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6667发布日期:2020-02-28 11:1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插头插座结构较为简单,防误触功能较弱,不能有效应对导电物体从插孔嵌入内部引发触电等情况。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安全性更高且连接稳定的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性更高且连接稳定的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电性连接件和第二电性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和第二电性连接件上均设置有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内的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内的磁性部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活动的;

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对应的磁性部件磁力带动;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磁力带动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电性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之间存在磁吸力;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磁吸力作用下移动并与第一磁性部件接触,将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上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相配合的端面为非平整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连接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施加拉力;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施加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受的拉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施加的磁吸力大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受的拉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包括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包括第三磁性体和第四磁性体;所述第三磁性体与所述第四磁性体相互连接,同步移动;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三磁性体对应吸附配合;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第四磁性体对应吸附配合;所述第三磁性体与第四磁性体之间极性相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之间;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未受到磁吸力时的位置与所述隔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电性传导区域;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分别与所述电性传导区域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上设置有按压件;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上设置有位移部件和第一传导部件;所述位移部件上连接设置有第二传导部件;所述第二传导部件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传导部件随所述位移部件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一传导部件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所述按压件挤压推动所述位移部件发生移动,所述第二传导部件在所述位移部件的驱动下与所述第一传导部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位移部件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之间连接设置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上固定设置有旋转支点;所述位移部件在移动中通过所述转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三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四磁性部件;所述第三磁性部件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之间存在磁性作用力;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中还设置有第三传导部件;所述第三传导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中还设置有第四传导部件;所述第四传导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四传导部件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之间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磁性作用力下移动,所述第四传导部件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带动下与所述第三传导部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包括第五磁性体和第六磁性体;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包括第七磁性体和第八磁性体;所述第三磁性部件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五磁性体与所述第七磁性体对应设置;所述第六磁性体与所述第八磁性体对应设置;所述第五磁性体与所述第六磁性体之间极性相异。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电性连接件和第二电性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和第二电性连接件上均设置有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内的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内的磁性部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中的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活动的;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配合时,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对应的磁性部件磁力带动;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磁力带动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电性连通,相对于现有插头插座的配合方式,显著增强了连接安全性和防误触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配合示意图;

附图2为按压件移动作用示意图;

附图3为第二电性连接件内电路部分连通结构图;

附图4为转接插口位置示意图;

附图5为第三磁性部件和第四磁性部件配合示意图;

附图6为第二电性连接件端面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防误触电路连接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第二电性连接件2;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第二电性连接件2上均设置有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内的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内的磁性部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中的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的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活动的;

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对应的磁性部件磁力带动;可活动的磁性部件被磁力带动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电性连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磁性部件是指采用能够能够产生磁场或受磁场作用的材料所制成的物品,比如磁铁以及可被磁铁吸附的导电材质等;上述内容中所说的磁力,可以是磁铁之间的相互吸附或排斥的力,也可以是磁铁对其他普通导电金属的吸附力。

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一磁性部件11;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二磁性部件21;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之间存在磁吸力;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在磁吸力作用下移动并与第一磁性部件11接触,将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的电路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电路部分电性导通;

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上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相配合的端面为非平整面;如附图6所示,当第二磁性部件21包括两个接电电极位置时,可以在两电极位置之间设置凸起结构,从而防止铁板等金属导电材质在贴合第二电性连接件2后,与第二磁性部件21相互吸引连通而导致误触电的发生;除了设置上述的凸起结构以外,也可以通过将端面做成整体内凹或外凸结构等其他方式来防止其它导电性平面在贴合后产生误触;当第二电性连接件2上设置有隔板25时,上述的非平整面指的就是隔板25面向第一磁性部件11的一面。

第二磁性部件的这种可活动结构可以通过弹性伸缩的方式实现,如附图1所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上连接设置有弹性体22;所述弹性体22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施加拉力;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施加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所受的拉力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在第二磁性部件21未受到磁吸力影响时,能够缩入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内部,从而降低误差概率,提升安全性;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施加的磁吸力大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所受的拉力,从而可以在第一磁性部件11到达配合位置时,能够利用磁吸力克服拉力作用,使第二磁性部件21与第一磁性部件11接触完成电路导通,图中的细虚线即表示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的电路布置示意。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包括第一磁性体101和第二磁性体102;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包括第三磁性体201和第四磁性体202;所述第三磁性体201与所述第四磁性体202相互连接,同步移动;所述第一磁性体101与所述第三磁性体201对应吸附配合;所述第二磁性体102与所述第四磁性体202对应吸附配合;上述四个磁性体两两配对,实现日常生活中两眼插座接通的电路连接效果,同时,第一磁性部件11和第二磁性部件21还可以对应增设新的相配合的磁性体,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三眼插座连通等电路连接效果,且新增设的磁性体随原先的两对磁性体相互连接同步移动,保证电路连通的可靠性;所述第三磁性体201与第四磁性体202之间极性相异,因为所述第三磁性体201与所述第四磁性体202相互连接同步移动,所以对于普通的单极性导电物体只能对第三此行体201和第四磁性体202中的一个产生磁吸力,对另一个则为排斥力,并不能实现第二磁性部件21整体上的移动,所以极大地提高了配合连接的安全性。

