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4791发布日期:2019-09-03 19:3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对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然而当电连接器需要满足低构型、小型化的使用需求时,其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的保持力往往不够。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较低且其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具有较佳的保持力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至第一电路板上的安装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成对设置以供对接端子插入于其间,所述导电端子彼此独立,且每两个导电端子构成供同一对接端子插接的端子对,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与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延伸出的接触臂及焊脚,所述固持部具有第一固持部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安装方向上,所述第一固持部的顶端到第二固持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安装面垂直,并且其于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干涉部,所述第二固持部与所述安装面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持部具有分置于所述焊脚于前后方向上两侧之至少一对所述第二固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的中心线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呈角度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具有朝向相对设置的另一导电端子突出形成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侧,所述接触臂的自由末端于其对接侧设有位于其外周缘上的导向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所述固持部相卡固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的腿部,于所述安装方向上,所述主体部的高度不高于3.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持部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固持部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固持部,所述第三固持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平行设置,且具有位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倒刺。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所述电连接器及与该电连接器相插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上且具有对接本体及固定于对接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每一所述对接端子插入电连接器的相应端子对并与之机械及电性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与对接本体相固定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出的接触片及焊接部,所述接触片于其外周缘上设置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至少设置于所述接触片上相邻的两侧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连接器至少可沿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安装面垂直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安装面呈倾斜角度设置的斜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高度较低,可满足低构型的使用需求,其通过将导电端子的第一固持部的顶端到第二固持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t设置为不大于1mm,利用自第一固持部弯折延伸的第二固持部与绝缘本体配合来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其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后相互插接于第一状态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其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后相互插接于第二状态下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未安装于电路板上时的插接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插接时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4所示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导电端子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一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一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二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二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电连接器沿第三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电连接器沿第三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未插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21是沿图18中线A-A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9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一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3是图19所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对接连接器沿第二方向插接到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对的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所述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分别用以安装于第一、第二电路板3、4。

请参图1及图2所示,分别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插接后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在介绍电连接器组合时,均以图1、2中电连接器100及第一电路板3的放置方向视为水平方向,也即不论处于第一状态还是第二状态下,电连接器100始终水平放置,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也呈水平放置;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00垂直,也沿竖直方向放置。另外,在介绍电连接器100时,均将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对设置的另一端视为后端。

请参图1至图9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绝缘本体1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若干导电端子12,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用以安装至第一电路板3上的安装面110,所述导电端子12成对设置。所述导电端子12沿横向方向排列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1。

请参图4至图6并结合图1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主体部1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1向下延伸以供安装于第一电路板3上的腿部112,如图11所示,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安装方向上,所述主体部111的高度h不高于3.5mm。

请参图1至图5并结合图7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4上且具有对接本体21及固定于所述对接本体21的若干对接端子22,每一所述对接端子22插入成对设置的两个导电端子12之间并与之机械及电性接触。

请参图3至图11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2彼此独立设置,且每两个导电端子12构成供同一根对接端子22插接的端子对。具体地,每一所述导电端子12具有与绝缘本体11相固定的固持部121、自所述固持部121延伸出的接触臂122及焊脚123,其中所述固持部121与所述主体部111相卡固。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12具有相对设置的对接侧和非对接侧,于横向方向上,所述导电端子12的接触臂122朝向相对设置的另一个导电端子12倾斜延伸设置,于自后向前的方向上,同一端子对中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12的接触臂122朝向彼此靠拢延伸。另外,所述接触臂122向前延伸的同时且向上倾斜延伸,以使所述接触臂122的中心线C-C'与所述安装面110之间呈角度设置,如此以适应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的多角度插接,分散插接时的应力,防止接触臂122在插接过程中因插入力过大或强韧度不够而造成的屈服变形;同时,由于接触臂122呈向上的倾斜状态,可增大与对接端子22对接时的插拔力,且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电端子12的接触臂122具有朝向相对设置的另一个导电端子12突出形成的接触部1221,所述接触部1221位于所述导电端子12的对接侧,所述接触臂122的自由末端于其对接侧设有位于其外周缘上的导向面12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面1223至少连续设置于所述接触臂122的上侧及前侧,以使对接端子22自上侧或前侧均可在导向面1223的导引作用下顺利插拔。

所述固持部121具有第一固持部1211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1212,如图10所示,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安装方向上,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的顶端到第二固持部1212的底面12120之间的距离t不大于1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与所述安装面110垂直,并且其于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绝缘本体11相固定的干涉部12112,所述第二固持部1212与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垂直且与所述安装面110平行,如此以使所述导电端子12的固持部121在不同方向上与绝缘本体11相结合,增强与绝缘本体11之间的保持力,防止单一方向上的配合所造成的结合力薄弱;另外,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第二固持部1211、1212还可防止导电端子12成型时卷曲。优选地,所述固持部121具有分置于所述焊脚123于前后方向上两侧的至少一对所述第二固持部1212,如此可在焊脚123的前后两侧进行有效定位,防止导电端子12偏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大体呈L形,且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部12113及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直立部12114,于前后方向上,所述直立部12114位于所述纵向部12113的后侧。所述接触臂122自所述直立部12114的前侧靠上的位置向前倾斜并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纵向部12113之间形成一间隔。

