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及其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7124发布日期:2019-10-28 22:1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及其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和这种极片组成的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测试和实际使用过程中,正极、负极之间容易发生内部短路而出现起火、燃烧、爆炸,引起安全事故。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设计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壳体、电解液、隔膜、电极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阻断或者减小短路。例如CN2762362Y提出了在电池壳体上设置安全阀、保险丝或者热敏电阻;CN1145233C提出了PTC电极技术。但是,以上这些方法,都不能将内部短路点与周围电极区域有效的隔断开来,难以减小电池整体的离子电流或者电子电流,也就难以控制涌向内部短路点的电流大小,难以显著的降低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发生内部短路以后的危险性。因此,需要补充开发其他的技术方案。同时,某些其他电化学体系的装置,也面临着相同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和这种极片组成的安全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两侧的电极材料;集流体包括至少一层导通电子的导电板,导电板被分成多个区域块,相邻区域块之间设有可通过发生熔断进行限流的电子限流部分。当电池在外部原因(例如穿刺、挤压),或者内部原因(例如锂枝晶穿透隔膜)形成内部短路的情况下,电池极片不同区域块之间的电子相互导通得到有效限制,电池内部短路电流比传统电池小很多,升温速度大大降低,因而很难发生燃烧、爆炸等灾难性问题。

一种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两侧的电极材料;至少有一层电极材料被分成多个区域块,相邻区域块之间设有可通过发生熔断进行限流的电子限流部分。该设计的原理、效果,与导电板的情况类似。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电极材料的电子体积电阻率较低,厚度又远远超过导电板,如果不进行区域化设计,会在电子限流部分熔断以后,起到相邻导电板区域块之间的电子导通“桥梁”,使电流限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为并联分流的基本原理,使电子限流部分的熔断机制不能进行。在这些情况下,有必要将电极材料进行区域化设计。

区域块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在与极片长度、宽度方向存在着任意夹角的两个方向上设计区域块。最简单的方式,是区域块为长方形,而且分别平行于极片的长度、宽度方向,即夹角为零。

进一步地,导电板的材质采用金属材料、PTC材料、导电高分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

进一步地,电子限流部分的材质采用金属材料、PTC材料、掺入了PTC材料的电极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

进一步地,电子限流部分与区域块一体式连接。即电子限流部分与区域块原本就是一体的。

进一步地,电子限流部分通过涂覆、包覆、机械压合、热熔、焊接、铆接、粘结、电镀和蒸镀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或者其组合与区域块相连。

进一步地,电子限流部分是通过成孔、薄化或窄化工艺形成的;成孔时相邻孔之间的间距为0.1mm~50mm,优选0.5mm~5mm;薄化时薄化处的最小厚度,优选的,小于未薄化处的50%;窄化时窄化处的最小宽度,优选的,小于未窄化处的50%。

进一步地,电子限流部分,设有隔液层,或者隔热层,或者容纳层,或者三者的任意组合。隔热层的主要功能是绝热,减缓电子限流部分在熔断时向极片中散失热量;隔液层的主要功能是隔绝电解液。如果电解液与电子限流部分直接接触,就会形成固-液接触传热,传热速率远远超过固-固接触传热(电子限流部分与电极材料或者隔热层之间,就属于固-固接触传热)。而且,很多体系的电解液,热容大、沸点低,很容易干扰熔断机制的顺利进行。容纳层的主要功能是容纳电子限流部分熔断时体积增大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固体在熔融状态下的密度低于常温下的密度(例如铝,常温下密度2.70g/cm3,熔融状态下密2.375g/cm3),如果设计中不考虑这种效应,电子限流部分可能“熔而不断”。

进一步地,相邻区域块之间设有一层绝缘材料。优选的,绝缘材料深入电极材料中且占据电极材料50%以上的厚度。这种(部分)隔断设计,可显著降低电极材料的的电子导通“桥梁”作用,有利于熔断机制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地,集流体和电极材料之间设有一层PTC材料。该层PTC材料,可以在区域块之间充当电子限流部分,限制“平行电流”(相邻区域块之间的电子流通方向,平行于极片平面);或者限制“垂直电流”(导电板与电极材料之间的流通方向,垂直于极片平面),即限制区域块内部的电流大小。

