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连接器、公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车载设备、线缆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6035发布日期:2022-10-04 21:5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母连接器、公连接器、连接器组件、车载设备、线缆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母连接器、公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车载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辆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车辆上设置的电子设备更加丰富,且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布线需求也越来越高,以提升车内通信的质量,并满足车辆的设计要求。例如,车辆上可以安装多种传感器,以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利用车载处理设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例如障碍物感知、目标识别、车辆定位、路径规划等功能,从而提升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等。车载传感器例如可以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中的至少一种,车载传感器将感测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载处理设备,由于智能化需求的增加,感测信息量日益增加,因此在车载传感器和车载处理设备之间具有高速的传输需求,此外,车载处理设备和传感器之间还具有控制信息等较少数据量的低速传输需求,因此传统的布线和连接会导致更多布线空间的需求,为车辆布线设计带来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母连接器、公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车载设备,以减少连接器的空间成本,且提升安装效率。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母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第一保护壳、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绝缘主体设置在第一保护壳的内部,第一绝缘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暴露在第一保护壳的开口侧,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母连接器,可以将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插孔和用来传输低速can信号和电源的第二插孔集成在第一保护壳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并减少插拔次数。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主体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插孔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第二插孔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容置腔,第一支撑件安装在容置腔内,且第一支撑件和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7.通过设置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实现将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集成在第一保护壳内的同时,既可以隔开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防止两者在传输信号时产生干扰,又有利于两者各自的组装。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母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罩设在第一支撑件外,且第一插孔暴露在第一屏蔽壳的开口侧,第一屏蔽壳设置在容置腔内,且第一屏蔽壳的外壁和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9.将第一屏蔽壳罩设在第一插孔的周围,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并
且,第一屏蔽壳可以提高第一插孔、第一支撑件整体的结构强度。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屏蔽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簧片。
11.簧片一方面可以起到卡接作用,使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屏蔽壳可以通过簧片卡接在公连接器上对应插接在第一屏蔽壳和容置腔内壁之间的结构上,以保证插接关系更稳固可靠;另一方面,簧片可以用来填充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后产生的中间间距,起到屏蔽效果。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屏蔽壳的开口设置为矩形,第一屏蔽壳上对应矩形四边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簧片。
13.相比于圆形开口的屏蔽壳来说,在相同屏蔽表面积下,设置矩形开口的屏蔽壳,可以布置更多数量的簧片,布置更多数量的簧片来填充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后产生的中间间距,尽可能使间距小于四分之一的电磁波波长,以此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壳内设置有第一限位腔,第一限位腔和容置腔相对设置,第一屏蔽壳安装在第一限位腔内。
15.第一限位腔可以防止第一屏蔽壳在受到插针插入第一插孔的作用力后向内移动。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卡槽,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面向第一限位腔的一侧,且位于容置腔的周侧,第一限位凸台卡设在第一限位卡槽内。
17.第一限位凸台卡接在第一限位卡槽内,可以防止第二支撑件受力后向内移动,并限制第一屏蔽壳的位置,防止第一插孔上下移动导致电接触不良。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孔内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用于和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二插孔内设置有第二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用于和第二连接线连接。
19.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可以为金属簧片等类型的导电结构,以在实现电连接的基础上,保证插针插入插孔内后电接触良好。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壳内设置有第二限位腔,第二导电端子安装在第二限位腔内,第二支撑件罩设在第二限位腔外。
