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7061发布日期:2019-11-29 17:4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领域,更详细地,涉及让电子设备上的多个电路板之间能够顺利达成电性连接的连接器总成。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上通常有不可或缺的多个电路板需要彼此电性连接,对此,一般会在多个电路板上分别设置连接器,让多个电路板可藉由嵌合的连接器达成电性连接。然,由于近年来智能型手机等精密移动式电子设备的薄型化需求,导致连接器的整体高度被不断地要求降低,而造成分别设置于多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不足,导致连接器间的嵌合容易受到外力冲击而解除,使多个电路板间的电性连接关系容易受到破坏,进而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作,甚至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

基于前述,如何确保电子设备内多个电路板上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足够,遂为所属技术领域人士所迫切关注的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先前技术之种种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总成,可适用于解决多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不足的问题,让电子设备上的多个电路板之间能够顺利达成电性连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器总成,用于提供一第一电路板与一第二电路板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所述连接器总成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嵌入端;一第一壳体引导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至少一铡刀端子,所述至少一铡刀端子的两端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并具有用于焊接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第一焊接端,与外露于所述第一嵌入端的一铡刀部,所述第一焊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铡刀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之间;以及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器包含:一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嵌入端;一第二壳体引导结构,所述第二壳体引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以及至少一夹持端子,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并具有用于焊接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第二焊接端,与外露于所述第二嵌入端的一夹持部,所述第二焊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外,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引导结构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引导结构结构配合,从而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接合,使所述第一嵌入端与所述第二嵌入端彼此连通,让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铡刀部,以完成所述至少一铡刀端子与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两者的电性连接。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含:一第一持力件组,所述第一持力件组具有一左第一持力件与一右第一持力件,所述左第一持力件与所述右第一持力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第一持力件与所述右第一持力件分别具有一左第一扣合结构与一右第一扣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含:一第二持力件组,所述第二持力件组具有一左第二持力件与一右第二持力件,所述左第二持力件与所述右第二持力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左第二持力件与所述右第二持力件分别具有一左第二扣合结构与一右第二扣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接合后,所述左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左第二扣合结构两者彼此扣合,所述右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右第二扣合结构两者彼此扣合,以维持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接合的状态。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左第一跨接部与一左第一插接部,所述左第一持力件的一端跨接于所述左第一跨接部,且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左第一插接部,以完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定位;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右第一跨接部与一右第一插接部,所述右第一持力件的一端跨接于所述右第一跨接部,且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右第一插接部,以完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定位;以及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一左第二跨接部与一左第二插接部,所述左第二持力件的一端跨接于所述左第二跨接部,且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左第二插接部,以完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定位;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一右第二跨接部与一右第二插接部,所述右第二持力件的一端跨接于所述右第二跨接部,且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右第二插接部,以完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定位。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左第一持力件具有一左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所述右第一持力件具有一右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所述左第二持力件具有一左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所述右第二持力件具有一右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其中,所述左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与所述左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结构配合,从而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接合,所述右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与所述右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结构配合,从而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接合。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夹持部包含一左夹持臂与一右夹持臂,所述左夹持臂与所述右夹持臂分别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的本体的左、右两侧,以提供夹持所述铡刀部。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还包含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含一左弹性定位臂与一右弹性定位臂,所述左弹性定位臂与所述右弹性定位臂分别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的本体的左、右两侧,以分别对所述铡刀部提供弹力,驱使所述铡刀部移动至所述左夹持臂与所述右夹持臂之间,以完成对所述铡刀部的定位。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一嵌入口,所述嵌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嵌入端,且位于所述左夹持臂与所述右夹持臂之间隔开区域的上方,并位于所述左弹性定位臂与所述右弹性定位臂之间隔开区域的上方,以令所述铡刀部经由所述嵌入口而进入所述左夹持臂与所述右夹持臂之间的隔开区域,而完成所述至少一铡刀端子与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两者的电性连接,还令所述铡刀部经由所述嵌入口而进入所述左弹性定位臂与所述右弹性定位臂之间的隔开区域,而完成对所述铡刀部的定位。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铡刀部行进的一止挡结构,所述止挡结构避开所述嵌入口,使所述铡刀部仅能经由所述嵌入口而进入所述左夹持臂与所述右夹持臂之间的隔开区域,还使所述铡刀部仅能经由所述嵌入口而进入所述左弹性定位臂与所述右弹性定位臂之间的隔开区域。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还包含一插入定位结构,且所述左弹性定位臂与所述右弹性定位臂分别具有一左卡接定位结构与一右卡接定位结构,其中,所述插入定位结构插入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左卡接定位结构与所述右卡接定位结构分别卡接所述第二壳体,以完成对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的定位。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插入定位结构朝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左卡接定位结构朝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右卡接定位结构朝一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实质垂直相交,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实质垂直相交。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左弹性定位臂至少由一左定位片材朝所述右弹性定位臂打凸而形成一左定位结构;所述右弹性定位臂至少由一右定位片材朝所述左弹性定位臂打凸而形成一右定位结构rps;所述左定位结构与所述右定位结构两者彼此相对。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左夹持臂至少由一左夹持片材朝所述右夹持臂弯折而形成一左夹持结构与一左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左夹持结构至少由多层的所述左夹持片材而构成一左夹持体,所述左散热结构至少由单层的所述左夹持片材而构成一左散热槽沟;所述右夹持臂至少由一右夹持片材朝所述左夹持臂弯折而形成一右夹持结构与一右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右夹持结构至少由多层的所述右夹持片材而构成一右夹持体,所述右散热结构至少由单层的所述右夹持片材而构成一右散热槽沟;所述左夹持结构与所述右夹持结构两者彼此相对,所述左散热槽沟与所述右散热槽沟两者彼此连通。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左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左第二扣合结构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所述右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右第二扣合结构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引导结构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

