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2187发布日期:2019-07-17 06:14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键盘组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



背景技术:

由于市场需要,键盘在生产时加入了具有发光效果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可以让键盘上的按键具有发光效果。现有的键盘背光模组通常是由遮罩层、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组成,当生产键盘背光模组时,需要将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利用粘着层粘接在一起,并进行压合,使背光模组各层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且压合过后需要检测键盘背光模组的发光质量,当检测完成后再将键盘背光模组人工转移至喷码设置进行喷码。然而现有的键盘背光模组在生产时压合、检测和喷码工序是在互不相连的设备上进行的,需要人工将加工完的产品转移至另一个工序周围进行下一个工序,在转移时不仅浪费工时,还需要多个转移设备将不同工序的产品转移至另一个处理设备处,因此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将压合装置、检测装置和喷码装置连接成一条生产线,既能节约工时,还能够减少转移使用的设备的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合装置、检测装置和喷码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检测相机和旋转输送装置,检测相机通过调节杆安装在检测台上,旋转输送装置转动安装在检测台上且旋转输送装置分别与压合装置和喷码装置相连。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将压合装置、检测装置和喷码装置通过检测台上的旋转输送装置相连,不需要再将各个工序完成的产品进行转移,因此可以有效地节约加工工时;同时旋转输送装置与压合装置相连,因此压合装置处理过后的产品可以直接通过旋转输送装置的转动输送进入检测装置,而检测装置处理后的产品也通过旋转输送装置被输入喷码装置,因此只采用了一个旋转输送装置,相比现有技术来说减少了转移设备,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键盘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合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喷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键盘背光模组1、对准孔2、压合装置3、检测装置4、喷码装置5、压合工作台301、压合输送带302、辊压轮303、压板支撑架304、挡板305、支撑块306、压板 307、伸缩杆308、隔板309、检测传感器310、压合输送带轮311、支座312、检测台401、转动柱402、升降筒403、转盘404、检测相机405、接料盘406、限位辊筒407、转轴408、电机和减速器409、挡块410、喷码机架501、传送带502、喷码检测器503、喷码头504、喷码支座505、刮板支架506、刮板50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键盘背光模组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合装置、检测装置和喷码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检测相机和旋转输送装置,检测相机通过调节杆安装在检测台上,旋转输送装置转动安装在检测台上且旋转输送装置分别与压合装置和喷码装置相连。压合装置、检测装置和喷码装置呈L形布置,可以减小整个生产线的占地面积。键盘背光模组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键盘背光模组上设有若干个检测用的对准孔。

如图2、图5所示,所述旋转输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转轴和绕转轴呈环形分布的若干个接料盘,各接料盘朝向转轴的一侧与转轴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各接料盘低于压合装置的输出端且高于喷码装置的输入端;其中一个接料盘与压合装置输出端相连时,另一个接料盘与喷码装置输入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接料盘和转轴的转向为逆时针转动,且转轴底部穿过检测台并连接有电机和减速机。使用时可以选择由工人控制转轴的启动、停止和转速,还可以采用PLC控制器,通过设计压合装置的输送速度、转轴的转动速度和喷码装置的输送速度,进而进行编程并通过PLC控制器来控制生产线的各装置的配合。

如图2、图5所示,所述接料盘上表面还设有两排相互平行的限位装置,各限位装置的最高点到接料盘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键盘背光模组厚度的1/2。两排限位装置用于承接输送至压合装置输送末端的键盘背光模组,两排限位装置之间的距离稍大于键盘背光模组的宽度,只要能确保键盘背光模组在转轴转动时处于固定位置即可。

如图2、图6所示,所述喷码装置朝向接料盘的一端设有用于将接料盘上的键盘背光模组刮落至喷码装置输入端的刮料板。进一步地,所述刮料板平行于喷码装置的输送方向。如图2中所示,由于接料盘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转动,因此将刮料板设置在喷码装置输入端的左侧,当接料盘输送至刮料板的右侧时,随着接料盘的继续转动,刮料板可以阻挡键盘背光模组继续转动并从接料盘上被刮下至喷码装置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辊筒,限位辊筒的轴线为接料盘转动至与喷码装置相连时与喷码装置的输送方向相平行。如图5所示,限位辊筒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接料盘的内部且限位辊筒的上部伸出接料盘的上表面,当刮料板将键盘背光模组从接料盘上挂下时,由于限位辊筒是低于键盘背光模组的且是转动的,因此键盘背光模组在被刮下时不会跟接料盘上表面产生严重摩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辊筒靠近转轴的一侧与转轴之间还设有垂直于各限位辊筒的挡块。

