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6579发布日期:2022-07-26 21:57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2.断路器是一种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在现有的低压断路器中,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分断能力、电寿命等,而良好的引弧结构能有效的提升产品分断能力、电寿命等性能以突出产品优势,然而,目前行业内较多断路器由于产品结构的限制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引弧通道,导致分断试验时触头电弧不能及时转移、引出,进而引起触头过度烧蚀、产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引弧效果好的断路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灭弧室和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静触板,静触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沿灭弧室的一侧设置,第一板的一端与第二板的一端连接,第二板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引弧板,所述灭弧室的至少一侧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有流动空隙,第一板的两侧侧边与外壳的内侧壁抵接使第一板与外壳配合封闭流动空隙形成环绕灭弧室的引弧腔。
6.进一步,在所述灭弧室上方的外壳内部设置有分隔板,第一板沿分隔板的上侧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中部设有与灭弧室连通的通槽,所述通槽由第一板所封闭。
7.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板与通槽相对应的区域设有引弧筋,所述引弧筋伸入引弧腔内用于形成尖端放电。
8.进一步,在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与引弧板相对的引弧片,触头机构设置在引弧片与引弧板之间,引弧片的一端延伸至灭弧室内,由引弧片与引弧板共同配合形成与引弧腔连通的引弧通道。
9.进一步,所述第一板的宽度大于第二板的宽度。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直板、弯折部和第二直板,所述第一直板、弯折部、第二直板以及第二板依次连接,通过弯折部使第一直板与灭弧室上方的间距小于第二直板与灭弧室上方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一直板上凸出设有引弧筋,所述引弧筋位于与灭弧室相对的一侧并位于引弧腔内。
11.进一步,在所述静触板朝向灭弧室的一侧上凸出设有引弧筋,引弧筋沿静触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12.进一步,所述第一直板与灭弧室上方之间的间距为1.5mm-3.5mm。
13.进一步,所述静触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的中部弯折形成弯
折部,使第一板的两端分别形成位于高低不同平面的第一直板和第二直板,所述第一直板位于较低平面并在板面中部冲压有条形的引弧筋,第二直板位于较高平面并在第二直板的端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板的一端与第二直板的一端对接后向一侧弯折,第二板的另一端回折形成与弯折部相对的引弧板,在第二板的中部背对第一板的一侧设有静触点。
14.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上盖、底座以及一对隔板,所述上盖与底座相互盖合,一对隔板设置在上盖与底座之间并分别对应于外壳的两端。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由静触板与外壳配合形成环绕灭弧室的引弧腔,提高了断路器的引弧效果,利于优化产品熄弧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16.此外,在分隔板上设置通槽,由第一板将通槽所封闭,防止电弧和气流向短路保护机构的方向流动,特别是在第一板对应通槽的区域设置形成尖端放电效应的引弧筋,进一步优化断路器的引弧效果。
17.此外,由引弧板与引弧片配合形成延伸至灭弧室内的引弧通道,通过引弧通道与引弧腔相互配合,可显著提升引弧效果,更有效的将电弧引入灭弧室进行冷却、熄灭。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含电弧流动示意);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静触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静触板的结构示意图(含引弧筋);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静触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1至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24.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灭弧室3和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静触板21,静触板21包括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2,所述第一板211沿灭弧室3的上方一侧平行设置,第一板211的一端与第二板212的一端连接,第二板212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引弧板2121,所述灭弧室3的至少一侧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有流动空隙,第一板211的两侧侧边与外壳的内侧壁抵接使第一板211与外壳配合封闭流动空隙形成环绕灭弧室3的引弧腔。