21.第二限位腔可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在受到插针插入第二插孔的作用力后向内移动。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腔包括第二限位卡槽,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面向第二限位腔的一侧,第二限位凸台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内。
23.第二限位凸台可以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内,以防止第二支撑件受力后向内移动,并限制第二导电端子的位置,防止第二导电端子上下移动导致电接触不良。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起,第二限位腔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着第二导电端子的延伸方向排列,且第一凹槽位于靠近第二插孔的一侧,凸起用于卡设在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内。
25.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以方便第二支撑件和第一保护壳的组装,可以降低组装成本。
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端子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限位腔包括多个子
腔体,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子腔体一一对应设置。
27.这样设置可以使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的限位可靠,并且,多个子腔体可以将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分隔开,可以避免接触短路。
2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主体的外侧壁面上设置有拆卸槽。
29.设置拆卸槽,相比于在第二支撑件上设置凸起或者把手等用来拆卸的结构来说,可以使得公连接器无需设置对应的避让处理,因此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壳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自第一保护壳的开口侧向内延伸。
31.导向槽用来和公连接器上的导向凸筋等结构配合,起到导向作用,方便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的插接。
32.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公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主体、第二保护壳、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二绝缘主体上凸出设置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二保护壳和第二绝缘主体连接,第二保护壳围设在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的周围,且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暴露在第二保护壳的开口侧,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连接器,通过将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集成在第二保护壳内,相比于将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各自设置在一个保护壳内,可以减小公连接器的体积。
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屏蔽壳,第二屏蔽壳围设在第一插针的周围,且第一插针暴露在第二屏蔽壳的开口侧。
35.将第二屏蔽壳罩设在第一插针的周围,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第二绝缘主体的背离第二保护壳的一侧,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穿设在第二绝缘主体上的通孔内并固定在电路板上。
37.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可以穿透第二绝缘主体,并焊接在电路板上,以在可靠固定的同时,实现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屏蔽壳穿设在第二绝缘主体上的通孔内并固定在电路板上。
39.此时,第二屏蔽壳可以将第一插针的全部长度罩设在内,因而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主体设置有三个定位销,三个定位销呈三角形排布,电路板上设置有三个定位孔,定位销穿设在定位孔内。
41.在将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焊接在电路板上时,借助定位销和定位孔的配合可以实现电路板的预定位,从而防止焊接过程中电路板移动造成引脚损坏或者焊接失效。
4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护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凸筋,导向凸筋自第二保护壳的开口侧向着接近第二绝缘主体的方向延伸,导向凸筋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插针、第二插针的延伸方向一致。
43.导向凸筋用于卡设在导向槽内并在导向槽内移动,从而使母连接器插入公连接器时可以沿着固定位置移动,同时,导向作用有利于插针和插孔的顺利插接配合。
4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公连接器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连接在第二绝缘主体
的四周,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将公连接器固定在待安装设备上。
45.通过设置安装孔和安装板,可以将公连接器与待安装设备更好地固定在一起,不会发生松动。
46.本技术实施例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母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第一保护壳、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绝缘主体设置在第一保护壳的内部,第一绝缘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暴露在第一保护壳的开口侧,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47.公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主体、第二保护壳、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二绝缘主体上凸出设置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第二保护壳和第二绝缘主体连接,第二保护壳围设在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的周围,且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暴露在第二保护壳的开口侧,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48.第二保护壳用于插设在第一保护壳和第一绝缘主体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第一插针用于插设在第一插孔内,第二插针用于插设在第二插孔内。