优选地,于上述的连接器总成中,其中,所述至少一铡刀端子为两个铡刀端子,所述两个铡刀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引导结构的左、右两侧;所述至少一夹持端子为两个夹持端子,所述两个夹持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引导结构的左、右两侧。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申请的连接器总成包括用于提供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具有铡刀端子,而第二连接器具有夹持端子,如此,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两者嵌合时,夹持端子夹持铡刀端子,以解决多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不足的问题,让电子设备上的多个电路板之间能够顺利达成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一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一连接器于第一视角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一连接器于第二视角的局部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aa截切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bb截切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二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二连接器于第一视角的局部分解图。

图8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中第二连接器于第二视角的局部分解图。

图9-1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于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2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于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9-3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于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9-4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于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10为图9-1所示构件的俯视图。

图11-1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cc截切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2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dd截切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3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ee截切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1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cc截切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2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dd截切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1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cc截切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2为图1所示构件沿线段dd截切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省略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图15为本申请连接器总成省略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连接器总成

11第一连接器

111第一壳体

1111第一嵌入端

1112左第一跨接部

1113左第一插接部

1114右第一跨接部

1115右第一插接部

112第一壳体引导结构

113铡刀端子

1131第一焊接端

1132铡刀部

114第一持力件组

1141左第一持力件

11411左第一扣合结构

11412左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

1142右第一持力件

11421右第一扣合结构

11422右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

12第二连接器

121第二壳体

1211第二嵌入端

1212嵌入口

1213止挡结构

1214左第二跨接部

1215左第二插接部

1216右第二跨接部

1217右第二插接部

122第二壳体引导结构

123夹持端子

1231第二焊接端

1232夹持部

12321左夹持臂

12322右夹持臂

1233定位部

12331左弹性定位臂

123311左卡接定位结构

12332右弹性定位臂

123321右卡接定位结构

1234插入定位结构

124第二持力件组

1241左第二持力件

12411左第二扣合结构

12412左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

1242右第二持力件

12421右第二扣合结构

12422右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

2第一电路板

3第二电路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lpm左定位片材

lps左定位结构

rpm右定位片材

rps右定位结构

lcm左夹持片材

lcs左夹持结构

lhs左散热结构

lcb左夹持体

lch左散热槽沟

rcm右夹持片材

rcs右夹持结构

rhs右散热结构

rcb右夹持体

rch右散热槽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内容将搭配图式,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之技术内容,熟悉此技术之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之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之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申请之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尤其是,于图式中各个元件的比例关系及相对位置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申请实施的实际状况。

