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9266发布日期:2022-11-15 18:27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2.自动回弹卡扣能够从解锁位置自动弹回至锁定位置,但是,在需要分开自动回弹卡扣连接的两个设备时,用户需要一手克服自动回弹卡扣的回弹力,使自动回弹卡扣处于解锁位置,同时另一手需要将设备取下,这样在设备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时,两个设备之间的分离操作难度大,操作非常不便,而通过限位件来限制自动回弹卡扣在解锁时处于解锁位置,则需要手动操作限位件,削弱了自动回弹卡扣的自动回弹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及电器设备,以解决现有的卡扣机构无法兼顾自动回弹性能以及操作便捷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卡扣机构,包括:
6.第一弹扣,所述第一弹扣被配置为能够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并能够从所述解锁位置回弹至所述锁止位置,所述第一弹扣的侧部设有第一卡合部;
7.第二弹扣,所述第二弹扣与所述第一弹扣设有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弹扣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条件下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扣锁止;以及
8.第三弹扣,所述第三弹扣与所述第二弹扣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弹扣推离所述第一卡合部,以使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所述第一弹扣解锁。
9.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扣被配置为从所述锁止位置沿第一方向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10.所述第二弹扣被配置为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
11.所述第三弹扣被配置为沿第三方向推抵所述第二弹扣,以使得所述第二弹扣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分离;
12.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扣包括第一板部、第一弹性件和至少两个钩设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给所述第一板部提供回弹力,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上,所述钩设部沿所述第一板部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用于与外部设备插接配合。
14.可选地,所述第三弹扣包括推动部、第三弹性件和与所述推动部连接的压触部,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给所述推动部提供回弹力;
15.所述压触部被配置为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条件下带动所述推动部朝远离所述第二弹扣的方向移动;
16.所述推动部被配置为在外部压力解除的条件下回弹并推抵所述第二弹扣,以使所
述第二弹扣和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分离。
17.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扣包括第二板部、第二弹性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给所述第二板部提供回弹力,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弹扣设有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弹扣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扣锁止。
18.可选地,所述第三弹扣设于所述第一弹扣和所述第二弹扣之间,所述第二板部朝向所述第一弹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推动部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卡合的条件下,沿所述推动部的回弹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干涉,以使得所述推动部回弹时,所述第二凸起能够推抵所述第一凸起朝远离所述第一弹扣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分离。
19.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用于与所述第二凸起滑动配合,以引导所述第一凸起朝远离所述第一弹扣的方向移动。
20.本技术提供的卡扣机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卡扣机构包括第一弹扣、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第一弹扣能够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并能够从解锁位置回弹至锁止位置,因此可以通过位于锁止位置的第一弹扣与外部设备进行卡扣连接;第二弹扣能够将第一弹扣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第一弹扣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在解锁外部设备时,使用者无需使用一只手来保持第一弹扣处于解锁位置,从而可以较为容易的搬运外部设备,以实现解锁时的操作便捷性;第三弹扣能够将第二弹扣推离第一卡合部,以解除第一弹扣和第二弹扣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能够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方便下次再与外部设备连接,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自动回弹性能。
