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联动的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1541发布日期:2019-10-08 23: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联动的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联动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1,基板配合连接器的一侧与形成有印刷电路基板等信号配线的基板接触,从而向基板传递rf信号,该基板配合连接器包括与基板的信号焊盘接触的信号触点部100、与基板的接地焊盘接触的接地触点部200。

这样的信号触点部100和接地触点部200独立地进行动作。

在基板倾斜地接触基板配合连接器的情况下,存在即便接地触点部200配合倾斜的基板的接地焊盘而倾斜的接触,信号触点部100不会配合此而倾斜,而是偏向一侧而接触基板的信号焊盘,因此阻抗扭曲、或信号触点部100没有接触基板的信号焊盘而rf信号无法传递至基板的问题。

即便在信号触点部100配合倾斜的基板的信号焊盘而倾斜地接触,也会存在接地触点部200没有配合此而倾斜的相反情况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特许文献】

特许文献1:kr10-2015-0080486a

特许文献2:kr10-152937b1

特许文献3:kr10-1408249b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联动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本发明的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联动的基板配合连接器,其中,信号触点部,所述信号触点部的一侧与基板的信号电极接触,使得所述信号触点部与所述信号电极电连接;接地触点部,所述接地触点部的一侧与基板的接地电极接触,使得所述接地触点部与所述接地电极电连接;以及电介质部,所述电介质部位于所述信号触点部以及所述接地触点部之间,所述接地触点部包括:第一地部;第二地部,所述第二地部以所述电介质部为媒介与所述连接部结合,所述第二地部与所述第一地部接触并进行相对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地部与所述连接部联动。

所述信号触点部包括:外罩,所述外罩的内部形成有一侧开放的外罩插入孔;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内部形成有在另一侧开放的接触部插入孔;连接部,在所述外罩插入孔的一侧和所述接触部插入孔的另一侧之间插入,所述第一地部形成有第一地中空部,所述第二地部的另一侧的一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地中空部,所述第二地部形成有第二地中空部,所述电介质部包括:第一电介质部,位于所述外罩以及所述第一地部之间;以及第二电介质部,位于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地部之间,在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或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电介质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地部一同向所述第二地部的移动方向移动。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孔,在所述连接部的内部,另一侧开放而形成;第二连接孔,在所述连接部的内部,一侧开放而形成;第一连接凸出部,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从外壁凸出而形成;第二连接凸出部,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从外壁凸出而形成;第一连接缝隙,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向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缝隙;以及第二连接缝隙,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向另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缝隙。

还包括:信号弹簧,所述信号弹簧在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一侧和所述接触部插入孔的另一侧之间插入,在所述接触部向所述连接部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信号弹簧因所述接触部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所述信号弹簧复原,则所述接触部向所述连接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还包括接触锥形部,所述接触锥形部形成为在所述接触部的内壁越朝向一侧内径越小的倾斜的形状,在所述接触部向所述连接部方向移动的情况,所述第二连接凸出部的外径因所述接触锥形部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所述第二连接凸出部的外径沿着所述接触锥形部的内径变大的方向复原,则所述接触部向所述连接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电介质部包括第二电介质中空部,所述第二电介质中空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二电介质部的另一端向一端贯通的孔形状,沿着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地部之间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的第二电介质中空部。

还包括:接地弹簧,所述接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地部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二地部的外侧之间,在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接地弹簧因所述第二地部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接地弹簧复原,则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地部包括接地锥形部,所述接地锥形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地的内壁越朝向另一侧内径越小的倾斜的形状,所述第二地部包括:第二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地部的另一端向外侧凸出;以及第二地缝隙,在所述第二地部的另一端向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所述第二地部的周围具备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地缝隙,在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地凸出部的外径因所述接地锥形部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所述第二地凸出部的外径沿着所述接地锥形部的内径变大的方向复原,则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地部包括接地锥形部,所述接地锥形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地的内壁越朝向另一侧内径越小,所述第二地部包括:第二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地部另一端向外侧凸出;以及第二地缝隙,在所述第二地部的另一端向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所述第二地部的周围具备两个以上的第二地缝隙,在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地凸出部的外径因所述接地锥形部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所述第二地凸出部的外径沿着所述接地锥形部的内径变大的方向复原,则所述第二地部向所述第一地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首先,具有信号触点部以及接地触点部在所能允许的基板的rf信号传递范围内准确地接触、阻抗不扭曲的效果。

