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细同轴线、隔离成型设备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16057发布日期:2019-08-24 09:2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极细同轴线、隔离成型设备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线缆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极细同轴线、隔离成型设备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频显示产品逐渐的进入市场,由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的高要求性,使用传统的线材传输会导致高频显示器的显示画面变形,进而传统的线材已无法满足目前的高频信号的传输,进而大多的高频信号传输都选择极细同轴线来实现,现有的极细同轴线通过多层线体构成,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外皮层、屏蔽线层、绝缘层和导体层,通过屏蔽线层可以实现导体层传输高频信号时防止电磁干扰。

现检索到一篇公开号为cn10385480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抗干扰电缆及其制作方法,所述电缆从内到外依次由缆芯、复合屏蔽层和护套组成。所述缆芯为单根导电线芯外包覆绝缘层,所述的复合屏蔽层由内到外依次由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和第三屏蔽层三种屏蔽层组合制作而成,所述的第一屏蔽层为绕包聚酰亚胺-铝箔复合带,所述的第二屏蔽层为编织铁镍合金丝,所述的第三屏蔽层为编织镀银圆铜线,所述的护套为挤包或绕包一层聚醚醚酮。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类似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终端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其内部的线缆一般采用极细同轴线来实现信号传递,而市面的大多数极细同轴线为了提升其抗电磁干扰特性,都会要求极细同轴线采用上述的三层式复合屏蔽层构造(即包含: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和第三屏蔽层),但是上述设计的复合屏蔽层是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来加工成型,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和第三屏蔽层,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导致成本比较高,而且三层式设计也会直接导致极细同轴线的外径比较粗,难以适应现在以及未来对这种高端产品屏蔽线缆的“极细”要求,故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极细同轴线、隔离成型设备及制作方法,具有制作工艺简单、屏蔽干扰效果好、更细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极细同轴线,包括:导体、绝缘层、隔离层以及胶带层;

所述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导体的外表面,所述隔离层包覆于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隔离层由镀锡合金硬铜线和铜箔带交错编织而成,所述胶带层覆于所述隔离层的外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常见的极细同轴线相比,取消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而是采用铜箔带和镀锡合金硬铜线交错编织形成新的隔离层,这种单层式结构不仅具有同样优异的屏蔽干扰特性,而且其厚度还更薄,从而该极细同轴线更细小,有利于适应现在乃至未来高端产品屏蔽线缆的“极细”要求,而且还无徐分三个步骤去加工制作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直接依次编织成型隔离层,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无需投入更多设备和人力物力,大大节省了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体由多根镀锡合金软铜线绞成一股,所述导体的外径在0.088-0.102毫米之间,所述绝缘层由可溶性全氟烷氧基共聚物或者聚全氟乙丙烯制成,所述绝缘层的外径在0.23-0.25毫米之间,所述隔离层的外径在0.29-0.31毫米之间,所述胶带层的外径在0.32-0.37毫米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镀锡合金软铜线具有良好的形变弯曲能力,可以防止该极细同轴线因长时间使用而断裂,同时镀锡合金软铜线还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以确保信号稳定输送;可溶性全氟烷氧基共聚物或者聚全氟乙丙烯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耐高低温性能、电气性能和阻燃性能,从而该极细同轴线的整体性能更加优异,在上述外径参数范围内的极细同轴线非常细小,而且各层之间的厚度分配均匀合理,不易断,更加耐用。

本发明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隔离成型设备,具有制作隔离层高效简单、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隔离成型设备,用于加工制作如上述的极细同轴线的所述隔离层,所述隔离成型设备包括:机架、三组输送机构、编织转盘、牵引器以及收线机构;

所述编织转盘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牵引器设于编织转盘的上方,所述收线机构设于所述机架的外部,三组所述输送机构均设于所述机架的底部,一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向所述牵引器中输送线缆,另外两组所述输送机构分别用于向所述编织转盘中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和铜箔带,所述镀锡合金硬铜线和所述铜箔带在所述编织转盘上交错间隔布置,所述收线机构用于对编织好的线缆收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组输送机构向牵引器中输送线缆,通过另外两组输送机构分别向编织转盘中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和铜箔带,从而编织转盘绕牵引器所在轴心转动的过程中,在线缆的外表面逐步交错编织成为隔离层,然后再通过收线机构对编织好的线缆进行收卷,该隔离成型设备可以自动化高效地在线缆表面编织成型好隔离层,而且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同样具有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势,同时还易于在传统的线缆编织机上改造,改造成本低。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支架、伺服电机、转轴以及卷筒,所述支架固定转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转轴转动装配于所述支架上且横向布置,所述卷筒穿设于所述转轴中,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同于驱动所述转轴、所述卷筒转动,三组所述输送机构的所述卷筒分别缠绕有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铜箔带、线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铜箔带、线缆的过程中,可以分别控制三个伺服电机的转动速度,以便控制各个卷筒的转动效率,从而实现单位时间内定制化输送特定长度的镀锡合金硬铜线、铜箔带、线缆,易于控制,而且结构稳定,易于在传统设备上改造。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线机构包括:配重张紧装置、线缆导向装置以及收线筒;

