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插头的线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0020发布日期:2019-07-24 09:3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带插头的线缆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插头的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作为基础的电气元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设备之间、设备内部的电气连接中,通过连接器拟合/分离,实现电路的接通/断开,是系统传输的“纽带”与“桥梁”。由于连接器需要频繁进行拟合/分离操作,接触件会发生磨损变化,且连接器的有机密封材料容易受到环境中热、光、射线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老化,密封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到连接器的电气设备,因此连接器通常是电气故障的频发地。尤其是在核电厂安全壳内,布满了大量的监测、控制等仪器和仪表自动化设备,与设备所配套的连接器组件设计寿命等同于核电厂的60年服役期,需要经受正常、异常工况以及设计基准事故、严重事故工况中高温、高湿、强辐照的考验,且仪表设备中传输的一般是微弱的电信号,还要求连接器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授权公告号为CN20732043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核工业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壳体和布置在插头壳体内的插头接触件,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布置在插座壳体内的插座接触件,其中插座为玻璃烧结气密封插座。由于电连接器应用于核工业领域,而核工业中的线缆仪表传输的多是微弱的电信号,需要配置相应的屏蔽结构,以保证连接器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而授权公告号为CN201243131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整体屏蔽电缆的微小型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插针组件、基座、螺套和外壳,插针组件固定在基座内,然后装入外壳,插针组件由电缆和屏蔽环构成,电缆包括针头、针体、导线、屏蔽层和热缩套管(即外护套)构成,其中屏蔽层的前端向后翻折在外护套上,用屏蔽环压装在上面。在具体组装时,电缆伸入外壳中,将屏蔽环由后向前推入外壳与电缆形成的环空中,对屏蔽层进行压装。但是,由于电缆中屏蔽层向后翻折,屏蔽环在向前推入压装的过程中易带动屏蔽层移动,出现褶皱变形,影响屏蔽环的正常装配,也影响屏蔽层的正常接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插头的线缆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顺着线缆将屏蔽环压装在反向翻折的线缆屏蔽层上时容易出现屏蔽层褶皱变形而影响屏蔽环正常装配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带插头的线缆组件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插头的线缆组件,包括具有芯线、线缆屏蔽层及外护套的线缆,线缆前端设有插头,插头包括用于接地的插头壳体,插头壳体中设有插头绝缘体和插头接触件,插头接触件的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与所述芯线导电连接,插头壳体中于插头绝缘体后侧设有灌封形成固定包裹插头接触件与芯线连接处的内灌封胶体,内灌封胶体将插头绝缘体、插头接触件及线缆前端固连在一起以形成插头芯体,线缆屏蔽层前端向前伸展以环绕平铺在内灌封胶体外周面上,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套装在内灌封胶体及线缆屏蔽层外并与插头壳体导电连接的屏蔽环,屏蔽环前端与插头绝缘体挡止配合,屏蔽环与线缆屏蔽层压接导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用在插头绝缘体后侧灌封形成的内灌封胶体将插头绝缘体、插头接触件及线缆前端固连在一起以形成插头芯体,装配较为方便,而且,内灌封胶体的存在,可以支撑平铺伸展的线缆屏蔽层,在由后向前顶推装配屏蔽环时,向前平铺的线缆屏蔽层不会出现褶皱堆叠,不会影响屏蔽环的正常装配,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反向翻折的线缆屏蔽层在压装屏蔽时容易出现的褶皱变形问题。

对屏蔽环与线缆屏蔽层的连接作进一步限定:所述屏蔽环与所述线缆屏蔽层焊接连接。利用焊接连接保证两者导电连接的稳定性,也方便装配。

在上述线缆组件方案的基础上,对内灌封胶体作进一步限定:所述内灌封胶体具有与所述插头绝缘体对接的前端,所述内灌封胶体的前部为圆柱形,所述内灌封胶体的前端径向尺寸大于后端径向尺寸。内灌封胶体的前部为圆柱形,使得平铺在内灌封胶体前部的部分线缆屏蔽层均匀布置,可有效保证导电接触效果。同时,能够在保证屏蔽环与线缆屏蔽层压接导电接触性能的前提下,便于由后向前的装配屏蔽环。

在上述各线缆组件方案的接触上,对插头壳体与屏蔽环的导电连接方式作进一步限定: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环槽,环槽中固设有与所述插头壳体导电连接的接地件,该接地件具有弹性顶压在屏蔽环上的弹性接触部。利用设置在插头壳体上的环槽方便预装配接地件,通过接地件上的弹性顶压在屏蔽环上的弹性接触部,可提高与屏蔽环的导电接触效果。