进一步地,极片中还包括将各区域块连接起来的结构件,结构件材质采用金属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PTC材料、碳纤维、绝缘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结构件的主要功能是将各区域块连接起来,并增强整个集流体和极片的机械强度,使之不容易断裂。在理想情况下,结构件为绝缘体,或者导电性较差,可与电子限流部分直接接触;如果结构件本身导电性较强,应该在结构件与电子限流部分之间采取绝缘措施。

一种电池,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区域化设计的极片。在这种电池中,可以将正极极片,或者负极极片进行区域化设计;或者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均进行区域化设计。在电池中,全部极片区域块的中心法线,可以呈现集中式分布,以使设计和制造工艺简单化;亦可以呈现非集中式分布,以实现最大散热效果,并减少电池内部应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极片进行区域化设计,不同区域块在发生内部短路之时的电子相互导通得到有效限制,电池内部短路电流比传统电池小很多,升温速度大大降低。

2)电池的安全性显著提高,特别是当电池在穿刺、挤压的外部原因或者自发的内部短路的情况下,很难发生燃烧、爆炸等灾难性问题。

3)采用本技术设计的电池装配成电池组时,电池组的安全性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4为一种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6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8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10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种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22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一种集流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一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虚线处的剖面图;

图29为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剖面);

图30为一种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导电板;2-长圆形孔;3-导电板区域块;4-电极材料;5-隔液层;6-隔热层;7-导电板减薄区;8-大圆孔;9-小圆孔;10-结构件A;11-导电板窄区;12-胶黏剂;13-贴片区;14-导电条;15-汇流片;16-导电条窄区;17-背面导电板区域块;18-背面导电板窄区;19-PTC圆片;20-背面贴片区;21-导电胶;22-结构件B;23-导电胶涂覆区;24-绝缘材料层;25-PTC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如图1所示,负极集流体由一块打孔的导电板1构成。导电板1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电子电流,导电板1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材料、PTC材料、导电高分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板1为不锈钢箔,在其上冲出长圆形孔2。长圆形孔2围成的区域形成导电板区域块3;相邻的长圆形孔2的间距范围为0.1mm~50mm,优选为3mm,相邻长圆形孔2之间的未冲切部分,就形成相邻区域块之间的电子限流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限流部分与区域块一体式连接。

如图2、图3(图3是沿着图2虚线处的剖面图)所示,将金属锂片压合在导电板区域块3上,作为负极的电极材料4。再在导电板1模切,形成负极极耳。

将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溶解在氮-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加入二氧化锰、导电碳,并混合均匀制成浆料,涂覆在铝箔上,再经过烘干、压制、分条,就形成正极极片。其中二氧化锰、导电碳、PVDF三者一起构成正极极片的电极材料。再在铝箔上模切,形成正极极耳。

将正极、隔膜、负极交错叠片,形成电芯。

将正极极耳焊接在一起,通过汇流片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极柱;将负极极耳焊接在一起,通过汇流片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极柱。

再经过盖板焊接、注液、封钉、清洗、预放电等工艺步骤,制得锂-二氧化锰电池。

当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或者遇到针刺等异常情况时,电子电流会涌向发生问题的区域块,区域块周围的电子限流部分迅速熔断,电流随即减小,从而避免电池燃烧、爆炸。

在本实施例1中,导电板1(不锈钢箔)和电极材料4(锂片),在极片的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上,均形成区域块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在几何形状、电子传导关系上均为部分隔断;电极材料4形成的区域块之间,在几何形状关系上完全隔断,在电子传导关系上部分隔断。

实施例2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4、图5(图5是沿着图4虚线处的剖面图)所示,在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相邻位置(包含电子限流部分,并略有扩展)依次涂覆了隔热层6、隔液层5。隔热层6的主要功能是绝热,减缓电子限流部分在熔断时的热量散失;隔液层5的主要功能是隔绝电解液。所述隔热层6、隔液层5的成分均为氧化铝(Al2O3)+亚克力胶。其中隔热层6中的氧化铝含量高于隔液层5,并且隔热层6有一定的孔隙率,因此同时充当容纳层,以容纳电子限流部分熔断时体积增大的效应,促进熔断限流的顺利实现。