21.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源模组,包括壳体、电池包和上述的卡扣机构,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电池包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卡扣机构的第一弹扣、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均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
22.该电池模组,采用了上述的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第一弹扣、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第一弹扣能够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并能够从解锁位置回弹至锁止位置,因此可以通过位于锁止位置的第一弹扣与外部设备进行卡扣连接;第二弹扣能够将第一弹扣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第一弹扣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在解锁外部设备时,使用者无需使用一只手来保持第一弹扣处于解锁位置,从而可以较为容易的搬运外部设备,以实现解锁时的操作便捷性;第三弹扣能够将第二弹扣推离第一卡合部,以解除第一弹扣和第二弹扣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能够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方便下次再与外部设备连接,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自动回弹性能。
23.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电器模组和上述的电源模组,所述电器模组设有第三卡合部,所述电源模组的壳体具有用于装配所述电器模组的配合面,所述第一弹扣和所述第三弹扣突出于所述配合面,以使得所述电源模组装配于所述配合面时,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弹扣配合连接,且所述电源模组压于所述第三弹扣上,进而使所述第三弹扣脱离所述第二弹扣。
24.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扣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用于与所述第三卡合部滑动配合,以引导所述第一弹扣向所述解锁位置移动预设距离后回弹至所述锁止位置与所
述第三卡合部配合连接,所述预设距离小于所述锁止位置至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的距离。
25.该电器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池模组,电器模组与电源模组连接时,电源模组压于第三弹扣上,第一弹扣回弹至锁止位置与电器模组的第三卡合部配合连接;第二弹扣能够将第一弹扣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在解锁电器模组时,第一弹扣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使用者无需使用一只手来保持第一弹扣处于解锁位置,从而可以较为容易的搬运与第一弹扣连接的电器模组,实现解锁时的操作便捷性。此外,第三弹扣能够将第二弹扣推离第一卡合部,从而解除第一弹扣和第二弹扣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能够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方便下次与电器模组连接,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自动回弹性能。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扣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所示的卡扣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1所示的卡扣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4所示的电器设备中电器模组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4所示的电源模组中卡扣机构装配于下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图6所示的卡扣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图7所示的卡扣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机构的左壳、右壳、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组装后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机构的左壳、右壳、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组装后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机构的左壳、右壳、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的第三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8.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机构的左壳、右壳、第二弹扣和第三弹扣的第四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0.10—第一弹扣
ꢀꢀꢀꢀꢀꢀꢀꢀ
11—第一卡合部
ꢀꢀꢀꢀꢀꢀꢀꢀꢀ
12—第一板部
41.13—钩设部
ꢀꢀꢀꢀꢀꢀꢀꢀꢀꢀ
14—第一弹性件
ꢀꢀꢀꢀꢀꢀꢀꢀꢀ
20—第二弹扣
42.21—第二板部
ꢀꢀꢀꢀꢀꢀꢀꢀ
22—第二卡合部
ꢀꢀꢀꢀꢀꢀꢀꢀꢀ
23—第二弹性件
43.30—第三弹扣
ꢀꢀꢀꢀꢀꢀꢀꢀ
31—推动部
ꢀꢀꢀꢀꢀꢀꢀꢀꢀꢀꢀꢀꢀ
32—压触部
44.33—第三弹性件
ꢀꢀꢀꢀꢀꢀ
41—操作件
ꢀꢀꢀꢀꢀꢀꢀꢀꢀꢀꢀꢀꢀ
42—左壳
45.43—右壳
ꢀꢀꢀꢀꢀꢀꢀꢀꢀꢀꢀꢀ
50—电源模组
ꢀꢀꢀꢀꢀꢀꢀꢀꢀꢀꢀ
51—壳体
46.60—电器模组
ꢀꢀꢀꢀꢀꢀꢀꢀ
61—第三卡合部
ꢀꢀꢀꢀꢀꢀꢀꢀꢀ
100—电器设备
47.111—卡槽
