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4465发布日期:2023-03-15 06:04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的制作方法
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用电设备接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供电可靠性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供电可靠性及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的硬指标,需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运维人员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经常会发现设备线夹有发热的现象,发热严重后甚至会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特别是一些主线以及变电站重要开关、刀闸等设备线夹,如果严重发热,故障后将会导致较大的停电范围,降低电网供电可靠性,并造成较大的优质服务压力。
3.设备线夹用于引下线与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电气设备的出线端子连接,究其原因主要是热胀冷缩导致接触不良,促使接触电阻增大,引起线夹过度发热,甚至可能导致设备线夹连接点的熔断,引发严重故障。由此可见,在运维工作中,设备线夹发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隐患,急需发明一种连接设备用以解决设备线夹过度发热而导致故障频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该连接线夹通过在单一线夹处并设一条线夹,相当于并联电路,利用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和,其值比最小回路的电阻小,从而避免了传动单线夹过度发热而引起的故障频发问题。
5.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包括并沟线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沟线夹具有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第一导线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另一端压接在第一导线连接孔内;第二导线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另一端压接在第二导线连接孔内;其中,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用于共同并接于同一用电设备的进出线端子处。
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并沟线夹包括底座以及盖设于底座上的盖板,盖板靠近底座的表面两侧均成型有第一压槽,底座靠近盖板的表面两侧均成型有第二压槽,两个第一压槽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二压槽之间形成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第一导线连接孔与第二导线连接孔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且该椭圆的短轴方向沿底座与盖板之间的连线方向布置。
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压槽之间的盖板表面形成弧面凸台,两个第二压槽之间的底座表面形成弧面凹槽,弧面凸台与弧面凹槽相互转动配合,以使盖板能够相对于底座朝任一第一压槽的一侧转动。
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相互远离的一侧形成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槽,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的轴向一致,且开口槽沿第一导线连接孔或第二导线连接孔的轴向布置。
10.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一端设置有接线管,该接线管压接于对应的导线连接孔内;其中,接线管由至少三块管片围合而成,工作状态下,至少有一块管片位于椭圆的短轴端,并能够在盖板相对底座转动引起椭圆的短轴距离减小后,该管片受压力作用产生位移。
1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接线管由四块管片围合而成,其中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管片布置于椭圆的两短轴端,另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管片布置于椭圆的两长轴端;位于长轴端的管片外壁上开设有操作孔。
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盖板远离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限位板以及成型在限位板一侧的挂板,挂板用于与外部平台相互装配,限位板通过多个连接件与盖板相互连接,部分或全部连接件能够穿过盖板并与位于椭圆短轴端的管片相互卡接,从而限制该管片的轴向位移。