实施例3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图7(图7是沿着图6虚线处的剖面图)所示,导电板1上除了有长圆形孔2,还有导电板减薄区7、大圆孔8、小圆孔9。长圆形孔2、导电板减薄区7、大圆孔8共同形成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电子限流部分;小圆孔9有利于锂带的压合。

实施例4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8、图9(图9是沿着图8虚线处的剖面图)所示,采用整片铜箔模切,同时形成导电板区域块3和导电板窄区11,然后再用胶黏剂12,将导电板区域块3和导电板窄区11,一起结合在结构件A10上。导电板窄区11充当电子限流部分。结构件A10将各区域块连接起来,并增强整个集流体和极片的机械强度,其材质可以是金属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碳纤维、绝缘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结构件A10为绝缘材质的聚酰亚胺(PI)膜,胶黏剂12为亚克力胶。

实施例5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结构件A10为聚对苯二甲酸(PET)膜;导电板区域块3和导电板窄区11的形成采用刻蚀方法。

实施例6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结构件A10为双面贴附PI膜的金属材料镍箔。

实施例7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结构件A10为金属材料不锈钢箔。胶黏剂12中掺入了氧化铝(Al2O3)。

实施例8

一种锂-二氧化锰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用蒸镀工艺,在结构件A10上,形成导电板区域块3和导电板窄区11。

实施例9

一种锂离子电池。

如图10 ~图13所示,在结构件A10上模切形成长圆形孔2,并放入导电条14作为电子限流部分,在正面、背面两侧的贴片区13涂覆胶黏剂12(图中未显示),并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对于这种分离式的结构,电子限流部分可通过涂覆、包覆、机械压合、热熔、焊接、铆接、粘结、电镀和蒸镀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或者其组合与区域块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将电子限流部分(即导电条14)和导电板区域块3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正极集流体。

将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溶解在氮-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加入钴酸锂(LiCoO2)、导电碳,并混合均匀制成浆料,涂覆在上述的复合正极集流体上,再经过烘干、压制、分条,就形成正极极片。在导电板区域块3上焊接汇流片15,作为正极极耳。其中钴酸锂、导电碳、PVDF三者一起构成正极极片的电极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结构件A10为聚酰亚胺(PI)膜,胶黏剂12为亚克力胶,导电板区域块3、导电条14、汇流片15的材质均为铝。

将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溶解在氮-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加入人造石墨、导电碳,并混合均匀制成浆料,涂覆在完整连续的铜箔上,再经过烘干、压制、分条,就形成负极极片。在铜箔上焊接镍条,作为负极极耳。

将正极、隔膜、负极交错叠片,形成电芯。

将正极极耳焊接在一起,通过汇流片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极柱;将负极极耳焊接在一起,通过汇流片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极柱。

再经过盖板焊接、注液、压钢珠、清洗、化成、分容等工艺步骤,制得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10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4、图15所示,将多片结构件A10并列平放,在之间放入导电条14,其中导电条14上有减窄部分,即导电条窄区16。在结构件A10的正面、背面两侧,均涂覆胶黏剂12(图中未显示),并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通过焊接,将导电条14和导电板区域块3连接在一起。在导电条窄区16上,依次涂覆有隔热层6、隔液层5(与实施例2相同,隔热层6被隔液层5覆盖,图中未显示)。

实施例11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6所示,在结构件A10的正面、背面两侧,均涂覆胶黏剂12(图中未显示),并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将导电条14放置在导电板区域块3上,并通过焊接,将导电条14和导电板区域块3连接在一起。在导电条窄区16上,依次涂覆有隔热层6、隔液层5(与实施例2相同,隔热层6被隔液层5覆盖,图中未显示)。

