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08183发布日期:2022-10-01 12:57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但是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包括感光结构的显示面板中,为了保证感光结构正常接收光信号,通常会产生一系列显示缺陷,影响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遮光层设置的多个第一遮光开口用于保证光线采集的同时,遮光层还设置多个第二遮光开口,用于打破遮光层开口设置的规律性,保证避免显示模组中出现周期性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4.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感光区以及至少位于所述感光区一侧的非感光区;
5.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6.发光元件,位于所述感光区和所述非感光区;
7.遮光层,位于所述感光区和所述非感光区且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侧;
8.光线引导层,至少位于所述感光区且位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遮光层的一侧;
9.所述光线引导层包括多个光线引导开口,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开口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所述第一遮光开口位于所述感光区,所述第二遮光开口位于所述非感光区,且沿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遮光开口与所述光线引导开口至少部分交叠。
10.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同时显示模组还包括发光元件、遮光层和光线引导层。其中,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开口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光线引导层包括多个光线引导开口,多个第一遮光开口与光线引导开口至少部分交叠,保证显示模组对光线的采集,同时遮光层增设多个第二遮光开口,多个第一遮光开口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的设置打破了遮光层中第一遮光开口的规律性设置,可以避免显示模组中出现周期性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沿剖线aa’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图1中b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18.图7为图1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19.图8为图1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20.图9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10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11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12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13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5.图14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15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16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0.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3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剖线aa’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包括感光区100以及至少位于感光区100一侧的非感光区200;显示模组10还包括:发光元件300,位于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遮光层400,位于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且位于发光元件300的出光侧;光线引导层500,至少位于感光区100且位于发光元件300远离遮光层400的一侧;光线引导层500包括多个光线引导开口510,遮光层400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开口410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420,第一遮光开口410位于感光区100,第二遮光开口420位于非感光区200,且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一遮光开口410与光线引导开口510至少部分交叠。
32.其中,显示模组10包括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感光区100可以获取外界的光线并基于获取的光线进行光学识别,例如指纹识别或者光学成像,保证显示模组具备光学识别功能。非感光区200区别于感光区,可以为不需要获取外界光线的正常显示区。
33.具体的,显示模组10还包括发光元件300、遮光层400和光线引导层500,遮光层400位于发光元件300的出光侧,光线引导层500位于发光元件300远离遮光层400的一侧,即遮光层400和光线引导层500分居发光元件300的两侧。进一步的,遮光层400包括放置在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中不同发光元件300之间的遮光分布,遮光层400的设置可以避免不同发光元件300发出的光线彼此之间串扰,保证显示模组10在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的显示效果。光线引导层500中包括多个光线引导开口510,光线引导开口510至少设置在感光区
100,光线引导开口510用于引导光线入射至感光结构中,保证感光结构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光线实现光学识别。举例来说,当感光结构为指纹识别结构时,光学引导开口510可以理解为“成像小孔”,指纹识别结构基于小孔成像的原理实现指纹识别。对应于光线引导层500中设置的线引导开口510,遮光层400中设置有第一遮光开口410,第一遮光开口410位于感光区100,并且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如图中所示的h方向),第一遮光开口410与光线引导开口510至少部分交叠,即能保证经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光线可以再次经光线引导开口510入射至感光结构,保证感光结构可以正常进行光学识别。