所述配重张紧装置设于所述机架的上半部分外壁上,所述配重张紧装置用于将从牵引器中输出的线缆拉紧,所述线缆导向装置设于所述机架的中间部分外壁上,所述收线筒设于所述机架的底部,从所述配重张紧装置中输出的线缆经由所述线缆导向装置来回往导向并均匀缠绕至所述收线筒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张紧装置可以先对编织好的线缆进行初步拉直,然后再通过线缆导向装置将拉直后的线缆均匀的缠绕在收线筒上,从而收线筒上的线缆更加紧密,以利于下一道工序加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张紧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架、导轨、第一滑块、同步带、张紧轮、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以及配重块;

所述第一安装架垂直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外壁,所述导轨水平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装配于所述导轨上,所述张紧轮转动装配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编织成型后的线缆绕过所述张紧轮,所述同步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均转动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一同步轮远离所述机架布置,所述第二同步轮靠近所述机架布置,所述同步带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所述配重块设于所述同步带的另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合同步带、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之间的传动作用,配重块在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驱动第一滑块具有沿着导轨朝向远离机架的方向运动的驱使,顺带着通过张紧轮具有拉直线缆的作用,在生产不同尺寸的线缆时,可以更换不同重量的配重块,从而可以避免线缆被拉断,也能尽量保证线缆被拉的比较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缆导向装置包括:第二安装架、动力电机、带轮传动结构、丝杆、第二滑块、两根横向夹辊以及两根纵向夹辊;

所述第二安装架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外壁,所述丝杆转动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上,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装配于所述丝杆且滑动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两根所述横向夹辊、两根所述纵向夹辊均转动装配于所述第二滑块的外侧,从所述配重张紧装置中输出的线缆穿过两根所述横向夹辊之间、两根所述纵向夹辊之间,所述动力电机通过所述带轮传动结构驱动所述丝杆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电机工作且其输出轴正反转动时,其通过带轮传动结构带动丝杆正反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块、两根横向夹辊以及两根纵向夹辊沿着丝杆的布置方向来回运动,结合两根横向夹辊以及两根纵向夹辊对线缆的隔挡作用,线缆会依次缠绕在收线筒上,从而收线筒上的线缆更加均匀,以避免线缆过于集中,不需要频繁更换新的收线筒。

本发明的目的三是提供一种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方法,具有制作极细同轴线高效简单、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三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方法,基于上述的隔离成型设备,用于制作如上述的极细同轴线,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通过绞线机将多根镀锡合金软铜线绞成一股以形成所述导体;

通过押出机在所述导体的外表面包覆成型一层绝缘层,以形成第一加工体;

通过隔离成型设备在所述第一加工体的表面用镀锡合金硬铜线和铜箔带交错编织成型一层隔离层,以形成第二加工体;

