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电路、耳机插座、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81615发布日期:2019-05-03 20:5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检测电路、耳机插座、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检测电路、耳机插座、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移动终端一般还存在3.5mm耳机插座(耳机接口),当有耳机插入时,移动终端会自动识别到耳机插入,并将音频输出方式切换为耳机模式。这种识别是通过耳机插座内的检测电路在插入耳机前后状态改变所产生的中断信号来实现的。

由于耳机插座一般长期处于敞开状态,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耳机插座内很容易进入灰尘;这些灰尘会由于多次插耳机而被推入耳机插座底部并堆积。这样容易造成检测引脚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导致移动终端进入耳机模式;此时如果不清理灰尘,就会出现移动终端的喇叭和听筒等设备没有声音,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电路,其中,该检测电路包括第一中断信号电路,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接通状态,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断开状态;第一中断信号电路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用于与耳机的右声道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插座,其中,该耳机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上述检测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检测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判定耳机插入耳机插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检测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检测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若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判定耳机插入耳机插座;若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该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及上述耳机插座。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用于与耳机的右声道电连接。由于灰尘一般只会堆积在耳机插座底部,而右声道相较于左声道距离耳机插座底部更远,通过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设置在与右声道相对应的位置,能够有效避免灰尘造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中第一中断信号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插座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第一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检测方法的一应用场景,其中,图4(a)为正常插入耳机,图4(b)为正常拔出耳机;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中第二中断信号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插座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第二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检测方法的一应用场景,其中,图8(a)为正常插入耳机,图8(b)为正常拔出耳机;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由于耳机插座一般长期处于敞开状态,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耳机插座内很容易进入灰尘;这些灰尘会由于多次插耳机而被推入耳机插座底部并堆积。这样容易造成检测引脚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导致移动终端进入耳机模式;此时如果不清理灰尘,就会出现移动终端的喇叭和听筒等设备没有声音,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为此,本申请提供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中第一中断信号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检测电路包括第一中断信号电路,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接通状态;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断开状态。

其中,第一中断信号电路包括第一端子s01、第二端子s02、第一上拉电源vs1、第一上拉电阻ru1及第一下拉电阻rd1,第一上拉电源vs1的输出端与第一上拉电阻ru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u1的另一端与第一下拉电阻rd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下拉电阻rd1的另一端与第一端子s01电连接,第二端子s02接地。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用于与耳机的右声道电连接。其中,第一端子s01或第二端子s02传输右声道信号,另一个作为检测引脚。由于灰尘一般只会堆积在耳机插座底部,而右声道相较于左声道距离耳机插座底部更远,通过将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设置在与右声道相对应的位置,能够有效避免灰尘造成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下拉电阻rd1电连接在第一上拉电阻ru1与第一端子s01之间,在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时,能够降低甚至消除右声道上的电压偏置,从而降低检测电路对音频信号的干扰。

可选地,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下拉电阻rd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在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时,能够降低音频信号对检测电路的干扰。

其中,当第一端子s01与第二端子s02之间的阻抗rx1使得第一上拉电阻ru1与第一下拉电阻rd1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1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当第一端子s01与第二端子s02之间的阻抗rx1使得第一上拉电阻ru1与第一下拉电阻rd1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1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

根据串联分压原理,u1=vs1×(rd1+rx1)/(ru1+rd1+rx1)。显然,第一端子s01与第二端子s02之间接入不同的阻抗rx1,电压值u1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呈断路状态时,rx1=∞,u1=vs1;当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呈短路状态时,rx1=0,u1=vs1×rd1/(ru1+rd1)。显然,上述的断路、短路状态为两种极限情况。

通过设计合理的第一电压阈值,当第一端子s01与第二端子s02之间接入不同的阻抗rx1时,得到与之对应的电压值u1,并将电压值u1与第一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的电平的高低。

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插座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耳机插座10包括插座本体11及上述检测电路,耳机12插置于插座本体11时,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

关于检测电路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检测电路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耳机插座10进一步包括第三端子s03、第五端子s05及第六端子s06。耳机12插置于插座本体11时,对于国际标准(ctia),第三端子s03与左声道电连接,第五端子s05接地,第六端子s06与麦克风电连接;对于国家标准(omtp),第三端子s03与左声道电连接,第五端子s05与麦克风电连接,第六端子s06接地。由于右声道在ctia和omtp中的位置是相同的,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始终与右声道电连接,能够增加检测电路的兼容性。

由于耳机插入耳机插座时,右声道相较于左声道距离耳机插座底部更远,通过设计检测电路中的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能够有效避免灰尘造成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

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第一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1:检测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

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进行步骤s102;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进行步骤s103。

