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8568发布日期:2020-06-02 20:3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所谓cpa(connectorpositionassurance:连接器位置保证)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具备称为cpa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是只有在具备该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完全嵌合之后,才能够移动至特定位置的装置。该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负责通过移动至特定位置来保证处于完全嵌合状态或维持完全嵌合状态。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与配对连接器组合的嵌合部设置引导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滑动的轨道,在与配对连接器完全嵌合时使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能够滑动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40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具备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也要求小型化。应对该要求,如果欲基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实现宽度特别窄的连接器,那么连接器外罩的闩锁宽度以及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宽度变窄。其结果,存在难以设置对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滑动进行引导的轨道的风险。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同样适应宽度窄的连接器外罩,并正确地保证处于完全嵌合状态或者维持完全嵌合状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其在第一位置和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处于第二位置来保证处于与配对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或者维持完全嵌合状态;以及

外罩,其具有与配对连接器组合的嵌合部、以及与嵌合部相比设置在从配对连接器离开的后方或者从后方设置到嵌合部的、引导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的引导部,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具有被引导部引导的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嵌合部突出的横梁部,

外罩具有抵接于在未与配对连接器嵌合时处于第一位置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横梁部以阻止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朝第二位置移动的抵接部,

横梁部因完全嵌合时的配对连接器而变形,以解除横梁部对抵接部的抵接,从而容许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朝第二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引导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引导部设于与配对连接器组合的嵌合部的后方或从后方设置到嵌合部。由此,本发明的连接器为适应窄宽度的连接器的构造。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为了与其适应,为具有被引导部引导的基部、以及从该基部朝嵌合部突出的横梁部的形状。而且,使该横梁部负责在达到完全嵌合之前移动被与抵接部的抵接阻止,在完全嵌合时该抵接解除。

在此,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地,

引导部具有从与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保持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并引导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移动的引导轨道,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具有与引导轨道间隔的间隔部、以及在间隔部内朝引导轨道鼓出的鼓出部,

引导部具有突部,突部在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的鼓出部的前方从引导轨道突出,在处于第一位置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朝第二位置移动时与鼓出部干涉以对移动给予阻力。

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横梁部具有朝嵌合部突出的形状。因此,如果较大的力施加于与外罩的抵接部抵接的横梁部,那么存在在横梁部中产生异常变形,横梁部的抵接脱离,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移动的风险。因此,在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设置上述的间隔部以及鼓出部,并且在外罩设置上述的突部。于是,即使在较大的力施加于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情况下,也避免完全嵌合之前的移动。另外,通过该构造,在完全嵌合之后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移动中,能够获得撞击感。

在此,在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设置上述的间隔部以及鼓出部,并且在外罩设置上述的突部的构造中,优选地,在前述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处于前述第二位置时,前述突部配置在前述鼓出部的后方,如果该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欲朝前述第一位置移动,那么前述鼓出部以及前述突部干涉,从而维持完全嵌合状态。

另外,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特征在于,

具有相互组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其在第一位置和与该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处于第二位置来保证处于与配对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或者维持完全嵌合状态;以及

外罩,其具有与配对连接器组合的嵌合部、以及与嵌合部相比设置在从配对连接器离开的后方或者从后方设置到嵌合部的、引导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的引导部,

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具有被引导部引导的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嵌合部突出的横梁部,

外罩具有抵接于在未与配对连接器嵌合时处于第一位置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横梁部以阻止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朝第二位置的移动的抵接部,

第二连接器具有抵接解除部,抵接解除部在与第一连接器完全嵌合时使横梁部变形,以解除横梁部对抵接部的抵接,从而容许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朝第二位置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能够实现具备适应窄宽度的连接器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相互组合的第一连接器(图1(a))和第二连接器(图1(b))的立体图。

图2是cpa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朝向嵌合方向的、嵌合开始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5是由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在图5所示的完全嵌合状态下、进一步使cpa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cpa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相互组合的第一连接器(图1(a))和第二连接器(图1(b))的立体图。在该图1中,示出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二者都使相互组合的嵌合部朝向斜前方的姿势下的立体图。在此,第一连接器10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例,第二连接器60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配对连接器的一例。另外,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一例。

第一连接器10具备外罩20、以及配置在该外罩20内的母型接触件30(参照图4(a))。线缆40连接于该母型接触件30。另外,该第一连接器1还具备cpa50。该cpa50在该图1(a)所示的第一位置、以及与该第一位置相比相对于外罩20朝箭头x方向、即嵌合时接近第二连接器60的方向滑动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之后详细说明cpa50。

在该第一连接器10的外罩20,具有负责与第二连接器60嵌合的嵌合部20、以及对cpa50的滑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2。引导部22与嵌合部21相比设于从第二连接器60离开的后方。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设置在嵌合部的后方,但根据配对连接器的形状,也可以使引导部延伸至嵌合部。由此,即使在进深方向上存在限制,也能够确保引导部的充分的长度。

