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端子传输针脚以及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0537发布日期:2019-03-27 09:5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端子传输针脚以及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端子传输针脚以及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连接端子中,连接端子之间设置的插卡间隙一般会略小于卡件厚度,从而使得卡件能够紧紧地插入,以保证连接稳定性,但是这就会导致使用者在插拔的过程中会十分用力,不可避免地对端子造成一定外力损害,久而久之,间隙变得松动,反而起不到稳定连接的作用。此外,现有的卡类连接器为双面各一排的金手指端子设计,以及对应的插卡也是双面各一排的金手指设计。为了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一般通过增加端子数量,增加单位传输面积内端子密度,但是这就会导致整个连接器长度变长,产品空间结构变大,从而不利于小型化、微型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传输针脚以及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以解决现有连接器不便于轻松插拔的问题。进一步,还可以解决现有连接端子不能同时兼顾高密度、高传输和产品结构小型化、微型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接端子传输针脚,包括片状的针脚本体、与针脚本体连接的触脚以及设置于针脚本体上的触点,触脚设置于针脚本体的一端,触点设置于针脚本体的另一端;触点和触脚之间设有扭转部,扭转部通过针脚本体扭转形成,针脚本体通过扭转部划分为两部分,并且该两部分各自所在的平面彼此交叉。

连接端子的传输针脚一般为薄片状结构,多个传输针脚并排重复设置形成连接端子,在实际工作时,通过传输针脚的由“长度×厚度”形成的窄面与卡件接触连接,由于针脚厚度尺寸小于其长度和宽度尺寸,因此同样条件下,在针脚与卡件的单位接触面积内形成正向力(垂直于接触面,可理解为接触面的压强)会更大,因而所需插拔的外力也就更大,这就会导致在插的过程中会十分费力,不可避免地对端子造成一定外力损害,久而久之,间隙变得松动,反而起不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针脚本体上设置扭转部,通过扭转部将针脚本体被划分为两部分,并且该两部分各自所在的平面彼此交叉,使得在针脚本体的上半部由“长度×厚度”形成的窄接触面转变为由“长度×宽度”形成的宽接触面,减少针脚本体上部的正向力,从而减少使用者克服该正向力所需的插拔外力,使得使用者能够轻松插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扭转部的扭转角度为45°-135°。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将扭转角度限定在45°-135°的范围内,使得扭转后的针脚本体上部(触点部分)能够尽可能地与卡件形成线接触,保证传输质量,从而避免因扭转角度太小或太大而导致触点与卡件为点接触,影响传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指“触点”包括但不限于接触点,也涵盖了接触线或接触面,也即是,该触点可以是形成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凸起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扭转部的扭转角度为90°。

在90°的扭转角度下,扭转后的针脚本体上部的触点与卡件之间完全贴合,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触点为针脚本体通过弯曲形成的凸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触脚呈L字形或倒T字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一字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做任意合理的变形。

一种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包括:两对均呈对称分布的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第一传输针脚的长度小于第二传输针脚的长度,第一传输针脚和/或第二传输针脚为上述连接端子传输针脚;两个第二传输针脚设置于两个第一传输针脚之间,并且第一传输针脚与第二传输针脚并排布置并且相互独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短一长的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使得同一连接端子上至少有两个接触点,在连接端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传到速率提高一倍,即在每列连接端子上触点排布的数量可由2个升级为4个,能够将产品减少约一半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输针脚包括第一触脚和第一触点,第二传输针脚包括第二触脚和第二触点,第一触脚和第二触脚位于连接端子的下端,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位于连接端子的上端;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均向靠近连接端子的对称轴线的方向凸出,使得在两个第一触点之间、两个第二触点之间形成卡接空间;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8.5mm。

本实用新型将传输信号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的间距设置为7-8.5mm的范围内,以保证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性能,从而避免因两者距离太大,导致产品结构大,或因距离太小,而导致信号串扰大,而在7-8.5mm的范围内能够同时兼顾传输质量和产品结构大小。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针脚包括支撑臂以及与支撑臂连接且相对于支撑臂倾斜设置的弹性臂,第二触脚设置在支撑臂远离弹性臂的端部,第二触点设置在弹性臂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弹性臂包括主弹臂和副弹臂,主弹臂和副弹臂均与支撑臂连接,主弹臂和副弹臂均从连接处向远离支撑臂的方向延伸并且彼此间隔,第二触点设置在主弹臂远离副弹臂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主弹臂的长度大于副弹臂的长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三传输针脚、第四传输针脚、第五传输针脚、……、第n传输针脚,这些针脚的长度依次递增,并且分别设有第三触点、第四触点、第五触点、……、第n触点,从而获得多个传输触点,提高传输效率。考虑到生产加工难度和成本,优选4个传输针脚,即两个第一传输针脚和两个第二传输针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传输针脚和第二传输针脚各自对应的第一扭转部和第二扭转部的扭转角度和扭转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结构简单,能够实现信号的高效率传输,并且传输性能稳定,能够在相同连接长度下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节约产品结构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在插拔过程中不费力,使用者可以轻松插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输针脚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输针脚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3-传输针脚;31-针脚本体;32-触脚;33-触点;34-扭转部;1-连接端子;11-第一传输针脚;12-第二传输针脚;111-第一触脚;112-第一触点;113-第一扭转部;121-第二触脚;122-第二触点;123-第二扭转部;124-支撑臂;125-弹性臂;126-主弹臂;127-副弹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端子传输针脚3,包括片状的针脚本体31、与针脚本体31连接的触脚32以及设置于针脚本体31上的触点33。触脚32设置于针脚本体31的一端,触点33设置于针脚本体31的另一端。触点33和触脚32之间设有扭转部34。扭转部34通过针脚本体31扭转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扭转可以表示一种成型方法,也可以表示一种成型后的状态,即,可以直接通过外力将针脚本体31扭转弯曲,也可以通过模具采用浇注的方式直接形成扭转部34,不需要施加外力。针脚本体31通过扭转部34被划分为两部分,并且该两部分各自所在的平面彼此交叉。