此外,具有使接触部的一侧稳定地接触基板的效果。

此外,具有使阻抗的变化最小化的效果。

此外,具有进一步提高复原力的效果。

此外,具有降低包括基板配合连接器的模块的高度、简便的进行紧固、稳定地进行固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在先技术的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复原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压缩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信号触点部的外形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信号触点部的复原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信号触点部的压缩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信号触点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复原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俯视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复原状态的截面图。

图10从正面观察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基板配合连接器插入模块的状态的图。

图12至图14是用于说明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外形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信号触点部110外罩

111外罩插入孔115触针

120接触部121接触部插入孔

122接触锥形部130信号弹簧

140连接部141第一连接孔

142第二连接孔143第一连接凸出部

144第二连接凸出部145第一连接缝隙

146第二连接缝隙200接地触点部

210第一地部211第一地中空部

212接地锥形部213卡止部

214螺纹215拧紧部

220第二地部221第二地中空部

222第二地凸出部223第二地缝隙

230接地弹簧300电介质部

310第一电介质部320第二电介质部

321第二电介质中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信号触点部100和接地触点部200独立地进行动作,因此,在基板倾斜地接触的情况下,存在即便接地触点部200配合倾斜的基板的接地焊盘而倾斜地接触,信号触点部100不会配合此而倾斜,而是偏向一侧而接触基板的信号焊盘,因此存在阻抗扭曲、或信号触点部100没有接触基板的信号焊盘而rf信号无法传递至基板的问题。

即便在信号触点部100配合倾斜的基板的信号焊盘而倾斜地接触,也会存在接地触点部200没有配合此而倾斜的相反情况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如图2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基板配合连接器包括信号触点部100、接地触点部200、以及电介质部300。

信号触点部100的一侧与基板的信号电极接触,使得信号触点部100与信号电极电连接。

接地触点部200的一侧与基板的接地电极接触,使得接地触点部200与接地电极电连接。

电介质部300位于信号触点部100以及接地触点部200之间。

这种情况下,接地触点部200包括第一地部210以及第二地部220,第二地部220以电介质部300为媒介与信号触点部100结合,第二地部220与第一地部210接触并进行相对移动,使得第二地部220与信号触点部100联动。

作为为了使信号触点部100以及接地触点部200的相互动作联动的具体构成,信号触点部100包括外罩110、接触部120、以及连接部140。

此外,接地触点部200包括第一地部210以及第二地部220。

此外,电介质部300包括第一电介质部310以及第二电介质部320。

首先,对信号触点部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外罩110的内部有形成一侧开放的外罩插入孔111,外罩110的另一端形成有触针115。

接触部120的内部形成有另一侧开放的接触部插入孔121。

连接部140在外罩插入孔111的一侧和接触部插入孔121的另一侧之间插入。作为一例,连接部140的另一端沿着外罩插入孔111的内侧可移动地插入外罩插入孔111的内侧,连接部140的一端沿着接触部插入孔121的内侧可移动地插入接触部插入孔121的内侧。

下面,对接地触点部200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一地部210形成有第一地中空部211。

第二地部220的另一侧的一部分插入第一地中空部211,第二地部220形成有第二地中空部221。

下面,对电介质部300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一电介质部310位于外罩110以及第一地部210之间。

第二电介质部320位于连接部140以及第二地部220之间。

如图3所示,根据这种构成,在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或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电介质部320,连接部140与第二地部200一同向第二地部220的移动方向移动。

如此,信号触点部100以及接地触点部200的相互动作被联动,因此,具有信号触点部100以及接地触点部200在所能允许的基板的rf信号传递范围内准确地接触、阻抗不扭曲的效果。

如图4至图6所示,连接部140包括第一连接孔141、第二连接孔142、第一连接凸出部143、第二连接凸出部144、第一连接缝隙145、以及第二连接缝隙146。

在连接部140的内部,另一侧开放而形成第一连接孔141。

在连接部140的内部,一侧开放而形成第二连接孔142。

在连接部140的另一端从外壁凸出而形成第一连接凸出部143。

在连接部140的一端从外壁凸出而形成第二连接凸出部144。

第一连接缝隙145在连接部140的另一端向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连接部140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一连接缝隙145,使得连接部140的另一端被分割为多个。

第二连接缝隙146在连接部140的一端向另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连接部140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二连接缝隙146,使得连接部140的一端被分割为多个。

如图6所示,根据这种构成,在接触部120的一侧接触基板而使信号触点部100被压缩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凸出部143接触外罩110的内侧,第二连接凸出部144接触接触部120的内侧,使得外罩110以及接触部120通过连接部140电连接。

