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7978发布日期:2021-01-26 16:3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usb type-c连接器,可分为高速传输以及大电流传输两种类型,其中这两类usb type-c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有所不同。然而,现有的高速传输usb type-c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不能承受较大的电流,不能满足大电流传输的需要;另外,现有的大电流传输usb type-c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其高速传输的能力偏差,不能满足高速传输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满足较高速度传输又能满足较大电流传输的电连接器。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套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延伸壁、与所述第一延伸壁相对的第二延伸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延伸壁与所述第二延伸壁之间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延伸壁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若干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二延伸壁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若干第二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接触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槽内的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设有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臂设有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用以传输信号的若干组信号端子、用以传输电源的电源端子以及用以接地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信号端子是由冲压弯折成型而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是由冲压成型而成。
[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壁相连的第一安装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延伸壁相连的第二安装壁;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至少之一包括连接其所述第一接触臂与其所述第二接触臂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壁与所述第二安装壁中。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壁相连的第一安装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延伸壁相连的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设有第一锁扣孔,所述第二安装壁设有第二锁扣孔;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包覆在所述信号端子上的第一绝缘块,一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与所述第一锁扣孔相配合的第一凸块,另一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孔相配合的第二凸块。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从两侧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夹持臂,所述夹持臂设有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夹持凸起。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壁设有第三锁扣孔;所述
电连接器包括固定于所述夹持臂上的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设有与所述第三锁扣孔相配合的第三凸块。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包覆在每一组所述信号端子上以形成端子模组的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缺口,所述信号端子部分暴露在所述缺口中。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模组以及与所述上端子模组相对应的下端子模组,所述上端子模组与所述下端子模组之间形成插槽;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从两侧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夹持臂,所述夹持臂设有插入所述插槽中的隔片,所述上端子模组的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下端子模组的所述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隔片的上下两侧。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安装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靠近所述电连接器的插口处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接地片设有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的抵接弹片,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所述电连接器的插口的第一边缘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所述抵接弹片自所述第二边缘先向后再向前回转弯折而成,所述抵接弹片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且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抵接。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用以传输信号的若干组低速信号端子,其中所述低速信号端子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源端子之间,所述低速信号端子是由冲压弯折成型或冲压成型而成。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为usb type-c插头连接器。
[0015]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信号端子是由冲压弯折成型而成以能够满足高速传输的需要;电源端子由冲压成型而成以能够满足大电流传输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7]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18]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0019]
图4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0]
图5是图4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1]
图6是图5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2]
图7是图6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绝缘块与第二绝缘块未显示出来。
[0023]
图8是图6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4]
图9是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0025]
图10是接地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0027]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28]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0029]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套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遮蔽壳体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夹持臂4以及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口处的接地片5。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usb type-c插头连接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连接器。
[0030]