基于具有上述接地件的线缆组件的方案,对接地件作进一步限定:所述接地件为粘贴固定在所述环槽中的接地簧。接地簧质量轻便,粘接固定即可,装配也较为方便。

在上述各项线缆组件方案的基础上,对插头芯体的前后限位装配作进一步限定:所述插头壳体前部设有与插头绝缘体挡止配合的卡簧,所述插头壳体后部设有灌封在插头芯体和插头壳体之间的外灌封胶体。利用卡簧和外灌封胶体实现对插头芯体的前后限位装配,外灌封胶体在实现密封的情况下,同时,实现对插头芯体的限位。

基于上述线缆组件方案的基础上,对外灌封胶体与屏蔽环之间的装配作进一步限定:所述外灌封胶体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屏蔽环后端。可以利用外灌封胶体形成对屏蔽环的进一步限定,提高屏蔽环装配后的稳定性。

对屏蔽环的具体装配结构作进一步限定:所述屏蔽环的前端设有外翻沿,外翻沿的前端面与所述插头绝缘体挡止配合,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向后拉装插头芯体时与所述外翻沿的后侧面挡止配合的环形凸起。在安装插头芯体时,由前向后拉装入插头壳体中,当环形凸起和屏蔽环的外翻沿挡止配合时,认为装配到位,此时,在插头绝缘体前端装入卡簧即可,装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上述各项线缆组件方案的基础上,对插头壳体作进一步限定:所述插头壳体包括激光焊接固连在一起的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弹性套装有壳体连接螺帽,所述后壳体尾部设置外螺纹连接段,所述线缆上于所述插头壳体后方套装有金属软管,金属软管前端设置有连接套组件,该连接套组件螺旋装配在所述后壳体的外螺纹连接段上。利用金属软管形成对线缆的进一步保护,同时,利用后壳体尾部设置的外螺纹连接段,装配连接更为方便。

对上述的连接套组件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套组件包括插接装配在一起的前连接套和后连接套,前连接套螺旋装配在所述后壳体尾部的外螺纹连接段上,后连接套与金属软管前端焊接连接,连接套组件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将前、后连接套紧固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套连接螺帽,前连接套和后连接套中的其中一个与连接套连接螺帽螺纹连接,另一个与所述连接套连接螺帽顶压配合。利用分体设置的前后连接套以及连接套连接螺帽实现金属软管与后壳体部分的连接,装配简单,便于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插头的线缆组件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屏蔽环与接地簧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插头、壳体连接螺帽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插头的线缆组件未装配完成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屏蔽环的示意图;

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组成部分的名称为:100-插头;200-插座;300-壳体连接螺帽;400-线缆;500-连接套组件;600-金属软管;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插头绝缘体;14-波纹弹簧;15-卡簧;16-插头前壳体;17-插头后壳体;18-插头外螺纹段;19-插头壳体;110-环形凸起;21-插座壳体;22-玻璃饼;23-插座接触件;24-螺旋卡槽;211-插座后壳体;212-插座前壳体;31-卡钉;41-外护套;42-线缆屏蔽层;71-屏蔽环;711-外翻沿;72-内灌封胶体;73-外灌封胶体;74-接地簧;51-前连接套;52-连接套连接螺帽;53-后连接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中图1示出的为连接器线缆组件,连接器线缆组件包括带插头的线缆组件、插座200,带插头的线缆组件包括插头100和线缆400,连接器线缆组件还包括当插头100和插座200插套到位时将两者锁止的壳体连接螺帽300。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插头100和插座200均以各自的前端为插接端,插头100包括插头壳体19,插头壳体19包括插头前壳体16和插头后壳体17,插头前壳体16和插头后壳体17激光焊接密封装配在一起。插头后壳体17的后端开设有锥形外螺纹而形成了插头外螺纹段18。插头壳体19为前后贯通的筒形结构,在插头前壳体16中设置有环形凸起110,环形凸起110用来与屏蔽环71上的外翻沿711的后侧面挡止配合。

在插头外螺纹段18上旋装有连接套组件500,连接套组件500的结构如图1所示,连接套组件500包括螺纹装配在插头外螺纹段18上的前连接套51,还包括螺纹连接在前连接套51上的连接套连接螺帽52,连接套组件500还包括后连接套53,连接套连接螺帽52的后端与后连接套53挡止配合,以将前连接套51和后连接套53紧固装配在一起。在后连接套53上焊接有金属软管6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连接套连接螺帽52与后连接套53螺纹装配在一起,而与前连接套51前后方向挡止装配在一起。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带插头的线缆组件还包括穿装于插头100中的线缆400,线缆400包括外护套41、线缆屏蔽层42和内部的芯线(图中未显示),线缆400的前端伸至插头100中,其中,线缆屏蔽层42突出于外护套朝前布置,线缆屏蔽层42通过屏蔽环71进行径向支撑。屏蔽环71的结构如图5所示,屏蔽环71整体为环形结构,前端开设有外翻沿711,用来与环形凸起110挡止配合。本实施例中,线缆屏蔽层42焊接在屏蔽环71的内部。屏蔽环71的前端套装在插头绝缘体13上,并与插头绝缘体13在前后方向上挡止配合,插头绝缘体13实际为陶瓷绝缘体,插头绝缘体13中固定穿装有插头接触件(图中未显示)。插头接触件的后端用来与芯线导电连接,前端用来与插座200中的接触件进行插接而形成插接端。

