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1729发布日期:2021-05-07 20:0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基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基座。



背景技术:

剩余电流断路器(以下简称断路器),用来对人提供间接接触保护,也可用来防止因设备绝缘损坏,产生接地故障电流而引起的火灾危险,并可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的过载和短路,还可作为线路的不频繁转换和电动机不频繁启动之用。

零序电流互感器通过连接板安装在断路器基座上,为了保证零序电流互感器处各相的绝缘,连接板以及各相导线上都需要缠绕绝缘层;目前,断路器结构紧凑,且断路器基座与其配合处皆为方形,带有尖角,存在刮破绝缘层的风险,降低产品耐压性能,并存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基座容易划伤各相导线的绝缘层的缺陷,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各相导线的绝缘层被划伤的断路器基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基座,包括:

壳本体,具有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内具有用于固定各相母排的固定部以及将各固定部间隔开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上具有朝向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上的棱边进行去棱角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部上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交的两相对侧面上具有插槽,所述插槽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平行且相邻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上的棱边进行去棱角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上的棱边均进行圆弧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槽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垂直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三安装面上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棱边进行去棱角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安装面上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棱边进行去棱角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槽的远离所述第二安装面的第四安装面上具有导向面,隔离片适于经所述导向面插入所述插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本体的外壁上设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穿过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沉头孔的沉孔外口端具有缺口;

所述壳本体的外壁上还设有下沉槽,所述下沉槽与所述沉头孔的缺口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沉头孔的沉孔深度大于所述下沉槽的下沉深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沉槽的下沉面上具有朝向所述沉头孔的缺口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延伸至所述沉头孔的沉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倾斜面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沉头孔的缺口宽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基座,第一安装面的棱边进行去除棱角,去除了各棱边上的尖角,避免划伤各相导向以及连接板上的绝缘层保证了产品耐压性能;并且去除棱角处理,进一步增加了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便捷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基座,第二安装面以及第三安装面上的棱边进行去除棱角处理,避免划伤各相导线的绝缘层。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基座,导向面的设置,对隔离片的插接安装起到导向作用。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基座,螺钉穿过沉头孔后将静触头紧固在壳本体的容纳腔内;电压采样线以及温度采样线能够堆叠套接在螺钉上,并部分容纳在沉头孔的沉孔和下沉槽内;一个螺钉孔位处叠放两个采样线,实现了对静触头的电压与温度的同时监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断路器基座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零序电流互感器在断路器基座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隔离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断路器基座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互感器座与断路器基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互感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互感器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互感器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互感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驱动件、静铁芯与互感器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压板与断路器基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压板与脱扣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压板与脱扣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牵引杆与电机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为牵引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牵引杆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0为铰接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牵引杆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标记说明:

1、断路器基座;2、壳本体;3、第一相线腔室;4、分隔筋;5、静触头;6、沉头孔;7、下沉槽;8、限位槽;9、倾斜面;10、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1、连接板;12、互感器座;13、底板;14、外侧板;15、静铁芯座;16、第一外侧面;17、螺纹孔;18、第一安装槽;19、导向板;20、第一导向槽;21、第三导向槽;22、倒角;23、第二外侧面;24、第二安装槽;25、第二导向槽;26、静铁芯;27、穿轴孔;28、驱动件;29、压板;30、压阻板;31、承载板;32、第一连接孔;33、第二连接孔;34、第一限位部;35、第二限位部;36、脱扣器;37、导滑槽;38、止动凸起;39、定位部;40、支撑筋;41、牵引杆;42、操作机构;43、电机;44、扣片;45、牵引杆本体;46、铰接轴;47、装配槽;48、嵌接部;49、嵌接槽;50、插接槽;51、固连孔;52、阻挡部;53、零序电流互感器;54、隔离部;55、第一安装面;56、第二安装面;57、第三安装面;58、第四安装面;59、导向面;60、避让缺口;61、第二相线腔室;62、第三相线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基座,所述断路器基座1具有壳本体2,所述壳本体2的正面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通过分隔筋4分隔成第一相线腔室3、第二相线腔室61以及第三相线腔室62,各相线腔室内分别连接有静触头5;各相线腔室的背面分别设有一个沉头孔6,所述沉头孔6穿过所述壳本体2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螺钉穿过所述沉头孔6后与所述静触头5螺纹连接,实现所述静触头5的固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容纳腔内还具有与各相线腔室一一对应的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其中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内具有容纳零序电流互感器53的空间,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53通过连接板11实现固定,所述连接板11上缠绕有绝缘胶带;所述容纳腔内还具有用于固定各相母排的固定部以及将各固定部间隔开的隔离部54,所述隔离部54上具有朝向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53的第一安装面;为了避免隔离部54划伤所述连接板11上的绝缘胶带以及各相线的绝缘软管,对所述第一安装面55上的棱边进行圆弧处理、去除棱角。