34.在此基础上,遮光层400还包括第二遮光开口420,第二遮光开口420区别于第一遮光开口410,第二遮光开口420设置于非感光区420且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未与光线引导层500中的光线引导开口510存在交叠,即第二遮光开口420的设置并非用于获取外界光线。由于显示模组10中设置有遮光层400的区域会遮挡发光元件300发出的光线,因而整体显示较暗;第一遮光开口410处光线较亮,基于现有技术中第一遮光开口410为规律性设置,显示模组10会出现固定周期性的暗亮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遮光开口420,第二遮光开口420的设置意在打破第一遮光开口410的规律性排布,避免出现固定周期性的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35.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向中,遮光层400中还设置有第三遮光开口430,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三遮光开口430与发光元件300至少部分交叠,第三遮光开口430的设置用于保证显示模组10中的显示光线正常出射,保证显示模组10正常发光显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遮光层400中的第二遮光开口420为区别于第一遮光开口410以及第三遮光开口430的遮光开口,即第二遮光开口420的设置并非用于透过光学识别的光线以及显示模组的显示光线,第二遮光开口420的设置意在打破第一遮光开口410的规律性排布,避免出现固定周期性的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36.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设置于第三遮光开口430中的滤色层610,滤色层610用于对发光元件300发光的光线进行绿色反射,实现显示模组10的彩色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通过设置在发光元件300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通过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不仅可以保证显示模组10的彩色显示以及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00之间的出光串扰,还可以通过设置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还可以替换显示模组10的偏光片,如此一方面可以通过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可以减小外界环境光的反射,降低外界环境光对显示模组10出光的影响,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替换偏光片还可以提升显示模组10的出光效率,再一方面通过设置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替换偏光片还可以实现显示模组10的可弯折设置,有利于实现可弯折显示模组10。
37.示例性的,参考图2所示,遮光层400与发光元件300之间还包括薄膜封装层,用于提高显示模组10的封装效果。具体的薄膜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3613、第一有机封装层3614和第二无机封装层3615,本发明实施例对薄膜封装层包括的具体膜层数量不进行具体的限定。遮光层400和滤色层610可以设置于薄膜封装层远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实现“cfot”结构的显示模组。
38.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还包括衬底360,在衬底360上方的膜层中还包括像素驱动电路350,像素驱动电路350与发光元件300电连接,用
于驱动发光元件300发光,实现显示模组10的正常显示。具体的,像素驱动电路350中包括交替设置绝缘层和金属层,例如第一金属层361、缓冲层362、栅极绝缘层336、有源层364、金属间绝缘层365、第二金属层366、层间绝缘层367、电容极板层368、第三金属层369、第一绝缘层3610、第一平坦层3611和像素定义层3612。进一步的,在像素驱动电路350中包括薄膜晶体管和电容,显示模组10中可以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350,具体的,像素驱动电路35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7t1c”、“2t1c”等,其中,“t”表示薄膜晶体管,“c”表示电容。继续参考图2所示,发光元件300中包括阳极层310、发光层320和阴极层330,通过第四金属层340实现像素驱动电路350和发光元件300电连接,即通过像素驱动电路350驱动发光元件300的显示发光,保证感光区100和非感光区200的显示效果。
39.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同时显示模组还包括发光元件、遮光层和光线引导层。其中,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遮光开口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光线引导层包括多个光线引导开口,多个第一遮光开口与光线引导开口至少部分交叠,保证显示模组对光线的采集,同时遮光层增设多个第二遮光开口,多个第一遮光开口和多个第二遮光开口的设置打破了遮光层开口设置的规律性,避免出现固定周期性的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40.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一遮光开口410覆盖光线引导开口510。
41.具体的,第一遮光开口410覆盖光线引导开口510,即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尺寸大于光线引导开口510的尺寸,或者说,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开口面积大于光线引导开口510的开口面积,保证第一遮光开口410不阻挡光线引导开口510对外界光线的获取,即保证通过光线引导开口410可以正常进行光学识别。
42.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多个光线引导开口510阵列设置;多个第一遮光开口410阵列设置,多个第二遮光开口420阵列设置,且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分布密度与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相同。
43.其中,光线引导层500中的光线引导开口510均阵列设置,保证通过光线引导开口510获取的外界光线均衡,例如在指纹识别过程保证指纹采集后成像具有均一性。进一步的,通过在遮光层400设置的第二遮光开口420可以打破遮光层400中第一遮光开口410的规律性设置,避免显示模组10出现固定周期性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同时,设置于感光区100a的第一遮光开口410,结合设置于非感光区200的第二遮光开口420,即在显示模组10的出光面一侧设置整面均匀的遮光开口,如此可以弱化显示模组10中局部显示不均衡的情况,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均一性限定。
44.示例性的,若通过光线引导开口510实现指纹识别过程,将第一遮光开口410和第二遮光开口420正面均匀设置,可以弱化感光区100即指纹识别区的显示不均衡,提升显示模组10整体的显示效果。
4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至图5所示,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单位面积内,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逐渐减小。
46.具体的,如图3至图5所示,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即以感光区100为中心,指向四周非感光区200延伸的方向,单位面积内,设置于非感光区200中的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逐渐减小,即单位面积内,靠近感光区10一侧的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远离感光区10一侧的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
