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布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0097发布日期:2020-03-10 10:2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池布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在作为行驶驱动用电源而搭载的高压二次电池安装有电池布线模块。在电池布线模块中,模块侧端子与将构成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单元彼此连接的汇流条(在专利文献1中为连接构件)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79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上述的电池布线模块中,例如想到在壳体内收纳了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的状态与二次电池连接、或者在壳体内收纳了模块侧端子的状态将与二次电池连接的汇流条和模块侧端子连接。但是,没有考虑到例如在将模块侧端子收纳于壳体内的状态事后将汇流条后安装到壳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需要保持汇流条直到汇流条与二次电池连接为止,但是这种电池布线模块还没有开发出来。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布线模块,能够保持汇流条直到汇流条与二次电池连接为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电池布线模块,具有:模块侧端子,其与将多个电池单元的各电池端子彼此连接的汇流条电连接;电线,其在一端侧连接所述模块侧端子;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电线及模块侧端子,所述电池布线模块的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将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端子彼此连接且具有在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的层积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电池布线模块具有汇流条保持部,该汇流条保持部插通于所述凹部,并且在所述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的层积方向上与所述汇流条卡合并保持所述汇流条。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具有在电池单元和所述壳体的层积方向上与所述汇流条卡合并保持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部,从而能够将汇流条保持于电池布线模块(壳体)直到汇流条与二次电池连接为止。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布线模块中,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具有位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层积方向两侧的保持片,所述保持片具有对所述汇流条在脱出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根据上述方式,保持片具有对所述汇流条在脱出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从而能够抑制汇流条从保持部脱出。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布线模块中,所述限制部是从所述保持片突出并且能够在所述汇流条的脱出方向与该汇流条抵接的突起。

根据上述方式,作为限制部采用从保持片突出并且能够在汇流条的脱出方向与该汇流条抵接的突起,从而能够抑制汇流条从汇流条保持部脱出。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布线模块中,所述限制部具备弹压力赋予部,该弹压力赋予部在所述汇流条的板厚方向对该汇流条赋予弹压力。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通过弹压力赋予部的弹压力而抑制汇流条的脱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布线模块,能够保持汇流条直到汇流条与二次电池连接为止。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相同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相同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省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将相同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相同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将相同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将相同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将相同变形例中的电池布线模块的汇流条以及模块侧端子省略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电池布线模块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

如图1所示,电池布线模块10安装于大致长方体状的二次电池bt的上表面。另外,二次电池bt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对车辆的行驶用电动机供给电力。另外,二次电池bt根据充电状态、车辆的运转状态接受来自行驶用电动机、发电用电动机的电力供给。在此,在以后的说明中,在图1中的相互正交的3个方向x、y、z中,将x方向作为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将y方向作为电池布线模块的宽度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bt具备多个电池单元c,各电池单元c的未图示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面向电池布线模块10侧(上侧)。

各电池单元c在x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此时,在各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即x方向上,电池单元c以作为电池端子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交替地替换的方式排列。在各端子设置有将相邻的端子彼此、即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彼此进行连接的汇流条b。也就是说,各电池单元c利用汇流条b串联连接。本例的汇流条b例如通过焊接与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连接。

如图1所示,电池布线模块10具有壳体11、多个模块侧端子12、以及多个电线13(参照图4)。

壳体11例如形成为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即x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即y方向的尺寸长的形状。壳体11呈其上侧开口的形状,利用未图示的盖封闭该开口。

壳体11例如由树脂构件构成。壳体11具有收纳电线的电线收纳部20和收纳模块侧端子12的端子收纳部30。

如图4所示,模块侧端子12具有平板状的端子主体12a和从端子主体12a连续的筒部12b。筒部12b与电线13的芯线电连接。

如图1-图4所示,壳体11的电线收纳部20是由底部21和从底部21的外缘部延伸的侧壁22在壳体11内划区而成。电线收纳部20在多个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具有多个凹部23、24,凹部23、24向与多个电池单元c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与壳体11相对于电池单元c的层积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y凹陷而形成。在各凹部23设有一个端子收纳部30。在凹部24设有两个端子收纳部30。