如图2、图3所示,与所述第一安装面55相交的两相对侧面上具有插槽,隔离片适于插入所述插槽、进而将断路器的内部与外界进行隔离;所述插槽通过第二安装面56、第三安装面57以及第四安装面58围合成的矩形槽,所述第二安装面56与所述第三安装面57平行,所述第四安装面58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56与所述第三安装面57之间。所述第二安装面56与所述第一安装面55平行且相邻,所述第二安装面56上的棱边进行圆弧处理、去除棱角,所述第三安装面57顶部的棱边进行倒斜角处理、去除棱角;所述第一安装面55与所述第二安装面56的棱边进行圆弧处理后,形成了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55与所述第二安装面56之间的圆弧面。所述第四安装面58上具有倾斜的导向面59,隔离片适于经所述导向面59插入所述插槽内。如图4所示,三个所述沉头孔6的正下方设有一个下沉槽7,每个所述沉头孔6的沉孔的朝向所述下沉槽7的一端具有缺口,三个所述沉头孔6均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下沉槽7连通;电压采样线与温度采样线能够通过采样垫片套接在所述螺钉上,所述螺钉能够同时将两个采样垫片压紧在一个所述沉头孔6的沉孔内,所述电压采样线与温度采样线能够穿出所述沉头孔6缺口、容纳至所述下沉槽7内。

如图3所示,所述沉头孔6的缺口宽度与所述沉头孔6的沉孔直径相等,所述缺口与所述下沉槽7之间连通有一个矩形限位槽8,所述限位槽8的宽度与所述缺口的宽度相等;所述限位槽8一体成型于所述缺口上,所述限位槽8与所述沉孔共同构成一个u形槽;所述沉头孔6的沉孔深度大于所述下沉槽7的下沉深度,所述下沉槽7的下沉面上具有朝向所述缺口倾斜的倾斜面9,所述倾斜面9的宽度与所述缺口的宽度相等,所述倾斜面9的部分延伸至所述限位槽8内。

实施例二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互感器座12,所述互感器座12插设在所述断路器基座1上,a、b、c三相电流互感器通过所述互感器座12连接在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的内;所述互感器座12包括一个底板13、两个外侧板14和静铁芯座15,两个所述外侧板14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13的左右两端,两个所述外侧板14互为镜像对称设置。所述底板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贯穿的螺纹孔17,所述断路器基座1上具有与所述螺纹孔17一一对应的通孔,螺钉依次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17、实现所述底板13与所述断路器基座1的紧固。

如图7所示,两个所述外侧板14的第一外侧面16上具有向外倾斜的斜面,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6之间的距离沿背离所述底板13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的左右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6之间的最小距离,且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6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互感器座12在插入过程中,其外侧板14的第一外侧面16逐渐与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的左右两侧接触;当所述互感器座12完成插入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时,所述底板13与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抵接,两个所述第一外侧面16与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的左右两侧过盈卡接,在螺钉紧固前保证了互感器座12与断路器基座1之间不发生晃动。

如图8所示,所述底板13上间隔地设有三个第一安装槽18,三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8与各相线腔室一一对应,电流互感器的部分能够嵌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8内;三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8交错分布在所述底板13上,位于中间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8朝向互感器的出线端偏移,即两端处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8比中间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8位置偏上,使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内能够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安装零序电流互感器53。

如图8、图9所示,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8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导向板19,所述导向板19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13上;所述第一导向板19的朝向所述外侧板14的一侧具有第一导向槽20,两个所述外侧板14的内侧面上设有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导向槽20正对的第三导向槽21;a相电流互感器与c相电流互感器分别滑动穿入所述第一导向槽20与所述第三导向槽21后嵌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8内。所述第三导向槽21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导向槽20的外侧壁上设有倒角22,a、c相电流互感器的引线从具有倒角22一侧的伸出第一导向槽20,避免引线被互感器座12刮伤。所述第一导向板19的背离所述外侧板14的一侧仅设有一个适于与b相电流互感器抵接的导板,所述导板靠近所述静铁芯座15一端;所述b相电流互感器的背离所述导板的一端无任何阻挡,增大了所述电流互感器安装腔10内的安装空间。

如图8、图10所示,所述静铁芯座15具有两个且位于所述互感器座12的同侧,两个所述静铁芯座15分设于两个所述外侧板14的第二外侧面23上;每个所述静铁芯座15的左右两侧均设有适于静铁芯26嵌入的第二安装槽24,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24处对应设置有适于静铁芯26滑动穿过的第二导向槽25;所述第二导向槽25的顶端进口处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方便所述静铁芯26的滑入。所述底板13的靠近所述静铁芯座15的一端设有穿轴孔27,驱动件28通过所述穿轴孔27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13上,此处所述驱动件28为动铁芯。

实施例三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了一种压板29,所述压板29连接在所述断路器基座1的正面,所述压板29的压板本体包括压阻板30和承载板31;所述压阻板30的长度大于所述互感器座12的长度,所述压阻板30覆盖在所述互感器座12的正上方,阻止电流互感器脱离所述互感器座12;所述承载板31连接在所述压阻板30的侧面上,具有背离所述互感器座12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与所述压阻板30平行,脱扣器36连接在所述承载面。

如图13所示,所述压板本体的左右两端具有与所述断路器基座1连接的第一连接孔32,所述承载面上具有连接脱扣器36的第二连接孔33,所述压板本体左端的所述第一连接孔32与所述第二连接孔33重合。