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是一体式的,其包括第一延伸壁11(例如顶壁)、与所述第一延伸壁11相对的第二延伸壁12(例如底壁)、与所述第一延伸壁11相连的第一安装壁13、与所述第二延伸壁12相连的第二安装壁1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延伸壁11与所述第二延伸壁12之间的收容空间10。所述第一延伸壁11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连通的若干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二延伸12壁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连通的若干第二端子槽。所述第一安装壁13设有第一锁扣孔131,所述第二安装壁14设有第二锁扣孔141(请参照图8所示)。此外,所述第一安装壁13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锁扣孔131的外侧的第三锁扣孔132。
[0031]
从结构上看,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接触臂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槽内的第二接触臂22。所述第一接触臂21设有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0内的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臂22设有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0内的第二接触部221。从功能上看,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用以传输信号的若干组信号端子s、用以传输电源的电源端子v
bus
以及用以接地的接地端子g,其中所述信号端子s是由冲压弯折成型(forming)而成以能够满足高速传输的需要;所述电源端子v
bus
和所述接地端子g是由冲压成型(stamping)而成以能够满足大电流传输的需要。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沿水平方向安装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沿竖直方向
安装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
[0032]
所述信号端子s的最大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电源端子v
bus
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最大表面位于第二平面内,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平面。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竖直面。
[0033]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v
bus
和所述接地端子g均包括连接其所述第一接触臂211与其所述第二接触臂221的连接部23,从而使所述电源端子v
bus
和所述接地端子g大致呈h形。所述连接部23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壁13与所述第二安装壁14中。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23,此时,所述第一接触臂211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1相互分离。
[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组信号端子s为高速信号端子。请参照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用以传输信号的若干组低速信号端子s1,其中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源端子v
bus
之间。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是由冲压弯折成型或冲压成型而成。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是由冲压成型而成;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也可以由冲压弯折成型而成。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与所述电源端子v
bus
和所述接地端子g一样,均从后向前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壁13与所述第二安装壁14。所述低速信号端子s1同样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0,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
[0035]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包覆在每一组所述信号端子s上的第一绝缘块24,以形成端子模组。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模组为四组,包括两组上端子模组以及两组下端子模组,其中上端子模组的所述第一绝缘块24设有与所述第一锁扣孔131相配合的第一凸块241,下端子模组的所述第一绝缘块24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扣孔141相配合的第二凸块242(请参照图8所示)。如此设置,当所述端子模组插入至所述绝缘本体1后,通过第一、第二凸块241、242与第一、第二锁扣孔131、141的锁扣,能够防止端子模组从绝缘本体1中脱落。
[0036]
具体地,请参照图9所示,上端子模组的信号端子s包括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向后延伸的第一安装部212以及自所述第一安装部212向后延伸第一尾部213。类似地,下端子模组的信号端子s包括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向后延伸的第二安装部222以及自所述第二安装部222向后延伸第二尾部223。
[0037]
上下对齐的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形成位于二者之间的插槽240。上端子模组的第一绝缘块24设有向下端子模组凸出的第一凸起部243、向下端子模组凸出的第二凸起部24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44之间的缺口245。类似地,下端子模组的第一绝缘块24设有向上端子模组凸出的第一凸起部243、向上端子模组凸出的第二凸起部24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243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44之间的缺口245。所述第一安装部212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222至少部分暴露在对应的缺口245中。如此设置,一方面,由于第一绝缘块24的长度较长,通过设置缺口245能够在缺口245中放置定位结构,以确保信号端子s的正位度;另一方面,通过将信号端子s至少部分暴露在缺口245中,能够对端子模组的阻抗起到调节作用,且利于实现更好的信号传输以及屏蔽效果。
[0038]
所述夹持臂4从两侧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0内,所述夹持臂4设有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夹持凸起41以及位于所述夹持凸起41的内侧的隔片4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
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固定于所述夹持臂4上的第二绝缘块25,所述第二绝缘块25设有与所述第三锁扣孔132相配合的第三凸块251。所述第三凸块251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11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1之间。组装后,所述隔片42插入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之间的插槽240中,且所述隔片42位于第一安装部212与第二安装部222之间,这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
[0039]
所述接地片5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3的内壁相接触。所述金属遮蔽壳体3包括套接在所述第一延伸壁11与所述第二延伸壁12上的对接部31以及套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壁13与所述第二安装壁14上的组装部3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31与所述组装部32为一体成型的无缝管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片5为两个且上下对称布置。请参照图10所示,所述接地片5设有主体部51、自所述主体部51的两侧弯折的固定部5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51延伸的若干抵接弹片53。所述固定部52用以插入所述第一延伸壁11与所述第二延伸壁12中以实现固定。所述主体部51包括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口的第一边缘511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511相对的第二边缘512。所述抵接弹片53自所述第二边缘512先向后再向前回转弯折而成。所述抵接弹片53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0内且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抵接。所述主体部51还设有自所述第一边缘511向所述第二边缘512凹设的若干凹槽513,每一个凹槽513对应于一个抵接弹片53。所述凹槽513用以在所述抵接弹片53与对接连接器相抵接时,给所述抵接弹片53提供变形空间。
[0040]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