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3847发布日期:2019-07-27 08:5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其外部有驱动杆的一种开关。

微动开关包括壳体、活动架、弹性件、杠杆、动触头、线路板、动触架、静触头和常闭触头,壳体内形成有腔体,活动架可滑动的安装于腔体内,且活动架的部分裸露于壳体外部,便于按压活动架使活动架在腔体内滑动,弹性件安装在活动架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用于驱动活动架复位,线路板安装在腔体内并设置在壳体的底壁上,动触架安装在腔体内并连接在线路板上,杠杆一端与活动架连接,另一端与动触架抵接,以将杠杆固定在活动架与动触架之间,动触头安装在动触架上,动触头的一端与杠杆固定连接,动触头的另一端连接有动触点,静触头和常闭触头均安装在腔体内并连接在线路板上,且常闭触头与静触头相对设置,动触点位于静触头与常闭触头之间。

开关处于自由状态时,动触点与常闭触头接触,当按压活动架使活动架向壳体的底壁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动触头靠近活动架的一端与杠杆同步向下运动,此时,动触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向远离壳体的底壁方向运动,动触头始终与常闭触头接触,当活动架运动到杠杆发生弹性突跳的临界点时,动触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在杠杆的作用下改变运动方向,活动架继续向壳体的底壁方向运动,动触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向壳体的底壁方向运动,即,动触头与常闭触头分离,随着活动架继续向壳体的底壁方向运动,最终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通电,使微动开关接通;当施加在活动架上的外力消失时,活动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同时,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使微动开关断电。由于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电弧,电弧易烧坏动触头和静触头,使得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使用寿命缩短,即,缩短了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微动开关内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易产生电弧,导致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缩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集成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开关,包括:

壳体;

第一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活动架,可移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内;

触头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线路板电连接,包括静触头以及与所述活动架连接的动触头,在所述活动架的驱动下,所述动触头具有与所述静触头分离的断电状态、以及与所述静触头接触的通电状态;

第二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线路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线路板电连接;

电刷,设置在所述活动架与所述第二线路板之间,所述电刷的一端与所述活动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路板滑动连接,在所述活动架的驱动下,所述电刷具有滑动至所述第二线路板的第一位置时的接通状态、以及滑动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位置时的断开状态,且所述电刷滑动至断开状态后所述动触头由通电状态向断电状态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线路板包括板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板体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线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连接,沿所述活动架的移动方向,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线路板的第一位置为所述电刷同时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连接,所述第二线路板的第二位置为所述电刷与所述第一导电体连接同时不与所述第二导电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线路板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板体的第三导电体,沿所述活动架的移动方向,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三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导电体与所述第二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线路板的第二位置为所述电刷同时与第一导电体与第三导电体连接、且不与所述第二导电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活动架的移动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靠近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导电体靠近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侧面平齐,所述第一导电体远离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三导电体远离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侧面平齐。

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连接件,一部分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第一线路板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一线路板连接,与所述第一导电体连接的电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二导电体连接的电连接件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为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靠近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所述第二导电体靠近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

可选地,一部分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具有两个,两个电连接件间隔设置,一个所述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连接,另一个所述电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体和所述第一线路板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包括壳体、第一线路板、活动架、触头组件、第二线路板及电刷,第一线路板、活动架、触头组件、第二线路板及电刷均设置在壳体内,活动架可移动地连接在壳体内,第一线路板分别与触头组件和第二线路板电连接,第二线路板与壳体的内壁连接,以将第二线路板的固定;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以及与活动架连接的动触头,活动架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壳体内移动时,动触头靠近活动架的一端与活动架同步运动,使的动触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具有与静触头分离的断电状态,以及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通电状态。

电刷设置在活动架和第二线路板之间,电刷的一端与活动连连接,电刷的另一端与第二线路板滑动连接,活动架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壳体内移动时,电刷与活动架同步运动,同时电刷与第二线路板之间相对滑动,当电刷滑动至第二线路板的第一位置时,电刷通过第二线路板与第一线路板接通,此时即为电刷的接通状态,当电刷滑动至第二线路板的第二位置时,电刷无法通过第二线路板与第一线路板接通,即,电刷与第一线路板断开,此时即为电刷的断开状态,而且,当电刷处于断开状态时,动触头才会由通电状态向断电状态运动。即,当动触头处于通电状态且电刷处于接通状态时,施加在活动架上的外力消失时,活动架向反方向运动,此时,活动架先带动电刷由第二线路板上的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使电刷与第二线路板之间断开,此时,集成开关内的电路断开,活动架带动电刷继续相对第二线路板滑动后,活动架驱动动触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由静触头向常闭触头的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动触头先与静触头分离在于常闭触头接触。

