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66447发布日期:2020-12-11 18:5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电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路领域的技术发展,控制系统对控制质量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逐渐提高,低电压低功耗器件逐渐增多。

在电路中使用具有无源触点的继电器,能够使继电器在电磁兼容性、电路可靠性、电路安全性等方面有所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电路,包括供电电路和防护电路;其中,供电电路包括电源、负载以及继电器,电源在继电器闭合的情况下为负载供电;防护电路与负载并联,防护电路在继电器断开的情况下与负载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电路包括直流防护电路以及交流防护电路;在负载为直流负载且电源为直流电源的情况下,直流防护电路接通,交流防护电路断开;在负载为交流负载且电源为交流电源的情况下,交流防护电路接通,直流防护电路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电路还包括负载检测元件和选通电路,负载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检测负载为直流负载还是交流负载;在检测到负载为直流负载的情况下,控制选通电路接通直流防护电路,断开交流防护电路;在检测到负载为交流负载的情况下,控制选通电路接通交流防护电路,断开直流防护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检测元件包括电感和第一电容,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电感形成通路的情况下,确定负载为直流负载;在检测到第一电容形成通路的情况下,确定负载为交流负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流防护电路包括压敏电阻或双向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交流防护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和第二电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为直流负载,电源为直流电源,防护电路包括压敏电阻或双向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为交流负载,电源为交流电源,防护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和第二电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电路还包括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继电器线圈,被配置为通过产生的电磁力驱动继电器闭合或断开;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的继电器控制芯片;与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的直流电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驱动电路还包括:与继电器线圈并联的第三电容;与继电器控制芯片电连接的微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为空调控制器的继电器。

本公开通过增加防护电路,能够吸收负载在继电器关断时产生的感生电动势,避免了继电器关断时受到感生电动势的冲击导致触点损坏,从而有效保护继电器的触点,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源为负载供电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电子电路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3示出了电子电路中防护电路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源为负载供电的示意图。图1中继电器采用无源触点,l表示火线,n表示零线,do表示负载与继电器之间的连接线。

发明人研究发现,在使用具有无源触点的继电器来控制电源对负载供电时,如果负载中存在感性器件,继电器断开时负载会产生反向的感生电动势,从而加在继电器的无源触点的两端并造成冲击。当这个反向电动势大于继电器的无源触点之间的耐压值时,继电器的无源触点间就会由于较高的过电压而产生电弧。一旦继电器的断开次数过多,将会烧毁继电器的无源触点,从而导致继电器损坏,降低了继电器的可靠性。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电路,能够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下面结合图2描述本公开电子电路的一些实施例。

图2示出了本公开电子电路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电子电路包括供电电路21和防护电路22。其中,供电电路21包括电源211、负载212以及继电器213,电源211在继电器213闭合的情况下为负载212供电;防护电路22与负载212并联,防护电路22在继电器213断开的情况下与负载212形成回路。

本实施例通过增加防护电路,能够吸收负载在继电器关断时产生的感生电动势,避免了继电器关断时受到感生电动势的冲击导致触点损坏,从而有效保护继电器的触点,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本实施例还具有结构简约、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合应用在对继电器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下面结合图3对防护电路进行详细介绍。图3示出了电子电路中防护电路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防护电路的设置具体可以包括三种情况。

(一)第一种情况:仅设置直流防护电路。

如果负载212为直流负载,电源211为直流电源,此时防护电路22包括压敏电阻rv或者双向tvs(transientvoltagesuppressiondiode,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例如,防护电路22既可以为压敏电阻rv,又可以为双向tvs,还可以为压敏电阻rv和双向tvs串联组成的电路。

第一种情况中,当继电器213断开时,直流负载产生的直流感生电动势通过rv或者双向tvs形成直流负载回路,将电能消耗在防护电路22上,从而保护继电器触点的安全,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

(二)第二种情况:仅设置交流防护电路。

如果负载212为交流负载,电源211为交流电源,此时防护电路22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和第二电容c1。

第二种情况中,当继电器213断开时,交流负载产生的交流感生电动势通过do、r1、c1形成交流负载回路,将电能消耗在防护电路22上,从而保护继电器触点的安全,提升继电器的可靠性。

(三)第三种情况:复用直流防护电路和交流防护电路,既设置直流防护电路,又设置交流防护电路。

防护电路22包括直流防护电路221以及交流防护电路222。在负载212为直流负载,且电源为直流电源的情况下,直流防护电路221接通形成直流负载回路,交流防护电路222断开;在负载212为交流负载,且电源211为交流电源的情况下,交流防护电路222接通形成交流负载回路,直流防护电路221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电路22还包括负载检测元件223和选通电路224。负载检测元件223被配置为:对负载212的直流点特性以及交流电特性进行识别,以检测负载212为直流负载还是交流负载。在检测到负载212为直流负载的情况下,控制选通电路接通直流防护电路221,断开交流防护电路222;在检测到负载212为交流负载的情况下,控制选通电路接通交流防护电路222,断开直流防护电路22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直流防护电路221可以包括压敏电阻或双向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交流防护电路222可以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和第二电容c1。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通电路具体可以包括单刀双掷开关,负载检测元件可以包括电感和第一电容。根据电感通直流阻交流的特性,以及电容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在检测到电感形成通路的情况下,确定负载212为直流负载,选通直流防护电路221;在检测到第一电容形成通路的情况下,确定负载212为交流负载,选通交流防护电路222。

发明人考虑到传统的继电器防护电路通用性较差,当负载的类型发生变化时,需要对对防护电路进行更改涉及、实验验证,因此开发周期较长且开发过程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第三种情况中,电子电路同时将用于吸收直流负载反向电动势和用于吸收交流负载反向电动势的防护电路进行复用,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切换。当负载发生切换时,负载检测模块先对负载进行识别,然后选通对应的防护电路,从而保护继电器。这样一来,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电路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负载,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电路在实际应用中还能够缩减开发流程和开发周期,节约电子器件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电路还包括继电器驱动电路23。继电器驱动电路23包括:继电器线圈231,被配置为通过产生的电磁力驱动继电器213闭合或断开;与继电器线圈231的第一端电连接的继电器控制芯片232,被配置为对继电器213的闭合或断开进行控制;与继电器线圈231的第二端电连接的直流电源233,被配置为对继电器线圈231进行供电。

通过继电器控制芯片232输出的控制信号,使继电器线圈231两端产生电势差并构成电流回路,从而产生电磁力。在电磁力和继电器簧片固有弹性力的作用下,使继电器213的无源触点吸合或释放,从而接通或断开负载与电源组成的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驱动电路23还包括:与继电器线圈231并联的第三电容234,被配置为对直流电源233和继电器控制芯片232进行隔离;与继电器控制芯片232电连接的微控制单元235,被配置为对继电器控制芯片232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213为空调控制器的继电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继电器213也可以为其它电器设备的继电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电路也可以用于防护其它电器设备中的继电器,以便在电路中吸收感性负载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