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4724发布日期:2023-02-28 21:0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型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事业的不断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越来越高,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尤其以功率型电池系统更为突出。为保证功率型电池系统的持续高功率输出,避免整车动力性能下降,解决功率型电池系统在持续高倍率充放电和短时间的超高倍率充放电下温度过高、温升过快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同时,由于电芯尺寸及极耳封装工艺的限制,电芯极耳的过流能力是有限的;另外,由于空间及汇流排焊接工艺的限制,模组汇流排的过流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超高倍率充放电,那么电芯极耳、汇流排及电芯在短时间内将产生大量热量,如热量不能快速导出将会导致电池系统在短时间内产生热集聚,导致高温报警,甚者发生热安全问题。在此应用场景下,对功率型电池系统的散热及温度管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解决大功率热传导及热安全问题也越发突出。
3.现有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问题,例如专利号为202122921928.1的一种热管理装置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装置包括:循环回路,所述电池组设于所述循环回路;驱动件,设于所述循环回路上;储液箱,设于所述循环回路上,用于储放防冻液;半导体制冷片,贴设在所述储液箱外表面,用于加热或冷却所述储液箱内的防冻液;其中,驱动件驱动所述储液箱内经加热或冷却后的防冻液在所述循环回路循环,以冷却或者加热所述电池组。该热管理装置不需另外设置制冷剂循环的回路,从根本上消除制冷剂泄漏的风险,更加安全可靠;并且能够有效简化热管理装置的结构,大幅度的降低制作成本,且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装配难度,提高组装效率。针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超高倍率充放电,那么电芯极耳、汇流排及电芯在短时间内将产生大量热量,如热量不能快速导出将会导致电池系统在短时间内产生热集聚,导致高温报警,甚者发生热安全问题,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解决了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超高倍率充放电时的快速热集聚和热安全问题,电池系统在进行超高倍率充放电时,电芯极耳、汇流排及电芯在短时间内将产生大量热量,如热量不能快速导出将会导致电池系统在短时间内产生热集聚,导致高温报警,甚者发生热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集成化模组,所述集成化模组包括电芯模块、可呼吸式均温板以及导热组件,所述电芯模块包括多个电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所述导热组件置于电芯模块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接触,
6.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灌注相变介质后的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内存在相变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采用可膨胀且可压缩的材料制成。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大面贴合,使得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的接触面积尽可能最大,增加模组的有效散热面积和导热效率。其中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与电芯模块中的单个电芯中依次设置,也可以每隔几个电芯设置一层。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根据热失控防护及绝缘耐压等要求,在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进行对应的表面处理,例如表面绝缘处理和耐高温涂层处理,以增加可呼吸式均温板的使用功能。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本身采用铝材或者是不锈钢材料。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替换为防火隔热及可压缩回弹材料,如气凝胶、云母+可压缩材料的复合材料、聚酰亚胺等材料,满足防火隔热及可压缩回弹性能。其中将部分可呼吸式均温板替换成防火隔热层或/和可压缩回弹层,不会改变原来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成本进行不同的选择设置。不同材料的替换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池模块可以是软包电芯、方壳电芯或者圆柱电芯。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内设有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的横截面进行了“可呼吸式”的原理及结构设计。“可呼吸式”原理阐述:当电池温度升高,电芯受热会产生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当温度传递给可呼吸式均温板,温度达到介质相变温度时,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发生相变,液态介质产生气化,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产生压力,当内腔压力大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可呼吸式均温板膨胀从而压缩电芯;当内腔压力小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电芯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在这种内外压力不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实现模组的“呼吸”。通过可“呼吸”式相变导热及结构创新设计,能够大大提供电芯的使用寿命。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条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通过所述隔条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压缩空间为腰型。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条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通过所述隔条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隔条上方为条状下方半圆形结构,所述半圆形结构内部镂空且设有支撑条。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为中空结构,且内部设有多个隔条,所述隔条的强度不等。
