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触点型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7199发布日期:2019-11-26 02:4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多触点型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多触点型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电动汽车等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以往已知有以多个触点与对方侧端子接触的多触点型端子。作为如此的多触点型端子的一个例子有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该端子从呈方筒状的方筒部的前端缘向前方侧延出,并且将向后方侧被折回到方筒部内的多个单臂状的弹性接触片与截面为圆形的棒状的圆杆的外周面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6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随着电力供给路径的大电流化,与以往相比更加需要抑制端子的发热量。为了降低电阻,能够想到增大端子的板厚,但若增大板厚则弹性接触片大型化,而引起端子本身变大的问题。

另外,在电线变粗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从电线接受的振动等而使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状态不稳定,从而希望更加稳定的连接状态。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触点型端子,其使多个弹性接触片与对方侧端子接触,在从电线接收到振动的情况下也不易倾斜,并且能够抑制发热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多触点型端子一体地设置有多边筒状的方筒部、多个前方弹性接触片以及多个后方弹性接触片,其中,所述方筒部具有多个侧壁;所述前方弹性接触片从所述侧壁当中与对方侧端子的嵌合方向上的前端缘延出,并且通过前方折回部向后方侧折回,在所述方筒部的内侧与所述对方侧端子的外周面弹性接触;所述后方弹性接触片从所述侧壁当中所述嵌合方向上的后端缘延出,并且通过后方折回部向前方侧折回,在所述方筒部的内侧与所述对方侧端子的外周面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多触点型端子具备:前方弹性接触片,其设置于方筒部的侧壁当中与对方侧端子的嵌合方向上的前端侧;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其设于方筒部的侧壁当中上述嵌合方向上的后端侧,因此能够与对方侧端子在长度方向、即嵌合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接触。也就是说,与只在侧壁的一端侧设置有弹性接触片的现有构成相比,更加易于保持与对方侧端子的相对姿势。因此,能够抑制与对方侧端子的嵌合操作时倾斜或从电线受到振动时倾斜,能够稳定地保持连接状态。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与对方侧端子的触点数量增加,因此接触电阻降低,进而能够抑制端子的发热量。

本发明的多触点型端子可以具备以下构成。

优选,前方弹性接触片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为相同尺寸且相同形状,多个前方弹性接触片以及多个后方弹性接触片中的至少一方在嵌合方向被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在将端子彼此嵌合时,对方侧端子挤入多触点型端子的多个弹性接触片之间时,插入阻力最大。根据上述构成,多个前方弹性接触片以及/或者后方弹性接触片与对方侧端子在长度方向、即嵌合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接触,因此与在相同位置接触的构成相比,能够降低嵌合时的插入阻力。并且,前方弹性接触片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为相同尺寸且相同形状,因此能够使各弹性接触片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压均等化。

另外,优选,在方筒部设置有与前方弹性接触片的基端部邻接且沿着前方弹性接触片的延出方向延出的前方扩张部。

根据如此构成,前方弹性接触片的基端部由于前方扩张部而增强刚性,因此在对方侧端子被插入时,能够抑制前方弹性接触片的基端部被对方侧端子按压而变形。

另外,优选,前方扩张部比前方折回部延出至前方侧。

根据如此构成,即使在对方侧端子或机器从多触点型端子的前方侧推碰该多触点型端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向前方侧延出的前方扩张部保护前方折回部。因此,能够抑制前方弹性接触片的变形。

此外,优选,方筒部通过将折弯成方筒状的板状部件的端缘彼此固定而形成。根据如此构成,能够容易地制造多触点型端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在从电线接受振动的情况下也不易倾斜且能够抑制发热量的多触点型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多触点型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多触点型端子的剖视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将多触点型端子与对方侧端子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多触点型端子的主视图。

