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0771发布日期:2021-01-08 11:1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是一种用于低压配电网络的电路断路器器,保护线路及设备免受过载、短路等故障的损害,同时也用于电动机的不频繁启动及过载、短路保护,从而保证电网及设备安全。

分断能力作为塑壳断路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其优劣往往依赖于触头开距大小、触头断开速度及灭弧室性能好坏等影响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触头开距越大,灭弧室处分割电弧的栅片越多,其分断性能就越好。

但是受到体积限制,目前的限流型塑壳断路器的触头开距都不大,灭弧室用于熄弧的栅片数量也较少,这就影响了断路器短路时电流分断能力的高低。

因此为了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设计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保证在断路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增大触头开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保证在限流型塑壳断路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增大触头开距,提高限流型塑壳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包括左机架,右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机架与右机架的顶部后侧通过第一连杆轴连接,位于左机架与右机架中部的前侧通过第二连杆轴连接,位于第二连杆轴上连接跳扣的前端,跳扣的中部连接上连杆的一端,上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杆轴的一端,第三连杆轴的另一端连接下连杆的一端,下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转轴的一端,转轴内连接动触头,位于跳扣的后端设有锁扣的前端,锁扣的后端设有再扣,再扣的顶部抵接再扣扭簧的顶端,再扣扭簧的底端抵接牵引杆。

所述的跳扣前侧设有第一凹槽,位于跳扣的后侧设有第二凹槽,跳扣的后部顶端为l型端面。

所述的锁扣及再扣的左右两端均分别固定在左机架及右机架上,再扣扭簧套设在第一连杆轴上。

所述的左机架及右机架的中部底端设有转轴槽,转轴槽内卡接转轴。

所述的左机架及右机架的后端嵌设有牵引杆的顶部。

所述的左机架及右机架的中部顶端分别设有机架转动槽,机架转动槽内卡接摇臂底部的圆弧面,位于摇臂的顶部设有孔洞,孔洞处设有拉簧的一端,拉簧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杆轴。

所述的摇臂的结构为倒u型结构,位于摇臂的后端设有挡片,挡片的结构与跳扣顶部的结构相匹配。

所述的左机架与右机架的顶部前侧之间通过限位轴连接,位于限位轴的中部套设缓冲垫,缓冲垫的结构与跳扣的结构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紧凑,保证在限流型塑壳断路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了触头开距,提高了限流型塑壳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闸时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合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合闸时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牵引杆处的剖面图。

参见图1至图6,其中,10是左机架,101是机架转动槽,102是转轴槽,11是右机架,12是拉簧,13是摇臂,131是孔洞,132是挡片,14是下连杆,15是上连杆,16是跳扣,17是锁扣,18是再扣扭簧,19是再扣,20是第三连杆轴,21是牵引杆,22是限位轴,23是基座,24是第一连杆轴,25是第二连杆轴,26是动触头,27是缓冲垫,28是第一搭接结构,29是第二搭接结构,30是第三搭接结构,31是静触头,32是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左机架10与右机架11的顶部后侧通过第一连杆轴24连接,位于左机架10与右机架11中部的前侧通过第二连杆轴25连接,位于第二连杆轴25上连接跳扣16的前端,跳扣16的中部连接上连杆15的一端,上连杆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杆轴20的一端,第三连杆轴20的另一端连接下连杆14的一端,下连杆14的另一端连接转轴32的一端,转轴32内连接动触头26,位于跳扣16的后端设有锁扣17的前端,锁扣17的后端设有再扣19,再扣19的顶部抵接再扣扭簧18的顶端,再扣扭簧18的底端抵接牵引杆21。

跳扣16前侧设有第一凹槽,位于跳扣16的后侧设有第二凹槽,跳扣16的后部顶端为l型端面。

锁扣17及再扣19的左右两端均分别固定在左机架10及右机架11上,再扣扭簧18套设在第一连杆轴24上。

左机架10及右机架11的中部底端设有转轴槽102,转轴槽102内卡接转轴22。

左机架10及右机架11的后端嵌设有牵引杆21的顶部。

左机架10及右机架11的中部顶端分别设有机架转动槽101,机架转动槽101内卡接摇臂13底部的圆弧面,位于摇臂13的顶部设有孔洞131,孔洞131处设有拉簧12的一端,拉簧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杆轴20。

摇臂13的结构为倒u型结构,位于摇臂13的后端设有挡片132,挡片132的结构与跳扣16顶部的结构相匹配。

左机架10与右机架11的顶部前侧之间通过限位轴22连接,位于限位轴22的中部套设缓冲垫27,缓冲垫27的结构与跳扣16的结构相匹配。

上连杆15顶部通过销轴与跳扣16中部转动连接,上连杆15底部通过第三连杆轴20与下连杆14顶部转动连接。

如图6所示,左机架10和右机架11的下方设有基座23,左机架10和右机架11与基座23之间形成圆孔,圆孔内安装牵引杆21,牵引杆21的顶部嵌设在左机架10及右机架11的后端底部,牵引杆21的底部位于圆孔内,牵引杆21可绕圆孔中心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操作机构存在三种状态:自由脱扣状态、再扣状态、合闸状态。其中,自由脱扣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操作机构未形成搭接结构。再扣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操作机构形成搭接结构,但未合闸。合闸状态:本实用新型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保持接触的状态。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最初处于自由脱扣状态,若要合闸,则先须使本实用新型处于再扣状态。因此,合闸需要通过以下两步骤实现:

首先,顺时针转动摇臂13,摇臂13上的挡片132推动跳扣16顺时针转动;同时跳扣16后端抵接锁扣17的上端,当跳扣16与锁扣17的抵接位置移动至跳扣16的第二凹槽处,跳扣16将不再阻止锁扣17与再扣19的翻转;此时在再扣扭簧18的作用下,再扣19及锁扣17将逆时针翻转,再扣19顶端与锁扣17形成第一搭接结构28,锁扣17与跳扣16形成第二搭接结构29;同时在再扣扭簧18的作用下,牵引杆21逆时针翻转,与再扣19底部形成第三搭接结构30。此时因拉簧12的作用,各搭接结构位置均处于稳定状态,即断路器操作机构处于再扣状态。此时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处于分离状态。

其次,逆时针转动摇臂13,通过拉簧12拉动第三连杆轴20,从而带动上连杆15及下连杆14转动,下连杆14带动转轴3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动触头26向下运动,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接触,完成断路器的合闸。

当需要分闸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分闸:

第一种方式:顺时针转动摇臂13,通过弹簧12拉动第三连杆轴20,从而带动上连杆15及下连杆14转动,下连杆14带动转轴32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动触头26向上运动,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分离,完成断路器的分闸。

第二种方式:顺时针翻转牵引杆21,再扣19与牵引杆21形成的第三搭接结构30解除搭接,在再扣扭簧18回复力的作用下,再扣19顺时针翻转,锁扣17失去与再扣19形成的第一搭接结构28,向后转动,锁扣17与跳扣16的第二搭接结构29解除搭接,跳扣16逆时针转动,带动上连杆15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轴20及下连杆14转动,下连杆14带动转轴32转动,从而带动动触头26向上运动,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斥开,实现断路器的分闸。此时操作机构将恢复至自由脱扣状态。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断路器体积较小,在体积缩小的情况下,操作机构安装位置可以向断路器出线端方向移动,此时动触头26与静触头31间距离增大,为触头开距处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保证在限流型塑壳断路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了触头开距,提高了限流型塑壳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并且各个部件的结构及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有利于断路器的批量化生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