2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由静触板21与外壳配合形成环绕灭弧室3的引弧腔,提高了断路器的引弧效果,利于优化产品熄弧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26.结合图1-5提供一种详细的实施例,所述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的两端装配有一对接线端子,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手柄5、操作机构、触头机构、灭弧系统以及保护机构,其中手柄5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并装配于外壳的上部,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22和静触头,动触头22转动连接在操作机构上,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3和引弧片4,静触头与灭弧室3共同装配在外壳的中部,静触头位于灭弧室3与动触头22相对的一侧,引弧片4与静触头相对并位于动触头22的下方;所述保护机构包括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6,所述短路保护机构设置在灭弧室3与手柄5之间,短路保护机构的一端与操作机构相对,在发生短路故障时触发操作机构脱扣,过载保护机构6设置在动触头22与一个接线端子之间,
过载保护机构6的一端与操作机构相对,在发生过载故障时触发操作机构脱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上盖11、底座12以及一对隔板13,所述上盖11与底座12相互盖合,一对隔板13分别设置在上盖11与底座12之间并对应于外壳的两端,一对接线端子分别配合装配在一对隔板13上,当产品为1p+n结构同时具备l极和n极,隔板13主要用于固定l极、n极载流回路,同时也对l极、n极起到隔绝作用。
27.如图1、2所示,所述静触头包括静触板21,在所述静触板21朝向灭弧室3的一侧上凸出设有引弧筋2114,引弧筋2114沿静触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静触板21包括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2,所述第一板211沿灭弧室3的上方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在灭弧室3上方与短路保护机构之间的外壳内侧壁凸出设有分隔板14,分隔板14可以防止电弧和气流向短路保护机构的方向流动,在分隔板14的中部设置有与灭弧室3连通的通槽,第一板211沿着分隔板14的上侧设置,也就是分隔板14沿着背对灭弧室3的一侧设置并将该通槽封闭,第一板211的一端与第二板212的一端连接,第二板212的另一端向灭弧室3方向回折形成引弧板2121,优选引弧板2121的末端延伸至引弧腔内,位于灭弧室3的进弧侧,引弧板2121与灭弧系统的引弧片4相对。所述灭弧室3的至少一侧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有流动空隙,图2中,在灭弧室3与上盖11之间留有流动空隙,第一板211的两侧侧边与外壳的内侧壁即与上盖11、底座12的内侧壁抵接使第一板211与外壳配合封闭流动空隙形成环绕灭弧室3的引弧腔,使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的电弧在引弧腔内流动,图2中以表示电弧在引弧腔内流动,优选的,在第一板211与通槽相对应的区域设有引弧筋2114,所述引弧筋2114对应伸入引弧腔内用于形成尖端放电效应,进一步优化断路器的引弧效果。当然,在外壳内不设置分隔板14,直接由第一板211与外壳配合将灭弧室3上侧的流动空隙封闭完全封闭从而形成引弧腔,这种结构同样可以防止电弧和气流向短路保护机构的方向流动,但不利于静触板21的稳定装配。
28.优选的,第一板211的宽度大于第二板212的宽度,以保证第一板211的两侧与外壳的内侧壁抵接,其中第一板211包括第一直板2111、弯折部2113和第二直板2112,所述第一直板2111、弯折部2113、第二直板2112以及第二板212依次连接,在装配静触板21之前,通过调整弯折部2113使第一直板2111与灭弧室3上方的间距小于第二直板2112与灭弧室3上方之间的间距,优选第一直板2111与灭弧室3上方之间的间距为1.5mm-3.5mm,也就是图1中a处的间距范围。
29.灭弧系统的引弧片4与引弧板2121相对设置,触头机构设置在引弧片4与引弧板2121之间,引弧片4的一端延伸至灭弧室3内,由引弧片4与引弧板2121共同配合形成延伸至灭弧室3内的引弧通道,引弧通道与引弧腔相互连通,可显著提升引弧效果,更有效的将电弧引入灭弧室3进行冷却、熄灭。
30.结合图3-5提供一种静触板21的具体结构,所述静触板2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板211和第二板212,第一板211的中部弯折形成弯折部2113,使第一板211的两端分别形成位于高低不同平面的第一直板2111和第二直板2112,其中弯折部2113与第一直板2111、第二直板2112的衔接处采用圆滑过渡并且在装配静触板21之前,通过弯折部2113可以调整第一直板2111与第二直板2112之间的高度差,即图5中标注b表示第一直板2111与第二直板2112之间的高度差,所述第一直板2111位于较低平面并在板面中部冲压有条形的引弧筋2114,引弧筋2114沿第一直板2111的中心轴线设置并对应于分隔板14上的通槽区域,引弧筋2114
的长度优选小于通槽的长度,第二直板2112位于较高平面并在第二直板2112的端部设有通孔2115,通孔2115为线圈点焊工艺孔,在短路保护机构与静触板进行点焊时,短路保护机构的导线压扁导致会导致短路保护机构的线圈整体下沉,导线下沉后边缘低于静触头面,若没有在第二直板2112的端部部设置通孔2115,导线会被顶起,导致焊接好的组件变形,使线圈曲翘,所述第二板212的一端与第二直板2112的一端对接后向一侧弯折,也就是第二板212向图中5中的下方弯折,使第二板212的中部背对第一板211的一侧与断路器的动触头22相对,并设有与动触头22配合的静触点2122,第二板212的另一端回折形成与弯折部2113相对的引弧板2121。
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