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5157发布日期:2020-01-31 16:23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线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obd插头和其他需要外接线缆的位置,经常因为空间小无法塞入大体积的插头。且大体积插头存在漏电、不方便安装的缺点。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节省空间、方便安装且不易漏电的接线端子,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对安装空间要求低,安装方便,免除了漏电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的一端封口另一端开口,所述端盖的底面外部设置有第一金属连接针,所述端盖的底面内部设置有第二金属连接针,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和第二金属连接针通过金属片连接。

优选地,所述端盖的开口位置的端面上设置有固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为用于抱紧线缆的金属片。

优选地,所述金属片包括两个或四个用于抱紧线缆的卡翅。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为锥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连接针为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侧面位置,所述第二金属连接针设置在所述端盖的底面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远离针尖的端部设置有卡紧顶柱,所述卡紧顶柱为锥形结构,所述卡紧顶柱的锥顶与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的针尖的设置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针为棱锥结构。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第一金属连接针刺接入第二线缆,第二金属连接针压入第一线缆,从而使得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大部分结构均隐藏进线缆的绝缘皮内部,需要的安装空间小,避免了带电金属连接结构暴露,规避了漏电短路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固定结构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固定结构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针刺式接线端子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对安装空间要求低,安装方便,免除了漏电风险。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刺式接线端子,包括端盖2、第一金属连接针1和第二金属连接针5。

其中,端盖2的一端封口另一端开口,端盖2用于套设在第一线缆8的端部。端盖2的底面外部设置有第一金属连接针1,第一金属连接针1用于刺接入第二线缆7。端盖2的底面内部设置有第二金属连接针5,第二金属连接针5压入第一线缆8。第一金属连接针1和第二金属连接针5通过金属片6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针刺式接线端子,连接第一线缆8和第二线缆7时,第一金属连接针1刺接入第二线缆7,第二金属连接针5压入第一线缆8,从而使得针刺式接线端子的大部分结构均隐藏进线缆的绝缘皮内部,需要的安装空间小,避免了带电金属连接结构暴露,规避了漏电短路风险。

为了提高第二金属连接针5与第一线缆8的连接可靠性,端盖2的开口位置的端面上设置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固定结构连接在第一线缆8的外表面,保证了第二金属连接针5与第一线缆8的连接更可靠。

具体的,所述固定结构为用于抱紧线缆的金属片3。如图1和图3所示,金属片3包括两个用于抱紧线缆的卡翅,两个所述卡翅沿轴线方向错开设置,延长了固定长度,有效防止本实用新型的针刺式接线端子与第一线缆8脱开,从而保证第二金属连接针5与第一线缆8的连接。此处所述的轴线,是指端盖2的轴线。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卡翅沿轴线方向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翅套绕在一起对端盖2定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金属片3包括四个用于抱紧线缆的卡翅,具体的,卡翅沿轴线方向设置对称设置有两组,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式接线端子与第一线缆8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第一金属连接针1刺入线缆的绝缘层,第一金属连接针1为锥形结构。此处的所述锥形结构既包括圆锥形结构,也包括棱锥结构,可以理解的,所述锥形结构的锥顶为第一金属连接针1的针尖。第二金属连接针5为圆柱形结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连接针1为棱锥结构。通过将第一金属连接针1设置为棱锥结构,避免第一金属连接针1相对于连接线缆转动,保证连接位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连接针1为三棱锥结构,所述三棱锥结构的一个锥面为平面,所述三棱锥结构的另两个锥面为斜面,对称设置。第一金属连接针1的所述平面靠近插入线缆的绝缘层设置。如图6所示,第一金属连接针1的所述平面靠近第二线缆7的绝缘层设置。

具体的,为了方便第一金属连接针1刺入第二线缆7内,第一金属连接针1设置在端盖2的侧面位置。为了保证第二金属连接针5与第一线缆8的通信可靠性,第二金属连接针5设置在端盖2的底面的中心位置。

为了防止第一金属连接针1从第二线缆7内脱出,第一金属连接针1远离针尖的端部设置有卡紧顶柱4,卡紧顶柱4为锥形结构,卡紧顶柱4的尖端与第一金属连接针1的针尖的设置方向相反。通过以上结构设置,使得第一金属连接针1有从第二线缆7内滑出的趋势时,卡紧顶柱4的锥顶会抵住第二线缆7的绝缘层,从而避免第一金属连接针1从第二线缆7内滑出。为了防止卡紧顶柱4的锥顶过于锋利破坏第二线缆7的绝缘层,卡紧顶柱4的锥顶进行倒圆角处理。

第一金属连接针1刺入第二线缆7内后,通过接线处自带的摩擦力、针体插入线缆后线皮对金属线和针体的挤压力、卡紧顶柱4卡住线缆表皮的卡接力固定,因此确保了第一金属连接针1与第二线缆7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针刺式接线端子,使得狭窄空间内的线缆外接简单便捷,且安全可靠,适用于空间条件差的线缆连接。

在本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方案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