4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可以将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的高速连接器和用来传输低速can信号和电源的低速连接器合二为一,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不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尺寸,而且只需接线一次即可以同时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和低速信号传输,减少连接器插拔次数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并且,将两种连接器合二为一可以极大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5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主体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插孔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第二插孔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容置腔,第一支撑件安装在容置腔内,且第一支撑件和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51.公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屏蔽壳,第二屏蔽壳围设在第一插针的周围,且第一插针暴露在第二屏蔽壳的开口侧,第二屏蔽壳用于插设在第一支撑件和容置腔之间。
52.通过将第二屏蔽壳插设在第一支撑件和容置腔之间,可以使第二屏蔽壳起到对第一插针和第一插孔产生的电磁信号的屏蔽作用。
5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母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罩设在第一支撑件外,且第一插孔暴露在第一屏蔽壳的开口侧,第一屏蔽壳设置在容置腔内,且第一屏蔽壳的外壁和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第二屏蔽壳用于插设在第一屏蔽壳和容置腔之间。
54.设置第一屏蔽壳可以进一步提高屏蔽效果。
5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屏蔽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簧片,簧片卡接在第二屏蔽壳的内壁上。
56.设置簧片除了可以提高屏蔽效果,还可以起到卡接第二屏蔽壳的作用,从而使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的连接更加可靠。
5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壳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自第一保护壳的开口侧向内延伸;
58.第二保护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凸筋,导向凸筋自第二保护壳的开口侧向着接
近第二绝缘主体的方向延伸,导向凸筋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插针、第二插针的延伸方向一致,导向凸筋用于卡设在导向槽内并在导向槽内移动。
59.导向凸筋和导向槽的配合,使母连接器插入公连接器时可以沿着固定位置移动,同时,导向作用有利于插针和插孔的顺利插接配合。
60.本技术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设备,包括上述母连接器或者上述公连接器或者或者上述连接器组件。
6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车载设备包括车载激光雷达或者车载处理设备。
62.本技术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线缆,包括上述母连接器或者上述公连接器。
63.本技术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上述母连接器或者上述公连接器。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将高速连接器和低速连接器合二为一的连接器应用在终端中时,可以减少插拔次数,并有利于终端的小型化设计。
6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母连接器、公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车载设备,可以将高速连接器和低速连接器集成在一个连接器内,不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尺寸,有利于车载设备整体的小型化,而且只需接线一次即可以同时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和低速信号传输,减少连接器插拔次数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并且,将两种连接器合二为一可以极大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6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间的连接场景示意图;
6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6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6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7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绝缘主体的爆炸示意图;
7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
7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壳和第二支撑件的配合示意图;
73.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74.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75.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保护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76.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主视图;
77.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78.图13为图11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79.图14为图11中c-c处的剖面示意图;
80.图15为图14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81.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82.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83.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84.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85.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正视图;
