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及锂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4674发布日期:2022-11-11 19:2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及锂电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及锂电池。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因此这种电池也被称为锂金属电池。与其他电池不同,锂电池具有高充电密度、长寿命和高单位成本等特点。
3.锂电池按外形分为方形锂电池、柱形锂电池和扣式锂电池,按外包材料可分为铝壳锂电池、钢壳锂电池、软包电池,按正极材料可分为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锂聚合物电池。
4.其中,方形铝壳锂电池是指将电芯收容到铝壳后,然后把电池盖扣合在铝壳上而形成的电池,而为了防止电池盖与电芯之间出现短路,会在电池盖上贴合安装下塑胶,然后再通过连接结构在下塑胶上扣合保持架。
5.目前的连接结构是通过在下塑胶的一侧面上开设导向槽及在导向槽的底壁上开设限位腔,且使保持架包括片体及卡位柱,将卡位柱竖直设置在片体上,并在卡位柱的末端上沿竖直方向设置卡位凸台,当保持架与下塑胶相扣合时,使卡位凸台穿设于导向槽,进而使得卡位凸台卡置于限位腔内,以将保持架扣合在下塑胶上。
6.然而由于,采用目前的连接结构进行扣合,不仅需要在下塑胶上开设导向槽,在片体上设置卡位柱,而且还需要在导向槽的底壁上开设限位腔,在卡位柱的末端上设置卡位凸台,从而导致连接结构的结构较为复杂,加工成本较高;并且,在将保持架卡扣至下塑胶之前,各个保持架之间是以叠放的方式进行堆放的,因此很容易出现由于各个保持架的叠放压力而导致卡位柱及卡位凸台产生变形的问题,进而影响后续保持架与下塑胶之间的扣合效果。
7.综上所述,亟需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及锂电池,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其能够保证下塑胶与保持架之间的扣合稳定性,且不易产生变形以及加工成本较低。
9.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0.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包括:
11.保持架,其上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延伸块,且所述保持架上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形成有凸出件,所述保持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
12.下塑胶,其上形成有扣合部,所述扣合部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台及两个限位槽,一个所述延伸块与一个所述支撑台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凸出件与一个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
13.其中,所述保持架用于与所述下塑胶相扣合时,使一个所述凸出件限位于一个所述限位槽内,进而使得一个所述延伸块位于一个所述支撑台上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外壁。
14.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架上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延伸块,且所述支撑台的数量为四个,以使一个所述延伸块能够位于一个所述支撑台上。
15.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延伸块分别靠近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所述保持架上相对两侧上的两个所述延伸块对称设置,以使所述保持架上位于其端部与所述延伸块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凸出件。
16.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架及所述扣合部的数量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扣合部间隔设置,且一个所述保持架扣合至一个所述扣合部。
17.进一步地,所述下塑胶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三个间隔设置的盖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底板的上方,且其中两个所述盖板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另一个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中部,以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所述扣合部中的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槽,所述底板与位于所述底板中部的所述盖板之间形成另一个所述限位槽。
18.进一步地,所述下塑胶还包括多个折弯板,所述折弯板包括竖板、支撑板以及连接板,所述竖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竖板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端面形成所述支撑台,且所述支撑板的顶端面低于所述盖板的顶板的底端面,以使所述凸出件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时,所述延伸块位于所述支撑台上。
19.进一步地,在第二方向上,所述凸出件的长度比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大0.4mm-0.6mm,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
20.进一步地,在一个所述扣合部中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同一侧上的两个所述延伸块之间的相对距离加上两个所述延伸块的长度,比位于同一侧上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距离大0.2mm-0.4mm。
21.进一步地,所述凸出件的厚度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盖板的所述顶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大0.3mm-0.5mm。