另外,第二连接器60具备外罩70、以及配置在该外罩70内的公型接触件80(参照图4)。另外,在该第二连接器60的外罩70的嵌合部71,设有兼用作锁紧部的抵接解除部72和锁紧槽73。之后说明它们的作用。若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组合,那么第二连接器60的公型接触件80进入第一连接器10的母型接触件30,两者电连接。

图2是cpa的立体图。

在该cpa50形成有操作部51、基部52、以及横梁部53。

操作部51是由使用者操作的部分。该操作部51也通过视觉辨认其位置来负责作为指标的作用,该指标指示cpa50是否处于表示完全嵌合的第二位置。

另外,基部52是被第一连接器10的外罩20支撑,并且其滑动受到引导的部分。该基部52具有沿滑动方向(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延伸的两根梁521(还参照图4(b)),在各梁521的朝外的侧面,具有被引导部522、间隔部523、鼓出部524、以及防脱部525。之后叙述这些各部分的作用。

另外,该cpa50的横梁部53从基部52沿图1(a)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突出,其前端部分到达外罩20的嵌合部21。而且,在该横梁部53的与前端531相比后方的位置,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突起532。由于该突起532形成在横梁部53的与前端531相比后方的位置,故在该横梁部53,在其突起532和前端531之间,形成有阶梯部533。

该cpa50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的嵌合之前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的外罩20配置在图1(a)所示的第一位置。即,该cpa50沿使操作部51为后方的方向置于外罩20的上部。而且,该cpa50的横梁部53钻到设于外罩20上部且朝后方斜上方悬臂梁形状地延伸的锁紧臂25的操作部26的下方,朝前方(箭头x的方向)延伸到外罩20的嵌合部21。而且,设在该横梁部53前端附近的突起532被突抵于在外罩20的嵌合部21的上表面侧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抵接部24。该抵接部24设在锁紧臂部25的上端。由于该突抵,即使操作部51被朝前方(箭头x的方向)推,cpa50也不会从图1(a)所示的第一位置滑动,而是停留在该第一位置。通过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完全嵌合时的第二连接器60的抵接解除部72(参照图1(b))来解除cpa50的突起532的、对外罩20抵接部24的突抵。详细情况之后叙述。

接着,依次说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的嵌合情况。在此说明中,也说明cpa50的动作、作用。

图3是示出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朝向嵌合方向的、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在此,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沿箭头r的方向看图3(a)所示的由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组件的后视图。

另外,图4是图3所示的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在此,图4(a)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z-z的纵截面图。另外,图4(b)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y-y的横截面图。

在此,首先,参照该图3以及图4,进一步说明处于第一位置的cpa50和外罩20的关系。

cpa50的基部52配置在外罩20的上部。引导部22引导基部52的滑动。

在该引导部22,如图4(b)所示,具有两根引导轨道221,这两根引导轨道221从与滑动方向(箭头x的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两侧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夹住cpa50的基部52。另一方面,cpa50的基部52具有沿着两根引导轨道221中的各个沿滑动方向(箭头x方向)延伸的两根梁521。而且,在这两根梁521各自的朝外的侧面,设有图2中也示出的被引导部522、间隔部523、鼓出部524、以及防脱部525。

被引导部522与引导轨道221接触,是cpa50的滑动受到引导的部分。另外,间隔部523是与被引导部522的前方邻接的、与引导轨道221间隔的部分。另外,鼓出部524是在间隔部523内朝引导轨道221朝宽度方向外鼓出的部分。而且,防脱部525是与间隔部523的前方邻接,朝引导轨道221朝宽度方向外突出的部分。

相对于此,在外罩20的引导部22,设有突部222。该突部222位于cpa50处于图3、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的鼓出部524的前方,从引导轨道221沿宽度方向突出,进入间隔部523。该突部222一方面抵接于防脱部525,负责防止cpa50相对于外罩20与箭头x方向反向地脱离。另外,该突部222负责在cpa50从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朝前方(箭头x方向)滑动时与鼓出部524干涉,提高该滑动的阻力以给予撞击(click)感。cpa50的基部52具有两根梁521,如果突部222与鼓出部524干涉,那么该梁521朝宽度方向内弹性地挠曲,相对于cpa50的滑动,被给予适度的阻力。

在此,如图1(a)所示,在cpa50的横梁部53设置的突起532抵接于外罩20的抵接部24,由此,阻止cpa50朝前方(箭头x方向)滑动。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横梁部53具有朝前方较细地延伸的形状。在此,采用仅通过该突起532和抵接部24的抵接来阻止cpa50的滑动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在用较强的力推操作部51时,存在在横梁部53产生异常变形的风险。而且,如果产生该异常变形,那么即使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的完全嵌合之前的阶段,也存在cpa50朝前方(箭头x方向)滑动的风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于第一位置的cpa50被推时,图4(b)所示的,从引导轨道221突出的突部222和cpa50的基部52的鼓出部524的干涉变为阻力以使推力分散,防止横梁部53异常变形的产生,推cpa50以使其停留在第一位置。