在接触部120的一侧接触基板之际,为了稳定地进行接触,还可包括弹性的构成(弹性结构)。

这种弹性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信号弹簧130,或者,如图7所示,接触部120可包括接触锥形部122。

信号弹簧130在第二连接孔142的一侧和接触部插入孔121的另一侧之间插入。

这种情况下,在接触部120向连接部140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信号弹簧130因接触部120而被压缩,被压缩的信号弹簧130复原,则接触部120向连接部14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接触锥形部122形成为在接触部120的内壁越朝向一侧,内径越小的倾斜的形状。

这种情况下,在接触部120向连接部140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凸出部144的外径因接触锥形部122而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二连接凸出部144的外径沿着接触锥形部122的内径变大的方向复原,则接触部120向连接部14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如此,接触部120的一侧接触基板之际,还包括弹性的构成,从而具有使接触部120的一侧稳定地接触基板的效果。

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第二电介质部320包括第二电介质中空部321。

第二电介质中空部321形成为从第二电介质部320的另一端向一端贯通的孔形状,沿着连接部140和第二地部220之间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二电介质中空部321。

如图3所示,在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移动而第二电介质部320接近第一电介质部310的情况下,为了使因在第一电介质部310的介电常数上增加第二电介质部320的介电常数而使阻抗的变化最小化,第二电介质部320形成有第二电介质中空部321,从而减小第二电介质部320的面积。

因此,具有使阻抗的变化最小化的效果。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基板配合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一地部210的内侧以及第二地部220的外侧之间的接地弹簧230。

如图3所示,在接地触点部200的一侧接触基板而使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接地弹簧230因第二地部220而被压缩,被压缩的接地弹簧230复原,则第二地部220向与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复原力,或如图9所示,为了替代如上所述的接地弹簧230,第一地部210可以包括接地锥形部212;第二地部220可以包括第二地凸出部222、以及第二地缝隙223。

接地锥形部212形成为在第一地部210的内壁越朝向另一侧,内径越小的倾斜的形状。

第二地凸出部222在第二地部220的另一端向外侧凸出。

第二地缝隙223在第二地部的另一端向一侧长长地形成,沿着第二地部的周围形成两个以上(多个)的第二地缝隙223,使得第二地部220的另一端被分割为多个。

在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地凸出部222的外径因接地锥形部212而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二地凸出部222的外径沿着接地锥形部212的内径变大方向复原,则第二地部220向与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移动超出所需量,以第一地部210的壁面中形成接地锥形部212的位置为基准,一侧形成从第一地部210的壁面向内侧凸出的卡止部213。

这种卡止部213将第二地凸出部222的一侧卡在卡止部213,从而防止第二地部220进一步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如此,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基板配合连接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接地弹簧230的情况下,在通过接地锥形部212、第二地凸出部222、以及第二地缝隙223而使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复原力上,可以追加基于接地弹簧230的复原力。

因此,具有可以提高第二地部220向第一地部210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复原力的效果。

此外,如图9所示,在基板配合连接器不包括如上所述的接地弹簧230的情况下,可以用接地锥形部212、第二地凸出部222、以及第二地缝隙223来替代接地弹簧230。

如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为了能够通过如钳子等工具将基板配合连接器的一侧插入模块而进行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基板配合连接器的第一地部210可以包括螺纹214、以及拧紧部215。

螺纹214形成于第一地部210的另一侧的周围。

拧紧部215在第一地部210的一侧的周围形成三个以上的面。

如图11所示,模块m包括具有与螺纹214相对应的壁面的孔h,基板配合连接器插入结合于孔h。

这种情况下,触针115可以电连接于向孔h的中央凸出的信号电极针p。

并且,基板b与基板配合连接器的一侧相接触,使得基板配合连接器向基板b传递rf信号。

如此,为了使基板配合连接器的一侧插入结合于模块,基板配合连接器包括螺纹214、以及拧紧部215。因此,具有因降低基板b的接触高度而降低包括基板配合连接器的模块m的高度、可以简便地进行紧固、稳定地进行固定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基板配合连接器的外形不限定于包括如上所述的螺纹214、以及拧紧部215的形状,如图12至图14所示,可以形成为多种形状。

如图12所示,为了使第一地部210压入结合于模块,第一地部210形成为在一侧形成有多个压入凸起pb的圆筒形状。

如图13所示,为了使第一地部210螺纹结合于模块,第一地部210形成为在两侧形成有可以进行螺纹紧固的槽的面板形状。

如图14所示,为了使第一地部210焊接结合于pcb,第一地部210形成为具有插入于pcb焊接孔的多个接地针gp的形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