2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锂电池,其能够避免内部出现短路现象,且生产成本较低。
23.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4.一种锂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6.通过在保持架上相对两侧均设置延伸块,且在保持架上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形成凸出件,第一方向为下塑胶的长度方向;同时在下塑胶上形成扣合部,扣合部上设置多个支撑台及两个限位槽,且一个延伸块与一个支撑台对应设置,一个凸出件与一个限位槽对应设置;当需要使保持架与下塑胶相扣合时,由于保持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因此能够将一个凸出件限位在一个限位槽内,以能够限制保持架相对于下塑胶在竖直方向以及沿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且能够使得一个延伸块位于一个支撑台上并抵接至限位槽的外壁,进而能够限制保持架相对于下塑胶在沿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以此方式,能够将保
持架较为稳定地扣合在下塑胶上,并且整个结构较为简单,加工成本较低;同时,由于不再在保持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凸台,不会出现由于各个保持架的叠放压力而导致凸台产生变形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保持架与下塑胶之间的扣合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扣合前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保持架;2-延伸块;3-凸出件;4-下塑胶;41-底板;42-侧板;43-盖板;431-顶板;432-立板;44-折弯板;441-竖板;442-支撑板;443-连接板;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32.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己。在整个说明书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示同样的元件。
33.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4.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以及包括该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的锂电池;其中,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能够将保持架扣合在下塑胶上;锂电池还包括电池盖、电芯以及铝壳,下塑胶贴合在电池盖上,电芯位于铝壳内,电池盖扣合在铝壳上以形成完整的锂电池;由于该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能够使下塑胶与保持架之间的扣合稳定性较好,即不会出现下塑胶与保持架之间的脱离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电池盖与电芯接触的问题,进而能够防止电池盖与电芯之间出现短路的问题,以使锂电池的安全性较高。
35.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包括保持架1以及下塑胶4;其中,在保持架1上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延伸块2,延伸块2沿第二方向向远离保持架1的方向延伸,且在保持架1上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形成有凸出件3,并且保持架1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在下塑胶4上形成有扣合部,在扣合部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台及两个限位槽5,且一个支撑台对应一个延伸块2,一个限位槽5对应一个凸出件3;当保持架1用于与下塑胶4相扣合时,使一个凸出件3限位于一个限位槽5内,进而使得一个延伸块2位于一个支撑台上并抵接于限位槽5的外壁。其中,第一方向为下塑胶4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下塑胶4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具体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第二方向具体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
36.通过在保持架1上相对两侧均设置延伸块2,且在保持架1上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形成凸出件3,第一方向为下塑胶4的长度方向;同时在下塑胶4上形成扣合部,扣合部上设置多个支撑台及两个限位槽5,且一个延伸块2与一个支撑台对应设置,一个凸出件3与一个限位槽5对应设置;当需要使保持架1与下塑胶4相扣合时,由于保持架1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因此能够将一个凸出件3限位在一个限位槽5内,进行能够限制保持架1相对于下塑胶4
在竖直方向以及沿下塑胶4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且能够使得一个延伸块2位于一个支撑台上并抵接至限位槽5的外壁,进而能够限制保持架1相对于下塑胶4在沿下塑胶4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以此方式,能够将保持架1较为稳定地扣合在下塑胶4上,并且整个结构较为简单,加工成本较低;且扣合方式较为简单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扣合操作的时间,也有利于下塑胶4与保持架1之间的拆卸操作;同时,由于不再在保持架1上沿竖直方向设置凸台,不会出现由于各个保持架1的叠放压力而导致凸台产生变形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扣合效果。
37.本实施例中的锂电池,由于包括上述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不会出现下塑胶4与保持架1之间的脱离的问题,进而能够防止电池盖与电芯之间出现短路的问题,以使锂电池的安全性较高,并且能够使生产成本较低。