图5是由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另外,图6是图5所示的嵌合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在此,图6(a)与图4(a)同样,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z-z的纵截面图。另外,图6(b)与图4(b)同样,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y-y的横截面图。

在开始嵌合时,第二连接器的抵接解除部72抵接于在第一连接器10的外罩20上部设置的、朝后方斜上方延伸的锁紧臂25。然后,如果嵌合进一步进行,那么抵接解除部72将锁紧臂25下推,使锁紧臂25弹性地挠曲。于是,该锁紧臂25的抵接部24将cpa50的横梁部53前端的阶梯部533朝下推,由此,横梁部53也被弹性地下推。然后,在嵌合的最终阶段,抵接解除部72通过被下推的抵接部24上方。

如果抵接解除部72通过抵接部24的上方,那么如图5、图6所示,抵接部24和抵接解除部72的前后方向(箭头x方向)上的位置调换。在第二连接器60的与外罩70的抵接解除部72邻接的位置,形成有锁紧槽73。因此,如果抵接解除部72通过抵接部24上方,那么锁紧臂25的弹性变形解除,抵接部24进入锁紧槽73。由此,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完全嵌合,并且通过这些抵接部24和抵接解除部72的卡合,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被锁紧在完全嵌合状态。

但是,在图5、图6所示的完全嵌合状态下,抵接解除部72位于cpa50的横梁部53的突起532上方。因此,横梁部53仍保持被抵接解除部72下推的状态。

图7是示出在图5所示的完全嵌合状态下,进一步使cpa滑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另外,图8是cpa滑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截面图。在此,图8(a)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z-z的纵截面图。另外,图8(b)是沿着图3(b)所示的箭头y-y的横截面图。

在图7、图8中,cpa50处于与图1以及图3~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相比朝前方(箭头x方向)滑动的第二位置。

如图6(a)所示,在完全嵌合状态下,cpa50尚处于第一位置时,cpa50的横梁部53仍保持被下推的状态。即,横梁部53与抵接部24的抵接解除。因而,在该阶段,妨碍cpa50朝前方(箭头x方向)移动的仅是图6(b)所示的突部222和鼓出部524的干涉。因此,接着,用克服这些干涉的强度,将cpa50的操作部51朝前方(箭头x方向)推。于是,cpa50随着因这些干涉引起的撞击感,被外罩20的引导部22引导,并且朝前方(箭头x方向)滑动至图7、图8所示的第二位置。

如此,cpa50只有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变为完全嵌合状态之后,才能够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中,通过锁紧臂25的操作部26的下表面261抵接于cpa50的基部52的前端部526的上表面527,来阻止锁紧臂25的操作部26的下推。即,通过cpa60处于滑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来保证处于完全嵌合状态。另外,在该完全嵌合状态下,突部222位于后方的间隔部523,需要鼓出部524越过突部222的力以进行解除,因而无法通过非故意的动作而解除。因此,维持完全嵌合状态。

此外,在此,将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60的嵌合以及cpa50的滑动分开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达到完全嵌合之前的阶段开始推cpa50的操作部并使其嵌合。在该情况下,通过推cpa50的操作部51来进行嵌合,在刚刚完全嵌合之后,cpa50滑动至第二位置。

在使处于完全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分离时,首先,朝后方(与箭头x反向地)拉cpa50的操作部51并将cpa50移动至第一位置。接着,用手指等下推第一连接器10的外罩20的锁紧臂25的操作部26,以解除抵接部24和抵接解除部72的锁紧。通过该锁紧解除,将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分离。

如此,本实施方式具备与cpa50的横梁部53抵接的抵接部24,并且与该抵接部24分开地具备在cpa50的滑动时进行干涉以对其滑动给予阻力的突部222和鼓出部524。因此,即使cpa50的横梁部53的宽度窄,也正确地保证通过cpa50朝第二位置滑动来处于完全嵌合状态。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52的梁521为两根,但根据连接器的形状,也可以是一根或三根以上。另外,间隔部、鼓出部以及防脱部所设置的位置不一定要在梁521的朝外的侧面。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基部52被引导部22引导,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但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不仅是前后方向的引动,还可以包含多个动作,例如旋转、朝其它方向的移动。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基部52同时具有被引导部522、间隔部523、鼓出部524以及防脱部525,但如果能够实现同等功能,那么也可以是其它形状,或者不需要具有所有要素。一部分要素可以设于轨道的外侧。

而且,轨道的数量还可以是一根或三根以上。

符号说明

10第一连接器

20外罩

21嵌合部

24抵接部

25锁紧臂

26操作部

30母型接触件

40线缆

50cpa

51操作部

52基部

521梁

522被引导部

523间隔部

524鼓出部

525防脱部

526基部的前端部

527基部的前端部的上表面

53横梁部

531横梁部的前端

532突起

533阶梯部

60第二连接器

70外罩

72抵接解除部

73锁紧槽

80公型接触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