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4424发布日期:2022-06-15 00:07阅读:5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模块。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磁吸式连接器通常使用弹簧探针(pogo pin)作为电性导通结构。弹簧探针必须藉由探针的外筒体与针体进行接触而达到电性连接。然而,针体与外筒体之间的接触不稳定,容易分离而导致断电。由于接触效果不佳而常发生短路,因而增加电阻而导致高热现象,以及发生线材燃烧等问题,安全性低。因此,提供一款能够改善上述不理想之处的电连接器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模块,其具有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罩体以及多个第一导电端子。罩体具有插槽。第一导电端子贯穿罩体且局部凸伸于插槽内。第二连接器包括本体、多个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结合件。第二导电端子贯穿本体,且第二导电端子的多个接触端外露于本体。结合件活动地套设于本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适于互相插拔以对接或分离。在所述对接时,结合件的外型适配于插槽,使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相互抵接而电性导通,且罩体与结合件彼此磁吸。
5.基于上述,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外型与插槽对应的结合件插入插槽,且结合件与罩体通过两者之间的磁吸力而彼此相吸,使得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相互抵接而达到电性导通。藉由上述结构配置,能提高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效果,即能使连接器模块同时具有稳定的电性导通性以及良好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爆炸剖视图。
7.图2是图1的连接器模块于电性导通时的剖视图。
8.图3是图2的罩体与结合件相吸且弹簧变形时的剖视图。
9.图4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的剖视图。
10.其中:
11.100:连接器模块;
12.110:第一连接器;
13.112:罩体;
14.114:第一导电端子;
15.1141、1241:正极端子;
16.1142、1242:负极端子;
17.116:插槽;
18.120:第二连接器;
19.122:本体;
20.124:第二导电端子;
21.126:结合件;
22.1261:第一凹沟;
23.1262:容置孔;
24.127:固定件;
25.1271:第二凹沟;
26.128:外套筒;
27.s:弹簧;
28.t:弹力;
29.x-y-z:直角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爆炸剖视图。图2是图1的连接器模块于电性导通时的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模块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10以及第二连接器120。第一连接器110例如是配置在笔记型电脑(但不以此为限)的插座部,第二连接器120例如是插头部。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适于互相插拔以对接或分离。
31.第一连接器110包括罩体112以及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14。罩体112具有插槽116,第一导电端子114贯穿罩体112且局部凸伸于插槽116内。插槽116凹设于罩体112的一端,第一导电端子114的端部位于插槽116内。第二连接器120包括本体122、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24以及结合件126。第二导电端子124贯穿本体122,且第二导电端子124的多个接触端外露于本体122并朝向罩体112。结合件126活动地套设于本体122。
32.罩体112与结合件126的其中之一是磁性元件,罩体112与结合件126的另一是导磁元件或磁极相异以产生磁吸的另一磁性元件。在本实施例中,罩体112与结合件126分别为极性相反的磁铁,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插槽116呈凹弧面,结合件126呈凸弧面,凹弧面外型适配地磁吸于凸弧面。
33.请参考图2,当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对接时,结合件126的外型适配于插槽116并插入插槽116内,使第一导电端子114位于插槽116内的端部与第二导电端子124的接触端相互抵接而电性导通,且罩体112与结合件126彼此磁吸。
34.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接器120更包括弹簧s、固定件127以及外套筒128。弹簧s设置在结合件126与固定件127之间,固定件127套设于本体122,外套筒128套设于结合件126与固定件127。结合件126通过弹簧s可相对固定件127活动,也就是说,结合件126是以浮动的方式套设在本体122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结合件126是中空的,并具有容置孔1262,容置孔1262贯穿结合件126相对的前侧与后侧。本体122由结合件126的后侧容置于容置孔1262,第二导电端子124的接触端朝向结合件126的前侧。详细而言,本体122的前端部位于容置孔1262内,本体122的后端部位于固定件127的内部,弹簧s环绕于本体122外周。
35.在本实施例中,结合件126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凹沟1261,固定件127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凹沟1271,弹簧s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沟1261与第二凹沟12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14包括两正极端子1141及一负极端子1142,第二导电端子124包括两正极端子1241及负极端子1242,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对接时,第一导电端子114的正极端子1141与第二导电端子124的正极端子1241相互抵接,第一导电端子114的负极端子1142与第二导电端子124的负极端子1242相互抵接,以形成电性导通。
36.图3是图2的罩体与结合件相吸且弹簧变形时的剖视图。请先参考图2,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互相对接时,结合件126沿第一方向d1进入罩体112的插槽116内,使第二导电端子124与第一导电端子114互相抵接,形成电性导通。接着,参考图3,罩体112与结合件126产生三维空间磁吸力并驱动结合件126朝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变形弹簧s,此时,结合件126的凸弧面贴合罩体112的凹弧面。同时,结合件126的移动驱使弹簧s拉伸变形并相对固定件127产生弹力t。
37.如图3所示,正因彼此磁吸的对象是凸弧面与凹弧面,因此结合件126与罩体112是产生三维空间磁力,如图3所示直角坐标x-y-z,而使罩体112与结合件126能彼此无缝地适配、吸附在一起。简单来说,罩体112与结合件126彼此磁吸,两者之间存在磁吸力。由于结合件126受磁吸力影响而往罩体112移动,驱使弹簧s跟着变形并产生弹力t。此弹力t平行且相反于第一方向d1。也就是说,藉由罩体112与结合件126之间的结构配置,罩体112完整地罩附在结合件126的外周以产生三维空间磁吸力,能提供结构限位而防止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因使用者不小心拉扯而造成脱离,进而稳定第一导电端子114与第二导电端子124之间的电性导通特性。此外,弹簧s所产生的拉力t稳定,能够有效地维持结合件126与罩体112之间的连接。
38.图4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的剖视图。请参考图4,当第二连接器120前述拉扯而分离于第一连接器110时,此时结合件126扔位于罩体112的插槽116的范围内,结合件126受到与罩体112之间的磁吸力,能够使结合件126自动再被磁吸至插槽116内并贴合于插槽116。藉由上述元件之间的结构配置,可避免第一连接器110与第二连接器120之间因误插拔而造成电性中断的情况。
39.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上设置罩体以及第一导电端子,罩体具有插槽,第二连接器上设置有本体、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结合件。结合件活动地套设于本体且结合件的轮廓适配于插槽。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罩体与结合件受到磁吸力而彼此吸引,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相互抵接而电性导通。藉由罩体与结合件的结构特性,而使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确实接触,以达到稳定的电性导通特性。如此一来,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效果,进而增进使用上的安全性。
40.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