针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器总成的技术思想,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5的揭露。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的连接器总成1用于提供第一电路板2与第二电路板3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电路板2与第二电路板3例如为印刷电路板(pcb)或软性电路板(fpc)。如图9-3至图9-4所示,连接器总成1包括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其中,第一连接器11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第二连接器12设置于第二电路板3。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11包含: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至少一铡刀端子113与第一持力件组114。第一壳体111可选择由绝缘体所构成,且可具有第一嵌入端1111、左第一跨接部1112、左第一插接部1113、右第一跨接部1114与右第一插接部1115。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以提供引导。

如图1所示,至少一铡刀端子113的两端分别嵌设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并具有用于焊接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焊接端1131,与外露于第一嵌入端1111的铡刀部1132。于本申请中,至少一铡刀端子113可选择为多个铡刀端子,所述多个铡刀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的左、右两侧,甚至可排列成左、右两列以符合电性需求。

如图5所示,第一焊接端1131延伸至第一壳体111外以焊接第一电路板2,而铡刀部1132位于第一焊接端1131与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之间。第一持力件组114具有左第一持力件1141与右第一持力件1142,左第一持力件1141与右第一持力件1142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左、右两侧。

具体而言,左第一持力件1141的一端跨接于左第一跨接部1112,且另一端插接于左第一插接部1113,以完成在第一壳体111上的定位。右第一持力件1142的一端跨接于右第一跨接部1114,且另一端插接于右第一插接部1115,以完成在第一壳体111上的定位。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二连接器12包含:第二壳体121、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至少一夹持端子123与第二持力件组124。第二壳体121可选择由绝缘体所构成,且可具有第二嵌入端1211、嵌入口1212、止挡结构1213、左第二跨接部1214、左第二插接部1215、右第二跨接部1216与右第二插接部1217。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设置于第二壳体121。

至少一夹持端子123嵌设于第二壳体121,并具有用于焊接第二电路板3的第二焊接端1231,与外露于第二嵌入端1211的夹持部1232。于本申请中,夹持部1232可选择包含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所述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分别设置于至少一夹持端子123本体的左、右两侧,以提供夹持铡刀部1132。至少一夹持端子123可选择为多个夹持端子,所述多个夹持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的左、右两侧,甚至可排列成左、右两列以符合电性需求。

可选择性地,如图9-2与图11所示,左夹持臂12321至少由左夹持片材lcm朝右夹持臂12322弯折而形成左夹持结构lcs与左散热结构lhs,左夹持结构lcs至少由多层(至少两层)的左夹持片材lcm而构成左夹持体lcb,左散热结构lhs至少由单层的左夹持片材lcm而构成左散热槽沟lch。

可选择性地,如图9-2与图11所示,右夹持臂12322至少由右夹持片材rcm朝左夹持臂12321弯折而形成右夹持结构rcs与右散热结构rhs,右夹持结构rcs至少由多层的右夹持片材rcm而构成右夹持体rcb,右散热结构rhs至少由单层的右夹持片材rcm而构成右散热槽沟rch。

如图13-1所示,左夹持结构lcs与右夹持结构rcs两者彼此相对,以协力对铡刀部1132提供夹持,左散热槽沟lch与右散热槽沟rch两者彼此连通,以对至少一铡刀端子113与至少一夹持端子123两者电性连接后产生的热量提供散热。

再者,如图11-3所示,至少一夹持端子123可选择包含定位部1233,所述定位部1233可包含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而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可分别设置于至少一夹持端子123的左、右两侧,以分别对铡刀部1132提供弹力,驱使铡刀部1132移动至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之间的位置,以完成对铡刀部1132的定位,使铡刀部1132能顺利进入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的中间位置而受到夹持。