图5是多触点型端子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见图1至图5,对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多触点型端子为用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力供给线等的大电流端子。如图3所示,多触点型端子为阴端子20,能够在内部嵌合直径均匀的圆棒形的对方侧的阳端子10,并且使设置于阴端子20的多个弹性接触片30、40与阳端子10的外周面接触。以下,对于各构成部件,以与对方侧端子的嵌合方向x为前方,另外,以图2的上侧为上方、下侧为下方进行说明。

阳端子10由铜合金等导电性优秀的金属材料形成,其一端与未予图示的电线连接,另一端侧为圆棒形的连接部11(参见图3)。

阴端子20是通过将铜合金等导电性优秀的金属板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的,如图1以及图2所示,呈连接于阳端子10的连接部11的主体部21与连接于电线60的电线连接部52经由连接部51在前后相连的形态。

主体部21具有:呈大致为八边筒状的方筒部23;8个前方弹性接触片30,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从方筒部23的前方侧的端缘向前方一体地延出并向后方且内侧折回;6个后方弹性接触片40,后方弹性接触片40从方筒部23的后方侧的端缘向后方一体地延出并向前方且内侧折回。

方筒部23通过利用冲压成型机对被冲裁成图5所示的展开形状的平坦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且利用卡止部26将在弯曲方向上的两端部闭锁,从而形成为具备8个侧壁24的大致八边筒状。以下,将8个各侧壁从图5的下方侧起依次称为24a、24b、24c、24d、24e、24f、24g、24h,在不区别侧壁的情况下以24进行说明。

卡止部26由卡止孔28以及卡止凸部29构成,其中,卡止孔28设于从金属板的弯曲方向的一端侧的侧壁24a延出的卡止片27,卡止凸部29在另一端侧的侧壁24h中向方筒部23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卡止孔28设于跨上图5中以虚线划出的弯曲线的位置。并且卡止凸部29由将侧壁24h的端部向方筒部23的径向的外侧切开并立起而形成(参见图1)。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方筒部23通过以将相邻的侧壁24a~24h在前后方向相互错开而构成。具体地讲,侧壁24a、24c、24e、24g为靠后方(图5中靠右方)配置的第1侧壁241,侧壁24b、24d、24f、24h为靠前方(图5中的靠左方)配置的第2侧壁242。第1侧壁241以及第2侧壁242的长度尺寸(图5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以及宽度尺寸(图5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

从侧壁24c、24d、24e的后端缘向后方连续地延出有上述的连接部51,进而从连接部51的后端缘向后方延出形成有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52(参见图1以及图5)。电线60被焊接于电线连接部52。并且,在连接部51中与侧壁24d的后方相连的区域,由“コ”字形形状的切取狭缝43切取出后述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

从方筒部23的各侧壁24a~24h的前端缘设置有宽度尺寸为侧壁24的约一半左右的带状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该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从各侧壁24a~24h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侧延出,且在前方折回部31向方筒部23的内侧且后方折回。如图2所示,多个前方弹性接触片30构成为:比前方折回部31靠末端侧(后方侧)的部分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向斜内侧延伸,在与末端接近的位置设置有向内侧以截面圆弧状膨出而与阳端子10的连接部11接触的前方触点部32。

另外,在方筒部23的各侧壁24a~24h中的、没有设置连接部51的侧壁24、即侧壁24a、24b、24f、24g、24h的后端缘以及设置有连接部51的3个侧壁24中的位于中央的侧壁24d,设置有后方弹性接触片40。如上所述,侧壁24d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以通过在连接部51设置u字形状的切取狭缝43而切取出的方式设置。切取狭缝43设置于如下位置,即:使得侧壁24d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与侧壁24b、24f、24h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在前后方向为相同位置的位置。

后方弹性接触片40与前方弹性接触片30为相同形状。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多个后方弹性接触片40构成为:比后方折回部41靠末端侧(前方侧)的部分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向斜内侧且前方延伸,在与末端接近的位置设置有向内侧以截面圆弧状膨出而与阳端子10的连接部11接触的后方触点部42。