ꢀꢀꢀꢀꢀꢀꢀꢀꢀꢀꢀ
131—第二导向面
ꢀꢀꢀꢀꢀꢀꢀꢀ
211—第一凸起
48.221—卡合凸起
ꢀꢀꢀꢀꢀꢀꢀ
311—第三穿设孔
ꢀꢀꢀꢀꢀꢀꢀꢀ
312—第二凸起
49.421—第一穿设孔
ꢀꢀꢀꢀꢀ
431—第二穿设孔
ꢀꢀꢀꢀꢀꢀꢀꢀ
511—上壳
50.512—下壳
ꢀꢀꢀꢀꢀꢀꢀꢀꢀꢀ
2111—第一导向面
ꢀꢀꢀꢀꢀꢀꢀ
3121—第一导向面
51.5101—第一安装腔
ꢀꢀꢀ
5102—第二安装腔
ꢀꢀꢀꢀꢀꢀꢀ
5111—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6.卡扣机构是两个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固定的有效连接方式之一,其中,自动回弹卡扣是卡扣机构中一种方便快捷装配结构。自动回弹卡扣能够从解锁位置自动弹回至锁定位置,但是,在分开处于锁定状态的两个设备时,用户需要一手克服自动回弹卡扣的回弹力,使自动回弹卡扣处于解锁位置,同时另一手需要将其中一个设备取下,这样在设备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时,两个设备之间的分离操作难度大,操作非常不便。若通过限位件来限制自动回弹卡扣处于解锁位置,则需要手动控制限位件,削弱了卡扣的自动回弹性能。
57.基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及电器设备,能够实现卡扣机构在具备操作便捷性的同时兼顾其自动回弹性能。其中,卡扣机构用于连接两个设备,如卡扣机构安装于其中一个设备的壳体上,并用于与另外一个设备的壳体卡扣连接。电源模组包括卡扣机构,电源模组可以是便携的电池底座或加电包,用于为电器供电。电器设备包括电源模组和电器模组,电器模组可以是便携式的空调、冰箱或户外电源等,电源模组通过卡扣机构与电器模组之间实现连接。
58.请参阅图1~图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卡扣机构包括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第一弹扣10被配置为能够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并能够
从解锁位置回弹至锁止位置,第一弹扣10的侧部设有第一卡合部1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卡扣机构装配于某一设备上,并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时,第一弹扣10被配置为与外部设备卡扣连接,具体地,当第一弹扣10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扣合锁止;当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时,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分离解除锁止状态。第二弹扣20与第一弹扣10设有第一卡合部11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在第一弹扣10位于解锁位置的条件下与第一卡合部11相卡合,以使第一弹扣10锁止;第三弹扣30与第二弹扣20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能够将第二弹扣20推离第一卡合部11,以使位于解锁位置的第一弹扣10解锁。
59.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卡扣机构进行具体描述,该卡扣机构包括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该卡扣机构在解锁时,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时,第二弹扣20将第一弹扣10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第一弹扣10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在实际的解锁过程中,使用者的手无需一直作用在第一弹扣10上,这样即使卡扣机构连接的外部设备的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时,也能够实现外部设备较为方便的解锁;另外,第三弹扣30能够将第二弹扣20推离第一卡合部11,从而解除了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10能够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方便下次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解锁时的操作便捷性和自动回弹性能。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该卡扣机构的第一弹扣10被配置为从锁止位置沿第一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第二弹扣20被配置为沿第二方向与第一卡合部11相卡合;第三弹扣30被配置为沿第三方向推抵第二弹扣20,以使得第二弹扣20与第一卡合部11分离;第一方向(参阅图1~图3中所指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参阅图1~图3中所指的y轴方向)和第三方向(参阅图1~图3中所指的z轴方向)两两垂直,这样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以及第三弹扣30相干涉,整个卡扣机构的锁止和解锁更为稳定可靠。
6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该卡扣机构的第一弹扣10包括第一板部12、第一弹性件(图未示)和至少两个钩设部13,第一弹性件用于给第一板部12提供回弹力,具体地,第一弹扣10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从解锁位置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从而实现第一弹扣10的自动回弹,无需人员操作,提高该卡扣机构使用的便利性。
62.具体地,第一弹性件与第一板部12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连接,第一卡合部11设置于第一板部12沿其厚度方向的一侧。钩设部13呈钩状,且各个钩设部13沿第一板部1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一板部12的顶部,各个钩设部13的开口朝向远离第一弹性件的一侧,以用于与外部设备插接配合。例如,钩设部13用于卡合在外部设备的卡合件上,如卡合在壳体的卡槽或卡勾上,以实现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第一弹扣10位于锁止位置时,钩设部13能够插接于外部设备的卡合件上,以使第一弹扣10锁定于外部设备;第一弹扣10位于解锁位置时,钩设部13与外部设备的卡合件脱离,以使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解锁。