47.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二遮光开口420打破遮光层400中开口的规律性设置,避免显示模组10出现固定周期暗亮纹,可以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同时,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单位面积内,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逐渐减小,如此可以保证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单位面积内,遮光层400中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渐变,如此可以弱化因遮光层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避免因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突变加剧暗亮纹现象,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48.进一步的,单位面积内,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可以均小于第一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感光区100接收足够的光线,保证光学识别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非感光区200中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较小,可以减少通过第二遮光开口420进入显示模组10中的光线,进而减少经显示模组10反射后出射的光线,减少外界环境光对显示模组10正常显示出光的影响,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对比度。
49.继续参考图3和图5所示,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50.具体的,当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第一遮光开口410处的开口面积之和小于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第一遮光开口410处的开口面积之和,可以提升显示模组10整体的显示效果。其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二遮光开口420在不同位置处的分布密度进行实现。参考图3和图5所示,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感光区100处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感光区100处的分布密度。即通过调整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实现单位面积内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的调整,从而可以弱化因遮光层400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避免因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突变加剧暗亮纹现象,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51.可以理解的是,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可以设置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非感光区200包括多个子非感光区,不同子非感光区中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同一子非感光区中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相同,如图3和图5所示,如此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或者,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可以设置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非感光区200包括多个子非感光区,不同子非感光区中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同一子非感光区中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同样逐渐减小(图中未示出),如此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对如何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的技术方案不进行限定。
52.继续参考图4和图5所示,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
53.具体的,当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第一遮光开口410处的开口面积之和小于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第一遮光开口410处的开口面积之和,可以提升显示模组10整体的显示效
果。其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二遮光开口420在不同位置处的开口面积进行实现。参考图4和图5所示,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感光区100处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感光区100处的开口面积。即通过调整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实现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的调整,从而可以弱化因遮光层400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避免因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突变加剧暗亮纹现象,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54.可以理解的是,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可以设置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非感光区200包括多个子非感光区,不同子非感光区中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同一子非感光区中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相同,如图4和图5所示,如此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或者,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可以设置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非感光区200包括多个子非感光区,不同子非感光区中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同一子非感光区中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同样逐渐减小,如此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对如何实现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逐渐减小的技术方案不进行限定。