1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为弹簧;限位板包括底板体以及成型在底板体上的斜板体,底板体通过弹簧与盖板相互连接,斜板体的上沿朝远离挂板的一侧倾斜;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第一扣件用于与斜板体相互扣接,实现两者之间的锁定;第二扣件用于与斜板体相互作用,实现第一扣件与斜板体的解锁。
1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扣件和第二扣件均包括螺杆、连接柱和扣板,螺杆一端依次穿过底座和盖板并与连接柱可拆卸连接,扣板一端与连接柱固定,另一端用于与斜板体相互作用;当第一扣件的扣板朝斜板体的上沿运动时,能够通过其端部与斜板体相互作用并使得斜板体沿靠近挂板的一侧偏移,从而允许该扣板端部最终扣接于偏移恢复后斜板体的上边沿,并实现锁定;当第二扣件的扣板沿斜板体的上沿运动时,能够通过其端部与斜板体相互作用并使得斜板体沿靠近挂板的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第一扣件的扣板能够脱离斜板体上边沿,实现解锁。
1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螺杆的螺帽与底座之间抵接有反力弹簧,且螺杆穿过底座及盖板的穿孔内均设置有锥型膨胀套。
16.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通过采用并沟线夹同时实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夹持,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各自作为通路形成并联电路,利用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和,其值比最小回路的电阻小,可以极大地降低发热程度,从而避免了传统单线夹发热过度而引起设备频繁故障的问题,同时两个支路互为备用,大大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18.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结构简单合理,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如电压等级6-35kv;同时具有安装方便,可靠性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35kv开关、刀闸设备,10kv重要开关、刀闸进出线端子与导线连接。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连接线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标:1-并沟线夹;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第一接线端;5-第二接线端;6-进出线端子处;101-底座;102-盖板;103-单体板;104-安装组件;105-第二扣件;106-第一扣件;107-第二导线连接孔;108-第二接线管;109-第一接线管;1031-弧面凸台;1032-弧面凹槽;1041-挂板;1042-斜板体;1043-底板体;1044-安装孔;1045-连接件;1046-定位块;1061-螺杆;1062-连接柱;1063-扣板;1064-抵板;1065-卡口;1066-反力弹簧;1067-螺帽;1068-上穿孔;1069-下穿孔;1070-锥型膨胀套;1091-管片;1092-操作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实施例
33.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slg型设备的连接线夹包括并沟线夹1,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所述并沟线夹1主要指能够导电的金属器件,其能够对导线进行夹
持,如铜铝过渡异型并沟线夹(型号为jbtl50-240)。该并沟线夹1具有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107,该两处的导线连接孔主要用于实现导线的夹接或压接。所述第一导线2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4,另一端压接在第一导线连接孔内且;所述第二导线3一端设置有第二接线端5,另一端压接在第二导线连接孔107内。其中,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可以采用(如50-300mm2)软铜线,实现正常的导流;第一接线端4和第二接线端5可以采用铜接线鼻子(型号为dt-50)或其余金属导流连接件,并且第一接线端4与第二接线端5用于共同并接于同一用电设备的进出线端子6处,此处的并接主要指并联连接于一回路中,第一接线端4与第二接线端5可通过螺栓组件(含垫片)与进出线端子6稳定连接。
34.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电流通过连接设备(如slg型设备)的并沟线夹1,可经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进行分流后流入进出线端子6,并联电路中的每一支路均能满足正常负荷电流,从而降低了对slg型设备线夹的发热率。相较于传统的单线夹形式,利用了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和,其值比最小回路的电阻小的原理,从技术上避免了slg型设备线夹过度发热的可能,从而减小过度发热而导致的故障频发的问题。当然,利用本发明的原理,还可以通过并联多个小电阻支路实现更大程度的发热率降低的目的,但综合成本考虑,本实施以两支路并联的形式为例展开说明。