可选择性地,如图11-3所示,左弹性定位臂12331至少由左定位片材lpm朝右弹性定位臂12332打凸而形成可接触铡刀部1132的左定位结构lps。右弹性定位臂1233至少由右定位片材rpm朝左弹性定位臂12331打凸而形成可接触铡刀部1132的右定位结构rps,其中,左定位结构lps与右定位结构rps两者彼此相对,而可在铡刀部1132相对的两侧提供弹力以迫使定位。

此外,如图8与图14所示,至少一夹持端子123还可选择包含朝第一方向d1延伸的插入定位结构1234,且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可选择分别设置左卡接定位结构123311与右卡接定位结构123321,其中,插入定位结构1234可以插入第二壳体121,且左卡接定位结构123311与右卡接定位结构123321分别朝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延伸,而可以分别卡接第二壳体121,如此,可以藉由插入定位结构1234、左卡接定位结构123311与右卡接定位结构123321三者,完成对至少一夹持端子123的定位,使至少一夹持端子123定位于第二壳体121。可选择性地,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方向d2可以实质垂直相交,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三方向d3可以实质垂直相交。

如图8所示,嵌入口1212位于第二嵌入端1211,且位于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之间隔开区域的上方,以令铡刀部1132经由嵌入口1212而进入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之间的隔开区域,而完成至少一铡刀端子113与至少一夹持端子123两者的电性连接。另外,嵌入口1212还位于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之间隔开区域的上方,以令铡刀部1132经由嵌入口1212而进入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之间的隔开区域,而完成对铡刀部1132的定位。

止挡结构1213用于止挡所述铡刀部1132行进。如图8所示,止挡结构1213避开嵌入口1212,使铡刀部1132仅能经由嵌入口1212而进入左夹持臂12321与右夹持臂12322之间的隔开区域,还使铡刀部1132仅能经由嵌入口1212而进入左弹性定位臂12331与右弹性定位臂12332之间的隔开区域。

第二焊接端1231延伸至第二壳体121外。夹持部1232位于第二焊接端1231与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之间。第二持力件组124具有左第二持力件1241与右第二持力件1242,左第二持力件1241与右第二持力件1242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21的左、右两侧。

具体而言,左第二持力件1241的一端跨接于左第二跨接部1214,且另一端插接于左第二插接部1215,以完成在第二壳体121上的定位。右第二持力件1242的一端跨接于右第二跨接部1216,且另一端插接于右第二插接部1217,以完成在第二壳体121上的定位。

于本申请中,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与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结构配合,举例而言,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与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如此,第一壳体引导结构112与第二壳体引导结构122的结构可配合,而引导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完成接合,使第一嵌入端1111与第二嵌入端1211彼此连通,而让夹持部1232夹持铡刀部1132,以完成至少一铡刀端子113与至少一夹持端子123两者的电性连接,而解决多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不足的问题,让电子设备上的多个电路板之间能够顺利达成电性连接。

再者,如图2与图7所示,左第一持力件1141具有左第一扣合结构11411,右第一持力件1142具有右第一扣合结构11421,如图8所示,左第二持力件131具有左第二扣合结构12411,右第二持力件1242具有右第二扣合结构12421。所述左第一扣合结构11411与左第二扣合结构12411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所述右第一扣合结构11421与右第二扣合结构12421两者分别为结构配合的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如此,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彼此接合后,左第一扣合结构11411与左第二扣合结构12411两者可以彼此扣合,右第一扣合结构11421与右第二扣合结构12421两者可以彼此扣合,以维持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彼此接合的状态,而解决连接器间的嵌合容易受到外力冲击而解除,使多个电路板间的电性连接关容易受到破坏的问题。

此外,左第一持力件1141具有左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11412,右第一持力件1142具有右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11422,左第二持力件1241具有左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12412,右第二持力件1242具有右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12422,其中,左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11412与左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1322结构配合,而可以引导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顺利完成接合,右第一持力件引导结构11422与右第二持力件引导结构12422结构配合,而可以引导第一连接器11与第二连接器12顺利完成接合。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连接器总成包括用于提供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具有铡刀端子,而第二连接器具有夹持端子,如此,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两者嵌合时,夹持端子夹持铡刀端子,以解决多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间的嵌合力量不足的问题,让电子设备上的多个电路板之间能够顺利达成电性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