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5903发布日期:2019-06-18 23:3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池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



背景技术:

自1990年问世以来,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电压高、环保、寿命长以及可快速充电等优点,深受3c数码、动力工具等行业的追捧,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贡献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锂电池单体的储能量有限,单独使用时往往不能满足电能产品的供电需求,通过将几颗到数百颗锂电池单体电芯串并联组成一个或多个电池模组,如此,便可将多个锂电池的电能汇集整合到一起输出,便可大大提升锂电池的储能及供能量,满足产品的用电需求。通过多个电芯串并连组成电池模组获得高电能容量的方式虽然解决了电能产品的大电量集中供电需求,但是由于集中串并联的单体电芯数量较多,相应的用于串并联的电连接片的数量也相对较多,电连接片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各电芯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少,从而导致连接处阻值增大,电池模组在通电工作时会在大阻值的电连接片处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能量损失,不利于电池模组的储能热管控,使电池模组的储能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缩短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使整个应用电池模组的系统温度过高引发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储能模块或模组的电连接片设计不合理导致各电芯之间有效电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导致储能模块或者储能模组产热过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储能模块,包括:

电芯;

电芯支架,用于安装固定电芯,电芯支架具有相对设置且用于安装电芯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电芯支架的端部朝背离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极耳固定部,第一安装面内安装的电芯的极耳延伸出第一安装面并固定于极耳固定部的上表面,第二安装面内安装的电芯的极耳延伸出第二安装面并固定于极耳固定部的下表面;

汇流排,用于电性连接电芯支架上安装的各电芯,汇流排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汇流板、第二汇流板以及连接于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板,第一汇流板与安装于第一安装面内的电芯的极耳焊接,第二汇流板与安装于第二安装面内的电芯的极耳焊接,连接板与极耳固定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汇流板盖设于第一安装面内安装的电芯的极耳的上表面,第二汇流板盖设于第二安装面内安装的电芯的极耳的下表面;且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或等于与之对应的极耳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极耳固定部背离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的端部开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连接板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极耳固定部固定连接,第一紧固件的一端穿出第二连接孔后固定于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内。

优选地,电芯支架为塑料支架,汇流排为铜制汇流排。

优选地,锂电池储能模块还包括用于保护电芯的上保护盖板和下保护盖板,上保护盖板封盖于第一安装面的上方并与电芯支架围设形成第一安装空间,下保护盖板封盖于第二安装面的下方并与电芯支架围设形成第二安装空间,电芯封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和/或第二安装空间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锂电池储能模块,其设置有专门用于安装电芯的电芯支架和用于电性连接电芯支架上安装的各个电芯的汇流排,具体地,电芯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电芯安装固定于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内;电芯支架背离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的端部还延伸形成有极耳固定部,安装于电芯支架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上的电芯的极耳分别固定于极耳固定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汇流排与极耳固定部固定连接;汇流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其中,第一汇流板与第一安装面内的电芯的极耳焊接,第二汇流板与第二安装面内的电芯的极耳焊接,以汇集电芯支架上的电芯的电流。如此,设置专门的汇流排用于串联或者并联电芯支架上的各电芯,通过控制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板和第二汇流板的尺寸大小即可合理的设置电芯汇流时的电接触面积,从而能够确保电芯与电芯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避免因有效电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导致电连接位置处阻值过大而产生大量的热,防止锂电池储能模块的能量损失,有利于实现储能模块的良好的热管控,同时提高储能模块的储能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储能模组,包括若干上述锂电池储能模块和若干用于电性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电连接铜片,各锂电池储能模块上下或者左右堆叠设置,各电连接铜片分别与各锂电池储能模块上相邻的汇流排固定连接。

优选地,电连接铜片包括若干用于串联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串联铜片和若干用于并联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并联铜片,各串联铜片和各并联铜片均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各汇流排的连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串联铜片包括直板串联铜片和折板串联铜片,锂电池储能模块包括分别由若干锂电池储能模块组成的第一储能模组件和第二储能模组件;

第一储能模组件的各汇流排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储能模组件的各汇流排设置于同一平面内,并联铜片和直板串联铜片分别与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各汇流排连接;

第一储能模组件设置有汇流排的平面与第二储能模组件设置有汇流排的平面相对设置,折板串联铜片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直板部、第二直板部以及连接于第一直板部和第二直板部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第一直板部与第一储能模组件上的汇流排连接,第二直板部与第二储能模组件上的汇流排连接。