由于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集成开关内的电路已经通过电刷断开了,使得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没有通电,进而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不会产生电弧,这样保护了动触头和静触头,防止动触头和静触头因电弧而被损害,延长了集成开关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第二线路板一般设置在微动开关的外部,这样导致第二线路板上的元器件外露,使得元器件易沾染灰尘,防尘性能低,且元器件易被触碰,导致第二线路板上的元器件易掉落。本申请中将第二线路板设置在壳体内,防止第二线路板上的元器件外露,提高了第二线路板的防尘性能,同时,避免第二线路板上的元器件因触碰而掉落。

2.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第二线路板包括板体、以及安装于板体上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线路板分别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连接,以使集成开关通电时,第一线路板分别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实现电连接。沿活动架的移动方向,板体上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线路板的第一位置为电刷同时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连接,此时,电刷、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与第一线路板之间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通电;第二线路板的第二位置为电刷与第一导电体连接,但是电刷不与第二导电体连接,此时,电刷不与第二导电体连接,电刷的一端相对第一导电体滑动,电刷的另一端相对板体的表面滑动,而板体的表面不导电,使得电刷、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与第一线路板之间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断电。

3.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第二线路板还包括安装于板体上的第三导电体,沿活动架的移动方向,板体上的第三导电体与第一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第三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线路板的第二位置为电刷同时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连接,且电刷不与第二导电体连接,此时,因为第二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第三导电体、电刷和第一线路板之间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断电。

由于在板体上增设了第三导电体,使得电刷在第二线路板上的第二位置时电刷相对第一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滑动,因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第三导电体的表面光滑度比板体的表面光滑度好,这样可以减小电刷的摩擦,进而降低电刷的磨损,延长电刷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第一导电体靠近第一线路板的侧面与第二导电体靠近第一线路板的侧面平齐,这样可增加电刷同时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连接的距离,进而确保通过控制电刷能使开关接通通电。第一导电体远离第一线路板的侧面与第三导电体远离第一线路板的侧面平齐,这样可增加电刷同时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三导电体连接的距离,减少电刷的磨损,延长电刷的使用寿命。

5.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连接件,一部分电连接件分别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连接,使得第一导电体通过电连接件与第一线路板之间实现电连接,另一部分电连接件分别与第二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连接,使得第二导电体通过另一部分电连接件与第一线路板实现电连接,同时,与第一导电体连接的电连接件和与第二导电体连接的电连接件间隔设置,防止电连接件之间接触导致短路。

6.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电连接件为弹性件,在开关受到碰撞时,弹性件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可防止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或第一线路板之间分离,提高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或第一线路板之间的牢固性。

7.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弹性件的自由状态是指弹性件没有被压缩也没有被拉伸的状态,第一导电体靠近第一线路板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即,弹性件在第一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之间为压缩状态,第二导电体靠近第一线路板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即,弹性件在第二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之间为压缩状态,弹性件为压缩状态时,可进一步增加弹性件的减震作用,使得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或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8.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开关,一部分弹性件分别与第一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固定连接,另一部分弹性件分别与第二导电体和第一线路板固定连接,这样进一步增加弹性件的减震作用,当集成开关受到振动时,可通过弹性件的压缩和拉伸来缓冲振动,使得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或第一线路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开关的部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开关的触头组件处于断电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开关的触头组件处于通电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开关的电刷处于断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开关的电刷处于接通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第一线路板;3、活动架;4、动触头;5、静触头;6、常闭触头;7、第二线路板;71、板体;72、第一导电体;73、第二导电体;74、第三导电体;8、电刷;9、电连接件;10、杠杆;11、动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7所示的集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1;

第一线路板2,设置在壳体1内。

活动架3,可移动地连接在壳体1内。

触头组件,设置在壳体1内并与第一线路板2电连接,包括静触头5以及与活动架3连接的动触头4,在活动架3的驱动下,动触头4具有与静触头5分离的断电状态、以及与静触头5接触的通电状态。活动架3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壳体1内移动时,动触头4靠近活动架3的一端与活动架3同步运动,使的动触头4远离活动架3的一端具有与静触头5分离的断电状态,以及动触头4与静触头5接触的通电状态。

