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6431发布日期:2021-03-23 11:2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折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耳装置。



背景技术:

在锂电芯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极片和极耳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部件,现有技术中,在锂电芯的生产过程中,采用超声波焊接技术或激光焊接技术将裁切好的极耳焊接在极片上,从而将极片与极耳固定为一体式结构,并使两者之间实现电连接,但此种极片与极耳的加工方式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裁切出的极耳上容易存留毛刺,导致当极耳固定到极片上后,毛刺容易刺穿隔膜,造成锂电芯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发生短接,进而使得锂电芯出现短路。第二,当极耳与极片之间出现脱焊的情况时,会导致卷制处的锂电芯无法正常使用。第三,锂电芯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设置极片料卷外,还需要额外配置极耳料卷进行配套加工,导致生产用料种类增加,提高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稳定可靠的折耳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通过第一折耳组件和第二折耳组件的相对运动将极片弯折成设定角度的折耳装置。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耳装置,包括:气缸驱动的第一折耳组件、气缸驱动的第二折耳组件和平整机构,所述第一折耳组件与所述第二折耳组件呈相对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折耳组件和所述第二折耳组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相对运动,使得位于所述第一折耳组件与所述第二折耳组件之间的极片能够弯折设定角度,从而形成一体式的电极连接结构;所述平整机构用于压平所述电极连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耳组件包括第一竖直运动机构和第一水平运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竖直运动机构连接,从而使得位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上的第一折耳片在立体空间中的x轴和z轴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竖直运动机构包括第一竖直运动气缸和第一竖直运动导轨,所述第一竖直运动导轨与所述第一竖直运动气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直运动导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水平运动功机构在竖直空间内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包括安装板、第一水平运动气缸和所述第一折耳片,所述第一折耳片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功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气缸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竖直运动导轨的活动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耳组件包括第二水平运动功机构和第二竖直运动机构,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与所述第二竖直运动机构连接,从而使得位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上的第二折耳片在立体空间中的x轴和z轴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竖直运动机构包括第二竖直运动气缸和第二竖直运动导轨,所述第二竖直运动导轨与所述第二竖直运动气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直运动导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水平运动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在竖直空间内的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机构包括第二水平运动气缸和第二折耳片,所述第二折耳片与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气缸连接,所述第二水平运动气缸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竖直运动导轨的活动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耳片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折耳片匹配的角型切口。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压极片组、第二压极片组、裁切组件和贴胶组件,所述第一压极片组设置在所述折耳装置的极耳输入端,所述第二极片组设置在所述折耳装置的极耳输出端,所述裁切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极片组与所述第一折耳组件之间,所述贴胶组件架设在极片的输入路径上,用于连接已经折耳完成的极片和待折耳的极片。