35.发明人在日常的运维作业中发现,除了传统单线夹因电阻过大而引起易过度发热的现象外,导线连接的稳定性也属于引起过度发热的因素之一,例如风吹导线,导致其与设备线夹连接处松动,或者不同金属热胀效应导致的线夹连接处松动,松动后导致接触不良而引起接触电阻增大,从而提高了发热率。考虑到以上引起过度发热的其余主要因素,本实施例中对容易松动处(主要是指并沟线夹1处)进行改良设计,请参阅图2~图4,所述并沟线夹1包括底座101以及盖设于底座101上的盖板102,此处的盖设主要指如图示方位的上下叠设,盖板102用于全部或部分覆盖在底座101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盖板102靠近底座101的表面(此处指下表面)两侧均成型有第一压槽,所述底座101靠近盖板102的表面两侧均成型有第二压槽,两个第一压槽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二压槽之间形成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107,即表示导线连接孔由两个界面为半圆或半椭圆的压槽拼接而成。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连接孔与第二导线连接孔107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且该椭圆的短轴方向沿底座101与盖板102之间的连线方向布置,即沿图示的竖直方向布置。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由于底座101与盖板102之间具有水平方向延伸的间隙,允许两者在竖直方向上具有相对运动的空间,同时将上述椭圆的短轴布置在竖直方向上,结合导线的界面一般呈圆形或大致呈圆形的特点,能够让导线连接孔的短轴侧壁先接触导线的侧壁,并且在底座101与盖板102之间的间隙越小时,越能实现更高的导线压紧程度,从而实现稳定的压接效果,保证压接处较好的连接稳定性。
37.此外,考虑到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的横截面尺寸可能不同,会存在一些区别性的选择,采用同样开口大小的第一导线连接孔与第二导线连接孔107,会导致针对上述情形时,一侧的导线被压紧,而另一侧的导线相对较松,为应对上述情况,请再次参阅图4,两个第一压槽之间的盖板102表面(下表面)形成弧面凸台1031,两个第二压槽之间的底座101表面(上表面)形成弧面凹槽1032,所述弧面凸台1031与弧面凹槽1032相互转动配合,以使盖板102能够相对于底座101朝任一第一压槽的一侧转动。即表示弧面凸台1031沿着第一压槽的槽向成型于盖板102的下表面,弧面凹槽1032沿着第一压槽的槽向成型于底座101的上表
面,两者一凸一凹配合并能形成与第一压槽的槽向相互平行的转动轴向,以该转轴轴向实现相对转动。
38.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够实现盖板102与底座101之间在一定幅度内的相对转动,可以在两侧的导线横截面尺寸不同时,尺寸较大的一侧的导线连接孔相对被撑开,尺寸较小的一侧的导线连接孔相对被压紧,实现两侧导线能够被同时压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具有尺寸上的自适应性,从而找个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实现两侧导线压紧的同时,避免出现为了实现两侧的紧压效果而某一侧过度刚性损伤的情况。当然,为了以上自适应效果的作用范围更大且更有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107相互远离的一侧形成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槽,即开口槽布置在图示的水平方向上,且分别位于两导线连接孔相背的一侧,并且第一导线连接孔和第二导线连接孔107的轴向一致,开口槽沿第一导线连接孔或第二导线连接孔107的轴向布置,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便能够比较有效地实现,弧面凸台1031朝任一侧的开口槽转动后,一者开口槽的开口尺寸变小,另一者同时缩小,并且几乎不会造成导线的方向偏移;同时开口槽的开口尺寸在一定程度上越大便越能够决定更大的自适应效果作用范围。
39.需要说明的是,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的有效长度可以参照整个盖板102或底座101的长度来设计,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压接方式选择短于盖板102或底座101的长度。例如,在采用纯导线压接,导线能够穿过整个导线连接孔,便可以将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的有效长度设计为导线连接孔的长度(也是盖板102或底座101的长度),如果采用接线管的形式进行压接来保证更高的连接稳定性,便可以将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的有效长度设计为接线管的长度,仅实现对接线管的压接即可。当然,在采用如图2或图3所示的接线管方式时,也需要考虑是否为一侧或者两侧采用接线管,既可以将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的有效长度设计为导线连接孔的长度,也可以将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的有效长度设计为接线管的长度(看是否为一侧接线管或两侧接线管)。