优选地,上述扭转部的扭转角度为45°-135°。可以是,45°、80°、90°或120°。更优选地,扭转部的扭转角度为90°。

优选地,上述触点为针脚本体通过弯曲形成的凸起。当然也可以是直接通过模具形成的凸起。

优选地,上述触脚呈L字形或倒T字形。

图2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其针脚长度更长,弯折次数更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满足具有扭转部34的前提下)做一些变形,如图2所示那样。

实施例2

请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卡类连接端子1,包括:第一传输针脚11以及长度大于第一传输针脚11长度的第二传输针脚12。第一传输针脚11与第二传输针脚12并排设置并且相互连接。第一传输针脚11和/或第二传输针脚12为上述的连接端子传输针脚3。相应地,第一传输针脚11包括第一触脚111、第一触点112、第一扭转部113;第二传输针脚12包括第二触脚121、第二触点122、第二扭转部123。本实施例的第一触脚111和第二触脚121与实施例1的触脚32没有实质区别,仅为了区分描述;同理,第一触点112、第二触点122与实施例1的触点33,第一扭转部113、第二扭转部123与实施例1的扭转部34,均没有实质区别。

如图3所示,两个第二传输针脚12设置于两个第一传输针脚11之间,并且第一传输针脚11与第二传输针脚12并排布置并且相互独立。图3中,连接第一传输针脚11和第二传输针脚12的短杆为绝缘封层部分,而非连接端子的结构。

请参照图4,在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针脚11具有第一扭转部113,而第二传输针脚12不具有第二扭转部123,第二传输针脚12与实施例1限定的传输针脚3的结构不同。如图6所示,第一扭转部113的扭转角度为90°。

请参照图5,在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针脚11具有第一扭转部113,第二传输针脚12也具有第二扭转部123,均属于实施例1限定传输针脚3的结构。第一传输针脚11一端设有第一触脚111,其另一端设有第一触点112,并且第一触脚111和第一触点112之间设有第一扭转部113。第二传输针脚12的一端设有第二触脚121,其另一端设有第二触点122,第二扭转部123设置在第二触脚121和第二触点122之间。第二触脚121的底面与第一触脚111的底面齐平,并且第二触点122和第一触点112凸出的方向相同。如图7所示,第二扭转部123的扭转角度为9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扭转部113和第二扭转部123的扭转方向相反。

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触点112和第二触点122之间的距离为7-8.5mm。优选地,第一触点112和第二触点122之间的距离为7、6、8或8.5mm。第一触脚111和第二触脚121分别呈L字形或倒T字形。

第一传输针脚11和第二传输针脚12的数量均为2,两个第二传输针脚12设置于两个第一传输针脚11之间并且均对称分布,使得相应两个第一触点112和两个第二触点122均分别彼此对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二传输针脚12。

请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针脚12包括支撑臂124以及与支撑臂124连接且相对于支撑臂124倾斜设置的弹性臂125。第二触脚121设置在支撑臂124远离弹性臂125的端部。第二触点122设置在弹性臂125上。

弹性臂125包括主弹臂126和副弹臂127,主弹臂126和副弹臂127均与支撑臂124连接。主弹臂126和副弹臂127均从连接处向远离支撑臂124的方向延伸并且彼此间隔。第二触点122设置在主弹臂126远离副弹臂127的一侧。优选地,主弹臂的长度大于副弹臂的长度,便于使用时插拔。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第二传输针脚12的上部设计成两个分开设置的主弹臂125和副弹臂127,能够在减小传输针脚本身特性阻抗的同时,减少第二传输针脚产生的正向力,使得使用者轻松插入。由于主弹臂126和副弹臂127之间有间隙并且两者一端固定另一端彼此独立,还可以减少屈服提高连接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