如图1-图4所示,收纳于凹部24的壳体11的端子收纳部30是由底部31和从底部31的外缘部延伸的侧壁32在壳体11内划区而形成。端子收纳部30构成为呈在x方向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端子收纳部30和电线收纳部20的凹部24在端子收纳部30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一方侧设置有间隙s1。另外,端子收纳部30的侧壁32具备在y方向内侧(电线收纳部20侧)开口的开口部33和在y方向外侧(与电线收纳部20的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34。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端子收纳部30的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3与以在电线收纳部20的侧壁22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22a在y方向上相对。因此,能够利用端子收纳部30的开口部33以及电线收纳部20的开口部22a,将与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0的模块侧端子12连接的电线13导入到电线收纳部20内。也就是说,端子收纳部30的开口部33以及电线收纳部20的开口部22a作为电线13导入(插通)用开口发挥作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开口部34在y方向上向外侧(与电线收纳部20的相反的一侧)开口。开口部34能够使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0的模块侧端子12的端子主体12a的一部分向y方向外侧露出。从开口部34部分露出的端子主体12a的该露出的部位与汇流条b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汇流条b由具有导电性的板材构成。各汇流条b具有与相邻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连接的两个连接板b1。另外,本例的汇流条b具有凹部b2,凹部b2在各连接板b1之间向连接板b1的板厚方向(z方向)凹陷。凹部b2为在z方向向从二次电池bt离开的方向(上方)凹陷的形状。

在壳体11,以从其宽度方向两侧(y方向两侧)的侧壁22、32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汇流条保持部40。

如图1-图5所示的汇流条保持部40具有一个第1保持片41和两个第2保持片42。第1保持片41以及第2保持片42在壳体11的侧壁22、32内从在y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进一步向y方向外侧延伸。其延伸长度比汇流条b的y方向长度长。另外,图2-图4所示的第1保持片41以及第2保持片42形成于壳体11的侧壁32。

第1保持片41和第2保持片42以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形成。并且,通过各保持片41、4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两侧对汇流条b的凹部b2进行卡合。

第1保持片41相对于各第2保持片42位于上方(与二次电池bt的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各第2保持片42相对于第1保持片41位于下方(二次电池bt侧)。

各第2保持片42在x方向上分开。其分开距离设定为比凹部b2的x方向长度短。

另外,在第2保持片42的延伸方向前端部形成有突起43,突起43在z方向上向第1保持片41侧即上方突出。突起43在汇流条b安装于汇流条保持部40的状态下能够与汇流条b在y方向上进行卡合(抵接)。由此,抑制汇流条b从汇流条保持部40向y方向脱出。

另外,在壳体11,在x方向上,在以汇流条保持部40为基准位于与各模块侧端子1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朝宽度方向延伸的限制肋50。限制肋50在将汇流条b安装到汇流条保持部40时,与汇流条保持部40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汇流条b。更具体地,限制肋50在上下方向即z方向上位于汇流条b的上方,汇流条保持部40在上下方向即z方向上位于汇流条b的下方。由此,限制汇流条b向z方向的移动。在此,例如,利用模块侧端子12的端子收纳部30限制向z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利用模块侧端子12限制汇流条b向z方向的移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0配置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c的二次电池bt上。电池布线模块10的模块侧端子12与将沿x方向排列的电池单元c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彼此连接的汇流条b连接。在模块侧端子12连接电线13的一端,电线13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电池监视ecu连接。电池监视ecu能够进行电池单元c的电压监视。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0中,在汇流条b与二次电池bt连接(例如焊接)为止的期间利用汇流条保持部40保持汇流条b。此时,汇流条保持部40在其插通于汇流条b的凹部b2的状态利用各保持片41、42在z方向上与汇流条b卡合。

以下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通过具有在电池单元c与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与汇流条b卡合并对其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部40,从而能够将汇流条b保持于电池布线模块10(壳体11),直到汇流条b与二次电池bt连接为止。

(2)汇流条保持部40的保持片42通过具有作为限制汇流条b在脱出方向移动的限制部的突起43,从而能够抑制汇流条b从汇流条保持部40脱出。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并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形例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位于相对上方的一个第1保持片41和位于相对下方的两个第2保持片42构成汇流条保持部40,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所示的构成。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汇流条保持部60具有第1保持片61和第2保持片62。

