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6853发布日期:2019-10-19 03:1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不断普及,该类型车辆的充电设备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核心技术;而电动汽车的充电连接器是充电设备中重要组成部份,在长时间给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连接处的端子由于充电的电流比较大,进而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原充电连接器结构排布紧密,不易散热,若长时间的充电工作会导致充电连接端子的接触电阻变大,温升变高,从而影响端子的性能;持续的发热还会导致塑胶件老化,最终会导致充电连接口烧毁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通过将冷却管直接注塑在插头壳体的内部,在保证散热性能的同时,不会影响端子的性能,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安全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包括绝缘的插头壳体以及设于插头壳体内用于与线缆连接的插孔端子,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前后贯穿的通孔,所述插孔端子卡合设于所述通孔内的前端;所述插头壳体内部注塑有缠绕所述通孔呈螺旋状设置并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管,且所述冷却管注塑于对应所述插孔端子处的插头壳体内;所述插头壳体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管两端连通的进液孔和出液孔,所述进液孔和出液孔上均设有转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头为直角状,所述转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孔/出液孔螺纹连接,所述转接头的另一端外周设有锯齿纹。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头中设有锯齿纹的一端套装有软管,并在所述软管与转接头的连接处套设有紧固件。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包括通过螺丝固定的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的相向面上在对应所述转接头的位置处均设有半圆槽。

进一步的,所述下压板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定位孔,所述上压板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内设有卡爪,所述插孔端子外周设有与所述卡爪配合固定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线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的后端并与所述插孔端子连接;置于所述通孔内的线缆上由内往外依次套设有屏蔽环、垫片和第一防水圈,且所述第一防水圈的外周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线缆的外侧还套装有尾扣,所述尾扣扣接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后端设有位于所述垫片内侧的第一止挡台阶,所述通孔的前端设有位于所述卡爪内侧的第二止挡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插头壳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插接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套设有第二防水圈,所述插接槽的前端端部套装有插头压板;所述插头壳体的外周还卡设有用于锁定的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插头壳体由塑胶注塑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为铜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却管直接注塑在插头壳体的内部,在保证散热性能的同时,不会影响端子的性能,冷却管缠绕成螺旋状,可提高散热效果,并利用塑胶和铜管作为传递端子热量的导热介质,导热速度快;转接头与软管连接的一端设有锯齿纹,可增强其与软管连接后的结合力,避免软管受外力的影响而出现轻易脱落的问题,还通过紧固件压紧软管与转接头的连接部位,进一步防止软管脱落,提高连接器的可靠性,而将紧固件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便于紧固件的安装,通过分别设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上的定位凸点和定位孔两者的配合,便于上压板和下压板的对位锁紧固定;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安全的特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的俯视透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紧固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转接头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新型连接器液冷结构,包括由塑胶一体注塑而成的插头壳体1以及设于插头壳体1内用于与线缆2连接的插孔端子3,插孔端子3的前端设有用于插针插入的插孔31;插头壳体1中设有两个前后贯穿的通孔11,在两个通孔11内的前端均卡合设有一个插孔端子3;插头壳体1内部注塑有缠绕通孔11呈螺旋状设置并用于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管4,冷却管4在两个通孔处均缠绕成螺旋状,使冷却管4形成相连的双螺旋状,这样可有效提高散热速度和效果,且冷却管4注塑于对应插孔端子3处的插头壳体1内;插头壳体1上还设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冷却管4两端连通的进液孔12和出液孔13,进液孔12和出液孔13上均设有转接头5。

其中,转接头5为直角状,转接头5的一端外周设有螺纹,进而通过螺纹与进液孔/出液孔螺纹连接,便于转接头的安装;转接头5的另一端外周设有锯齿纹51,且该处设有锯齿纹的转接头5外侧套装有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软管6,通过锯齿纹,可增强其与软管连接后的结合力和密封性,避免出现漏液和软管受外力的影响而出现轻易脱落的问题,并在软管6与转接头5的连接处套设有紧固件7,通过紧固件压紧软管与转接头的连接部位,进一步防止软管脱落和加强密封性,提高连接器的可靠性。