55.进一步的,参考图5所示,沿感光区100指向非感光区200的方向,单位面积内,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之和逐渐减小,还可以设置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感光区100处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感光区100处的开口面积,同时,第二遮光开口420靠近感光区100处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遮光开口420远离感光区100处的分布密度,如此通过第二遮光开口420的开口面积调节以及分布密度调节实现开口面积之和的调整,保证通过开口之和的逐渐变化弱化因遮光层400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避免因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突变加剧暗亮纹现象,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56.上述实施例以对第一遮光开口和第二遮光开口的设置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遮光开口与光线引导开口的设置方式弱化因遮光层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57.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6为图1中b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图2和图6所示,光线引导层500包括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和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包括第一开口中心510a1,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包括第二开口中心510b1;第一遮光开口410包括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和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包括第三开口中心410a1,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包括第四开口中心410b1,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与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与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具备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具备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
58.具体的,光线引导层500包括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和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第一遮光开口410包括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和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与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通过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获取外界的光线,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与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二光
线引导开口510b通过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获取外界的光线。
59.进一步的,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包括第一开口中心510a1,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包括第二开口中心510b1,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包括第三开口中心410a1,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包括第四开口中心410b1,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具备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具备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口中心510a1相对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开口中心510b1相对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设置位置不同。以图6所示为例,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错开设置且第一开口中心510a1设置于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左侧,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错开设置且第二开口中心510b1设置于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右侧。通过设置第一开口中心510a1相对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开口中心510b1相对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设置位置不同,打破感光区100中遮光层400中开口与光线引导层中开口的规律排布,更好的减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情况,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显示效果。
60.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仅以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错开设置且第一开口中心510a1设置于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左侧,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错开设置且第二开口中心510b1设置于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右侧为例进行说明而非线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相对位置关系,还存在其他的设置方式。举例来说,可以是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重合,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错开;还可以是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错开设置且第一开口中心510a1设置于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下侧,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错开设置且第二开口中心510b1设置于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上侧;还可以是第一开口中心510a1与第三开口中心410a1错开设置且第一开口中心510a1设置于第三开口中心410a1的左上侧,第二开口中心510b1与第四开口中心410b1错开设置且第二开口中心510b1设置于第四开口中心410b1的右上侧等等,这里不再一一罗列说明。