如图3、图4所示,压合装置包括压合工作台、设置在压合工作台上方的压合机构、用于安装压合机构的压板支撑架和辊压机构,压合工作台上还设有相互平行的两压合输送带,两压合输送带的轴线相平行且均平行于水平面,两压合输送带同步输送且两压合输送带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压合输送带之间设有位于压合机构下方的支撑块,支撑块朝向两输送装置的两端分别伸入两压合输送带的内部且分别支撑在两压合输送带的上表面的下方,支撑块的底部安装在压合工作台上。压板支撑架架设在压合输送带一侧的上方,压板支撑架内部设有沿输送方向贯通的腔体,腔体上方设有隔板,隔板上方还设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若干个伸缩杆,各伸缩杆的顶部固定在空腔的顶部,各伸缩杆的底部穿过隔板并连接有位于腔体内的水平的压板,伸缩杆带动压板在腔体内升降进而完成压合或上升的工序,伸缩杆均匀地布置在压板的上方,因此压板可以对键盘背光模组进行均匀地压合。辊压机构由上下布置的两个辊压轮和两辊压轮两端的下部固设在压合工作台上的辊压支座组成,两辊压支座的轴线水平设置且垂直于压合装置的输送方向,两辊压轮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且两辊压轮之间的最小间隙等于或稍小于键盘背光模组的厚度,辊压机构用于对键盘背光模组进行第三次辊压,以确保压合质量。

压合输送带的两端设有同时驱动两压合输送带的压合输送带轮,其中一端的带轮连接有用于驱动压合输送带转动的驱动装置。两压合输送带之间的压合输送带轮通过带轮支座固设在压合工作台上。压合输送带的两侧还设有挡板,两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键盘背光模组的宽度,支撑块朝向两压合输送带的两端分别穿过各压合输送带并固定在各挡板上。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低于压合输送带的承载面,因此压合输送带在输送时就不会与支撑块的上表面产生摩擦,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中为了确保压合效果,将支撑块设置两块,且沿压合装置的输送方向设置,两支撑块均设置在压合机构的下方,挡板朝向输送带的侧壁上部还设有用于检测键盘背光模组的检测传感器,压合工作台上还设有与检测传感器相连的plc控制器。优选地,检测传感器选用红外传感器进行检测,红外传感器的检测高度与压合输送带的高度等高,且红外传感器设置在靠近压合输送带输送末端的支撑块的尾部的挡板侧壁上。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第一个键盘背光模组到达第一个支撑块的尾部时,将信号传递至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发出指令使压合输送带停止转动,然后压合机构进行压合操作,压合完成后,plc控制器再次发出指令使压合输送带继续转动进而使第二个键盘背光模组被输送至第一个支撑块的尾部继续进行压合操作,而第一个键盘背光模组被输送至第二个支撑块上被再一次压合,后续重复上述操作,由于键盘背光模组被压合两次,因此可以确保其压合质量。

如图5所示,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转动柱、升降筒、转盘、检测相机、接料盘、限位辊筒、转轴、电机和减速器和挡块,转动柱竖直设置在检测台上,转动柱底部伸入检测台内并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检测台内,检测台上方的转动柱的外表设有外螺纹,升降筒套接在转动柱的外侧且与转动柱的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升降筒一侧与检测相机通过铰接的两个连接杆相连,且两连接杆之间设有调节相机的螺钉和螺母,具体参见图5所示,靠近升降筒的连接杆与升降筒固接,且该连接杆还通过滑块与检测台上转动柱一侧的滑槽配合使用,转动柱下部还固设有带动转动柱转动的转盘,当转动转盘时,升降筒和与其固接的连接杆相对滑槽上下升降,以带动检测相机升降。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检测台上的另一侧,检测台上方的转轴外还固设有若干个接料盘,各接料盘低于压合装置中辊压机构的出口端,接料盘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如图6所示,喷码装置包括喷码机架501、传送带502、喷码检测器503、喷码头504、喷码支座505、刮板支架506和刮板507,传送带通过带轮和带轮轴安装在喷码机架上,喷码检测器设置在传送带一侧的喷码机架上用于检测键盘背光模组,喷码头通过喷码支座设置在喷码机架上喷码检测器远离传送带输入端的一侧,刮板通过刮板支架设置在喷码机架上传送带的输入端的一侧,且刮板的最低面高于接料盘上限位辊筒的最高点,因此刮板可以将接料盘上的键盘背光模组刮下并使之落在传送带上进行传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