紧固件7包括通过螺丝固定的上压板71和下压板72,上压板71和下压板72的相向面上在对应转接头5的位置处均设有半圆槽73,上下对应的半圆槽73组成与紧固件配合的圆槽,且圆槽与转接头和软管之间过盈配合,确保锁紧的稳固性和密封性;在下压板72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定位孔721,上压板71的下端设有与定位孔721配合的定位凸起711;上述中,将紧固件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便于紧固件的安装,通过分别设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上的定位凸点和定位孔两者的配合,便于上压板和下压板的上下对位组装后通过螺丝锁紧固定。

具体的,通孔11内的中部设有卡爪111,插孔端子3外周设有与卡爪111配合固定的卡槽32;线缆2的一端穿设于通孔11内的后端并与插孔端子3连接,且置于通孔11内的线缆2上由内往外依次套设有屏蔽环21、垫片22和第一防水圈23,且第一防水圈23的外周与通孔11的内壁抵接。

线缆2的外侧还套装有尾扣24,尾扣24扣接于插头壳体1的尾端;具体的,尾扣24的两侧设有向前延伸的卡合部241,卡合部241与插头壳体1上设置的卡勾14扣合。

通孔11的后端设有位于垫片22内侧的第一止挡台阶112,通孔11的前端设有位于卡爪111内侧的第二止挡台阶113,通过第一止挡台阶112和第二止挡台阶113的配合,用于限定线缆和插孔端子,使线缆和插孔端子不能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将线缆和插孔端子有效的卡设于通孔11内。

插头壳体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接的插接槽15,插接槽15内套设有第二防水圈151,用于与插头壳体插合的插座壳体配合实现密封;插接槽15的前端端部套装有插头压板152;插头壳体1的外周还卡设有用于锁定的手柄8。

本实施例中,冷却管4优选为采用孔径较大的铜管,可增大冷却介质流动量,提升插孔端子的冷却速度。

上述连接器的具体组装步骤如下:

(1)将铜管放入制作插头壳体的模具中,注入高导热的塑胶,将铜管通过注塑的方式埋入插头壳体内部,待冷却成型制成插头壳体;

(2)将线缆一端剥皮,并依次将线缆尾扣、第一防水圈、垫片、屏蔽环从线缆剥线端装入,并把屏蔽环压在剥皮处,组合成线缆组件;

(3)将线缆前端与插孔端子进行压接;

(4)将卡爪从插头壳体前端装入插头壳体的通孔内;

(5)再把线缆、插孔端子的组合件从插头壳体的后端装入通孔内,当插孔端子通过卡爪时,由于四周外力作用下,使卡爪中的卡扣向外张开,当插孔端子上的卡槽插入至卡爪处时,卡扣不受向外的张力,恢复原有形状,此时刚好与卡槽相扣;

(6)最后将线缆尾部的垫片及第一防水圈装到位并扣好线缆尾扣;

(7)将转接头带锯齿纹的一端接入软管,带螺纹的一端装入插头壳体对应的进液孔或出液孔上,软管分别用上、下压板压紧固定;

(8)依次将第二防水圈、插头压板从插头壳体前端装入对应位置处,最后将手柄装在插头壳体的对应位置上,完成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冷却时,通过进液孔将冷却介质注入冷却管中,且两转接头上的软管末端均与外部(充电桩或电动汽车上)的液冷循环装置(即液冷换热装置)连接,从而使冷却介质进行内外循环,进而通过冷却介质将连接器内部的热量带出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冷却介质可以为硅油、压缩空气或水等。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在确保连接器所需的爬电距离的情况下,为了缩减连接器的长度,需对连接器内部的结构进行改进;具体的,如图6所示,屏蔽环包括后端与线缆压接的压接端211和前端的隔离端212,隔离端212的直径大于压接端211的直径,插头壳体的通孔内设有向后延伸并插入隔离端212与线缆之间的环状凸台14,且环状凸台14与线缆和隔离端212之间均存在间隙;上述中,通过环状凸台将屏蔽环和插孔端子隔开,可有效增加插孔端子和屏蔽环两者间的爬电距离,并有效缩减了连接器的长度。

具体的,线缆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导电层201、绝缘层202、屏蔽层(图中未示出)和绝缘保护层203;插孔端子压接于导电层201上,屏蔽层通过外翻设于绝缘保护层203外周,屏蔽环21上的压接端211压接于绝缘保护层13外周并将屏蔽层压紧;环状凸台插入隔离端212与绝缘层202之间,且环状凸台14与绝缘层202和隔离端212之间均存在间隙。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