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3257发布日期:2021-01-01 13:3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器,属于防雷避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在雷雨天气,高楼等购造物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器和高楼等购造物的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器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器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避雷器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器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

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器形成通路,而避雷器又是接地的,避雷器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现有的避雷器结构简单,功能较为单一,为被动式避雷;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主动式避雷,且增加避雷效果及安全性的避雷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强对电荷吸附的强化型避雷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避雷器,包括接闪针、防雷器和两端设有绝缘块的铁芯;

接闪针设于铁芯的顶部,由铁芯顶部的绝缘块隔断铁芯和接闪针,防雷器设于铁芯的底部;

铁芯外绕有线圈,线圈的上端接接闪针,下端接防雷器;

所述防雷器设有接地引线。

上述铁芯通过支杆设于防雷器的顶端,由铁芯底部的绝缘块隔断铁芯和支杆。

上述支杆为绝缘中空杆,线圈的下端从杆体内腔走线接防雷器。

上述防雷器包括导电外壳,内设中空闭合腔,腔内填充非线性电阻颗粒;且,腔内设有内芯,其顶部透过腔体接线圈下端,底部通过绝缘板置于腔底;所述外壳接接地引线。

上述防雷器的两侧分别设有透过腔体的接入引线和接出引线;若干防雷器依次通过接入引线和接出引线串接,接地引线接任一防雷器的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通过在避雷器的顶部增设电磁铁,通过避雷器于雷暴天气吸附电荷的导通磁化电磁铁,通过被磁化的电磁铁的极性增强对周围电荷的吸附,进而起到减少放电的效果,进而降低接闪概率。通过防雷器内的非线性电阻颗粒对接闪针周围电荷的中和吸附,起到为接闪进行分压的作用,增强分压效果;当带电的雷云出现时,非线性电阻颗粒能将地面因静电感应作用而积累的电荷部分中和,局部降低与带电云层极性相反的地电荷的密度与场强,从而降低引雷的概率;若有剩余电荷,可通过接地引线排出,从而有效地防止超高压对附近物件的伤害以及感应雷的危害(包括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感应过电压)。通过若干呈线型或闭合环型串接的防雷器,可布置于区域范围内,有针对性的降低电磁对周围设备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其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避雷效果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线型串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区域防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标记的含义如下:1、接闪针,2、第一绝缘块,3、铁芯,4、线圈,5、第二绝缘块,6、支杆,7、外壳,8、非线性电阻颗粒,9、内芯,10、接地引线,11、接入引线,12、接出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实施例1

避雷器,由接闪针1、防雷器和铁芯3组成。

铁芯3的顶部设有第一绝缘块2,底部设有第二绝缘块5;接闪针1通过第一绝缘块2设于铁芯3的顶部,铁芯3通过第二绝缘块5设于防雷器的顶部;铁芯3外绕有线圈4,线圈4的上端接接闪针1,下端接防雷器内芯9。

防雷器包括导电外壳7,内设中空闭合腔,腔内设有导电内芯9,其顶部透过腔体接线圈下端,底部通过绝缘板置于腔底。内芯周圈填充非线性电阻颗粒8,包括zno非线性电阻颗粒8;接地引线10接外壳。

zno非线性电阻颗粒8,优选粒度分布的50%粒径为20-120um的球粒,粒度分布的粒度偏差即(86%-16%粒径)/2为15um以上,体积密度为2.5g/cc以上,氧化锌含量为90mol%以上,副成分包括bi、co、mn、sb、ni、al,以co2o3、mno、sb2o3、nio、al3+计,至少含有0.3-1.5mol%的bi2o3、0.3-2mol%的co2o3、0.3-3mol%的mno、0.5-4mol%的sb2o3、0.5-4mol%的nio、0.0005-0.02mol%的al3+

根据使用需求,也可以填充其他的非线性电阻颗粒8或粉末。

实际使用时,为便于封装,防雷器的绝缘闭合腔的顶部可用环氧树脂层密封。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的结构,于防雷器和铁芯3之间设置支杆6。

支杆6为绝缘中空杆,铁芯3通过支杆6设于防雷器内芯9的顶端,由铁芯3底部的第二绝缘块5隔断铁芯3和支杆6。线圈4的下端从杆体内腔走线接防雷器的内芯9。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的结构,防雷器的两侧分别设有透过腔体的接入引线11和接出引线12;若干防雷器依次通过接入引线11和接出引线12串接。

如图2所示为线型串接结构示意图,接闪针1或通过支杆6设于一端的防雷器的内芯9顶部,接地引线10接另一端的防雷器的外壳7。

如图2所示,串接端末的防雷器的外壳7接接地引线10。

如图3所示为区域防护(包括线型串接、闭环型串接)结构示意图,任意的防雷器的顶部设有接闪针1,接地引线10接任一的防雷器的外壳7。

使用时,

雷暴天气,雷云下聚集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与大地接通的避雷器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两者会和形成电荷(或雷电)通路;电荷通过电磁铁的线圈4,使得铁芯3磁化形成电磁铁,通过安倍定则,可知磁化铁芯3的顶部的极性进一步利于吸附空气中的电荷,即产生减少了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迟后放电的效果,进而降低了接闪概率。

防雷器核心材料(非线性电阻颗粒8)是由多种化学材料组合而成,具有非线性电阻特性;当带电的雷云出现时,能将地面因静电感应作用而积累的电荷部分中和,局部降低与带电云层极性相反的地电荷的密度与场强,从而降低引雷的概率。进一步加强了对接闪雷电的分压效果。若有剩余电荷,可通过接地引线10排出。从而有效地防止超高压对附近物件的伤害以及感应雷的危害(包括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感应过电压)。

线型或闭环型的串接结构,可应用于例如:具有较多的电磁设备区域,由端部的避雷器接闪,由另一端的避雷器接地,中间的防雷器存储、延缓、中和电荷,可防止经较长的接地导线产生的电磁效应影响区域内的设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