另外,所述固持部121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固持部1213,所述第三固持部1213与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平行设置,且具有位于其前后方向上两侧的倒刺12131。所述第三固持部1213与所述焊脚123分置于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于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于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三固持部1213位于所述接触臂122的后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持部1213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211平直地向上延伸,其沿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固持部1212沿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

同一端子对中的两个导电端子21的第二固持部1212朝向彼此延伸设置,以使其末端相互靠近,同一端子对中的两个导电端子21的焊脚23面对面设置,且共同插入并焊接于第一电路板3上的同一个通孔(未图示)内。

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若干沿横向方向排列的插槽1112及将相邻两插槽1112隔开的间隔壁1113,同一端子对中的两个导电端子12的接触臂122收容并突露于同一插槽1112内。

另外,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供所述第三固持部1213插入的若干插孔11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孔1114向上贯穿所述主体部111,每两个插孔1114构成与一个端子对相对应的一组,且于横向方向上,每组插孔1114位于相邻的两个插槽1112之间。

所述对接本体21具有主体部211及突设于所述主体部211的对接侧外并形成所述第二保持部23的突伸臂212,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突伸臂212插入并相对定位于所述限位槽113内。

所述突伸臂212具有分别插入对应枢转孔114内的一对枢转部2121,所述对接本体21以枢转部2121为转轴相对于绝缘本体11转动以适应对接连接器200多方向插接至电连接器10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本体21具有沿所述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所述突伸臂212,一对所述突伸臂212远离彼此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枢转部2121。

所述对接端子22呈片状,其具有与所述对接本体21相固定的固定部221、自所述固定部221延伸出的接触片223及焊接部224,所述接触片223于其外周缘上设置有引导面2231,所述引导面2231至少设置于所述接触片223上相邻的两侧缘。

所述固定部22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2211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211向下延伸的一对第二固定部2212,所述一对第二固定部221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具有将彼此相定位的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于横向方向上的中部位置,以保证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00对插时的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持机构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正中间位置,也即保持机构的竖直中心面与电连接器组合的竖直中心面重叠。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11的其他实施方式,其第一保持部13并非设置于绝缘本体11的正中间位置,也即所述保持机构的竖直中心面可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竖直中心面不重叠,只要保持机构并非靠近电连接器组合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缘设置即可。

也就是说,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中部位置(设置保持机构的位置)并不仅仅指其横向方向上的绝对中间位置,只要于横向方向上,该中部位置的竖直中心面到电连接器组合的竖直中心面的距离L1小于到与该中部位置的竖直中心面邻近的侧端缘102的距离L2即可。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的第一保持部13及形成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上的第二保持部23,所述第二保持部23与所述第一保持部13相配合以实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间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持部13包括凹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在横向方向上中部位置的限位槽113,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分置于所述限位槽113于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枢转孔114,所述一对枢转孔114与所述限位槽113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设置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缺槽115,所述一对缺槽115侧向向外开放设置。

所述对接本体21还具有突设于所述主体部211的对接侧外的一对限位臂213,所述一对限位臂213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11于横向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对缺槽115侧向向外开放以收容并固定对应的限位臂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臂2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突伸臂21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两者同步插接至绝缘本体11。

请参图1、图2及图11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至少可沿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安装面110垂直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安装面110呈倾斜角度设置的斜向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面110之间的夹角呈45度,以利于对接连接器200插接并限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

也即,参图11及图12所示,不论对接连接器200处于第一状态下或第二状态下,其均可以自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部101的正上方沿第一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参图13及图14所示,不论对接连接器200处于第一状态下或第二状态下,其也均可以自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斜上方沿沿第二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

请参图15及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可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横向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插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安装面110平行,也即呈水平方向。如图15所示,当对接连接器200水平放置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可自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正前方沿第三方向(也即水平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当对接连接器200竖直放置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也可自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正前方沿第三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

相较于传统电连接器组合中相配对的一对连接器需要按照预定且单一的对接方向插接才可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可沿多个方向进行插接,不受应用环境的限制,可方便地适用于更多的应用环境,提升插拔的便利性。

请参照图17至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其中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的基本结构及组装关系均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相同,且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也可沿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面垂直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安装面呈倾斜角度设置的斜向方向;其他相同的结构参照对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两者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1'也具有位于其中部位置设置的限位槽113',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设置于所述限位槽113'内的卡扣臂116'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将其贯穿的通槽117',所述卡扣臂116'向上突伸设置且在其自由末端形成朝前突出的卡扣部1161',所述通槽117'与所述限位槽113'相连通,

所述对接本体21'的突伸臂212'具有突伸入并固定于所述通槽117'内的凸块2122'及与所述卡扣臂116'相扣合的凸肋2123',所述凸肋2123'向下或向斜下方运动插接并越过所述卡扣部1161',且与之锁扣固定以防松脱。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电连接器100、100'和对接连接器200、200'通过保持机构将彼此定位,且该保持机构设置于电连接器组合于横向方向上的中部位置,以保证电连接器100、100'和对接连接器200、200'能够稳定地插接定位,同时保证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对接时的一致性。另外,所述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高度较低,可满足低构型的使用需求,其中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1的主体部高度不高于3.5mm,其导电端子21的固持相对比较困难,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电端子21的第一固持部1211的顶端到第二固持部1212的底面12120之间的距离t设置为不大于1mm,利用自第一固持部1211弯折延伸的第二固持部1212与绝缘本体11配合来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保持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