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90246发布日期:2019-09-29 18:3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接地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导接一电子卡,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自其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插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一接触部、自所述固定部向下延伸的一延伸部及自所述延伸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焊接部,多个所述端子上下方向呈两排设置,多个所述接触部呈上下两排设于所述插槽的上下两侧,每排所述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接地端子,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两侧的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包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的两侧分别朝前延伸的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末端朝外侧弯折延伸形成一连接部及自所述连接部延伸一扣持部,所述扣持部与所述弯折部平行设置,相邻两个信号端子相对两侧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延伸部被夹持于对应的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扣持部之间。

然而,上述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延伸部被夹持于对应的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扣持部之间。由于所述扣持部成型比较复杂,增加生产成本,且对于所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较长时,不利于所述金属件的成型,不适用高度较高所述电连接器;另外所述弯折部较靠近所述接地端子设置,较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延伸部远,屏蔽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接地件,具有易于成型且适用于高度比较高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信号端子对以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至少一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对具有两个信号端子;一第一接地件,所述第一接地件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朝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后方,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对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且所述第一导接部导接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接地端子,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对应导接所述信号端子对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基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向前越过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基部。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接地件,所述第二接地件具有一第二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朝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后方,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对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导接于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导接于同一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接地件与所述第二接地件上下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包括一上端子与一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具有一上基部与所述接触部,所述下端子具有一下基部与一导通部,所述上基部与所述下基部前后堆叠设置,所述导通部用以导接一第二对接元件,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抵接于所述上基部或所述下基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部具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一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缺口,裁切形成所述缺口的板材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在前后方向上呈多排设置,每排所述端子包括所述信号端子对与位于其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包括设有所述接触部的一弹臂,每排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后方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地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主体部自其顶端向下凹设有多个凹陷部,后排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弹臂位于一个所述凹陷部的上方且向前越过对应的所述凹陷部。

进一步,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上倾斜延伸一上限位部以及向下倾斜延伸一下限位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配合挡止所述上限位部的一上挡止部以及配合挡止所述下限位部的一下挡止部,使所述第一接地件限位在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一通孔,自所述通孔的顶缘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所述上限位部,自所述通孔的底缘向上倾斜延伸形成所述下限位部。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第一凹槽收容所述上限位部及设有一第二凹槽收容所述下限位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凸起的一凸肋,所述凸肋的上表面形成所述上挡止部,所述凸肋的下表面形成所述下挡止部,所述上限位部与所述下限位部上下抵接所述凸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而所述信号端子对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形所述第一导接部,导接所述接地端子,使所述第一接地件具有较佳屏蔽所述信号端子对的效果。另外,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因此所述第一接地件的结构简单,易成型。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一对信号端子,设有所述绝缘本体,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基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一接地件,所述接地件具有一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朝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弯折部,所述主体部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后方,一对所述信号端子位于两个所述弯折部之间,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一接地弹片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所述接地弹片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向水平面投影,所述接地弹片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之间设有所述弯折部。

进一步,所述接地弹片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弹臂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接地弹片具有自所述主体部的两侧中的一侧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延伸的一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所述连接部与对应侧的所述弯折部上下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信号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露出所述绝缘本体用以导接一电路板,所述主体部顶端的两侧与底端的两侧分别延伸形成所述接地弹片。

进一步,所述弯折部在所述主体部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接地弹片之间连续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一对所述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接地件的两个所述弯折部之间,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所述接地弹片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所述接地弹片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向水平面投影,所述接地弹片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之间设有所述弯折部,使所述接地件具有较佳屏蔽所述信号端子对的效果。另外,所述接地件可一体成型接触所述第一对接元件的所述接地弹片,减少了成型工艺,也减少了所述电连接器的元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组合后沿a-a剖切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接地端子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局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主视图;

图8为图1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电路板对接前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电路板对接后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图11中局部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1中电连接器组合后与对接元件、电路板对接前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电路板对接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元件200至一第二对接元件3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2以及多个第一接地件3和多个第二接地件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为芯片模块,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元器件,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两者可以择其一,且数量为一个。

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定义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

如图1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1和一下表面12,在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下表面12之间具有相互分离的一第一本体13、一第二本体14及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与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的一个第三本体15,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本体13、所述第二本体14及所述第三本体15的多个收容槽16,多个所述收容槽16在前后方向上呈多排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呈多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多个容置槽17,所述容置槽17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容置槽17在所述第一本体13与所述第二本体14上均包括一第一槽17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槽17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槽172,所述第一槽171与所述第二槽172分别上下贯穿所述第一本体13或所述第二本体14,所述第一槽171位于前后两排相邻的所述收容槽16之间,所述第二槽172位于同一排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16之间,两个所述第二槽172相互平行且分别向后连通所述第一槽171,两个所述第二槽172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收容槽16。位于前后两排所述收容槽16之间的多个所述容置槽17在左右方向上相互连通设置。

