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6405发布日期:2019-05-15 22:44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容器薄膜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



背景技术:

电容器薄膜,以金属箔当电极,将其和聚丙烯基膜复合后,并采用无感卷绕法形成元件,目前市场的电容器薄膜,通常采用聚丙烯材质为基膜,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优良的机械强度和优异的电气绝缘性能,但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力工业迅猛发展,对电容器薄膜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耐热性,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其内部温度升高较快,导致电容器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甚至造成电容器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性能好的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包括聚丙烯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基膜的一面设有金属箔层,聚丙烯基膜的另一面上设有耐高温层,耐高温层为聚醚醚酮薄膜,聚醚醚酮薄膜朝向聚丙烯基膜的一侧上设有增厚区,聚丙烯基膜上设有置于金属箔层边沿两侧的留白区,留白区上设有绝缘导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箔层附着在聚丙烯基膜上,聚醚醚酮薄膜的一侧通过压辊挤压形成增厚区,增厚区与聚丙烯基膜热合或者粘接固定,聚醚醚酮薄膜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磨和绝缘性,可以提高电容器薄膜的整体性能,绝缘导热层可以加速电容器薄膜的散热,进一步提高其耐高温性能,且由于绝缘导热层的设置,当电容器薄膜卷绕时,绝缘导热层会对于金属箔层边沿两侧起到封堵的作用,避免外部湿气进入而影响金属箔层的阻值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厚区包括若干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均呈条状结构且分别等距平行排布,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相互交织形成菱形结构的凹陷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厚区的结构设置可以增加电容薄膜的抗拉性能,同时由于凹陷区的设置,当卷绕后会在凹陷区内形成空腔结构,能够提高电容器薄膜抗压性能,同时若金属箔层对聚丙烯基膜产生击穿时,击穿点上的金属箔层可在凹陷区内快速挥发,同时聚醚醚酮薄膜起到二次绝缘阻隔的作用,避免了电容器产生短路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导热层包括玻纤编织内芯和包覆于玻纤编织内芯外层的硅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纤编织内芯由玻璃纤维编织层而成,将玻纤编织内芯浸入熔融的硅胶中,取出冷却后形成绝缘导热层,具有良好的绝缘和导热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聚醚醚酮薄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聚丙烯基膜;2、金属箔层;3、聚醚醚酮薄膜;4、增厚区;5、绝缘导热层;6、第一凸筋;7、第二凸筋;8、凹陷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2:

一种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包括聚丙烯基膜1,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基膜1的一面设有金属箔层2,聚丙烯基膜1的另一面上设有耐高温层,耐高温层为聚醚醚酮薄膜3,聚醚醚酮薄膜3朝向聚丙烯基膜1的一侧上设有增厚区4,聚丙烯基膜1上设有置于金属箔层2边沿两侧的留白区,留白区上设有绝缘导热层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箔层2附着在聚丙烯基膜1上,聚醚醚酮薄膜3的一侧通过压辊挤压形成增厚区4,增厚区4与聚丙烯基膜1热合或者粘接固定,聚醚醚酮薄膜3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磨和绝缘性,可以提高电容器薄膜的整体性能,绝缘导热层5可以加速电容器薄膜的散热,进一步提高其耐高温性能,且由于绝缘导热层5的设置,当电容器薄膜卷绕时,绝缘导热层5会对于金属箔层2边沿两侧起到封堵的作用,避免外部湿气进入而影响金属箔层2的阻值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厚区4包括若干第一凸筋6和第二凸筋7,第一凸筋6和第二凸筋7均呈条状结构且分别等距平行排布,第一凸筋6和第二凸筋7之间相互交织形成菱形结构的凹陷区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厚区4的结构设置可以增加电容薄膜的抗拉性能,同时由于凹陷区8的设置,当卷绕后会在凹陷区8内形成空腔结构,能够提高电容器薄膜抗压性能,同时若金属箔层2对聚丙烯基膜1产生击穿时,击穿点上的金属箔层2可在凹陷区8内快速挥发,同时聚醚醚酮薄膜3起到二次绝缘阻隔的作用,避免了电容器产生短路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导热层5包括玻纤编织内芯和包覆于玻纤编织内芯外层的硅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纤编织内芯由玻璃纤维编织层而成,将玻纤编织内芯浸入熔融的硅胶中,取出冷却后形成绝缘导热层5,具有良好的绝缘和导热特性。

本产品在140℃保温15分钟的热收缩测试环境下,长度方向收缩率小于2%,宽度方向收缩率小于0.5%。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