优选地,锂电池储能模组还包括用于组装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若干压条,各压条分别与各电芯支架连接以将各锂电池储能模块连接组装在一起。

优选地,电连接铜片由厚度为0.5mm~2mm的紫铜片冲压制成。

本发明的锂电池储能模组,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上述的锂电池储能模块,且通过电连接铜片电性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上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之间的电流汇集,如此,在设置汇流排保证单个锂电池储能模块的电连接接触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控制电连接铜片的尺寸大小可以进一步的保证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之间汇流时的电接触面积,确保各锂电池储能模块串并联处的有效电接触面积,降低阻值、减少发热,从而实现对锂电池储能模组的有效热管控;此外,采用电连接铜片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各个锂电池储能模组的串并联汇流,结构简单,组装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局部分解示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电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块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并联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直板串联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储能模组的折板串联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a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锂电池储能模块2—锂电池储能模组10—电芯

11—极耳20—电芯支架21—第一安装面

22—第二安装面23—极耳固定部24—第一连接孔

25—第三连接孔26—支撑条30—汇流排

31—第一汇流板32—第二汇流板33—连接板

40—上保护盖板41—第四连接孔42—第二紧固件

43—散热孔50—下保护盖板60—电连接铜片

61—串联铜片62—并联铜片63—第五连接孔

64—第三紧固件70—压条71—直形压条

72—异形压条331—第二连接孔201—第一储能模组件

202—第二储能模组件611—直板串联铜片612—折板串联铜片

6121—第一直板部6122—第二直板部613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1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储能模块1,适用于对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的串并联汇流,具体地,如图4~10所示,锂电池储能模块1包括电芯10、电芯支架20和汇流排30,其中,电芯支架20用于安装固定电芯10,汇流排30用于电性连接电芯支架20上安装的各电芯10;具体地,电芯支架20具有相对设置且用于安装电芯10的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电芯支架20的端部朝背离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极耳固定部23,第一安装面21内安装的电芯10的极耳11延伸出第一安装面21并固定于极耳固定部23的上表面,第二安装面22内安装的电芯10的极耳11延伸出第二安装面22并固定于极耳固定部23的下表面;汇流排3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汇流板31、第二汇流板32以及连接于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板33,第一汇流板31与安装于第一安装面21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焊接,第二汇流板32与安装于第二安装面22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焊接,连接板33与极耳固定部23固定连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同一个电芯支架20上一般连接有两个汇流排30,用于连接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的左右两个极耳11,如图5和图7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其设置有专门用于安装电芯10的电芯支架20和用于电性连接电芯支架20上安装的各个电芯10的汇流排30,具体地,电芯支架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电芯10安装固定于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内;电芯支架20背离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的端部还延伸形成有极耳固定部23,安装于电芯支架20的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上的电芯10的极耳11分别固定于极耳固定部2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汇流排30与极耳固定部23固定连接,且汇流排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其中,第一汇流板31与第一安装面21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焊接,第二汇流板32与第二安装面22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焊接,以汇集电芯支架20上的电芯10的电流。如此,设置专门的汇流排30用于串联或者并联电芯支架20上的各电芯10,通过控制汇流排30的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的尺寸大小即可合理的设置电芯10汇流时的电接触面积,从而能够确保电芯10与电芯10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避免因有效电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导致电连接位置处阻值过大而产生大量的热,防止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能量损失,有利于实现储能模块的良好的热管控,同时提高储能模块的储能使用效率。

具体地,安装于第一安装面21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与第一汇流板31采用激光焊接或者点焊机焊接,同样的,安装于第二安装面22内的电芯0的极耳11与第二汇流板32采用激光焊接或者点焊机焊接;采用激光焊接或者点焊机焊接具有焊接操作简单、焊接速度快,且焊接强度高,密封性好等的优点,有利于提高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组装效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第一汇流板31盖设于第一安装面21内安装的电芯10的极耳11的上表面,第二汇流板32盖设于第二安装面22内安装的电芯10的极耳11的下表面,具体地,安装于第一安装面21内的电芯10其极耳11贴设于极耳固定部23的上表面,第一汇流板31焊接贴设于该极耳11背离极耳固定部23的上表面,安装于第二安装面22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贴设于极耳固定部23的下表面,第二汇流板32焊接贴设于该极耳11背离极耳固定部23的下表面,如此,极耳11的尺寸大小即决定了其与汇流排30之间的电接触面积的大小,整个极耳11均与汇流排30电性接触,此时,电接触面积最大,阻值最小。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一般用温升衡量,在电流大小相同条件下,根据p=i2*r可知(其中,p表示功率、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r越大,发热功率越大,而r与电接触面积成反比关系,现本实施例汇流排30的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分别焊接贴设于对应电芯10的极耳11表面,极耳11整体与汇流排30连接,相当于提供了电连接时的最大电接触面积,使电连接位置处的r值变小,从而可以改变本实施例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汇流时的发热功率。