例如,将盖板102设计为多个单板体103沿长度方向排列而成的情况,每个单板体103可以独立地与底座101连接,在具有接线管的单板体103上设计弧面凸台1031、弧面凹槽1032及开口槽即可,根据不同需求还可以采用更多的设计方式,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40.为实更好的导线压接效果,本实施例以采用接线管的方式为例展开说明,所述第一导线2与第二导线3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管109和第二接线管108,第一接线管109压接于第一导线连接孔内,第二接线管108压接于第二导线连接孔107内,由于接线管形状更规则,导线更容易变形,通过将导线与接线管固定焊接后再压紧接线管的方式,直接压紧导线的方式而言,更能保证稳定的连接效果。但在实践作用中,两侧的接线管直径尺寸(或横截面尺寸)相差过大后,两侧同时压紧效果始终不同达到更佳的状态,究其原因是接线管本身刚度较大,变形量较小,会存在一侧的接线管压紧效果弱于另一侧的接线管压紧效果。
41.为应对上述情况,以第一接线管109为例展开说明,第一接线管109由至少三块管片1091围合而成,即筒状的接线管沿其轴向分为至少三块弧形的管片1091,至少三块管片1091沿周向围合形成第一接线管109。工作状态下,至少有一块管片1091位于所述椭圆的短轴端,并能够在盖板102相对底座101转动引起该椭圆的短轴距离减小后,该管片1091受压力作用产生位移,即表示三块管片1091采用图示的方式围合形成第一接线管109,任一管片
1091能够相对其余管片1091朝中轴线方向平移靠近或平移远离,当盖板102相对底座101转动时,一侧的开口槽尺寸缩小,即代表该侧的导线连接孔尺寸缩小,首先会引起位于椭圆短轴端的管片1091受压产生位移,并朝轴线方向平移靠近。通过以上运动原理,便能够在两侧导线连接孔与各自的接线管进行自适应的压紧平衡过程中,被外力作用的管片1091能够产生一定位移(不脱离其他管片1091的范围内),实现两侧(变形后)的接线管被压紧的同时,保证两侧均具有较佳的压接效果。
42.考虑到实际作用过程中更加的顺畅性,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管109由四块管片1091围合而成,其中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管片1091布置于所述椭圆的两短轴端,另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管片1091布置于所述椭圆的两长轴端,即可以实现两端轴端的管片1091同步朝轴线方向靠近,两长轴端的管片1091同步朝轴线方向原理,运动流畅性更佳。此外,所述长轴端的管片1091外壁上开设有操作孔1092,方便插入拉杆后将长轴端的管片1091拉出,一方面便于进行卡死后的解救操作,另一方面提高整个接线管拆装的便捷性。
43.为了避免在压力过大时,引起短轴端的管片1091沿轴向脱离整个导线连接孔的情况出现,所述盖板102远离底座101的一侧(图示的上侧)设置有安装组件104,所述安装组件104包括限位板以及成型在限位板一侧的挂板1041,所述挂板1041上开设有安装孔1044,用于与外部平台相互装配,所述限位板通过多个连接件1045与盖板102相互连接,部分或全部的连接件1045能够穿过盖板102并与位于椭圆短轴端的管片1091相互卡接,从而限制该管片1091的轴向位移。即表示一方面安装组件104用于与外部平台连接,另一方面用于实现短轴端管片1091的限位,采用稳定连接的安装组件104作为基准,来实现管片1091的位移限制,能够实现较好的限位效果。
44.此外,在本连接线夹之前的实际方案中,如图1所示,盖板102与底座101之间采用多个螺栓实现连接,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螺栓虽然紧固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锈蚀现象,导致盖板102与底座101之间的拆卸工作难度增大,尤其是面临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接线管时,盖板102与底座101之间的拆卸便捷性直接影响这个拆装工作的效率。本实施例中采用扣接的方式来替代螺接方式,一方面容易实现拆装动作,另一方面不容易在频繁拆装后出现螺纹失效而引起的连接松动问题。具体地,所述限位板包括底板体1043以及成型在底板体1043上的斜板体1042,所述底板体1043通过所述连接件1045与盖板102相互连接,所述斜板体1042的上沿朝远离挂板1041的一侧倾斜,即斜板体1042的上上沿朝靠近盖板102中轴线一侧整体倾斜。所述盖板102上设置有第一扣件106和第二扣件105,第一扣件106用于与斜板体1042相互扣接,实现两者之间的锁定,第二扣件105用于与斜板体1042相互作用,实现第一扣件106与斜板体1042的解锁。
45.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替代了此前的螺栓连接的方式,采用了两组扣件实现扣接于拆卸的目的,即操作第一扣件106实现其余斜板体1042的扣接锁定,操作第二扣件105实现锁定后的解锁。当然,在其余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一个扣件实现锁定与解锁的情形,如快速扣件。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扣件的优势在于,将锁定与解锁分开操作更不容易出现机械失效现象,尤其是需要频繁拆装盖板102与底座101的情况。当第一扣件106与斜板体1042相互扣紧后,尤其是作用于斜板体1042的上沿实现的扣紧,锁定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将连接件1045选择为弹簧形式,一方面能够允许一定的容错性,另一方面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斜板体1042被扣的越紧,短轴端的管片1091被压紧的效果就越好。当然,为保证进一步