8个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6个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弯曲形状等全部形成为相同形状。也就是说,第1侧壁241(侧壁24a、24c、24e、24g)的前方第1弹性接触片301比第2侧壁242(侧壁24b、24d、24f、24h)的前方第2弹性接触片302向后方侧错开配置。另外,第1侧壁241(侧壁24a、24c、24e、24g)的后方第1弹性接触片401比第2侧壁242(侧壁24b、24d、24f、24h)的后方第2弹性接触片402向后方侧错开配置。

设定前方弹性接触片30、后方弹性接触片40以及侧壁24的长度尺寸,以使得上述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末端部不相互接触,换言之,以使得上述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末端部彼此相互分离地配置。

在各侧壁24a~24h切出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或者一个限制突部25(参见图2)。具体地讲,在侧壁24a、24b、24d、24f、24g、24h设置有一对限制突部25,在侧壁24c、24e设置有一个限制突部25。上述的限制突部25限制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过度的变形。

一个侧壁24的前方侧的限制突部25或者一个限制突部25被设置于侧壁24中的比前方触点部32的对置位置略微靠前方侧的部位。并且一个侧壁24的后方侧的限制突部25被设置于侧壁24中的比后方触点部42的对置位置略微靠后方侧的部位。即,限制突部25被设置于与弹性接触片30、40的触点部32、42的大致基端侧抵接的位置。

方筒部23的前端缘当中的、在图5所示的展开状态下相邻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各基端部之间设置有向前方侧延伸的前方扩张部35。另外,在侧壁24a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当中的、卡止片27侧的基端部也设置有前方扩张部35,卡止片27延伸至与该前方扩张部35相同的长度且与该前方扩张部35成为一体。上述的前方扩张部35的前端缘以及卡止片27的前端缘全部被配置于同一直线上。更加详细地讲,被设置于一前方扩张部35和与其相邻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之间的前方狭缝36的长度在前方扩张部35的两侧不同,位于第1侧壁241侧的第1狭缝361的长度比位于第2侧壁242侧的第2狭缝362的长度长。这样,由于狭缝36的长度不同,前方弹性接触片30在前后方向被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同样地,在方筒部23的后端缘当中的、在图5所示的展开状态下相邻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各延出部(基端部)之间设置有向后方侧延伸的后方扩张部45。另外,在侧壁24a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当中的、卡止片27侧的基端部也设置有后方扩张部45,卡止片27延伸至与该后方扩张部45相同的长度且与该后方扩张部45成为一体,而卡止片27的图5的右下端的角部被切削为矩形,以供侧壁24h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退避。另外,在延出连接部51的侧壁24c与24d之间以及侧壁24d与24e之间没有设置后方扩张部45。合计6个后方扩张部45的后端缘全部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后方弹性接触片40也通过改变设置于相邻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之间的后方狭缝46的长度而在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方筒部23在上述的扩张部35、45中,沿着前后方向(沿着图5的虚线)折弯为大致八边筒状(参见图4)。

另外,前方扩张部35的末端被设定为比上述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前方折回部31位于前方。另外,后方扩张部45的末端被设定为比上述的后方弹性接触片40的后方折回部41位于后方(参见图2)。

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20为上述构成,接着,对阴端子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对冲裁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板的、与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相当的部分进行弯曲加工(冲压加工),而将各弹性接触片30、40形成为预定形状。然后,以如下方式进行弯曲,即:在与前方扩张部35以及后方扩张部45相当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弯折而形成方筒部23,使卡止片27从外侧覆盖于在弯折方向的一端侧形成的卡止凸部29,将卡止凸部29以嵌入卡止孔28的方式卡止而将方筒部23闭锁。另外,将连接部51与方筒部23一同弯曲加工。由此,得到如图1所示的预定形状的阴端子20。

接着,对阳端子10和阴端子20的连接动作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向通过电阻焊接而在电线连接部52连接有电线60的阴端子20的主体部21内插入阳端子10的连接部11时,连接部11依次使前方第2弹性接触片302、前方第1弹性接触片301向外侧弹性移位的同时,首先挤入配设于对角线上的2对(4根)前方第2弹性接触片302的前方触点部32之间。