优选地,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或等于与之对应的极耳11的横截面积,即第一汇流板3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安装面21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的横截面积、第二汇流板3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安装面22内的电芯10的极耳11的横截面积;如此,以确保电芯10的极耳11能够完全贴合至第一汇流板31/第二汇流板32上,提供最大的电接触面积,同时,第一汇流板31和第二汇流板32的横截面积均大于对应电芯10的极耳11的横截面积,相当于增大了电接触位置的散热面积,能够更为有效的防止电接触位置处出现高温过热。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极耳固定部23背离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的端部开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24,连接板33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孔24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31,连接板33通过第一紧固件(图未示)如螺钉等与极耳固定部23固定连接,第一紧固件的一端穿出第二连接孔331后固定于对应的第一连接孔24内;组装本实施例中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时,先将电芯10安装固定于第一安装面21和/或第二安装面22内,随后再将汇流排30插接至电芯支架20的极耳11固定端上并拧紧第一紧固件即可,组装操作十分方便。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电芯支架20为塑料支架,以确保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内安装的两电芯10的电芯主体(除极耳11以外的位置)电性绝缘,避免发生短路;汇流排30为铜制汇流排30,以确保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内安装的两电芯10的极耳11之间电性导通。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芯支架20为中部镂空的框形塑料支架,框形塑料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对应的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电芯10安装于电芯支架20上时,其对应嵌装于框形塑料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内;并且,框形塑料支架中部的镂空位置处还交叉设置有至少两根塑料支撑条26,用于支撑和电性隔离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内安装的电芯10。如此,使用中部镂空的框形塑料支架固定电芯10,绝缘性好,使用安全,并且还能明显降低电芯10之间发生短路的风险,质量有保障,且整体质量较轻,后续再pack中进行组装方便,有利于提升组装效率、节省组装时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锂电池储能模块1还包括用于保护电芯10的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上保护盖板40封盖于第一安装面21的上方并与电芯支架20围设形成第一安装空间(图未示),下保护盖板50封盖于第二安装面22的下方并与电芯支架20围设形成第二安装空间(图未示),电芯10封装于第一安装空间和/或第二安装空间内。具体地,电芯支架20的端部四角分别开设有若干第三连接孔25,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与各第三连接孔25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四连接孔41,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均通过第二紧固件42如螺钉等与所述电芯支架20连接固定,第二紧固件42的一端穿出第四连接孔41后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孔25内。更具体地,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均为塑料盖板,更好的保证本实施例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绝缘特征,同时减轻模块的锂电池储能整体质量。具体地,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上还开设有若干用于散热的散热孔43,以更好的保证电芯10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出。