61.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线引导开口510a和第二光线引导开口510b可以为光线引导层500中的任意两个光线引导开口510,第一子遮光开口410a和第二子遮光开口410b可以为第一遮光开口410中的任意两个遮光开口,也就是说,任意两个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和与其对应的子遮光开的中心均具备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说感光区100中不存在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与子遮光开口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的情况,如此充分减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情况,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显示效果。或者,感光区100中存在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与子遮光开口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的情况,同样存在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与子遮光开口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况,如此在保证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与子遮光开口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关系要求,降低显示模组10的制备工艺难度。
62.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7为图1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1中b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光线引导层500包括第三光线引
导开口510c和第四光线引导开口510d;第一遮光开口410包括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和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沿显示模组10的厚度方向h,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与第三光线引导开口510c至少部分交叠,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与第四光线引导开口510d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与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的开口面积不同。
63.具体的,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与第三光线引导开口510c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三光线引导开口510c通过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获取外界的光线,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与第四光线引导开口510d至少部分交叠,即第四光线引导开口510d通过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获取外界的光线。
64.进一步的,参考图7所示,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与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的开口面积不同,即通过对在感光区100中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开口面积在不同位置进行不同大小的调整,可以进一步打破遮光层400开口设置的规律性,更好的减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情况,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显示效果。
65.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与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可以为第一遮光开口410中的任意两个遮光开口,也就是说,第一遮光开口410中的任意两个子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不同,如此充分减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情况,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显示效果。或者,第一遮光开口410中存在子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相同的情况,同样存在子遮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不同的情况,如此在保证弱显示模组10因遮光层400周期性开口而造成的周期性暗亮纹的基础上,可以降低第一遮光开口410中存在子遮光开口的开口大小的要求,降低显示模组10的制备工艺难度。
66.进一步的,参考图8所示,第三光线引导开口510c包括第五开口中心510c1,第四光线引导开口510d包括第六开口中心510d1,第三子遮光开口410c包括第七开口中心410c1,第四子遮光开口410d包括第八开口中心410d1,第五开口中心510c1与第七开口中心410c1具备第三相对位置关系,第六开口中心510d1与第八开口中心410d1具备第四相对位置关系,第三相对位置与第四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即在感光区100中第一遮光开口410的开口面积在不同位置进行不同大小的调整的同时,还可以在感光区100中光线引导开口的中心和第一遮光开口的中心错位设置,更进一步打破遮光层400开口设置的规律性,提升显示模组10的整体显示效果。
67.参考图1至图8所示,多个光线引导开口510阵列设置。
68.具体的,通过感光区100中的光线引导开口510阵列设置,可以保证感光区100中不同区域接收到的光线相同,保证感光区100中不同区域的光学识别效果一致,提升光学识别的均衡性。示例性的,感光区100可以为指纹识别区,通过将指纹制备区的光线引导开口510进行阵列设置,可以保证指纹识别区中的不同区域的指纹识别效果均衡,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69.上述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遮光开口与光线引导开口的设置方式可以弱化因遮光层中开口造成的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7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9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所示,显示模组10还包括反射调整单元600;反射调整单元600填充第一遮光开口410和第二遮光开口420。
71.具体的,通过在遮光层400设置第二遮光开口420,打破遮光层400中遮光开口的规
律性排布,避免显示模组10出现固定周期性暗亮纹,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效果。但由于在遮光层400中原有遮光开口的基础上,增加多个第二遮光开口420,更多的外界光线会通过遮光层400中的遮光开口入射至显示模组10内,并且外界环境光被显示模组10中的反射层(例如金属走线)反射后会影响显示模组10正常显示出光,对显示模组10正常显示造成干扰。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创造性地在遮光层400的第一遮光开口410和第二遮光开口420处填充反射调整单元600,通过反射调整单元600调节进入到显示模组10中的环境光以及被反射调整单元600反射至外界的环境光,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对显示造成的干扰,提升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
72.继续参考图9所示,显示模组10还包括位于发光元件300出光侧的滤色层610;反射调整单元600复用滤色层610。