86.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的配合示意图;
87.图22a、图22b、图22c、图22d、图22e、图22f分别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88.图23a、图23b、图23c、图23d、图23e、图23f分别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89.附图标记说明:
90.100-母连接器;11-第一绝缘主体;111-第一支撑件;112-第二支撑件;1121-第一限位凸台;1122-第二限位凸台;1123-凸起;113-容置腔;114-拆卸槽;12-第一保护壳;121
‑ꢀ
第一限位腔;122-第一限位卡槽;123-第二限位腔;1231-子腔体;124-第二限位卡槽;125
‑ꢀ
第一凹槽;126-第二凹槽;127-导向槽;13-第一插孔;132-第一连接线;14-第二插孔;140
‑ꢀ
开孔;141-第二导电端子;142-第二连接线;15-第一屏蔽壳;151-簧片;152-止挡凸起;
91.200-公连接器;21-第二绝缘主体;22-第二保护壳;221-导向凸筋;23-第一插针;24
‑ꢀ
第二插针;25-第二屏蔽壳;26-电路板;261-定位孔;27-定位销;28-安装板;281-安装孔;
92.400-线缆;500-车载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93.随着车辆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辆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车辆上设置的电子设备更加丰富,且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布线需求也越来越高,以提升车内通信的质量,并满足车辆的设计要求。例如,车辆上可以安装多种传感器,以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利用车载处理设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例如障碍物感知、目标识别、车辆定位、路径规划等功能,从而提升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等。车载传感器例如可以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中的至少一种,车载传感器将感测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载处理设备,由于智能化需求的增加,感测信息量日益增加,因此在车载传感器和车载处理设备之间具有高速的传输需求,此外,车载处理设备和传感器之间还具有控制信息等较少数据量的低速传输需求,因此传统的布线和连接会导致更多布线空间的需求,为车辆布线设计带来极大的挑战。
94.本技术实施例考虑到此问题,设计一种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用于有高速和低速传输需求的设备之间的连接,连接器(母连接器或公连接器)在设备上占用的空间较少,且降低设备之间通信布线的需求,此外,有利于该连接器所应用设备(例如,车载设备)的小型化设计,此外,可以一次性完成接线,降低操作成本,提升安装效率。
95.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
9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间的连接场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以上设备可以设置于车辆上,作为车载设备,进而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车载设备500,两个车载设备500之间可以通过线缆400连接,车载设备500和线缆400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连接器组件来实现。线缆 400连接的车载设备可以为相同的设备,也可以为不同的设备。
97.车载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毫米波雷达、传像雷达、网关、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 telematics box)、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vi(in-vehicleinfotainment,车载中央处理器)。在一种实现中,其中一个车载设备为激光雷达,
另一个车载设备为车载处理设备,例如域控制器或者ivi。
98.以车载激光雷达和域控制器之间的连接为例,车载激光雷达和域控制器可以通过连接器组件配合连接,以实现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低速(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network)can信号等传输,此外还可以实现驱动电信号(例如,电源信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号传输。
99.其中,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 200插接配合可以实现电连接和数据传输。应理解,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设置在车载设备500的设备主体上,另一个设置在线缆400上。本技术以下实施例中,以公连接器200设置在设备主体上,母连接器100连接在线缆400的端部为例,对公连接器200和母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做说明。
10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结构上的插接配合,以及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可以通过插针插接在插孔内实现,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 上分别可以设置插针和插孔,或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上分别可以设置插孔和插针。
101.以下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母连接器100上设置插孔,公连接器200上设置插针的结构作为示例。
102.以下,参考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结构做详细描述。
10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母连接器100,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主体11、第一保护壳12、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第一绝缘主体11可以设置在第一保护壳12的内部,第一绝缘主体11上设置有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暴露在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侧,第一插孔13 和第二插孔14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104.其中,第一插孔13可以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第二插孔14可以用来传输低速can 信号和/或电源信号,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之间具有间隔,可以降低信号之间的互相影响,其中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之间具有间隔是指距离最近的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之间具有间隔,本技术实施例对间隔距离不做限制,该间隔可以用于方便设计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之间的干扰隔离结构,以提升信号传输质量,这将在以下实施例中进行描述。通过将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集成在第一保护壳12内,相比于将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各自设置在一个保护壳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且方便连接,提升安装效率。