38.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在将保持架1扣合在下塑胶4上之前,由于装配需求,已经将下塑胶4提前贴合安装在由金属制成的电池盖上了,因此,此时下塑胶4不再具有弹性形变,只能够利用保持架1的弹性形变,从而将保持架1扣合在下塑胶4上。本实施例中,保持架1具体可以为塑料件。
39.值得注意的是,凸出件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不宜过大,以避免由于凸出件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过大而导致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扣合困难的问题,即凸出件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需要与保持架1的弹性形变程度相匹配,进而能够在将凸出件3限位在限位槽5内的过程中保持架1产生的形变不会太大。本实施例中,凸出件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具体可以为1mm。
40.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保持架1上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延伸块2,且支撑台的数量为四个,以能够使一个延伸块2位于一个支撑台上,进而能够对保持架1提供较稳定的支撑作用,以在扣合之后,保持架1能够平稳地设置在下塑胶4上。其中,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延伸块2分别靠近保持架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保持架1上相对两侧上的两个延伸块2对称设置,以使保持架1上位于其端部与延伸块2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上述的凸出件3。
41.通过使保持架1的部分结构自动形成凸出件3,从而使保持架1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并且由于节省了对凸出件3的额外加工工序,以使生产较为简单,加工成本更低。
42.进一步地,保持架1及扣合部的数量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扣合部间隔设置,且一个保持架1扣合至一个扣合部。
43.通过采用两个保持架1分别扣合在下塑胶4上的两个扣合部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只采用一个保持架1进行扣合而言,能够避免由于采用一个保持架1而使保持架1的长度较长,进而影响保持架1的强度和硬度的问题,从而使采用两个保持架1时保持架1不会太软,进而能够保证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定位精度,以能够保证下塑胶4与保持架1之间的扣合精度。
44.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下塑胶4包括底板41、两个侧板42以及三个间隔设置的盖板43,两个侧板42分别垂直设置在底板41沿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盖板43盖设在底板41的上方,且其中两个盖板43分别与两个侧板42连接,另一个盖板43位于底板41的中部,以使底板41、侧板42以及盖板43之间形成一个扣合部中的其中一个限位槽5,底板41与位于底板41中部的盖板43之间形成一个扣合部中的另一个限位槽5。
4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下塑胶4还包括多个折弯板44,位于底板41端部的一个盖板43处设置有两个折弯板44,且两个折弯板44相对设置,位于底板41中部的盖板43处设置有四个折弯板44;其中,每个折弯板44均包括竖板441、支撑板442以及连接板443,竖板441设置在底板41上并与盖板43连接,连接板443的一端连接于盖板43,连接板443的另一端连接至支撑板442的一端,支撑板442的另一端与竖板441连接,支撑板442的顶端面形成上述支撑台,且支撑板442的顶端面低于盖板43的顶板431的底端面,以使凸出件3限位在限位槽5内时,延伸块2能够位于支撑台上。其中,盖板43还包括两个立板432,两个立板432相对设置,顶板431连接在两个立板432之间,且顶板431与立板432垂直连接,立板432垂直设置在底板41上。
46.具体地,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件3的长度比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板443之间的相对距离大0.4mm-0.6mm,进而能够在凸出件3限位在限位槽5内之后,凸出件3能够较为紧密地抵接在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板443之间,从而能够限制保持架1相对于下塑胶4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以保证在第二方向上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扣合稳定性。
47.进一步地,在一个扣合部中且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同一侧上的两个延伸块2之间的相对距离加上两个延伸块2的长度,比位于同一侧上的两个连接板443之间的距离大0.2mm-0.4mm,进而能够在凸出件3限位在限位槽5内之后,保持架1上两端的延伸块2能够较为紧密地抵接至连接板443上在第一方向上的侧面上,以将保持架1的两端较为稳定地限位在一个扣合部中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设置的连接板443之间,从而能够限制保持架1相对于下塑胶4第一方向上的移动,以保证在第一方向上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扣合稳定性。
48.具体地,凸出件3的厚度比支撑板442与盖板43的顶板431之间的相对距离大0.3mm-0.5mm,进而能够在凸出件3限位在限位槽5内之后,凸出件3能够较为紧密地设置在支撑板442与盖板43的顶板431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内,从而能够限制保持架1相对于下塑胶4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以保证在竖直方向上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扣合稳定性。
49.通过本实施例中的下塑胶与保持架连接结构,能够保证在将保持架1扣合在下塑胶4上之后,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不会出现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而能够保证保持架1与下塑胶4之间的扣合的稳定性。
50.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