实施例12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7所示,在结构件A10的正面、背面两侧,均涂覆胶黏剂12(图中未显示)。利用模切,制备一体化的导电板区域块3、导电板窄区11,并贴合在缘材质结构件10的正面、背面两侧。背面导电板区域块17,背面导电板窄区18的位置,是与正面的导电板区域块3、导电板窄区11相互交错的,以加强整个集流体的强度。在导电板窄区11、背面导电板窄区18上,依次涂覆有隔热层6、隔液层5(与实施例2相同,隔热层6被隔液层5覆盖,图中未显示)。

实施例13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结构件A10的材质不是聚酰亚胺(PI),而是芳纶(Aramid)。

实施例14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不需要采用结构件A10,而是利用胶黏剂12直接将导电板区域块3、导电板窄区11、背面导电板区域块17,背面导电板窄区18交错黏贴在一起,形成复合集流体,然后进行极片和电池制备。

实施例15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8 ~图21(图21是沿着图20虚线处的剖面图)所示,在结构件A10上模切出一系列大圆孔8,并放入PTC圆片19。在正面的贴片区13、背面贴片区20涂覆胶黏剂12,在PTC圆片19涂覆导电胶21,并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形成复合集流体,然后进行极片和电池制备。正极、隔膜、负极形成电芯的方法不是叠片,而是卷绕。在本实施例中,PTC圆片19充当电子限流部分,其材质为聚乙烯(PE)+炭黑(C)。

实施例16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5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2所示,每个导电板区域块3(图中未显示)覆盖的PTC圆片19不是2个,而是4个。

实施例17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3、图24所示,在结构件B22的两面涂覆导电胶21(图中未显示),并在正面的贴片区13、背面贴片区20上交错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形成复合集流体,然后进行极片和电池制备。正极、隔膜、负极形成电芯的方法不是叠片,而是卷绕。结构件B22 为PTC材料;结构件B22被导电板区域块3覆盖的部分亦同时充当电子限流部分。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结构件B22的材质为聚乙烯(PE)+炭黑(C)。

实施例18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5所示,导电胶21(图中未显示)仅涂覆在圆形的导电胶涂覆区23,结构件B22的其余部分涂覆胶黏剂12(图中未显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胶涂覆区23覆盖的结构件B22部分,充当电子限流部分。

实施例19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6所示,仅在结构件B22正面的贴片区13,贴合导电板区域块3(图中未显示),即复合集流体一面为金属材质,一面为PTC材质。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结构件B22部分,充当电子限流部分。

实施例20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7、图28所示(图28是沿着图27虚线处的剖面图),在导电板区域块3、电极材料4的间隙部分,存在绝缘材料层24,将电极材料4区域块之间的电子传导部分隔断。在某些情况下,亦可用电子体积电阻率低于电极材料4的非绝缘材料代替。

实施例21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0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9所示,绝缘材料层24没有将电极材料4完全隔断,而是深入其厚度的75%。

实施例22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30所示,在结构件A10和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涂覆有PTC粉层25。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PTC粉层25部分,充当电子限流部分。

实施例23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PTC粉层25,不是涂覆在结构件A10和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而是涂覆在导电板区域块3之上,即导电板区域块3和电极材料4之间。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PTC粉层25部分,充当电子限流部分。

实施例24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3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电极材料4中也掺入了PTC材料。位于导电板区域块3之间的PTC粉层25部分、掺入了PTC材料的电极材料4部分,同时充当电子限流部分。

实施例25

一种锂离子电池。

电池结构与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导电板区域块3不是长方形,而是菱形。在此实施例中,菱形的一条边与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另一条边则不与极片的宽度方向平行。事实上,区域块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在与极片长度、宽度方向存在着任意夹角的两个方向上都设计多个区域块(当然,最简单的方式,是区域块为长方形,而且分别平行于极片的长度、宽度方向,即夹角为零)。在电池中,全部极片区域块的中心法线,可以呈现集中式分布,以使设计和制造工艺简单化;亦可以呈现非集中式分布,以实现最大散热效果,并减少电池内部应力。

本专利所述的电池,包括但是不限于锂离子电池和其他种类的锂蓄电池,以及锂原电池、银锌电池、铝-氧化银电池、钠硫电池、镁电池、储备电池。同时,电容等电化学装置也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设计。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