可选地,所述贴胶组件包括送胶机构、脱胶机构和贴胶组件,所述送胶机构将胶片送至脱胶机构,脱胶机构为贴胶组件供应用于连接极片的胶片。

实施本实用新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气缸驱动的第一折耳组件、第二折耳组件和平整机构,再通过第一折耳组件和第二折耳组件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将极片弯折设定角度,形成一体式的极片与极耳的连接机构,又通过平整机构压平连接机构,保障折耳的可靠性,相较于现有的通过焊接进行连接极片和极耳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和极耳连接结构成型质量好,稳定可靠,且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弯折后的极耳和极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折耳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水平运动机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折耳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二折耳组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贴胶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001-极片;002-极耳;100-第一折耳组件;110-第一竖直运动机构;112-第一竖直运动气缸;113-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20-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1-第一折耳片;1211-角型缺口;122-安装板;123-第一水平运动气缸;200-第二折耳组件;210-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1-第二折耳片;2111-角型切口;212-第二水平运动气缸;220-第二竖直运动机构;221-第二竖直运动气缸;222-第二竖直运动导轨;300-平整机构;310-平整运动气缸;320-平整导轨;330-气动夹爪;340-平整竖直运动气缸;400-第一压极片组;500-第二压极片组;600-裁切组件;700-贴胶组件;710-送胶机构;711-送胶辊;712-压胶辊;713-裁切部件;720-脱胶机构;730-贴胶组件;731-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1,折耳装置包括气缸驱动的第一折耳组件100、气缸驱动的第二折耳组件200和平整机构300,第一折耳组件100与第二折耳组件200呈相对设置,通过第一折耳组件100和第二折耳组件200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相对运动,使得位于第一折耳组件100和第二折耳组件200之间的极片能够弯折设定角度,从而形成一体式的极片与极耳连接的连接结构,平整机构300用于压平电极连接结构,避免弯折的极耳回弹,保障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地,极片弯折90°,以满足大多数电池极片与极耳的连接使用要求。具体地,在弯折极片的过程中,第二折耳组件200位于极片001一端的顶部,第一折耳组件100从极片001的下部向上运动,使得极片001的一端高出第二折耳组件200的部分零部件,此时极片001的一端呈现弯折的趋势,第一折耳组件100向靠近第二折耳组件200的方向运动,将极片001的一端弯折形成极耳002,之后再经平整机构300进行二次压平处理,从而保障极片和极耳弯折成型的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弯折后的极耳和极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通过将极片001的一端弯折90°形成极耳002,相较于现有的通过焊接制成的极片001与极耳002的连接结构,通过弯折成型的极片001与极耳002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且性价比高,成型质量好。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折耳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第一水平运动机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4,第一折耳组件100包括第一竖直运动机构110和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与第一竖直运动机构110连接,从而使得位于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上的第一折耳片121在立体空间中的x轴和z轴方向运动。第一竖直运动机构110包括第一竖直运动气缸112和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13,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13与第一竖直运动气缸112的活动端连接,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13的活动端与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在竖直空间内运动。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包括第一折耳片121、安装板122和第一水平运动气缸123,第一水平运动气缸123与安装板122连接,安装板122与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13的活动端连接。第一折耳片121的端部设有角型缺口1211,角型缺口1211用于在折弯的时候引导极片001在角型缺口1211处向设定方向弯折,从而保障极片001弯折过程中的可靠性。更多地,在安装板122上还连接有平整机构300,平整机构300包括平整运动气缸310、平整导轨320和气动夹爪330,平整运动气缸310的固定端与安装板122紧固连接,平整运动气缸310的活动端与平整导轨320连接,气动夹爪330安装在平整导轨320上,通过平整运动气缸310驱动平整导轨320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气动夹爪330向靠近或远离极片001的方向运动,气动夹爪330在初始状态为张开状态,通过平整运动气缸310驱动至极片001上的极耳002处时,气动夹爪330夹紧,从而使得极耳002的成型结构稳定可靠,符合实际使用要求,保障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折耳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第二折耳组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6,第二折耳组件200包括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和第二竖直运动机构220,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与第二竖直运动机构220连接,从而使得位于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上的第二折耳片211在立体空间中的x轴和z轴方向运动。第二竖直运动机构220包括第二竖直运动气缸221和第二竖直运动导轨222,第二竖直运动导轨222与第二竖直运动功气缸221的活动端连接,第一竖直运动导轨113的活动端与第一水平运动机构120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在竖直空间内运动。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包括第二折耳片211和第二水平运动气缸212,第二折耳片211与第二水平运动气缸212连接,第二水平运动气缸212与安装板122连接,安装板122与第二竖直运动导轨222的活动端连接。在第二折耳片211的端部设有与第一折耳片121匹配的角型切口2111,角型切口2111的设置能够使得极片001在弯折过程中按照设定方向进行弯折,从而保障极片001在弯折后成型的极耳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7,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二折耳组件200只设置有第二水平运动机构210,从而使得折耳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化,通过第一折耳组件100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以及第二折耳组件200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协同实现极片001的折耳操作。平整机构300包括平整运动气缸310、平整导轨320、气动夹爪330,以及平整竖直运动气缸340,平整竖直运动气缸340与平整运动气缸310连接,驱动平整运动气缸310在竖直空间内运动,平整运动气缸310的活动端与平整导轨320连接,平整导轨320与气动夹爪330连接,以使得平整运动气缸310能够驱动气动夹爪330在水平空间内运动。通过平整运动气缸310和平整竖直运动气缸340的协同作用驱动气动夹爪330向靠近或远离极片001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气动夹爪330能够对弯折成型的极耳002进行二次压平,避免弯折成型的极耳002回弹,进而保障折耳装置的弯折质量。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图8为本实用新型折耳装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图,参考图8和图9,相较于第一种实施方式,折耳装置还包括第一压极片组400、第二压极片组500、裁切组件600和贴胶组件700,第一压极片组400设置在折耳装置的极耳输入端,第二压极片组500设置在折耳装置的极耳输出端,裁切组件600设置在第一压极片组400与第二压极片组500之间,贴胶组件700架设在极片001的输入路径上,用于连接已经折耳完成的极片001和待折耳的极片001,保障极片001在输送过程中的可靠性。

图10为图8中贴胶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参考图10和图11,贴胶组件700包括送胶机构710、脱胶机构720和贴胶组件730,送胶机构710将胶片送至脱胶机构720,脱胶机构720为贴胶组件730供应用于连接极片的胶片,贴胶组件730用于将胶片粘接在已经折耳完成的极片和待折耳的极片上。送胶机构710包括送胶辊711、压胶辊712和裁切部件713,送胶辊711将胶膜送至脱胶机构720,之后压胶辊712和脱胶机构720将胶膜压紧,裁切部件713将胶膜切断供脱胶机构720脱胶使用,之后贴胶组件730从脱胶机构720上抓取裁切完成后的胶片,在极片001到达贴胶位置后,贴胶组件730将胶片粘接在已经完成折耳操作的极片001和待折耳的极片001上,从而保障极片001从整体上能够同步输送。优选地,贴胶组件730为水平移动机械手,在水平移动机械手的端部设有用于抓取胶片的吸盘731,贴胶组件730通过吸盘731将送胶机构710上的胶片粘贴在极片上,从而将待折耳的极片和已经完成折耳的极片粘接为一体式结构,保障极片在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个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