1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多个隔条的强度不等,使得可呼吸均温板具有多层级极限压缩间距,保证了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冷凝段空间,使得相变介质不会完全充满整个空腔。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来满足多层级压缩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1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热组件包括汇流排、通过导热绝缘片与所述汇流排贴合的超导均温板,所述汇流排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接触。所述汇流排与电芯两端的极耳接触,进行过流和导热。且整个导热组件置于电芯的两端,还能起到加强模组结构强度和保护电芯的作用。
1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超导均温板为超导冷媒均温板和超导热管
均温板两种中的任意一种。
1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超导均温板为相变传热且设有冷却端。
19.超导冷媒均温板和超导热管均温板均属于相变传热,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2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超导冷媒均温板是重力型相变均温板,冷却端一般安装在上层,冷却端如果安装在底部,会降低超导冷媒板的传热能力,并非不能使用,因此,冷却端安装在下层也属于本专利保护范畴。本专利展示在上层安装方式。
2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超导热管均温板属于非重力型相变均温板,通过热管的毛细孔进行相变及冷却回流,冷却端可以在上层或底部进行安装。本专利展示在底部安装方式。
22.超导均温板通过导热绝缘片与汇流排贴合,将瞬时大电流工况下的热量迅速导出。其中导热绝缘片为导热硅胶片。导热绝缘片也可以替换为导热结构胶或者导热凝胶等具有导热和绝缘作用的材料。均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
2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集成化模组还包括端板以及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所述电芯模块连接的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所述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底部或/和顶部,所述端板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侧。
24.所述一体化均温板同样可以起到对电芯模块的保护支撑作用,提高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
2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置于所述集成化模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导热组件中的冷却端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集成化模组之间设有导热绝缘片。
27.通过超高导热的集成化模组与冷却系统结合,实现对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有效的温度管控。
2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相变介质的灌注量为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内腔容积的40%-60%。
29.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如:r1233zd,根据相变温度可选择不同的相变介质,初始灌注量为内腔容积的40%-60%。
3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其中超导均温板内填充的也是相变介质。当电芯出现热失控时,会使得超导均温板和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介质相变,高温使得介质瞬间的气化,从而快速的吸收大量的热量,延缓电池的热扩散。
31.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化模组与液冷系统配合,形成了多面金属材料包裹的“全封闭”模组结构,同时包裹的金属材料均具有高导热和相变瞬时吸热功能,大大提升电池系统结构安全性和热安全性;即使电池系统热失控,火焰很难蔓延至其他模组或者电池包外侧,给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逃离时间。
3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集成化模组具备快速导热及急速控温的功能。
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当电池温度升高,电芯受热会产生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当温度传递给可呼吸式均温板,温度达到介质相变温度时,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发生相变,液态介质产生气化,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产生压力,当内腔压力大于
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可呼吸式均温板膨胀从而压缩电芯;当内腔压力小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电芯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在这种内外压力不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实现模组的“呼吸”,大大提供电芯的使用寿命;且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贴合,大大增加了电芯的散热面积和导热效率;
34.超高导热的集成化模组具备超高导热和“呼吸”的功能,通过可呼吸式均温板和汇流排两侧的超导均温板能将热量快速导出并传递给冷却系统,从而将电池系统的热量带走。同时集成化导热模组的导热性能大大提升,能更有利于温差的控制,实现对电池系统的温度和温差的控制,保证电池系统持续高功率输出,集成化模组与传统的液冷系统相结合,将原来的液冷系统功能扩充了超导均温板的冷凝器功能,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换热效率;
35.超导均温板内填充的也是相变介质,当电芯出现热失控时,会使得超导均温板和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介质相变,高温使得介质瞬间的气化,从而快速的吸收大量的热量,延缓电池的热扩散;
36.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化模组四周的导热组件和可呼吸式均温板以及端板、底部的一体化均温板/冷却系统、顶部的冷却系统/一体化均温板配合,形成了多面金属材料包裹的“全封闭”模组结构,同时包裹的金属材料均具有高导热和相变瞬时吸热功能,大大提升电池系统结构安全性和热安全性;即使电池系统热失控,火焰很难蔓延至其他模组或者电池包外侧,给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逃离时间。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中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中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模块与可呼吸式均温板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模块与可呼吸式均温板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模块与可呼吸式均温板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模块与可呼吸式均温板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呼吸式均温板的剖面图;