第二线路板7,设置在壳体1内,第二线路板7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并与第一线路板2电连接。通过将第二线路板7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以将第二线路板7固定在壳体1上,使第二线路板7的位置固定。

电刷8,设置在活动架3与第二线路板7之间,电刷8的一端与活动架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线路板7滑动连接,在活动架3的驱动下,电刷8具有滑动至第二线路板7的第一位置时的接通状态、以及滑动至第二连接板的第二位置时的断开状态,且电刷8滑动至断开状态后动触头4由通电状态向断电状态运动。

活动架3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壳体1内移动时,电刷8与活动架3同步运动,同时电刷8与第二线路板7之间相对滑动,当电刷8滑动至第二线路板7的第一位置时,电刷8通过第二线路板7与第一线路板2接通,此时即为电刷8的接通状态,当电刷8滑动至第二线路板7的第二位置时,电刷8无法通过第二线路板7与第一线路板2接通,即,电刷8与第一线路板2断开,此时即为电刷8的断开状态,而且,当电刷8处于断开状态时,动触头4才会由通电状态向断电状态运动。即,当动触头4处于通电状态且电刷8处于接通状态时,施加在活动架3上的外力消失时,活动架3向反方向运动,此时,活动架3先带动电刷8由第二线路板7上的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使电刷8与第二线路板7之间断开,此时,集成开关内的电路断开,活动架3带动电刷8继续相对第二线路板7滑动后,活动架3驱动动触头4远离活动架3的一端由静触头5向常闭触头6的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动触头4先与静触头5分离在于常闭触头6接触。

由于动触头4与静触头5分离时,集成开关内的电路已经通过电刷8断开了,使得动触头4和静触头5之间没有通电,进而使得动触头4与静触头5分离时不会产生电弧,这样保护了动触头4和静触头5,防止动触头4和静触头5因电弧而被损害,延长了集成开关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第二线路板7一般设置在微动开关的外部,这样导致第二线路板7上的元器件外露,使得元器件易沾染灰尘,防尘性能低,且元器件易被触碰,导致第二线路板7上的元器件易掉落。本申请中将第二线路板7设置在壳体1内,防止第二线路板7上的元器件外露,提高了第二线路板7的防尘性能,同时,避免第二线路板7上的元器件因触碰而掉落。

如图1、图3及图5所示,触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常闭触头6,常闭触头6与静触头5相对设置,常闭触头6与第一线路板2连接,常闭触头6的常闭触点远离第一线路板2设置,静触头5上的静触点靠近第一线路板2设置,动触头4的动触点位于静触点与常闭触点之间。在活动架3没开始移动时,动触头4与常闭触头6接触接触,随着活动架3的移动,动触头4与常闭触头6分离,然后动触头4与静触头5接触,活动架3反向运动时,动触头4与静触头5逐渐分离,最终动触头4再次与常闭触头6接触。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线路板7包括板体71、以及安装于板体71的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第一线路板2分别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连接,以使集成开关通电时,第一线路板2分别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实现电连接。

沿活动架3的移动方向,板体71上的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线路板7的第一位置为电刷8同时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连接,此时,电刷8、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通电;第二线路板7的第二位置为电刷8与第一导电体72连接同时不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此时,电刷8不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电刷8的一端相对第一导电体72滑动,电刷8的另一端相对板体71的表面滑动,而板体71的表面不导电,使得电刷8、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断电。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线路板7还包括安装于板体71的第三导电体74,沿活动架3的移动方向,板体71上的第三导电体74与第一导电体72平行间隔设置,第三导电体74与第二导电体73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线路板7的第二位置为电刷8同时与第一导电体72与第三导电体74连接、且不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此时,因为第二导电体73和第三导电体74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第三导电体74、电刷8和第一线路板2之间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使得集成开关断电。