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还包括隔板25;所述隔板25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与第二磁性部件21之间;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在未受到磁吸力时的位置与所述隔板25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板25上设置有电性传导区域251;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1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分别与所述电性传导区域251接触;通过隔板25可以有效将第二磁性部件21与外界隔开,从物理结构上解决了传统插座留有插口不能很好应对其它导电物体嵌插进其内部接电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第二电性连接件2之间配合连接的安全性。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上设置有按压件12;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上设置有位移部件23和第一传导部件24;所述位移部件23上连接设置有第二传导部件231;所述第二传导部件231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通过导线(图中虚线即为导线分布示意)保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传导部件231随所述位移部件23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一传导部件24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所述按压件12挤压推动所述位移部件23发生移动,所述第二传导部件231在所述位移部件23的驱动下与所述第一传导部件24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电路部分电性导通;位移部件23可以如图中所示为往复移动的杆件,通过按压件12的尖端嵌入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内部,将杆状的位移部件23推动,从而带动第二传导部件231可以和第一传导部件24接触实现电路连通;这一连接触发结构与第一磁性部件11、第二磁性部件21的配合结构同时使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连接的安全性,避免误触的发生;此外,也可以将第一磁性部件11和第二磁性部件21的部分用普通的导电材料替代,此时第二磁性部件21与电性传导区域251是始终保持电性连接状态的,仅通过第二传导部件231与第一传导部件24之间的相关机械触发结构同样能够保证接电的安全性。

所述位移部件23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之间连接设置有转动部件26;所述转动部件26上固定设置有旋转支点261;所述位移部件23在移动中通过所述转动部件26驱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移动;转动部件26的两端为可伸缩的结构,可以适应自身在转动过程中的长度变化,实现位移部件23与第二磁性部件21同步向背运动;转动部件26可以将按压件12的压力部分传导至第二磁性部件21上,从而与其本身所受的来自第一磁性部件11的磁吸力相叠加,增强第一磁性部件11和第二磁性部件21配合的可靠性。

如附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三磁性部件13;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的磁性部件包括第四磁性部件27;所述第三磁性部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存在磁性作用力;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中还设置有第三传导部件14;所述第三传导部件14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还设置有第四传导部件28;所述第四传导部件28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的电路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四传导部件28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在磁性作用力下移动,所述第四传导部件28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21的带动下与所述第三传导部件14电性连接;如图中所示为第三磁性部件13、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存在排斥力的情况,此时第四传导部件28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可以通过类似于转动部件26的旋转结构实现方向相反的运动状态,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电性部件2配合时,第三磁性部件13利用排斥力推动第四磁性部件27移动,进而带动第四传导部件28发生位移与第三传导部件14电性连接导通;图中展示的为存在隔板25的情况,此时第四传导28在发生位移后与电性传导区域251接触,从而实现与另一侧的第三传导部件14的电性连接导通;此外,第三磁性部件13、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也可以是存在磁吸力,此时第四传导部件28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则通过连接件实现同步移动,从而实现第四传导部件28与第三传导部件14的电性连接;另外,第四传导部件28、电性传导区域251和第三传导部件14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单线路连通而可以是双路及多路分别对应连通的结构。

所述第三磁性部件13包括第五磁性体131和第六磁性体132;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包括第七磁性体271和第八磁性体272;所述第三磁性部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7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其中一种;所述第五磁性体131与所述第七磁性体271对应设置;所述第六磁性体132与所述第八磁性体272对应设置;所述第五磁性体131与所述第六磁性体132之间极性相异,从而避免其它单极性的磁性导电物体与第四磁性部件27相互作用令其产生位移,提高安全性。

如附图4所示,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所述第二电性连接件2中的至少一个上电性连接设置有转接插口3;所述转接插口3与现有电器插头对应配合;第一电性连接件1和第二电性连接件2既可以用于电路之间的连通,也可以作为插头插座的配合来使用;当作为插头插座结构时,可以将第二电性连接件2用作固定插座,则隔板25的作用类似于面板部分,而第一电性连接件1可以通过转接插口3与普通的插头结构连接,从而实现现有用电设备插头部分的快速转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