通过线束胶带缠绕机在所述第二加工体的外表面用有色胶带和/或无色胶带缠绕形成所述胶带层,以最终形成所述极细同轴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合在传统线缆编织机上改进而成的隔离成型设备,再配合市场上成熟且现有的设备如:绞线机、押出机、线束胶带缠绕机,可以高效的生产制得上述极细同轴线,而且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同样具有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其一,与常见的极细同轴线相比,取消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而是采用铜箔带和镀锡合金硬铜线交错编织形成新的隔离层,这种单层式结构不仅具有同样优异的屏蔽干扰特性,而且其厚度还更薄,从而该极细同轴线更细小,有利于适应现在乃至未来高端产品屏蔽线缆的“极细”要求,而且还无徐分三个步骤去加工制作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直接依次编织成型隔离层,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无需投入更多设备和人力物力,大大节省了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其二,镀锡合金软铜线具有良好的形变弯曲能力,可以防止该极细同轴线因长时间使用而断裂,同时镀锡合金软铜线还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以确保信号稳定输送;可溶性全氟烷氧基共聚物或者聚全氟乙丙烯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耐高低温性能、电气性能和阻燃性能,从而该极细同轴线的整体性能更加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机架被部分切除以展示内部结构;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2、输送机构;21、支架;22、伺服电机;23、转轴;24、卷筒;3、编织转盘;4、牵引器;5、收线机构;51、配重张紧装置;511、第一安装架;512、导轨;513、第一滑块;514、同步带;515、张紧轮;516、第一同步轮;517、第二同步轮;518、配重块;52、线缆导向装置;521、第二安装架;522、动力电机;523、带轮传动结构;524、丝杆;525、第二滑块;526、横向夹辊;527、纵向夹辊;53、收线筒;91、导体;92、绝缘层;93、隔离层;931、镀锡合金硬铜线;932、铜箔带;94、胶带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极细同轴线,包括:导体91、绝缘层92、隔离层93以及胶带层94,绝缘层92包覆于导体91的外表面,隔离层93包覆于绝缘层92的外表面,隔离层93由镀锡合金硬铜线931和铜箔带932交错编织而成,胶带层94覆于隔离层93的外表面。

导体91由多根(本实施例中为7根,中心一根周围六根,形成“1+6”结构)镀锡合金软铜线绞成一股,镀锡合金软铜线具有良好的形变弯曲能力,可以防止该极细同轴线因长时间使用而断裂,同时镀锡合金软铜线还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以确保信号稳定输送。

绝缘层92由可溶性全氟烷氧基共聚物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层92还可以由聚全氟乙丙烯制成,可溶性全氟烷氧基共聚物或者聚全氟乙丙烯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耐高低温性能、电气性能和阻燃性能,从而该极细同轴线的整体性能更加优异。

导体91的外径为0.09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导体91的外径还可以为0.088毫米、0.092毫米、0.094毫米、0.096毫米、0.098毫米、0.010毫米或者0.102毫米;绝缘层92的外径为0.24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层92的外径还可以为0.23毫米或者0.25毫米;隔离层93的外径为0.3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离层93的外径还可以为0.29毫米或者0.31毫米;胶带层94的外径在外径为0.35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胶带层94的外径还可以为0.32毫米、0.33毫米、0.34毫米、0.36毫米或者0.37毫米。在上述外径参数范围内的极细同轴线非常细小,而且各层之间的厚度分配均匀合理,不易断,更加耐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与常见的极细同轴线相比,取消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而是采用铜箔带932和镀锡合金硬铜线931交错编织形成新的隔离层93,这种单层式结构不仅具有同样优异的屏蔽干扰特性,而且其厚度还更薄,从而该极细同轴线更细小,有利于适应现在乃至未来高端产品屏蔽线缆的“极细”要求,而且还无徐分三个步骤去加工制作三层式复合屏蔽层结构,直接依次编织成型隔离层93,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无需投入更多设备和人力物力,大大节省了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隔离成型设备,用于加工制作如实施例一中描述的极细同轴线的隔离层93,隔离成型设备包括:机架1、三组输送机构2、编织转盘3、牵引器4以及收线机构5,该隔离成型设备基础编织原理与公开号为cn1170970c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多用高速编织机的编织原理一致,区别在于输送机构2的结构和数量不同、收线机构5的结构不同。

编织转盘3设于机架1上,牵引器4设于编织转盘3的上方,收线机构5设于机架1的外部,三组输送机构2均设于机架1的底部,一组输送机构2用于向牵引器4中输送线缆,另外两组输送机构2分别用于向编织转盘3中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931和铜箔带932,镀锡合金硬铜线931和铜箔带932在编织转盘3上交错间隔布置,收线机构5用于对编织好的线缆收卷。

输送机构2包括:支架21、伺服电机22、转轴23以及卷筒24,支架21固定转配于机架1上,转轴23转动装配于支架21上且横向布置,卷筒24穿设于转轴23中,伺服电机22安装于支架21上且同于驱动转轴23、卷筒24转动,三组输送机构2的卷筒24分别缠绕有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931、铜箔带932、线缆。在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931、铜箔带932、线缆的过程中,可以分别控制三个伺服电机22的转动速度,以便控制各个卷筒24的转动效率,从而实现单位时间内定制化输送特定长度的镀锡合金硬铜线931、铜箔带932、线缆,易于控制,而且结构稳定,易于在传统设备上改造。