如图13所示,所述承载板31的承载面上具有第一限位部34和第二限位部35;所述第一限位部34为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压面右端的挡板,所述第一限位部34通过与所述脱扣器36抵接来限制所述脱扣器36的水平位置;所述第二限位部35为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压面上的两组l板,两组所述l板左右间隔分布;每组所述l板具有上下间隔分布的两个,每组所述l板构成一个导滑槽37,即所述第二限位部35构成了左右间隔分布的两个导滑槽37;所述第二限位部35不仅限位了所述脱扣器36的垂直位置,还对限位脱扣器36的水平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其中,位于所述承压面右上角的所述l板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4对接,构成一个开口朝向的u形槽,所述u形槽起到了更好的水平导向作用。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限位部35形成的两个导滑槽37之间设置有止动凸起38,所述止动凸起38的抵接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4平行;当无外力作用时,所述止动凸起38能够将所述脱扣器36阻挡在所述导滑槽37内,即阻挡在所述第一限位部34与所述止动凸起38之间;当对所述止动凸起38施加背离所述承载面的压力时,所述止动凸起38解除对所述脱扣器36的阻挡,使得脱扣器36能够滑出所述导滑槽37。

如图13所示,所述承载板31的右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别具有定位部39,所述定位部39能够与所述断路器基座1实现嵌接定位。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板29,整体结构构成与实施例三相同,均包括:压阻板30和承载板31,下面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34为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压面右端的挡板,所述第二限位部35为垂直连接在所述承压面下端的挡板,所述第一限位部34上具有开口朝向承压面左端的导滑槽37;所述脱扣器36能够从所述承压面的左端滑入所述导滑槽37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4、所述第二限位部35抵接,进而实现对所述脱扣器36的限位。所述压阻板30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断路器基座1连接的第一连接孔32,所述承载面上具有连接脱扣器36的第二连接孔33。

如图16所示,所述压阻板30的适于朝向所述断路器基座1的一侧间隔地设有两个支撑筋40,用于增加所述压板29的整体强度;所述压阻板30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定位部39,所述定位部39能够与所述断路器基座1实现嵌接定位。

实施例五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牵引杆41,所述牵引杆41、操作机构42以及驱动所述操作机构42动作的电机43均位于所述断路器基座1内,其中所述电机43位于所述牵引杆41右端位置的上方。所述牵引杆41转动连接在所述操作机构42上,所述操作机构42合闸后,连接在所述互感器座12上的所述驱动件28能够推动所述牵引杆41向前翻转;在翻转过程中,所述牵引杆41上的扣片44触发所述操作机构42上的联动件,实现所述操作机构42的自由脱扣。

如图17所示,所述牵引杆41位于各相线腔室的上方,所述牵引杆41的部分伸向所述第三相线腔室62上方;位于所述第三相线腔室62上方的部分的长度范围为:不低于所述第三相线腔室62宽度的五分之一且不高于所述第三相线腔室62宽度的二分之一,给所述电机预留了足够的安装空间。

如图18、图19、图20所示,所述牵引杆41包括牵引杆本体45以及铰接轴46,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内部具有沿其轴线设置的装配槽47,所述铰接轴46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装配槽47内;所述铰接轴46的右端具有垂直设置的嵌接部48,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右端具有与所述装配槽47连通的嵌接槽49,所述嵌接部48能够伸入所述嵌接槽49内,不仅限制了所述铰接轴46与所述牵引杆41本体的相对轴向位置,还避免了所述铰接轴46与所述牵引杆本体45发生相对转动。

如图17、图19所示,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背离所述阻挡部的一侧设有避让缺口60,所述避让缺口60与所述电机相对且位于所述电机的下方;所述避让缺口60设置能够使所述电机的安装位置能够进一步下移,进一步减小了断路器整体的尺寸。

如图18、图21所示,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插接槽50,所述插接槽50与所述装配槽47连接,所述操作机构42的部分适于伸入所述插接槽50内,所述铰接轴46穿过所述操作机构42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中部具有朝向所述操作机构42方向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上设有与所述装配槽47连通的固连孔51;所述扣片44的一端与所述伸出端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固连孔51伸入所述装配槽47内,所述铰轴穿过所述扣片44、实现对所述扣片44的固定。

如图21所示,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径向上向外伸出有三个阻挡部52,三个所述阻挡部52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牵引杆本体45的同侧;所述阻挡部52朝向远离所述电机43的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电机43的安装位置能够朝向所述牵引杆本体45移动,使所述电机43在所述断路器基座1的安装更加紧凑,降低了断路器的整体尺寸,能够满足更多应用场所。所述阻挡部52一体成型于所述牵引杆本体45上,所述阻挡部52的靠近所述牵引杆本体45处的厚度朝向所述驱动件28方向逐渐增厚,在保证阻挡部52适于与驱动件28接触驱动的前提下,增强了阻挡部52与牵引杆本体45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包括: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所述断路器基座1、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所述互感器座12、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所述压板29、实施例四中提供所述压板29以及实施例五中提供的所述牵引杆41中的一项或者几项。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