插头绝缘体13后端通过外翻沿711与环形凸起110挡止配合,前端被卡簧15限位。在插头绝缘体13的后方设置有内灌封胶体72,内灌封胶体72用来支撑线缆屏蔽层42,内灌封胶体72将插头绝缘体13、插头接触件和线缆400的前端固连形成插头芯体。在插头壳体19上与屏蔽环71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在凹槽内粘贴固定有接地簧74,屏蔽环71通过接地簧74与插头壳体19相连,实现接地。本实施例中,接地簧74为指形簧片,具体可以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56378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指形簧片,其他实施例中,接地簧可以为铍铜簧片或EMI簧片等。

在插头壳体19与外护套4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外灌封胶体73,外灌封胶体73的前端顶在屏蔽环71的后端,对屏蔽环71进行限位。外灌封胶体73用来固定线缆400,并对线缆400和插头壳体19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插座200的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插座200包括插座壳体21,插座壳体21包括激光焊接密封装配在一起的插座前壳体212和插座后壳体211,在插座前壳体212内通过玻璃饼22烧结固定有插座接触件23,插座接触件23的前端用来与插头100插接配合,后端用来连接核级导线。

如图1所示,壳体连接螺帽300套装在插头前壳体16上,在壳体连接螺帽300和插头前壳体16上设置的外翻沿之间安装有波纹弹簧14,使得壳体连接螺帽300弹性套装在插头前壳体16上,在壳体连接螺帽300内设置有卡钉31。如图1和图4所示,在插座200的插座壳体21上开设有螺旋卡槽24,卡钉31在螺旋卡槽24中螺旋移动,实现插头100和插座200的锁止。螺旋卡槽24和卡钉31构成了卡口式连接结构,该结构为现有技术的内容,具体不再赘述。

由图1和图5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19为公壳体,而插座壳体21为母壳体,在插头壳体19上设置有挡止凸缘,在挡止凸缘的前侧处套装有第二密封圈12,插座壳体21的前端具有插孔,插孔的前端孔口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1。在插头壳体19和插座壳体21插合到位时,第一密封圈11被径向挤压在插头壳体19和插座壳体21之间,而第二密封圈12被前后轴向挤压在插头壳体19的挡止凸缘和插座壳体21的前端端面之间。第一密封圈11构成了周向密封的径向密封圈,而第二密封圈12构成了端面密封的周向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如下:先将屏蔽环71套装在线缆400上,此时屏蔽环71的外翻沿711位于环形凸起110的前侧,将线缆400由后至前插入插头壳体19中,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线缆400的芯线与插头绝缘体13中的插头接触件焊接固定在一起。在插头绝缘体13后侧灌封形成固定包裹插头接触件与芯线连接处的内灌封胶体72,内灌封胶体72将插头绝缘体13、插头接触件以及线缆前端固连形成插头芯体。将线缆400中的线缆屏蔽层42向前平铺支撑在内灌封胶体72外部,将屏蔽环71由后向前顶推装配压装在线缆屏蔽层42的外部并进行焊接固定。之后向后拉动整个插头芯体,使屏蔽环71上的外翻沿711与环形凸起110挡止,再通过卡簧15对插头绝缘体13进行前后方向上的限位。然后在外护套41和插头壳体19之间灌封成型外灌封胶体73,完成带插头的线缆组件的组装。

本实施例中,由图5可以看出,内灌封胶体72的前部为圆柱形结构,方便屏蔽环71的顶推,也能够保证屏蔽环71与内灌封胶体72之间的适配套装。内灌封胶体72后端的径向尺寸小于内灌封胶体72前端的径向尺寸,方便屏蔽环71由后向前顶推。

本实施例中的外灌封胶体73延伸至屏蔽环71的后端,对屏蔽环71进行顶压,其他实施例中,外灌封胶体73也可不延伸至该处。

本实施例中依靠接地簧74实现线缆屏蔽层42的接地,接地簧74构成了接地件,其他实施例中,接地件可以为其他结构,如普通的接地簧片,只要可以弹性顶压在屏蔽环上即可。接地件上与屏蔽环顶压接触的部分构成了弹性接触部。

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19由两部分激光焊接而成,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插头壳体19和插座壳体21均为金属壳体,以实现接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