63.具体地,第一板部12为板状结构,作为钩设部13和第一卡合部11的设置基体,使第一弹扣10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多个钩设部13的设置,使得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之间卡扣的连接更为稳定可靠。其中,第一板部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这样第一弹扣1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其移动的顺畅性好。
6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该卡扣机构的第三弹扣30包括推动部31、第三
弹性件(图未示)和与推动部31连接的压触部32,第三弹性件用于给推动部31提供回弹力;压触部32被配置为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条件下带动推动部31朝远离第二弹扣20的方向移动;推动部31被配置为在外部压力解除的条件下回弹并推抵第二弹扣20,以使第二弹扣20和第一卡合部11相分离。当压触部32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条件下,带动推动部31朝向远离第二弹扣20的方向移动,同时,在移动的过程中,推动部31与第二弹扣20分离,从而使得第二弹扣20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如此便实现了第二弹扣20与第一弹扣10的锁止,而推动部31移动的过程中,会压缩第三弹性件;当在外部压力解除的条件下,推动部31在第三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朝向第二弹扣20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二弹扣20与第一卡合部11分离,如此便解除了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当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解除后,第一弹扣10在第一弹性力的回弹力下回到锁止位置,方便第一弹扣10与外部设备再次卡合。
65.可选的,第三弹性件与推动部31的底部连接,压触部32与推动部31的顶部连接,且压触部32的厚度小于推动部31的厚度,以使推动部31突出的部分能够推抵第二弹扣20。
6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卡扣机构的第二弹扣20包括第二板部21、第二弹性件(图未示)和设置于第二板部21的第二卡合部22,第二弹性件用于给第二板部21提供回弹力,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弹扣10设有第一卡合部11的一侧弹性抵接,并被配置为在第一弹扣1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第一卡合部11相卡合,以使第一弹扣10锁止。具体地,当压触部32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条件下,压触部32带动推动部31移动,使得推动部31与第二弹扣20逐渐分离,同时,第二弹性件在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推动第二板部21以及与之连接的第二卡合部22朝向第一弹扣10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如此便实现第一弹扣10在解锁位置的锁止,其中,第二板部21为第二卡合部22和第二弹性件提供安装基体,使得第二弹扣20的结构强度更好,第二弹扣20的运动更为稳定可靠,实现卡扣机构的可靠使用。
67.可选的,第二板部21与第一板部12设有第一卡合部11的一侧平行设置,第二弹性件与第二板部21远离第一板部12的一侧连接,第二卡合部22设于第二板部21朝向第一板部12的一侧,以使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卡合部11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卡合连接。
68.可选的,第一弹性件14、第二弹性件23和第三弹性件33均为弹簧。
6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该卡扣机构的第三弹扣30设于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第二板部21朝向第一弹扣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211,推动部31设置有第二凸起312,第二凸起312被配置为在第一卡合部11和第二卡合部22相卡合时,沿推动部31的回弹方向与第一凸起211相干涉,以使得推动部31回弹时,第二凸起312能够推抵第一凸起211朝远离第一弹扣1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卡合部11和第二卡合部22相分离。具体地,当压触部32受到外部压力时,推动部31压缩第三弹性件,且第二凸起312随之移动,使得第二凸起312与第一凸起211分离,此时第二弹扣20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下回弹,使得第二卡合部22能够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1,从而将第一弹扣10锁定在解锁位置,方便外部设备取下;另外,在压触部32受到的外部压力解除后,推动部31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弹,第二凸起312推抵第一凸起211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卡合部11分离,从而解除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的卡合连接,第一弹扣10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回到锁止位置。
7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该卡扣机构的第一凸起211设有第一导向面2111,第一导向面2111用于与第二凸起312滑动配合,以引导第一凸起211朝远离第一弹扣