步骤s102: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

步骤s103:耳机插入耳机插座。

在判定为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扬声器模式;在判定为耳机插入耳机插座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耳机模式。

通过分析上述检测电路中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即可判断上述耳机插座中是否插入耳机,使得对耳机插座中是否插入耳机插头的判断更加可靠,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堆积灰尘后误判为耳机插入的概率。

参阅图4,图4是图3中检测方法的一应用场景,其中,图4(a)为正常插入耳机,图4(b)为正常拔出耳机。并以一个实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中断信号电路中,vs1=1.8v,ru1=15kω,rd1=68kω,由于耳机的等效阻抗一般为32ω,右声道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触的阻抗更小(一般在50mω以下),远小于ru1和rd1;将rx1=32ω≈0带入上述u1计算公式,得到u1≈1.47v。显然,电压值u1位于1.47v和1.8v之间,可以取该范围内的任一电压值作为第一电压阈值。本实施例以第一电压阈值为1.5v为例进行说明,将u1=1.5v带入上述u1计算公式,得到rx1=4.2kω。显然,当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的阻抗rx1小于或等于4.2kω时,第一上拉电阻ru1与第一下拉电阻rd1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1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当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的阻抗rx1大于4.2kω时,第一上拉电阻ru1与第一下拉电阻rd1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1大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

正常插入耳机时,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接触的阻抗较小(一般在50mω以下,远小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小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判定耳机插入耳机插座,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耳机模式。反之,正常拔出耳机时,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为断路状态(阻抗远大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大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扬声器模式。

显然,正常插入耳机时,如图4(a)所示,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接触,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这种电平变化触发耳机插入中断,使得中断处理函数查询中断信号is1的电平高低,从而完成检测流程并进入耳机模式。反之,正常拔出耳机时,如图4(b)所示,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分离,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这种电平变化触发耳机拔出中断,使得中断处理函数查询中断信号is1的电平高低,从而完成检测流程并进入扬声器模式。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远离耳机插座底部,使得耳机插座底部堆积的灰尘不会对阻抗rx1造成影响,也即是,在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时,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始终处于断路状态,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始终为高电平,从而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堆积灰尘后误判为耳机插入的概率。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中第二中断信号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检测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中断信号电路,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且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低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接通状态;当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和/或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高电平时,检测电路为断开状态。

关于第一中断信号电路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检测电路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中断信号电路包括第三端子s03、第四端子s04、第二上拉电源vs2、第二上拉电阻ru2及第二下拉电阻rd2,第二上拉电源vs2的输出端与第二上拉电阻ru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上拉电阻ru2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拉电阻rd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下拉电阻rd2的另一端与第三端子s03电连接,第四端子s04接地。

本实施例中,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用于与耳机的左声道电连接。其中,第三端子s03或第四端子s04传输左声道信号,另一个作为检测引脚。由于灰尘一般只会堆积在耳机插座底部,而右声道相较于左声道距离耳机插座底部更远,通过将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设置在与右声道相对应的位置,能够有效避免灰尘造成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但是,当耳机插座进水时,液滴可能会因其表面张力而滞留于右声道所在的位置,使得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为此,本实施例的检测电路进一步增加第二中断信号电路,用于与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进行综合判断。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下拉电阻rd2电连接在第二上拉电阻ru2与第三端子s03之间,在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电连接时,能够降低甚至消除左声道上的电压偏置,从而降低检测电路对音频信号的干扰。

可选地,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下拉电阻rd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电连接时,能够降低音频信号对检测电路的干扰。

其中,当第三端子s03与第四端子s04之间的阻抗rx2使得第二上拉电阻ru2与第二下拉电阻rd2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2小于或等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低电平;当第三端子s03与第四端子s04之间的阻抗rx2使得第二上拉电阻ru2与第二下拉电阻rd2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2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高电平。

根据串联分压原理,u2=vs2×(rd2+rx2)/(ru2+rd2+rx2)。显然,第三端子s03与第四端子s04之间接入不同的阻抗rx2,电压值u2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呈断路状态时,rx2=∞,u2=vs2;当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呈短路状态时,rx2=0,u2=vs2×rd2/(ru2+rd2)。显然,上述的断路、短路状态为两种极限情况。

通过设计合理的第二电压阈值,当第三端子s03与第四端子s04之间接入不同的阻抗rx2时,得到与之对应的电压值u2,并将电压值u2与第二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的电平的高低。

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插座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耳机插座10包括插座本体11及上述检测电路,耳机12插置于插座本体11时,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电连接。

