436相对应的侧板通孔1121的数量可以少于或多于两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两个定位凸起1435的间距小于或等于两个定位凸起1436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侧板2的子侧板127具有任意数量的卡扣或/和卡槽,相应地,子侧板111具有与之相卡接的卡槽或/和卡扣。侧板3的子侧板128具有任意数量的卡扣或/和卡槽,相应地,子侧板112具有与之相卡接的卡槽或/和卡扣。

本实用新型并不意欲限定弹簧16的形状,可以是塔形弹簧、柱形弹簧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采用多个弹簧代替上述实施例中的弹簧16,其中多个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定位销1511上,另一端抵靠在线圈骨架143的接触端面1432上。根据接触器的规格、尺寸和动铁芯所需的弹簧作用力,选择合适数量和规格的弹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选用其他的弹性装置,其用于施加作用力至动铁芯使其远离静铁芯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采用EI形、EF形、U形磁芯等其他磁芯代替上述实施例中的E形磁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