10的方向移动。具体地,第一导向面2111的设置,使得第二凸起312更容易与第一凸起211分离错开,从而使得第二卡合部22更容易与第一卡合部11分离,使得第一弹扣10与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连接更为容易解除,整个卡扣机构的使用更为顺畅。
7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第一卡合部11可以为形成于第一板部12上的卡槽111,第二卡合部22为形成于第二板部21上的卡合凸起221,通过卡合凸起221插入卡槽111内,从而实现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的卡合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1可以为形成于第一板部12上的卡扣,第二卡合部22为形成于第二板部21上的卡槽,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的卡合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1和第二卡合部22还可以为其他的卡合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72.以下请参阅图1~图3对本实施例中的卡扣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解释,该卡扣机构具有初始状态、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以下对这种三种状态进行描述:
73.当该卡扣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无外力作用于第三弹扣30上,第三弹扣30的第二凸起312推抵第二弹扣20的第一凸起211朝远离第一弹扣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扣20的第二卡合部22位于第一卡合部11之外,第一弹扣10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处于锁定位置。
74.当该卡扣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即第一弹扣10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处于锁定位置,并与外部设备卡扣连接,此时外部设备压于第三弹扣30的压触部32上,并带动推动部31朝远离第二弹扣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凸起312与第一凸起211分离,使第二弹扣20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弹性抵接于第一弹扣10设有第一卡合部11的一侧,但第二卡合部22不与第一卡合部11相接触。
75.当该卡扣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即外部设备需要与第一弹扣10分离时,将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解锁位置时,此时第二弹扣20与第一弹扣10卡扣连接,即第二弹扣20的第二卡合部22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弹力下与第一弹扣10的第一卡合部11卡合连接,此时,第二弹扣20将第一弹扣10锁定在解锁位置,第一弹扣10无法回弹,方便外部设备的取走。
76.外部设备取走后,解除了第三弹扣30受到的压触力,此时,第三弹扣30在第三弹性件的回弹力下移动,并使得第二凸起312推抵第一凸起211,使得第二弹扣20的第二卡合部22从第一卡合部11移出,从而解除了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的卡合连接,即回到了初始状态。
77.请参阅图4~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50,包括壳体51、电池包(图未示)和上述的卡扣机构,壳体51具有第一安装腔5101和第二安装腔5102,电池包装配于第一安装腔5101,卡扣机构的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装配于第一安装腔5101。其中,电池包作为电池模组的储能模块,并用于给外部设备供电;另外,电池包和卡扣机构分别第一安装腔5101和第二安装腔5102内,这样电池包和卡扣机构分开安装,避免相互影响,提高电池模组使用的安全性。外部设备可以是户外电器,如移动空调、便携式冰箱、户外电源等。
78.具体地,该电池模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第一弹扣10、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该卡扣机构在解锁时,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时,第二弹扣20将第一弹扣10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第一弹扣10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在实际的解锁过程中,使用者的手无需一直作用在第一弹
扣10上,这样即使卡扣机构连接的两个设备的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时,也能够实现两个设备之间较为方便的解锁;另外,在无外力作用时,第三弹扣30能够将第二弹扣20推离第一卡合部11,从而解除了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10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解锁操作便捷性和自动回弹性能。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51包括上壳511和下壳512,上壳511和下壳512扣合连接,并围设形成第一安装腔5101和第二安装腔5102,其中,第二安装腔5102的数量为两个,并位于第一安装腔5101的相对两侧,这样位于两侧的第二安装腔5102内的卡扣机构分别与外部设备的相对两侧进行卡合,使得外部设备在电池模组上固定稳定可靠,提高外部设备充电的安全可靠性。