44.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呼吸式均温板的剖面图;
45.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0.集成化模组、1.电芯模块、2.可呼吸式均温板、3.导热组件、21.隔条、31.汇流排、32.导热绝缘片、33.超导均温板、4.端板、5.导热结构胶、6.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7.冷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
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49.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50.实施例一:
51.图1、图3-图9示出了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集成化模组0,所述集成化模组0包括电芯模块1、可呼吸式均温板2以及导热组件3,所述电芯模块1包括多个电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所述导热组件3置于电芯模块1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1接触,
52.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灌注相变介质后的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存在相变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采用可膨胀且可压缩材料制成。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
53.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模块1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大面贴合,使得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的接触面积尽可能最大,增加模组的有效散热面积和导热效率。其中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与电芯模块中的单个电芯中依次设置,也可以每隔几个电芯设置一层。
54.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本身采用铝材或者是不锈钢材料。根据热失控防护及绝缘耐压等要求,在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进行对应的表面处理,例如表面绝缘处理和耐高温涂层处理,以增加可呼吸式均温板的使用功能。其中将部分可呼吸式均温板替换成防火隔热层或/和可压缩回弹层,不会改变原来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成本进行不同的选择设置。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55.所述集成化模组具备快速导热及急速控温的功能。
56.所述电池模块1可以是软包电芯、方壳电芯或者圆柱电芯,如图3-6所示;其中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以直板的形式插入电池模块之间,或者以其他形式插入电池模块之间,比如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以s型的形式依次围绕电池模块之间进行设置。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设有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的横截面进行了“可呼吸式”的原理及结构设计,如图7-8所示提供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多层级压缩空间的可呼吸式均压板。“可呼吸式”原理阐述:当电池温度升高,电芯受热会产生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该板压缩极限厚度进行了多层级设计,通过压缩极限厚度设计,保证内部空腔不会被液态相变介质填满,从而留有冷凝区域,保证均温板的相变传热效率。),当温度传递给可呼吸式均温板,温度达到介质相变温度时,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发生相变,液态介质产生气化,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产生压力,当内腔压力大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可呼吸式均温板膨胀从而压缩电芯;当内腔压力小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
时,电芯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在这种内外压力不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实现模组的“呼吸”。通过可“呼吸”式相变导热及结构创新设计,能够大大提供电芯的使用寿命。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条21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通过所述隔条21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压缩空间为腰型,如图7所示。
59.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隔条21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通过所述隔条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隔条上方为条状下方半圆形结构,所述半圆形结构内部镂空且设有支撑条,如图8所示。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为中空结构,且内部设有多个隔条21,所述隔条21的强度不等。
61.多个隔条的强度不等,使得可呼吸均温板具有多层级极限压缩间距,保证了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冷凝段空间,使得相变(冷媒)介质不会完全充满整个空腔。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来满足多层级压缩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组件3包括汇流排31、通过导热绝缘片32与所述汇流排31贴合的超导均温板33,所述汇流排31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接触。所述汇流排与电芯两端的极耳接触,进行过流和导热。且整个导热组件置于电芯的两端,还能起到加强模组结构强度和保护电芯的作用。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导均温板33为超导冷媒均温板。如图1所示。
64.在本实施例中,超导冷媒均温板为相变传热且设有冷却端。
65.超导冷媒均温板和超导热管均温板均属于相变传热,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66.超导冷媒均温板是重力型相变均温板,冷却端一般安装在上层,所以与本实施例中的超导均温板连接的冷却系统优选置于所述电芯的上方;冷却端如果安装在底部,会降低超导冷媒板的传热能力,并非不能使用,因此,冷却端安装在下层也属于本专利保护范畴。本专利展示在上层安装方式。
67.超导均温板通过导热绝缘片与汇流排贴合,将瞬时大电流工况下的热量迅速导出。其中导热绝缘片为导热硅胶片。导热绝缘片也可以替换为导热结构胶或者导热凝胶等具有导热和绝缘作用的材料。均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