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应在前后方向上分别连通每一所述容置槽17的两个第一凹槽131以及一第二凹槽151,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31其中一个自所述上表面11向下凹设形成且未向下贯穿所述第一本体13,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31自所述下表面12向上凹设形成且未向上贯穿所述第二本体14,所述第二凹槽151与所述第一凹槽131上下对齐且贯穿所述第三本体15,如此所述第一本体13与所述第二本体14分别于靠近所述第三本体15的一端设有一凸肋132,换句话说,所述凸肋132隔开所述第一凹槽131与所述第二凹槽151,或所述第一凹槽131与所述第二凹槽151之间凸起一凸肋132,在所述第一本体13上的所述凸肋132的上表面形成一上挡止部1321以及所述凸肋132的下表面形成一下挡止部1322,在所述第二本体14上的所述凸肋132的上表面形成所述下挡止部1322以及所述凸肋132的下表面形成所述上挡止部1321。

如图1和图9所示,所述端子2为金属板材冲压制成,多个所述端子2在前后方向上呈多排对应设于多排所述收容槽16。

如图4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的上下端分别延伸形成的一弹臂,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端子2包括相互导接的一上端子2a以及一下端子2b,所述上端子2a设有一上基部21a以及自所述上基部21a弯折向上延伸形成定义为一上弹臂22a的所述弹臂,所述上弹臂22a设有一接触部221a,所述接触部221a位于所述上基部21a的前方,所述接触部221a向上凸出所述上表面11用以向上与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自所述上基部21a的板面向前冲压成型一上弯折部23a,所述上弯折部23a的上端连接所述上基部21a,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上弯折部23a向下且偏离所述上基部21a延伸。

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下端子2b设有一下基部21b以及自所述下基部21b弯折向下延伸形成定义为一下弹臂22b的所述弹臂,所述下基部21b与所述上基部21a前后堆叠设置形成电性接触,且所述上基部21a与所述下基部21b共同构成所述基部收容于同一个所述收容槽16,所述下弹臂22b设有一导通部221b,所述导通部221b位于所述下基部21b的前方,所述导通部221b向下凸出所述下表面12用以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形成电性连接。自所述下基部21b的板面向后冲压成型一下弯折部23b,所述下弯折部23b的下端连接所述下基部21b,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下弯折部23b向上延伸且偏离所述下基部21b,所述下弯折部23b与所述上弯折部23a位于所述上基部21a与所述下基部21b的前后两侧,所述上基部21a被夹设于所述下基部21b与所述下弯折部23b之间,所述下基部21b被夹设于所述上基部21a与所述上弯折部23a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一排端子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2a以及多个接地端子2b,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a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对,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a,用以传输差分信号,其中某些所述信号端子对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排所述端子2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以及位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对一侧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信号端子2a与所述接地端子2b的结构相同,换句话说,所述信号端子2a与所述接地端子2b的构造、形状、大小相同,如此制造所述信号端子2a与所述接地端子2b的为同一套冲压模具。

如图2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容置槽17收容一个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地件4,其中所述第一接地件3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与所述第三本体15,所述第二接地件4设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与所述第三本体15,同一所述容置槽17内的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各自左右对称,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的构造、形状、大小相同,如此制造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的为同一套冲压模具。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内可只设有所述第一接地件3或所述第二接地件4。

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接地件3由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所述第一接地件3固持于所述第一本体13及紧邻所述第一本体13的所述第三本体15,所述第一接地件3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第一主体部31,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上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上的所述第一槽171,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下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本体15。

如图2和图5所示,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左右相对两侧朝前弯折延伸形成两个第一弯折部32,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中每一个的一部分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置槽17在所述第一本体13上的所述第二槽172,所述第一主体部31位于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后方,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对的两侧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b之间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且所述第一弯折部32向前越过所述信号端子对的所述基部,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延伸末端在前后方向上到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距离大于所述信号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a在前后方向上到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距离。

如图3和图5所示,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左右相对两侧中至少一侧延伸形成一所述第一导接部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左右两侧均延伸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导接部33,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33对应导接所述信号端子对左右相对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b,每一所述第一导接部33具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连接部331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331延伸的一第一抵接部332,所述第一连接部33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33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b。每一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下端具有一缺口321,裁切形成所述缺口321的板材形成对应侧的所述第一抵接部332。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31自其顶端向下凹设形成多个凹陷部3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311为两个,换句话说,所述凹陷部311的数量对应所述信号端子对中的所述信号端子2a的数量,所述第一主体部31后排的所述信号端子2a的所述上弹臂22a位于对应所述凹陷部311的上方且向前越过其对应的所述凹陷部311。