关于检测电路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检测电路第二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耳机插座10进一步包括第五端子s05及第六端子s06。耳机12插置于插座本体11时,对于国际标准(ctia),第五端子s05接地,第六端子s06与麦克风电连接;对于国家标准(omtp),第五端子s05与麦克风电连接,第六端子s06接地。由于左声道在ctia和omtp中的位置是相同的,右声道在ctia和omtp中的位置也是相同的,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始终与右声道电连接,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始终与左声道电连接,能够增加检测电路的兼容性。

由于耳机插入耳机插座时,右声道相较于左声道距离耳机插座底部更远,通过设计检测电路中的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电连接,能够有效避免灰尘造成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进一步地,通过设计检测电路中的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电连接,能够有效避免液滴造成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接通而触发耳机检测。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耳机插入上述耳机插座第二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201:检测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

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进行步骤s202;

若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进行步骤s203。

步骤s202:检测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

若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低电平,则进行步骤s204;若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为高电平,则进行步骤s203。

步骤s203: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

步骤s204:判定耳机插入耳机插座。

在判定为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扬声器模式;在判定为耳机插入耳机插座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耳机模式。

通过综合分析上述检测电路中第一中断信号和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即可判断上述耳机插座中是否插入耳机,使得对耳机插座中是否插入耳机插头的判断更加可靠,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进水后误判为耳机插入的概率。

参阅图8,图8是图7中检测方法的一应用场景,其中,图8(a)为正常插入耳机,图8(b)为正常拔出耳机。并以一个实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中断信号电路中,vs2=1.8v,ru2=15kω,rd2=68kω,由于耳机的等效阻抗一般为32ω,左声道与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接触的阻抗更小(一般在50mω以下),远小于ru2和rd2;将rx2=32ω≈0带入上述u2计算公式,得到u2≈1.47v。显然,电压值u2位于1.47v和1.8v之间,可以取该范围内的任一电压值作为第二电压阈值。本实施例以第二电压阈值为1.5v为例进行说明,将u2=1.5v带入上述u2计算公式,得到rx2=4.2kω。显然,当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之间的阻抗rx2小于或等于4.2kω时,第二上拉电阻ru2与第二下拉电阻rd2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2小于或等于第二电压阈值,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低电平;当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之间的阻抗rx2大于4.2kω时,第二上拉电阻ru2与第二下拉电阻rd2之间的检测点的电压值u2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高电平。

正常插入耳机时,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接触的阻抗较小(一般在50mω以下,远小于4.2kω),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接触的阻抗较小(一般在50mω以下,远小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小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电压值u2小于第二电压阈值,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低电平,判定耳机插入耳机插座,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耳机模式。反之,正常拔出耳机时,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为断路状态(阻抗远大于4.2kω),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之间为断路状态(阻抗远大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大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电压值u2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高电平,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并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为扬声器模式。

显然,正常插入耳机时,如图8(a)所示,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接触,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接触,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这种电平变化触发耳机插入中断,使得中断处理函数查询中断信号is1的电平高低,并启动延时工作队列,进一步查询中断信号is2的电平高低,从而完成检测流程并进入耳机模式。反之,正常拔出耳机时,如图8(b)所示,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与右声道分离,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与左声道分离,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这种电平变化触发耳机拔出中断,使得中断处理函数查询中断信号is1的电平高低,并启动延时工作队列,进一步查询中断信号is2的电平高低,从而完成检测流程并进入扬声器模式。

当耳机插座中进水时,液滴可能会由于表面张力而滞留于右声道所在的位置,使得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呈导通状态;若液滴为弱酸、弱碱、钠盐等液体,这些液体在电流作用下容易电离,使得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的阻抗小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小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低电平,可能误判为耳机插入耳机插座。但是,由于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之间依旧为断路状态(阻抗远大于4.2kω)。此时,电压值u2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高电平,依旧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从而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进水后误判为耳机插入的概率。

类似地,当耳机插座底部堆积灰尘造成第三端子s03和第四端子s04之间呈导通状态,使得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is2为低电平时,可能误判为耳机插入耳机插座。但是,由于第一端子s01和第二端子s02之间依旧为断路状态(阻抗远大于4.2kω)。此时,电压值u1大于第一电压阈值,第一中断信号输出的中断信号is1为高电平,依旧判定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座,从而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堆积灰尘后误判为耳机插入的概率。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0包括壳体21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耳机插座,并以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耳机插座10为例进行说明。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mp3/mp4播放器等任何具有耳机插座的电子设备。

关于耳机插座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述耳机插座第二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综合分析耳机插座的检测电路中第一中断信号和第二中断信号电路输出的中断信号的电平的高低,判断该移动终端的耳机插座中是否插入耳机,从而根据该判断结果控制音频输出方式,使得该移动终端对音频输出方式的控制更加可靠,大大降低了耳机插座堆积灰尘或进水后误判为耳机插入而导致设备无声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