73.具体的,显示模组10还包括滤色层610,通过滤色层610可以包括红光滤色层、绿光滤色层和蓝光滤色层,不同颜色光的滤色层610对应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300,图10中以滤色层610包括绿光滤色层610g和红光滤色层610r为例进行说明,绿光滤色层610g对应绿色发光元件300g,红光滤色层610r对应红色发光元件300r,并且与发光元件300相对应的滤色层610置于遮光层400的第三遮光开口430处。通过设置滤色层610可以提升发光元件300的出光纯度,并且还可以过滤外界光线,即减少外界环境光进入显示模组10,并进一步过滤经显示模组10发射的外界环境光,减少外界环境光的出射,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10的出光效果。
74.如上所述,由于滤色层610可以过滤外界光线,并进一步过滤经显示模组10发射的外界环境光,减少外界环境光的出射,如此滤色层610与反射调整层600具备相同的功能,因此滤色层610可以复用为反射调整单元600。即在遮光层400的第一遮光开口410和第二遮光开口420处均设置滤色层610,即能保证提升显示模组10整体的显示效果,并且还可以简化显示模组10的制备过程,提升显示模组10的制备效率。
75.进一步的,图10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所示,滤色层610包括绿光滤色层610g;绿光滤色层610g填充第一遮光开口410。
76.具体的,绿光滤色层610g填充第一遮光开口410,绿光经第一遮光开口410以及对应的光线引导开口入射至感光结构,保证感光结构可以基于获取的绿光进行光学识别。由于光学识别过程对绿光比较敏感,因此设置绿光滤色层610g填充第一遮光开口410,可以提升光学识别的灵敏性,提升光学识别精准度性。示例性的,若感光区100为指纹识别区,光线引导开口510为指纹识别的成像小孔,并且与光线引导开口510对应的指纹识别的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对绿色光线比较敏感,即在第一遮光开口410处填充绿光滤色层610g,可以提升指纹识别过程的灵敏性和精准度。
77.进一步的,图11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所示,滤色层610包括红光滤色层610r;红光滤色层610r填充第二遮光开口420。
78.具体的,相比与其他颜色的滤色层,红光滤色层610r的反射率最低,将第二遮光开口420处填充红光滤色层610r时,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红光滤色层610r处的反射率,降低外界环境光对显示模组10造成的干扰,提升显示效果。
79.进一步的,图12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所示,还可以将绿光滤色层610g填充第一遮光开口410,同时将红光滤色层610r填充第二遮光开口420,如
此可以结合绿光滤色层610g和红光滤色层610r的有点,一方面可以提升光学识别的灵敏性,提升光学识别精准度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红光滤色层610r处的反射率,降低外界环境光对显示模组10造成的干扰,提升显示效果。
8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13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3至图14所示,显示模组10还包括显示面板700和感光层800;感光层800设置于显示面板700的非出光侧,光线引导层500设置于感光层800与显示面板700之间;或者,感光层800设置于显示面板700的非出光侧,光线引导层500设置于显示面板700中;或者,感光层800和光线引导层500均设置于显示面板700中。
81.其中,显示模组10包括显示面板700和感光层800,显示面板700包括衬底360及以上的膜层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感光层800可以为获取光线的光学识别结构。示例性的,显示模组10的感光区100为指纹识别区,感光层800可以是多个指纹识别单元,用于根据光线引导开口510传输的光线进行指纹识别,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82.进一步的,感光层800和显示面板700可以包括多种设置方式,示例性的,参考图13所示,感光层800和光线引导层500均设置于显示面板700的非出光侧,即设置在显示面板700的外部,并且光线引导层500置于感光层800和显示面板700之间,如此显示面板700、光线引导层500和感光层800均独立设置,显示面板700、光线引导层500和感光层800的设置自由度高,调节方式灵活。参考图14所示,感光层800置于显示面板的外部,而光线引导层500置于显示面板700的内部,如此光线引导层500可以复用显示面板700内的某些膜层,光线引导层500的设置方式简单。并且,显示面板700和感光层800均独立设置,显示面板700和感光层800的设置自由度高,调节方式灵活。参考图15所示,感光层800和光线引导层500均置于显示面板700的内部,如此光线引导层500可以复用显示面板700内的某些膜层,光线引导层500的设置方式简单;同时显示模组10的集成度较高,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10的薄型化设计。
8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光线引导层和感光层的具体设置位置不进行具体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线引导层和感光层的设置位置,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8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16为图1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16所示,光线引导层500设置于显示面板700中;显示面板700包括衬底360以及依次位于衬底360一侧的第一金属层361、第二金属层366、电容极板层368、第三金属层369和第四金属层340;光线引导层500复用第一金属层361、第二金属层366、电容极板层368、第三金属层369或者第四金属层340。
85.具体的,光线引导层500的设置位置不固定,可以设置在不同的膜层中,例如光线引导层500复用为显示面板700中的第一金属层361、第二金属层366、电容极板层368、第三金属层369或者第四金属层340,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设置光线引导层500复用为显示面板700中的一侧金属层,光线引导层500中的光线引导开口可以在该层金属层的图案化过程中一同制备,保证光线引导层以及光学引导开口的实现方式简答,且保证显示模组10膜层结构简单,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10的薄型化设计。
86.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2所示,光线引导层500复用为显示面板700中的第一金属层
361,第一金属层361可以为显示面板中像素驱动电路350所在膜层与衬底360所在膜层之间的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可以阻挡外界环境光入射至像素驱动电路350,例如阻挡外界环境光入射至有源层364的沟道中,可以避免沟道中因光照产生光漏流,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免受干扰。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16所示,光线引导层500复用为显示面板700中的第四金属层340,第四金属层340可以为像素驱动电路350所在膜层与发光元件300所在膜层之间的金属层,第四金属层340可以作为像素驱动电路350与发光元件300之间的桥接层,如此发光元件300与像素驱动电路350电连接时可以避免深打孔工艺,保证发光元件300与像素驱动电路350的电连接工艺简单。
87.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该电子装置1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1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8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可以为图17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89.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