8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一弹扣10安装于第二安装腔5102内,第一板部12沿第一安装腔51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弹性件14位于第二安装腔5102内,第一弹性件14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板部12上的连接柱上,第一弹性件14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腔5102内,并通过第一弹性件14的弹性力将第一板部12沿第一安装腔5101的长度方向从解锁位置回弹到锁止位置;该卡扣机构还包括操作件41,操作件41安装于壳体51上,并伸入第二安装腔5102内,与第一板部12连接,这样使用者可通过移动操作件41带动第一板部12移动,从而将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
8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9和图11,该卡扣机构还包括左壳42和右壳43,左壳42和右壳43相扣合并围设形成第三安装腔,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位于第三安装腔内。通过将第二弹扣20和第三弹扣30装于一体,可以使卡扣机构的安装更加的方便。
82.具体地,左壳42固定于第二安装腔5102靠近第一安装腔5101的侧壁上,并左壳42和右壳43均位于第一弹扣10与第一安装腔5101之间,且左壳42与右壳43相比更靠近第一安装腔5101设置,且压触部32外露出左壳42和上壳511,从而方便外部设备压触第三弹扣30;其中,请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左壳42开设有第一穿设孔421,右壳43开设有第二穿设孔431,推动部31开设有第三穿设孔311,第二弹性件23的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421并抵接于第二安装腔5102靠近第一安装腔5101的侧壁上,第二弹性件23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板部21的一侧,位于第二板部21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卡合部22依次穿过第三穿设孔311和第二穿设孔431,并在第二弹性件23的回弹力,从而实现第二卡合部22从第二穿设孔431穿出,从而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第一凸起211设置于第二板部21上,并与第二卡合部22位于第二板部21的同一侧,第二凸起312设置于第三穿设孔311的侧壁上,并与第一凸起211对应设置;第二凸起312设置第三导向面3121,第三导向面3121与第一导向面2111相滑动配合,使得第二凸起312推抵第一凸起211的移动的更为顺畅省力;第三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推动部31的下底面和左壳42的内壁上;当压触部32受到压触时,带动推动部31向下移动,同时,压缩第三弹性件33,且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312错开,此时,第二弹性件23将推动第二弹扣20向右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如此便将第一弹扣10锁止于解锁位置;当压触部32受到压触的解除时,推动部31在第三弹性件33的作用下向上回弹,同时,第二凸起312推动第一凸起211向左移动,压缩第二弹性件23,使得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卡合部11分离,从而解除了第一弹扣10与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连接。
83.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100,该电器设备100包括电器模组60和上述的电源模组50,电器模组60上设有第三卡合部61,电源模组50的壳体51具有
用于装配电器模组60的配合面5111,且第一弹扣10和第三弹扣30突出于配合面5111,以使电源模组50装配于配合面5111时,第三卡合部61能够与第一弹扣10配合连接,且电源模组50能够按压第三弹扣30,进而使第三弹扣30朝远离第二弹扣20的方向移动。其中,电器模组60可以是户外电器,如移动空调、便携式冰箱、户外电源等。电源模组50用于为电器模组60供电。电器模组60装配于电源模组50的壳体51的配合面5111上,电源模组50按压于第三弹扣30上,并通过第三卡合部61与第一弹扣10配合连接,以使电器模组60和电源模组50稳固的连于一体。
84.该电器设备100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池模组50,那么当电器模组60需要从电源模组50上分离时,可将第一弹扣10从锁止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第二弹扣20将第一弹扣10锁止在解锁位置,此时,第一弹扣10会稳定处于解锁位置,而不会自动回弹至锁止位置,这样在实际的解锁过程中,使用者的手无需一直作用在第一弹扣10上,从而方便使用者双手拿取电器模组60;另外,电器模组60取走后,第三弹扣30能够将第二弹扣20推离第一卡合部11,从而解除了第一弹扣10和第二弹扣20之间的卡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扣10自动回弹到锁止位置,方便下次再与电器模组60卡扣连接,如此便能兼顾卡扣机构的解锁操作便捷性和自动回弹性能。
8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配合面5111为上壳511的上表面,钩设部13均压触部32外露于配合面5111外,以方便与电器模组60配合连接。
8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扣10设有第二导向面131,第二导向面131用于与第三卡合部61滑动配合,以引导第一弹扣10向解锁位置移动预设距离后回弹至锁止位置与第三卡合部61卡扣配合,预设距离小于锁止位置至解锁位置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电器模组60装于配合面5111的过程中,第二弹扣20的第二卡合部22与第一弹扣10的第一卡合部11接触而卡合。同时,通过第二导向面131的导向作用,可使得第一弹扣10与第三卡合部61的卡合连接更为顺畅可靠。
8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导向面2111、第二导向面131和第三导向面3121可为弧面或者斜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其他类型具有导向功能的结构,其具体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即可。
8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