由于在板体71上增设了第三导电体74,使得电刷8在第二线路板7上的第二位置时电刷8相对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三导电体74滑动,因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第三导电体74的表面光滑度比板体71的表面光滑度好,这样可以减小电刷8的摩擦,进而降低电刷8的磨损,延长电刷8的使用寿命。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和第三导电体74的长度方向与活动架3的移动方向相同。这样可确保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第三导电体74与电刷8沿活动架3的移动方向始终保持有效接触,不会出现回路一会断开一会连接的情况。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导电体72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侧面与第二导电体73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侧面平齐,这样可增加电刷8同时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连接的距离,进而确保通过控制电刷8能使开关接通通电。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导电体72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侧面与第三导电体74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侧面平齐。这样可增加电刷8同时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三导电体74连接的距离,减少电刷8的磨损,延长电刷8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集成开关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连接件9,一部分电连接件9分别与第一导电体72与第一线路板2连接,使得第一导电体72通过电连接件9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实现电连接,另一部分电连接件9分别与第二导电体73与第一线路板2连接,使得第二导电体73通过另一部分电连接件9与第一线路板2实现电连接,与第一导电体72连接的电连接件9和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的电连接件9间隔设置,防止电连接件9之间接触导致短路。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电连接件9为弹性件。在开关受到碰撞时,弹性件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可防止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或第一线路板2之间分离,提高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或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牢固性。

第一导电体72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第二导电体73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

弹性件的自由状态是指弹性件没有被压缩也没有被拉伸的状态,第一导电体72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即,弹性件在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一线路板2之间为压缩状态,第二导电体73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长度,即,弹性件在第二导电体73和第一线路板2之间为压缩状态,弹性件为压缩状态时,可进一步增加弹性件的减震作用,使得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或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对于弹性件不作限制,具有弹性同时能实现电连接的部件均可。例如,弹性件可以为弹簧。

电连接件9在第二线路板7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的表面之间的自由长度大于第二线路板7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板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这样能确保弹性件在第一线路板2和第二线路板7之间为压缩状态,进一步增强弹性件的减震作用。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一部分弹性件分别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一线路板2固定连接,另一部分弹性件分别与第二导电体73和第一线路板2固定连接。这样进一步增加弹性件的减震作用,当集成开关受到振动时,可通过弹性件的压缩和拉伸来缓冲振动,使得弹性件与第一导电体72、第二导电体73或第一线路板2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电连接件9具有两个,两个电连接件9间隔设置,一个电连接件9分别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一线路板2连接,另一个电连接件9分别与第二导电体73和第一线路板2连接。

如图1所示,集成开关包括杠杆10和动触架11,动触架11与第一线路板2板连接,动触头4安装在动触架11上,且动触头4靠近活动架3的一端与杠杆10连接,杠杆10的一端与活动架3连接,杠杆10的另一端与动触架11抵接,以将杠杆10固定在活动架3与动触架11之间,杠杆10随活动架3同步运动时,动触头4也跟随活动架3同步运动。

如图3所示,集成开关还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复位件,复位键连接在第一线路板2与活动架3之间,用于驱动活动架3复位。在实施例中,复位件可以为弹簧。

集成开关的工作原理:

如图2至图6所示,活动架3未移动时,动触头4与常闭触头6接触,活动架3上的电刷8与第二线路板7上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三导电体74连接;活动架3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复位件被压缩,活动架3带动电刷8、杠杆10和动触头4靠近活动架3的一端同步向靠近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动触头4远离活动架3的一端仍然与常闭触头6接触,当活动架3移动至杠杆10发生弹性突跳的临界点时,动触头4远离活动架3的一端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静触头5的方向运动,活动架3继续向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动触头4与静触头5接触,此时,电刷8仍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三导电体74连接,活动架3继续向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电刷8与第一导电体72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同时电刷8不与第三导电体74连接,动触头4与静触头5仍然接触,集成开关接通导电。

活动架3上的外力消失,活动架3在复位件的弹性作用下向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活动架3带动电刷8、杠杆10和动触头4靠近活动架3的一端同步向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电刷8相对第二线路板7滑动,电刷8由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二导电体73连接运动至与第一导电体72和第三导电体74连接,同时电刷8不与第二导电体73连接,此时,动触头4与静触头5仍然接触,集成开关断开;活动架3继续向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至杠杆10的突跳临界点时,动触头4远离活动架3的一端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常闭触头6的方向运动,然后随着活动架3继续向远离第一线路板2的方向移动,动触头4与静触头5分离,最终活动架3带动动触头4运动至与常闭触头6接触。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