收线机构5包括:配重张紧装置51、线缆导向装置52以及收线筒53;配重张紧装置51设于机架1的上半部分外壁上,配重张紧装置51用于将从牵引器4中输出的线缆拉紧,线缆导向装置52设于机架1的中间部分外壁上,收线筒53设于机架1的底部,从配重张紧装置51中输出的线缆经由线缆导向装置52来回往导向并均匀缠绕至收线筒53上。配重张紧装置51可以先对编织好的线缆进行初步拉直,然后再通过线缆导向装置52将拉直后的线缆均匀的缠绕在收线筒53上,从而收线筒53上的线缆更加紧密,以利于下一道工序加工。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配重张紧装置51包括:第一安装架511、导轨512、第一滑块513、同步带514、张紧轮515、第一同步轮516、第二同步轮517以及配重块518;第一安装架511垂直安装于机架1的外壁,导轨512水平设于第一安装架511上,第一滑块513滑动装配于导轨512上,张紧轮515转动装配于第一滑块513上,编织成型后的线缆绕过张紧轮515,同步带51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滑块513上,第一同步轮516、第二同步轮517均转动装配于第一安装架511上,第一同步轮516远离机架1布置,第二同步轮517靠近机架1布置,同步带514依次绕过第一同步轮516和第二同步轮517,配重块518设于同步带514的另一端。

结合同步带514、第一同步轮516、第二同步轮517之间的传动作用,配重块518在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驱动第一滑块513具有沿着导轨512朝向远离机架1的方向运动的驱使,顺带着通过张紧轮515具有拉直线缆的作用,在生产不同尺寸的线缆时,可以更换不同重量的配重块518,从而可以避免线缆被拉断,也能尽量保证线缆被拉的比较直。

线缆导向装置52包括:第二安装架521、动力电机522、带轮传动结构523、丝杆524、第二滑块525、两根横向夹辊526以及两根纵向夹辊527;第二安装架521安装于机架1的外壁,丝杆524转动装配于第二安装架521上,第二滑块525螺纹装配于丝杆524且滑动装配于第二安装架521,两根横向夹辊526、两根纵向夹辊527均转动装配于第二滑块525的外侧,从配重张紧装置51中输出的线缆穿过两根横向夹辊526之间、两根纵向夹辊527之间,动力电机522通过带轮传动结构523驱动丝杆524转动。

动力电机522工作且其输出轴正反转动时,其通过带轮传动结构523带动丝杆524正反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块525、两根横向夹辊526以及两根纵向夹辊527沿着丝杆524的布置方向来回运动,结合两根横向夹辊526以及两根纵向夹辊527对线缆的隔挡作用,线缆会依次缠绕在收线筒53上,从而收线筒53上的线缆更加均匀,以避免线缆过于集中,不需要频繁更换新的收线筒5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一组输送机构2向牵引器4中输送线缆,通过另外两组输送机构2分别向编织转盘3中输送镀锡合金硬铜线931和铜箔带932,从而编织转盘3绕牵引器4所在轴心转动的过程中,在线缆的外表面逐步交错编织成为隔离层93,然后再通过收线机构5对编织好的线缆进行收卷,该隔离成型设备可以自动化高效地在线缆表面编织成型好隔离层93,而且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同样具有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势,同时还易于在传统的线缆编织机上改造,改造成本低。

实施例三:

参照图2和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极细同轴线的制作方法,基于实施例二中描述的隔离成型设备,用于制作如实施例一中描述的极细同轴线,制作方法包括:s1.通过绞线机将多根镀锡合金软铜线绞成一股以形成导体91;s2.通过押出机在导体91的外表面包覆成型一层绝缘层92,以形成第一加工体;s3.通过隔离成型设备在第一加工体的表面用镀锡合金硬铜线931和铜箔带932交错编织成型一层隔离层93,以形成第二加工体;s4.通过线束胶带缠绕机在第二加工体的外表面用有色胶带和/或无色胶带缠绕形成胶带层94,以最终形成极细同轴线。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结合在传统线缆编织机上改进而成的隔离成型设备,再配合市场上成熟且现有的设备如:绞线机、押出机、线束胶带缠绕机,绞线机可采用公开号为cn103093900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所公开的一种绞线机,押出机可采用公开号为cn108335802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所公开的一种线缆押出生产线,线束胶带缠绕机可采用公开号为cn105374469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所公开的一种线束胶带缠绕机,从而可以高效的生产制得上述极细同轴线,而且制得的极细同轴线同样具有屏蔽干扰效果好且更细小的优点。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