105.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的数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第一插孔13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两个及以上,第二插孔14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两个及以上。示例性地,第一插孔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二插孔14的数量可以为六个,此时,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可以如图3中所示左右排布,两个第一插孔13可以上下排成一列,六个第二插孔14可以布局为上下两排共三列。
10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绝缘主体11和第一保护壳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形状可以设置为矩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其它形状,第一绝缘主体11暴露在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侧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与第一保护壳12相似的形状。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形状可以为圆角矩形,该形状仅为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而不对第一保护壳12的结构做出限制。
107.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第一绝缘主体 1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111和第二支撑件112,第一插孔13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1上,第二插孔14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上,第二支撑件112上可以开设容置腔113,第一支撑件111可以安装在容置腔113内,且第一支撑件111和容置腔11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108.将第一插孔13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1上,将第二插孔14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上,并将第一支撑件111安装在第二支撑件112上的容置腔113,从而,在实现将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集成在第一保护壳12内的同时,既可以隔开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防止两者在传输信号时产生干扰,又有利于两者各自的组装。
10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绝缘主体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指的是用来和插针插接配合并实现电连接的结构。其中,第一插孔13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1上的开孔和设置在第二支撑件 112内部的第一导电端子(图中未示出),第一导电端子用于和第一连接线132连接。第二插孔14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上的开孔140和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内的第二导电端子141,第二导电端子141用于和第二连接线142连接。
110.其中,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141可以为金属簧片等类型的导电结构,以在实现电连接的基础上,保证插针插入插孔内后电接触良好。第一连接线132可以为高速信号线缆,第二连接线142可以为低速信号线缆,两者的内部导电结构和外部保护层结构均存在区别。
111.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之间的电磁干扰,本技术实施例中,母连接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屏蔽壳15,第一屏蔽壳15可以罩设在第一支撑件111外,且第一插孔 13暴露在第一屏蔽壳15的开口侧,第一屏蔽壳15可以设置在容置腔113内,且第一屏蔽壳 15的外壁和容置腔11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112.第一屏蔽壳15可以为金属件,例如可以为铝合金,将第一屏蔽壳15罩设在第一插孔13 的周围,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并且,第一屏蔽壳15可以提高第一插孔13、第一支撑件111整体的结构强度。
113.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第一屏蔽壳15 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簧片151。簧片151一方面可以起到卡接作用,使公连接器200与母连接器100对接后,第一屏蔽壳15可以通过簧片151卡接在公连接器200上对应插接在第一屏蔽壳15和容置腔113内壁之间的结构上,以保证插接关系更稳固可靠。另一方面,簧片151可以用来填充公连接器200与母连接器100对接后产生的中间间距,起到屏蔽效果。
114.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中,簧片15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一屏蔽壳15的开口设置为矩形,第一屏蔽壳15上对应矩形四边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簧片151。示例性地,矩形开口的第一屏蔽壳15,在矩形一长边对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簧片151,在矩形一短边对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簧片151。
115.相比于圆形开口的屏蔽壳来说,在相同屏蔽表面积下,设置矩形开口的屏蔽壳,可以布置更多数量的簧片151,布置更多数量的簧片151来填充公连接器200与母连接器100 对接后产生的中间间距,尽可能使间距小于四分之一的电磁波波长,以此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116.应理解,第一屏蔽壳15的开口设置为矩形,该矩形并非严格限定于四角均为直角
