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6655发布日期:2021-03-16 22:43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用来传输电能和信号的装置,其中补偿导线是特种导线,用于热电偶和二次仪表间的信号传输,能够消除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保证仪表对介质温度的精确测量,市场上的热电偶补偿电缆多种多样,但仍存在一些缺点;

如目前的热电偶补偿电缆,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不足,拖拽时容易导致外部受损,屏蔽层效果不大,电缆的重量和外径较大,电缆整体的耐候性不佳,弯曲半径下降,施工和维修作业不方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热电偶补偿电缆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不足,拖拽时容易导致外部受损,屏蔽层效果不大,电缆的重量和外径较大,电缆整体的耐候性不佳,弯曲半径下降,施工和维修作业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和非稀释性填充,所述合金丝导体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且绝缘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所述非稀释性填充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且第一加强筋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所述再绕包带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且缆芯包带层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所述薄型非稀释性包带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

优选的,所述内保护层包括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且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的外侧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并且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的内侧卡槽连接有第一绝缘带,而且第一绝缘带的外侧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第二绝缘带。

优选的,所述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组合构成网状结构,且第一绝缘带和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均交错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在竖直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在非稀释性填充内等间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成缆后编织屏蔽层包括外编织带、中编织带、内编织带、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且外编织带的内侧紧密贴合有中编织带,并且内编织带的内部焊接有第一镀锡铜合金丝,而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中部一体化设置有第二镀锡铜合金丝。

优选的,所述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在水平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的水平中轴线和内编织带的水平中轴线重合,并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均在内编织带上等间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热电偶补偿电缆,能够对内部的导体进行支撑,避免合金丝导体歪斜,保持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拖拽时导致外部受损,强度大,结构稳定,柔软度好、电性能优、屏蔽性能优、抗拉度强、耐候性优,电缆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

1.设置有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一绝缘带,通过将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交叉焊接,接着用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依次穿过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在合金丝导体上编织一层密度为98%以上的防护外壳,柔软、防腐、不吸水、绝不燃烧,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拖拽时导致外部受损,强度大,结构稳定;

2.设置有中编织带、内编织带和第一镀锡铜合金丝,通过将外编织带和中编织带交错缠绕在内编织带外,与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一镀锡铜合金丝联合作用使电缆的抗外力拉力等物理性能提到提高,并可以减小电缆外径,节省护套材料用量,成缆后编织屏蔽层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的同时又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

3.设置有非稀释性填充、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通过第二加强筋垂直焊接在第一加强筋外,并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外填充非稀释性填充,通过等间距垂直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对内保护层进行支撑,避免变形和偏移,保持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保护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编织带和中编织带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缆芯包带层和薄型非稀释性包带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合金丝导体;2、绝缘层;3、内保护层;31、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3、第一绝缘带;34、第二绝缘带;4、非稀释性填充;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1、外编织带;72、中编织带;73、内编织带;74、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5、第二镀锡铜合金丝;8、再绕包带层;9、缆芯包带层;10、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1、外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1、绝缘层2、内保护层3、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第二绝缘带34、非稀释性填充4、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外编织带71、中编织带72、内编织带73、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再绕包带层8、缆芯包带层9、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和外护层11,合金丝导体1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2,且绝缘层2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3,非稀释性填充4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且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6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8,再绕包带层8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9,且缆芯包带层9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11。

如图1中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在竖直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均在非稀释性填充4内等间距分布,能够有效保证合金丝导体1的稳定性,如图2中内保护层3包括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且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的外侧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并且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的内侧卡槽连接有第一绝缘带33,而且第一绝缘带33的外侧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第二绝缘带34,耐热性优异,轻质,柔软,良好的隔热性,如图2中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组合构成网状结构,且第一绝缘带33和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均交错分布,不吸水,不腐蚀,为电缆提供了阻燃耐火的作用;

如图3中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包括外编织带71、中编织带72、内编织带73、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且外编织带71的内侧紧密贴合有中编织带72,并且内编织带73的内部焊接有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而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中部一体化设置有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屏蔽内部的电场减少对外界的电磁干扰,使电场均匀,高强度,高导电,耐热性好,如图3中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在水平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的水平中轴线和内编织带73的水平中轴线重合,并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均在内编织带73上等间距分布,具有高的弯曲疲劳寿命,抗拉强度,也可以作为保护地线连接大地。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热电偶补偿电缆时,首先如附图1中所示,将绝缘层2缠绕在合金丝导体1的外侧,将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交叉焊接,接着用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依次穿过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在合金丝导体1上编织一层密度为98%以上的防护外壳,接着,接着将第一加强筋5等间距安置在内保护层3外,然后将第二加强筋6垂直焊接在第一加强筋5外,并在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外填充非稀释性填充4;

接着如附图1和附图3中所示,将内编织带73放置在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外,并将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焊接在内编织带73的中部,将外编织带71和中编织带72交错缠绕在内编织带73外,用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缠绕在第一加强筋5,外编织带71、中编织带72和内编织带73采用薄型无纺布,薄型无纺布具有阻燃、防腐、抗拉,与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联合作用使电缆的抗外力、拉力等物理性能提到提高,并可以减小电缆外径,节省护套材料用量;

如附图4中所示,将再绕包带层8缠绕在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上,接着用缆芯包带层9缠绕在再绕包带层8外,在缆芯包带层9外依次缠绕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和外护层11,外护层11采用耐候氯化聚乙烯橡胶se4,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氯原子,结构又不对称,显示出偶极性,耐电晕性良好,较好的耐热性、较高的耐老化性、较好的耐臭氧性和耐燃性,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撕裂、耐曲绕性和耐磨性都很好,以上便完成该热电偶补偿电缆的一系列操作,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