此时,相邻的前方弹性接触片30之间设置有从方筒部23延出的前方扩张部35,各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基端部由上述的前方扩张部35赋予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基端部随着连接部11的插入而被提起并被压入方筒部23的里侧(后方侧)的情况。

此外,若将连接部11向里侧插入,则连接部11依次挤入前方第1弹性接触片301的前方触点部32之间、后方第2弹性接触片402的后方触点部42之间以及后方第1弹性接触片401的后方触点部41之间。

然后,若连接部11被插入至方筒部23内的正式位置,则连接部11成为从基端侧开始依次被位于相互错开45度的位置的4根前方第2弹性接触片302、4根前方第1弹性接触片301、4根后方第2弹性接触片402、2根后方第1弹性接触片401夹持的状态。由此,阳端子10、阴端子20间被电连接(参见图3)。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20,不只在方筒部23的前方侧并且在后方侧也设有弹性接触片,因此能够与阳端子10的连接部11在前后方向、即嵌合方向x上的不同位置接触,并且将连接部11保持于主体部21内。如此,易于保持阴端子20与阳端子10的相对姿势,因此能够抑制嵌合操作时倾斜或从电线60受到振动时倾斜,能够稳定地保持与阳端子10的连接状态。

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与阳端子10接触的触点数量增加,因此接触电阻降低,从而能够抑制阴端子20的发热量。另外,与前方弹性接触片30相比,后方弹性接触片40与电线60之间的导电路径短,因此能够抑制发热量。

另外,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在嵌合方向x上被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嵌合时的插入阻力变小,连接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全部为相同尺寸且相同形状,因此在所有的触点部32、42能够使得与阳端子10的接触压均等化。

另外,在方筒部23设置有与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基端部邻接且沿着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延出方向延出的前方扩张部35,因此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基端部的刚性变高,当阳端子10插入时,能够抑制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基端部被阳端子10按压而变形。

另外,前方扩张部35的末端延伸至比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前方折回部31靠前方侧的部位,因此即使在机器或阳端子10从与嵌合方向x不同的方向从阴端子20的前方侧碰撞该阴端子20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前方弹性接触片30的前方折回部31而防止变形。

另外,阴端子20由一张金属板弯曲加工而成,为折弯方向的端部彼此通过卡止部26卡止的简单的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此外,弯曲加工容易进行尺寸管理,因此容易进行接触压的调整。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记载以及结合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多个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多个后方弹性接触片40分别在前后方向错开配置,但也可以构成为不错开而分别配置于相同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前方弹性接触片30以及后方弹性接触片40全部形成为相同尺寸且相同形状,但也可以以不同的尺寸或不同的形状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阴端子20的方筒部23构成为:通过卡止部26将该方筒部23的弯折方向的端缘彼此闭锁,但是可以不必是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等闭锁。

(4)扩张部35、45可以不必设置,也能省略。

(5)并且前方扩张部35可以不比前方折回部31延出至前方。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方筒部23的多个侧壁24中的、设置有连接部51的所有的端缘部延出弹性接触片30、40,但是可以构成为只从选择的侧壁延出弹性接触片30、40。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大致八边筒状的方筒部23,但是方筒部是三边筒以上的多边筒状即可。另外,优选方筒部为偶数条边的多边筒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多个各弹性接触片30、40的触点部32、42分别在前后方向的各2处设置的构成,但是可以是在前后方向的各3处以上设置的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阴端子20和电线60以电阻焊接连接,但连接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是例如通过压接或超声波焊接等其他的方法连接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雄端子(对方侧端子)

20...雌端子(多触点型端子)

23...方筒部

24...侧壁

26...卡止部

27...卡止片

28...卡止孔

29...卡止凸部

30...前方弹性卡止片

31...前方折回部

35...前方扩张部

40...后方弹性接触片

41...后方折回部

45...后方扩张部

x...嵌合方向(前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