的四边形,而可以为四角具有倒角的倒角矩形或者四角具有圆角的圆角矩形,在矩形的四角设置圆角和倒角,对整体的矩形形貌影响可忽略,同时有利于工艺加工,并可以防止应力集中。第一屏蔽壳15的开口还可以设置为六边形或者其它多边形,相比来说,设置为矩形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
117.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壳和第二支撑件的配合示意图。参考图6和图 7所示,第一屏蔽壳15的外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止挡凸起152,止挡凸起152可以设置在第一屏蔽壳15的远离第一插孔13的一侧,第一屏蔽壳15安装在第二支撑件112上的容置腔113内时,止挡凸起152位于容置腔113外,止挡凸起152可以用来防止第一屏蔽壳15 及第一支撑件111从容置腔113处向外脱出。
11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屏蔽壳15可以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接近第一保护壳12 的开口侧,第一段的横截面长宽尺寸小于第二段的横截面长宽尺寸,簧片151设置在第一段上,止挡凸起152设置在第二段上。不难理解,第一屏蔽壳15装配在容置腔113内时,第一段的外壁与容置腔113的内壁具有间隔,而第二端的外壁与容置腔113的内壁可以为过盈配合。
119.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保护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12可以安装在第一保护壳12内,且第一保护壳12和第二支撑件112可以通过抵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以共同用来对第一屏蔽壳115以及第二导电端子141进行限位。
120.其中,第一保护壳12内可以设置第一限位腔121,第一限位腔121可以和容置腔113相对设置,第一屏蔽壳15可以安装在第一限位腔121内。第一限位腔121同样可以设置矩形开口的腔体,第一屏蔽壳15可以和第一限位腔121的内侧壁过盈配合,第一限位腔121可以防止第一屏蔽壳15在受到插针插入第一插孔13的作用力后向内移动。
121.第一保护壳12内还可以设置第二限位腔123,第二导电端子141可以安装在第二限位腔 123内。第二支撑件112安装在第一保护壳12内后,第二支撑件112罩设在第二限位腔123外,第二导电端子141卡接在第二限位腔123内,同时位于第二支撑件112内。第二限位腔123可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141在受到插针插入第二插孔14的作用力后向内移动。
122.第二限位腔123可以包括多个子腔体1231,多个子腔体1231和多个开孔140相对设置,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1可以和多个子腔体123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1的限位可靠,并且,多个子腔体1231可以将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1分隔开,可以避免接触短路。
123.此外,第一限位腔121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第一限位卡槽122,第二支撑件112上可以设置第一限位凸台1121,第一限位凸台1121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的面向第一限位腔121的一侧,且位于容置腔113的周侧,第一限位凸台1121可以卡设在第一限位卡槽122内。
124.示例性地,第一限位卡槽1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三个,分别位于第一限位腔121的三个内侧壁上,应理解,剩余的一个侧壁为了避让上述止挡凸起152,而未设置第一限位卡槽 122。第一限位凸台112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与第一限位卡槽1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限位凸台1121卡接在第一限位卡槽122内,可以防止第二支撑件112受力后向内移动,并限制第一屏蔽壳15的位置,防止第一插孔13上下移动导致电接触不良。
125.卡扣和第一限位腔121的内侧壁可以形成第一限位卡槽122,该卡扣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形量,同时可以起到卡接第一屏蔽壳115的作用。
126.第二限位腔123可以包括第二限位卡槽124,第二支撑件112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 1122,第二限位凸台112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的面向第二限位腔123的一侧,第二限位凸台1122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124内。
127.继续参考图8所示,第二支撑件112上除了容置腔113外,还可以设置另一个用来容纳第二限位腔123的腔体,该腔体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二限位凸台1122设置在这上下两部分腔体之间。第二限位卡槽124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子腔体1231之间,第二限位凸台 1122可以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124内,以防止第二支撑件112受力后向内移动,并限制第二导电端子141的位置,防止第二导电端子141上下移动导致电接触不良。
128.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图12中省略了第一插孔13、第一支撑件111、第一屏蔽壳15的结构。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一保护壳12装配后,第一限位凸台1121 卡设在第一限位卡槽122内。
129.图13为图11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图13中省略了第二导电端子141的结构。参考图11和图13所示,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一保护壳12装配后,第二支撑件112罩设在第二限位腔123外,第二限位凸台1122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124内。
130.图14为图11中c-c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参考图11
‑ꢀ
图15所示,第二支撑件112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凸起1123,第二限位腔12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5和第二凹槽126,第一凹槽125和第二凹槽126沿着第二导电端子的延伸方向排列,且第一凹槽125位于靠近第二插孔14的一侧,凸起1123用于卡设在第一凹槽125或第二凹槽126内。
131.凸起11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以增加卡接的可靠性。第一凹槽125的数量可以与凸起1123的数量对应,为两个或者多个,两个或者多个第一凹槽125可以排成一排,第二凹槽126的数量可以与凸起1123的数量对应,为两个或者多个,两个或者多个第二凹槽 126可以排成一排。