的管片1091压紧和限位效果,在弹簧与管片1091接触的端部成型有定位块1046,该管片1091的外侧壁加工有与定位块1046适配的定位槽,通过定位块1046与定位槽的配合实现更好的压紧和限位效果。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件106和第二扣件105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具体请参阅图4和图5,以第一扣件106为例展开说明,第一扣件106均包括螺杆1061、连接柱1062和扣板1063,所述螺杆1061一端依次穿过底座101和盖板102并与连接柱106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螺接、铆接、卡接、扣接或插接等。所述扣板1063一端与连接柱1062固定,另一端用于与斜板体1042相互作用。
47.锁定操作原理如下:当第一扣件106的扣板1063从下至上朝斜板体1042的上沿运动时,能够通过其端部与斜板体1042的表面相互作用并使得斜板体1042沿靠近挂板1041的一侧偏移,从而允许该扣板1063端部最终扣接于偏移恢复后斜板体1042的上边沿,并实现锁定操作;即表示由于斜板体1042倾斜设置,扣板1063的端部从下至上移动时,能够由开始接触斜板体1042的表面,到对斜板体1042逐渐施力,再到使斜板体1042发生偏移(底部的连接件1045为弹簧,允许斜板体1042发生偏移),最后到超出斜板体1042上边沿,斜板体1042在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扣板1063扣接在斜板体1042的上边沿,从而实现第一扣件106不与安装组件104脱离,达到将盖板102与底座101相互扣紧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扣紧状态下的底座101无法向下进行位移,可通过限制螺杆1061的螺帽与底座101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来实现,例如采用其他限位件或者将螺帽作为限位件。
48.解锁操作原理如下:此时第一扣件106与斜板体1042相互锁定,第二扣件105位于初始位置,当第二扣件105的扣板1063从下至上沿斜板体1042的上沿运动时,能够通过其端部与斜板体1042相互作用并使得斜板体1042沿靠近挂板1041的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第一扣件105的扣板1063能够脱离斜板体1042上边沿,实现解锁。即表示同样第二扣件105的扣板1063从下至上运动的过程,能够使斜板体1042逐渐偏移,当偏移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扣件106的扣板1063端部从水平方向上脱离斜板体1042,无法实现两者的扣接,便达到解锁状态,需要注意扣板1063端部有效长度的设计,能够满足上述运动过程的要求即可。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在相对简单的操作下实现盖板102与底座102的锁定与解锁,不仅操作便捷,而且拆装便捷性强,尤其是该形式可以如图2所示的适用于多个锁定扣件与一个解锁扣件的情况。
49.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扣件的扣接稳定性,所述扣板1063下表面成型有抵板1064,抵板1064靠近扣板1063的端部与扣板1063的端部之间形成卡口1065,该卡口1065能够更稳定地与斜板体1042的上边沿实现相互扣接锁定,稳定性更好。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扣件的运动流畅性、以及保证底座101与盖板102之间的扣紧效果,所述螺杆1061的螺帽1067与底座101(下表面)之间抵接有反力弹簧1066,通过设置反力弹簧1066,一方面能够在第一扣件106的扣板1063与斜板体1042实现锁定时,压缩状态的反力弹簧1066提供反力实现扣板1063更稳定且力度更佳地压紧在斜板体1042上边沿,另一方面是在第一扣件106的扣板1063与斜板体1042实现解锁时,能够在压缩状态的反力弹簧1066作用下,使扣板1063端部快速脱离斜板体1042,达到更好的运动流畅性。同时反力弹簧1066相对其余限位件(参照如上关于其他限位件或者将螺帽作为限位件的描述)而言,能够使得连接件1045(弹簧)的压紧效果更佳,各部件之间实现更紧绷的扣接状态和连接稳定性。
50.此外,所述螺杆1061穿过底座101及盖板102的穿孔内均设置有锥型膨胀套1070。即表示底座101内开设有下穿孔1069,盖板102内开设有上穿孔1068,该上穿孔1068与下穿孔1069沿同一轴向连通,能够允许螺杆1061穿过,且下穿孔1069的最小口径大于上穿孔1068的最大口径,两者的比例可以是1.1-1.5,此设计的目的是当盖板102相对底座101发生转动后,依然可以使得下穿孔1069与上穿孔1068完全连通,不会因为对位错位后,由于螺杆1061的刚性,使得盖板102与底座101转动受阻。此外,在上穿孔1068与下穿孔1069内设置锥型膨胀套1070,例如设置在上穿孔1068内,上穿孔1068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当螺杆1061穿出上穿孔1068后,在锥型膨胀套1070的作用下,实现螺杆1061与盖板102、底座101之间的紧密连接,达到更好连接稳定性的目的。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结构或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同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