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母端子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4190发布日期:2019-04-30 18:2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母端子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母端子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普及,连接器的使用越来越多。连接器由固定端电连接端子和自由端电连接端子组成。其中,固定端电连接端子又称为母端子、插座,自由端电连接端子称为公端子、插头,通过公端子和母端子的插接配合实现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母端子1'设置有贯穿的插接通道11',用于与公端子3'对接。母端子1'的插接通道11'内设置有弹片12'。在公端子3'插入到插接通道11'内的过程中,弹片12'受压变形以使公端子3'插入插接通道11'内,并通过弹片12'的弹力保持公端子3'和母端子1'的接触连接;拔出公端子3'后,弹片12'在自身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

如图3所示,当公端子3'和母端子1'插接时,公端子3'很容易因操作失误等原因而以倾斜的状态进行插接,导致弹片12'的端部与插接通道11'的内壁接触。若公端子3'继续插入,会使弹片12'的变形量过大而无法完全恢复,从而产生公端子3'与母端子1'接触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母端子,能够避免出现弹片因变形过大而无法恢复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母端子,包括插接端,所述插接端内中空形成插接通道,所述插接通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弹片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弹片受压变形时,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弹片相抵接。

其中,所述限位部为弹性结构。

其中,所述限位部为弹性凸起。

其中,所述限位部为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插接端的侧壁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二弹片通过冲压所述插接端的侧壁成型。

其中,所述第二弹片的端部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弯折的折边。

其中,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一弹片平行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弹片呈V型,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部朝向所述插接通道内部凸设。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器,能够避免出现弹片因变形过大而无法恢复的问题,保证连接器的接触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公端子,还包括上述的母端子,所述公端子插入所述插接通道后能与所述母端子的所述第一弹片保持接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母端子及连接器。该母端子中设置有限位部,通过限位部与第一弹片抵接,限制第一弹片的变形量,从而避免第一弹片因倾斜插拔出现变形量多大无法完全恢复的问题,保证连接器的接触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母端子与公端子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现有技术中母端子与公端子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母端子与公端子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母端子与公端子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

1、插接端;11、插接通道;12、第一弹片;13、第二弹片;131、折边;2、固定端;3、公端子;

1'、母端子;11'、插接通道;12'、弹片;3'、公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可以为汽车连接器或应用于航空等其他领域的电连接器。

连接器包括壳体、母端子和公端子。本实施例中,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母端子设置于壳体内,母端子与公端子通过插接的方式配合。如图4所示,母端子包括插接端1和固定端2,固定端2用于将母端子安装于外部结构上,插接端1用于与公端子3插接配合,以实现电连接。

具体地,插接端1为中空结构并形成插接通道11,插接通道11贯穿插接端1远离固定端2的一侧,并形成插接口,公端子3由插接口插入插接通道11内。如图5所示,插接通道1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弹片12,第一弹片12向插接通道11内部凸设,用于与公端子3配合。公端子3由插接口插入插接通道11内后,公端子3的前端抵接在第一弹片12上,并压紧第一弹片12,以便公端子3插入。公端子3插入后,第一弹片12因自身弹性的作用,始终抵接在公端子3上,从而保证公端子3与母端子的接触效果。

可选地,第一弹片12可以为平板状的弹片,也可以为V型弹片。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片12为V型,V型的第一弹片12的一端与插接通道1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自由端,且第一弹片12的中部向插接通道11的内部凸设。当公端子3插入到插接通道11内时,公端子3首先与第一弹片12的自由端接触,并将第一弹片12压向插接通道11的内壁。同时,公端子3将在自由端的斜面的导向作用下继续向插接通道11内移动。当公端子3完全插入后,第一弹片12中部的凸起部位与公端子3抵接。相比平板状的第一弹片12,V型弹片可以对公端子3插入提供导向作用,且与公端子3的接触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连接器的可靠性。

由于公端子3一般采用手动插拔,无法保证公端子3始终水平移动,很容易出现公端子3倾斜插拔的情况。当公端子3倾斜时,第一弹片12的自由端容易与插接通道11的内壁接触,随着公端子3的继续插入,V型的第一弹片12中部的弯曲程度将逐渐变小,容易使第一弹片12的变形过大,导致拔出公端子3后第一弹片12无法完全恢复至初始状态的问题,最终导致公端子3正常插入后,第一弹片12与公端子3接触不良,影响连接器的正常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母端子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设置于插接通道11的内壁上,且限位部能够限制第一弹片12的变形量,避免出现第一弹片12因公端子3倾斜插拔而变形过大的问题。

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部与第一弹片12均设置于插接通道11的顶面,限位部位于顶面与第一弹片12之间。公端子3插入过程中,第一弹片12向插接通道11的顶面方向移动,当第一弹片12受压移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一弹片12首先与限位部抵接,限制第一弹片12的变形,避免第一弹片12的自由端与插接通道11的顶面接触,起到保护第一弹片12的作用,避免因第一弹片12变形过大而导致母端子与公端子3接触不良的问题。

当然,限位部与第一弹片12也可以均设置于插接通道11的底面或侧面,只需要二者位于插接通道11的同一侧内壁上,且限位部位于壁面与第一弹片12之间即可。

限位部可以是各种结构形式和材料的凸出限位结构,如设置在内壁上的刚性柱状凸起等,不过为进一步保证第一弹片12的正常使用,限位部最好为弹性结构,即限位部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量。当第一弹片12与限位部抵接时,限位部自身的弹性可以缓冲第一弹片12的受力,且有利于第一弹片12在限位部的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避免第一弹片12中部的弯曲程度减小,从而保证第一弹片12与公端子3的良好接触。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可以为第二弹片13,第二弹片13的一端与插接通道1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向插接通道11的中部延伸,并能够与第一弹片12中部的凹陷区抵接。由于第一弹片12的弹性主要由其中部弯曲产生,第二弹片13的端部与第一弹片12中部的凹陷区抵接,能够避免第一弹片12中部的弯曲程度减小,保证第一弹片12与公端子3的良好接触。

为简化母端子的结构,第二弹片13可以与插接端1一体成型。具体地,第二弹片13可以通过冲压插接端1的侧壁成型,第二弹片13不需要额外的材料制成,也不需要增加紧固件与插接端1连接,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

为避免第二弹片13的端部划伤第一弹片12,第二弹片13的端部还可以设置有向远离第一弹片12的方向弯折的折边131,折边131可以与第二弹片13圆滑过渡。

此外,通过设置折边131,使得折边131对第一弹片12的自由端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弹片12在公端子3的作用下弯曲程度进一步增大,保证公端子3可以顺利插入到插接通道11内。为保证第一弹片12的弯曲程度基本保持不变,第二弹片13可以大致与第一弹片12平行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也可以为弹性凸起,且弹性凸起位于第一弹片12中部凹陷区的上方,当第一弹片12受压到一定位置后,弹性凸起抵接在凹陷区内,从而避免第一弹片12变形量过大,保证第一弹片12具有足够的弹性,从而提高母端子与公端子3的接触效果。可选地,弹性凸起可以通过冲压插接端1的侧壁形成,也可以由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后固定于插接通道11的内壁上。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