132.需要说明的是,母连接器100的装配过程可以为,首先将第一屏蔽壳15和第二导电端子141安装在第一保护壳12中,然后将第二支撑件112自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处向第一保护壳12内推入,此时,第二支撑件112上的凸起1123可以卡设在第一凹槽125内,相当于进行了预装配,可以保证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一保护壳12的装配前预定位准确,然后,继续对第二支撑件112施加向内的力,第二支撑件112向内移动至凸起1123卡设在第二凹槽126内,使第二支撑件112装配到位。第二凹槽126和凸起1123卡接后,可以实现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一保护壳12的可靠固定;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5和第二凹槽 126,可以方便第二支撑件112和第一保护壳12的组装,可以降低组装成本。
133.继续参考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主体11上还可以设置拆卸槽114,拆卸槽114设置在第一绝缘主体11的外侧壁面上,该外侧壁面与暴露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的壁面相邻。拆卸槽1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2相对的两个外侧壁面上。
134.当需要将第二支撑件112从第一保护壳12上拆卸时,借助拆卸工具卡在该拆卸槽
114 内,可以将第二支撑件112从第一保护壳12内取出。设置拆卸槽114,相比于在第二支撑件112上设置凸起或者把手等用来拆卸的结构来说,可以使得公连接器200无需设置对应的避让处理,因此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135.另外,第一保护壳12的内侧壁上还可以设置导向槽127,导向槽127自第一保护壳12的开口侧向内延伸。导向槽12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导向槽127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护壳12 的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导向槽127用来和公连接器200上的导向凸筋等结构配合,起到导向作用,方便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的插接。
136.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可以将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插孔和用来传输低速can信号和/或电源信号的第二插孔集成在第一保护壳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并减少插拔次数。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屏蔽壳,可以降低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相互间的电磁干扰。以及,通过第一支撑主体和第一保护壳上相互配合的凸台、卡槽等结构的设计,可以起到对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的限位作用,以防止发生位移导致电接触不良。
137.以下,参考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结构做详细描述。
138.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连接器200,可以包括:第二绝缘主体21、第二保护壳22、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可以凸出设置在第二绝缘主体21上,第二保护壳22和第二绝缘主体21连接,第二保护壳22围设在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的周围,且第一插针23 和第二插针24暴露在第二保护壳22的开口侧,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分别用于传输具有不同速率的信号。
139.其中,第一插针23可以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第二插针24可以用来传输低速can 信号和/或电源信号,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之间具有间隔,可以降低信号之间的互相影响。通过将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集成在第二保护壳22内,相比于将第一插针23 和第二插针24各自设置在一个保护壳内,可以减小公连接器200的体积,且方便连接,提升安装效率。
1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二绝缘主体12和第二保护壳2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第二保护壳22的开口形状可以设置为矩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其它形状,第二绝缘主体21暴露在第二保护壳22的开口侧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与第二保护壳22相似的形状。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壳22的开口形状可以为圆角矩形,该形状仅为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而不对第二保护壳22的结构做出限制。
141.对比参考图3,第一插针23用来插接第一插孔13内并导通电连接,以实现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第二插针24用来插接在第二插孔14内并导通电连接,以实现低速can信号和电源传输。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的数量及排布,与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14的数量和排布对应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142.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配合连接时,第二保护壳22插设在第一保护壳12和第一绝缘主体11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第二保护壳22、第一保护壳12的形状相似,可以均设置为圆角矩形。
143.第二保护壳22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导向凸筋221,导向凸筋221自第二保护壳22的开口侧向着接近第二绝缘主体21的方向延伸,导向凸筋22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插针23、第二插针24的延伸方向一致,导向凸筋221用于卡设在导向槽127内并在导向槽127内移动,从而
使母连接器100插入公连接器200时可以沿着固定位置移动,同时,导向作用有利于插针和插孔的顺利插接配合。
144.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公连接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屏蔽壳25,第二屏蔽壳25可以围设在第一插针23的周围,且第一插针23暴露在第二屏蔽壳25的开口侧,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配合连接时,第二屏蔽壳25插设在第一支撑件111和容置腔113之间。
145.第二屏蔽壳25可以为金属件,例如可以为铝合金,将第二屏蔽壳25罩设在第一插针23 的周围,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