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储能模组2,具体如图1~3所示,其包括若干上述实施例中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和若干用于电性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电连接铜片60,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上下或者左右堆叠设置,各电连接铜片60分别与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上相邻的汇流排30固定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电池储能模组2,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上述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且通过电连接铜片60电性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上的汇流排30,即可实现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之间的电流汇集,如此,在设置汇流排30保证单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电连接接触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控制电连接铜片60的尺寸大小可以进一步的保证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之间汇流时的电接触面积,确保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串并联位置处的有效电接触面积,降低阻值、减少发热,从而实现对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有效热管控;此外,采用电连接铜片60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汇流排30即可实现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串并联汇流,结构简单,组装操作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当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上下或者左右堆叠设置时,各个电池储能模块的各汇流排30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如此,电连接铜片60均连接固定于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同侧,即各个电芯10的极耳11集中在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同侧中心位置安装,安装简单,并且,如此布置电芯10的极耳11,还可以将电压线束、采样线束集中在整个模组的中央布线,线束短,布线简洁、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以及图8~11所示,电连接铜片60包括若干用于串联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串联铜片61和若干用于并联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并联铜片62,锂电池储能模组2通过串联铜片61和并联铜片62来实现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串联和并联;具体地,各串联铜片61和各并联铜片62均通过第二紧固件42与各汇流排30的连接板33固定连接,串联铜片61和并联铜片62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五连接孔63,且各第五连接孔63分别与汇流排30的连接板33上的第二连接孔331一一对应,串联铜片61和并联铜片62均通过第三紧固件64如螺钉等于各汇流排30固定连接;组装本实施例的锂电池储能模组2时,先将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叠合放置,并使各个汇流排30上下左右齐整的置于同一平面内,随后,再将第三紧固件64拧紧即可,组装程序简单,操作便捷。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设置有电连接铜片60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各个汇流排30时,仅设置第三紧固件64连接即可,即第三紧固件64将汇流排30连接固定于极耳固定部23上,此时,无需再设置额外的第一紧固件固定汇流排30,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时的操作,同时减少紧固件的用量、减轻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整体重量。并且,当若干锂电池储能模块1组装成锂电池储能模组2时,仅最上方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上表面设置上保护盖板40,最下方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下表面设置下保护盖板50,中间部位的锂电池储能模块1可以无需设置上保护盖板40和下保护盖板50,如此,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电芯10的目的,还可缩小整个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整体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以及图8~11所示,串联铜片61包括直板串联铜片611和折板串联铜片612,锂电池储能模块1包括分别由若干锂电池储能模块1组成的第一储能模组件201和第二储能模组件202;第一储能模组件201的各汇流排30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储能模组件202的各汇流排30设置于同一平面内,并联铜片62和直板串联铜片611分别与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各汇流排30连接;第一储能模组件201设置有汇流排30的平面与第二储能模组件202设置有汇流排30的平面相对设置,折板串联铜片612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直板部6121、第二直板部6122以及连接于第一直板部6121和第二直板部6122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部6133,第一直板部6121与第一储能模组件201上的汇流排30连接,第二直板部6122与第二储能模组件202上的汇流排30连接。如此,通过设置折板串联铜片612连接相邻的两组锂电池储能模组2,从而将彼此独立的第一储能模组件201和第二储能模组件202组装到一起以组成一个储能量更大的锂电池储能模组2,以进一步的扩大单个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储能量,图3即为采用折板并联铜片62连接相邻的第一储能模组件201和第二储能模组件202时的连接状态图。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锂电池储能模组2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上述的第一储能模组件201和第二储能模组件202,其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储能模组件,且各个相邻的储能模组件之间通过折板串联铜片612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锂电池储能模组2还包括用于组装连接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若干压条70,各压条70分别与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电芯支架20连接以将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连接组装在一起,具体地,压条70与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上保护盖板40或下保护盖板50固定连接,从而各个锂电池储能模块1组合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锂电池储能模组2,使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整体安装及搬运更加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压条70包括直形压条71和异形压条72,当相邻两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外部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时,使用直形压条71连接,如图2所示;而当相邻两锂电池储能模块1的外部表面分别位于上下两不同的平面内时,则使用异形压条72进行连接固定,如图1和图3所示。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其中图1示出了采用并联铜片62和直板串联铜片611以及异形压条72连接组装成的7串5并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图2示出了采用并联铜片62和直板串联铜片611以及直形压条71连接组装成的8串5并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而图3示出了并联铜片62、直板串联铜片611、折板串联铜片612和直形压条71以及异形压条72,连接组装成的8串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模组与7串单头双极耳软包锂电电芯模组的装配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电连接铜片60即串联铜片61和并联铜片62均优选由厚度为0.5mm~2mm的紫铜片冲压制成,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电连接铜片60即串联铜片61和并联铜片62的厚度均可以为0.5mm、0.8mm、1.0mm、1.2mm、1.5mm、1.8mm或者2.0mm等。采用厚度为0.5mm~2mm的紫铜片冲压制作电连接铜片60,如此,制作成型的电连接铜片60整体厚度较小,由于电连接铜片60被制作的足够薄,故其在安装过程中更易于变形,组装时能够根据组装平面的平整度调整自身的平面贴附度,从而能够补足锂电池储能模组2在组装过程中因加工公差精度问题而存在的安装面平整度不好的缺陷,以此确保各锂电池储能模块1之间的具有足够的电接触面积,从而降低锂电池储能模组2的各个电连接位置处的电阻,减少发热;并且,于紫铜片上冲压第五连接孔63即可完成对电连接片的加工制作,加工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