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31在靠近所述凹陷部311的位置设有一通孔34,自所述通孔34的顶缘倾斜向下延伸形成一上限位部341以及自所述通孔34的底缘倾斜向上延伸形成一下限位部342,所述上挡止部1321配合挡止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31的所述上限位部341,所述下挡止部1322配合挡止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151的所述下限位部342,使所述第一接地件53限位在所述绝缘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限位部341向下抵接所述上挡止部1321,所述下限位部342向上抵接所述下挡止部1322。

如图2、图5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接地件4由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所述第二接地件4固持于所述第二本体14及紧邻所述第二本体14的所述第三本体15。所述第二接地件4具有朝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二主体部41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41左右相对两侧朝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弯折部42,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4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主体部41的下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的所述第一槽171,所述第一主体部31的上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本体15,所述第二主体部41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后方,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42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对的两侧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b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弯折部42,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42中每一个的一部分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置槽17在所述第二本体14上的所述第二槽172。

如图5和图7所示,自所述第二主体部41左右相对两侧分别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部43,所述第二导接部43与所述第一导接部33在上下方向上导接于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换句话说,收容于同一个所述容置槽17的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第二接地件4同时导接对应所述信号端子对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接部43与所述第一导接部33导接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的所述上端子2a。所述第二接地件4与所述第一接地件3的结构相同,对应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方式也相同,可以参见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绝缘本体1上对应的配合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接部43与所述第一导接部33导接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的所述下端子2b。

如图11至图14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信号端子2a以及多个接地件5,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元件200与一第二对接元件300,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为芯片模块,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元器件,所述接地件5可以为一个。

如图11所示,所述信号端子22a2为金属板材冲压制成,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a在前后方向上呈多排设于多个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11和图14所示,每排所述信号端子2a包括多对信号端子2a,每一所述信号端子2a具有一基部21a、自所述基部21a向上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弹臂22a以及自所述基部21a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弹臂23a,所述第一弹臂22a向上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用以向上与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弹性抵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弹臂23a向下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12用以向下与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

如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接地件5由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所述接地件5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接地件5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件3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方式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接地件5具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主体部5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51左右相对两侧且朝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弯折部52,所述主体部51位于其中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的后方,而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位于两个所述弯折部52之间,自所述主体部51的顶端与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延伸形成一个接地弹片53,所述弯折部52在所述主体部51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接地弹片53之间连续延伸。所述主体部51顶端/底端左右两侧设置的两个所述接地弹片53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的两侧,向水平面投影,每一所述接地弹片53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之间设有所述弯折部5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自所述主体部51的顶端/底端的其中一侧延伸形成一个所述接地弹片53即可。

如图11和图14所示,每一所述接地弹片53包括自所述主体部51顶端或底端的一侧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531、自所述连接部53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弹性部532,所述弹性部532向上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上表面11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所述连接部531与对应侧的所述弯折部52上下间隔设置。所述接地弹片5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弹臂22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弹臂23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信号端子对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之间,而所述信号端子对与所述接地端子2b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弯折部32,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延伸形所述第一导接部33,导接所述接地端子2b,使所述第一接地件3具有较佳屏蔽所述信号端子2a的效果。另外,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与所述第一导接部33分别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延伸,因此所述第一接地件3的结构简单,易成型。

(2)通过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位于所述接地件5的两个所述弯折部52之间,自所述主体部51延伸形成所述接地弹片53用以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所述接地弹片53位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的一侧,向水平面投影,所述接地弹片53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a之间设有所述弯折部52,使所述接地件5具有较佳屏蔽所述信号端子2a的效果。另外,所述接地件5可一体成型接触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的所述接地弹片53,减少了成型工艺,也减少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元件数量。

(3)所述第一接地件3的所述第一弯折部32向前越过所述信号端子2a的所述基部,使得屏蔽效果更好,减少串音干扰。

(4)所述第二接地件4的所述第二导接部43与所述第一接地件3的所述第一导接部33导接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b,使得在上下方向上屏蔽的范围更广,对适用的产品的产品高度没有太大的局限性。

(5)所述第一主体部31自其顶端向下凹设有多个所述凹陷部311,后排的所述信号端子2a的所述上弹臂22a位于一个所述凹陷部311的上方且向前越过对应的所述凹陷部311。当所述上弹臂22a导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时,所述凹陷部311位于所述上弹臂22a下方可以给所述上弹臂22a提供一个下压的让位空间。

(6)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所述第一凹槽131收容所述上限位部341及设有所述第二凹槽151收容所述下限位部342,所述第一凹槽131与所述第二凹槽151之间形成凸起的所述凸肋132,所述凸肋132的上表面11形成所述上挡止部1321,所述凸肋132的下表面12形成所述下挡止部1322,所述上限位部341与所述下限位部342上下抵接所述凸肋132,使得所述第一接地件5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抑制所述第一接地件53向上或向上移动,确保所述第一接地件53与所述接地端子2b良好导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