146.另外,在母连接器100上设置有第一屏蔽壳15时,第二屏蔽壳25插设在第一屏蔽壳15 和容置腔113之间。在第一屏蔽壳1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簧片151时,簧片151卡接在第二屏蔽壳25的内壁上。
147.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7所示,公连接器200还包括安装板28,安装板28连接在第二绝缘主体21的四周,安装板28上设置有安装孔281,安装孔281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以将公连接器200固定在待安装设备上,该待安装设备例如可以为车载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车载设备。
148.安装孔281的数量例如可以为四个,设置在安装板28的四角,以使安装板28可以与待安装设备更好地固定在一起,不会发生松动。
149.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8和图1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连接器200 还可以包括电路板26,电路板26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主体21的背离第二保护壳22的一侧,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穿设在第二绝缘主体21上的通孔内并固定在电路板26上。
150.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可以穿透第二绝缘主体21,并焊接在电路板26上,以在可靠固定的同时,实现与电路板26的电连接。
151.第二屏蔽壳25可以穿设在第二绝缘主体21上的通孔内并固定在电路板26上,第二屏蔽壳25可以焊接在电路板26上或者通过折弯结构卡接固定在电路板26上,此时,第二屏蔽壳 25可以将第一插针23的全部长度罩设在内,因而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152.第二绝缘主体21上还设置三个定位销27,三个定位销27呈三角形排布,以形成稳固的三角结构,电路板26上设置有三个定位孔261,定位销27穿设在定位孔261内。在将第一插针23和第二插针24焊接在电路板26上时,借助定位销27和定位孔261的配合可以实现电路板26的预定位,从而防止焊接过程中电路板26移动造成引脚损坏或者焊接失效。不难理解,定位销27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三个,除了形成三角结构外,可以增加定位稍,以增加稳固性或替换三角形结构。
153.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可以将用来传输高速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插针以及用来传输低速can信号和/或电源信号的第二插针集成在第二保护壳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减小电路板的面积,并减少插拔次数。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屏蔽壳,可以降低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相互间的电磁干扰。
15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 100和公连接器200,对于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155.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正视图,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的配合示意图。参考图11、图20和图21所示,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
200配合插接时,第一插针23插设在第一插孔13内,第二插针24插设在第二插孔14 内,第二保护壳22插设在第一保护壳12和第一绝缘主体11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第二屏蔽壳25插设在第一屏蔽壳15和容置腔113之间,簧片151卡接在第二屏蔽壳25的内壁上,导向凸筋221卡设在导向槽127内。
156.以上高速传输线缆以传输高速以太数据为例,低速传输线缆以传输低速can信号和/ 或电源信号为例,本技术不做限制,只要是在一个设备商具有不同传输速率需求的连接需求可以采用以上结构,以降低连接端的尺寸需求,方便设备小型化,且降低了设备所应用场景(例如车辆)的布线需求。
1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可以将用来传输高速信号的高速连接器和用来传输低速信号低速连接器合二为一,可以减小连接器的体积,不仅可以减小连接器的尺寸,而且只需接线一次即可以同时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和低速信号传输,减少连接器插拔次数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并且,将两种连接器合二为一可以极大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158.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载设备,车载设备上可以设置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或者公连接器。
15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线缆,线缆上可以设置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或者公连接器。
16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车载设备500上可以设置公连接器 200,线缆400上可以设置母连接器100,公连接器200和母连接器100插接配合可以实现线缆400和车载设备500的信号传输。
161.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100,内部的插孔、导电端子以及壳体之间的配合结构相对公连接器200更为复杂,因此,设置母连接器100与线缆400连接,使母连接器 100损坏后便于拆卸维修,且严重损坏时直接替换新产品,成本也较低。而公连接器200,内部结构相对于母连接器100来说较简单且不容易发生损坏,将公连接器200安装在车载设备400上,可以降低车载设备400的损坏几率和维修成本。另外,用户在手持线缆400,将具有插孔的母连接器100插接在具有插针的公连接器200上时,不容易碰触到带电的插针,安全性高。
162.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或者公连接器,该终端例如可以为车辆、船舶、飞机或者航天器等设备,应用在这些终端中的连接器组件可以为电源连接器、高速信号连接器、航空连接器、光纤连接器等。
1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将高速连接器和低速连接器合二为一的连接器应用在终端中时,可以减少插拔次数,并有利于终端的小型化设计。
164.图22a、图22b、图22c、图22d、图22e、图22f分别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图23a、图23b、图23c、图23d、图23e、图23f分别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参考图22a-图22f及图23a-图23f,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100和公连接器200的结构。
16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