第1保持片61和第2保持片6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上错开形成。并且,利用各保持片61、6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两侧卡合汇流条b的凹部b2。第1保持片61相比于各第2保持片62位于上方(与二次电池bt的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各第2保持片62相比于第1保持片61位于下方(二次电池bt侧)。

第1保持片61在侧壁32的内部从在y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进一步向y方向外侧延伸。在第1保持片61形成有突起63,突起63的延伸方向前端部在z方向上向第2保持片62侧即下方突出。突起63在汇流条b安装到汇流条保持部60的状态下能够在y方向上与汇流条b卡合(抵接)。由此,抑制汇流条b从汇流条保持部60向y方向脱出。

第2保持片62的从侧壁32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分开的两个延伸部64在其前端侧利用连接部65连接。因此,通过被侧壁32、两个延伸部64以及连接部65包围,从而形成在z方向开口(贯通)的开口部66。开口部66在z方向观察时具有比第1保持片61稍微大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嵌件成形时的脱模。

如图8-图10所示,汇流条保持部70具有第1保持片71和第2保持片72。

第1保持片71和第2保持片7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上错开形成。并且,利用各保持片71、7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两侧卡合汇流条b的凹部b2。第1保持片71相比于各第2保持片72位于上方(与二次电池bt的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各第2保持片72相比于第1保持片71位于下方(二次电池bt侧)。

第1保持片71的从侧壁32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分开的两个延伸部73在其前端侧利用连接部74连接。因此,通过被侧壁32、两个延伸部73以及连接部74包围,从而形成在z方向开口(贯通)的开口部75。开口部75在z方向观察时具有比第2保持片72稍微大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嵌件成形时的脱模。另外,两个延伸部73的x方向外侧(在x方向上延伸部73彼此分开的一侧)弯曲。

第2保持片72从在侧壁32内在y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进一步向y方向外侧延伸。在第2保持片72的延伸方向前端部形成有在z方向上向第1保持片71侧即上方突出的突起76。突起76在汇流条b安装到汇流条保持部70的状态下能够在y方向与汇流条b卡合(抵接)。由此,抑制汇流条b从汇流条保持部70向y方向脱出。

另外,上述的例仅仅是一个例子,只要是在上下方向上夹住汇流条b的形式的话,汇流条保持部的形状等可以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突起43的构成,但是可以采用省略了突起43的构成。另外,在采用省略了突起43的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构成。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汇流条保持部80具有第1保持片81和第2保持片82。

第1保持片81和第2保持片82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上错开形成。并且,利用各保持片81、82,从而在二次电池bt和壳体11的层积方向即z方向两侧卡合汇流条b的凹部b2。第1保持片81相比于各第2保持片82位于上方(与二次电池bt的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各第2保持片82相比于第1保持片81位于下方(二次电池bt侧)。

第1保持片81在侧壁32内从在y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进一步向y方向外侧延伸。第1保持片81在其延伸方向中途位置形成有折弯部83,折弯部83通过在z方向上向第2保持片82侧即下方折弯而形成。折弯部83在汇流条b安装到汇流条保持部80的状态下将向下方弹压汇流条b的弹压力赋予给汇流条b。由此,抑制汇流条b从汇流条保持部80向y方向脱出。折弯部83相当于限制部以及弹压力赋予部。

第2保持片82的从侧壁32延伸并且在x方向分开的两个延伸部84在其前端侧利用连接部85连接。因此,通过被侧壁32、两个延伸部84以及连接部85包围,从而形成在z方向开口(贯通)的开口部86。开口部86在z方向观察时具有比第1保持片81稍微大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嵌件成形时的脱模。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布线模块

11…壳体

12…模块侧端子

13…电线

40…汇流条保持部

41、42…保持片

43…突起(限制部)

50…限制肋

60…汇流条保持部

61、62…保持片

63…突起(限制部)

70…汇流条保持部

71、72…保持片

76…突起(限制部)

80…汇流条保持部

81、82…保持片

83…折弯部(弹压力赋予部)

b…汇流条

b2…凹部

c…电池单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