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化模组0还包括端板4以及通过导热结构胶5与所述电芯模块连接的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6,所述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6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底部或/和顶部,所述端板4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侧。
69.所述一体化均温板同样可以起到对电芯模块的保护支撑作用,提高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
70.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却系统7,所述冷却系统7置于所述集成化模组0上方,且所述冷却系统7与所述导热组件3中的冷却端连接。
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7与所述集成化模组0之间设有导热绝缘片32。
72.通过超高导热的集成化模组与冷却系统结合,实现对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有效的温度管控。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相变介质的灌注量为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腔容积的40%-60%。
74.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如:r1233zd,根据相变温度可选择不同的
相变介质,初始灌注量为内腔容积的40%-60%。
75.其中超导均温板内填充的也是相变介质。当电芯出现热失控时,会使得超导均温板和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介质相变,高温使得介质瞬间的气化,从而快速的吸收大量的热量,延缓电池的热扩散。
76.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化模组与液冷系统配合,形成了多面金属材料包裹的“全封闭”模组结构,同时包裹的金属材料均具有高导热和相变瞬时吸热功能,大大提升电池系统结构安全性和热安全性;即使电池系统热失控,火焰很难蔓延至其他模组或者电池包外侧,给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逃离时间。
77.实施例二:
78.图2-图8以及图10示出了一种功率型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79.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集成化模组0,所述集成化模组0包括电芯模块1、可呼吸式均温板2以及导热组件3,所述电芯模块1包括多个电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所述导热组件3置于电芯模块1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1接触,
80.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灌注相变介质后的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存在相变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采用可膨胀且可压缩的材料制成。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
81.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间隔设置在所述电芯模块1之间且与所述电芯贴合,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大面贴合,使得可呼吸式均温板与电芯的接触面积尽可能最大,增加模组的有效散热面积和导热效率。其中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与电芯模块中的单个电芯中依次设置,也可以每隔几个电芯设置一层。
82.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本身采用铝材或者是不锈钢材料。根据热失控防护及绝缘耐压等要求,在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进行对应的表面处理,例如表面绝缘处理和耐高温涂层处理,以增加可呼吸式均温板的使用功能。其中将部分可呼吸式均温板替换成防火隔热层或/和可压缩回弹层,不会改变原来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成本进行不同的选择设置。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83.所述集成化模组具备快速导热及急速控温的功能。
84.所述电池模块1可以是软包电芯、方壳电芯或者圆柱电芯,如图3-6所示;其中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以直板的形式插入电池模块之间,或者以其他形式插入电池模块之间,比如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以s型的形式依次围绕电池模块之间进行设置。
8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设有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的横截面进行了“可呼吸式”的原理及结构设计,如图7-8所示提供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多层级压缩空间的可呼吸式均压板。“可呼吸式”原理阐述:当电池温度升高,电芯受热会产生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该板压缩极限厚度进行了多层级设计,通过压缩极限厚度设计,保证内部空腔不会被液态相变介质填满,从而留有冷凝区域,保证均温板的相变传热效率。),当温度传递给可呼吸式均温板,温度达到介质相变温度时,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发生相变,液态介质产生气化,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产生压力,当内腔压力大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可呼吸式均温板膨胀从而压缩电芯;当内腔压力小于电芯热膨胀产生的压力时,电芯膨胀从而压缩可呼吸式均温板;在这种内外压力不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实现模组的“呼吸”。通过可“呼吸”式相变导热及结构创新设计,能够大大提供电芯的使用寿命。
8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条21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通过所述隔条21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腔,所述压缩空间为腰型,如图7所示。
87.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隔条21的厚度不等,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通过所述隔条隔开后形成多层级压缩空间,所述隔条上方为条状下方半圆形结构,所述半圆形结构内部镂空且设有支撑条,如图8所示。
8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为中空结构,且内部设有多个隔条21,所述隔条21的强度不等。
89.多个隔条的强度不等,使得可呼吸均温板具有多层级极限压缩间距,保证了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冷凝段空间,使得相变(冷媒)介质不会完全充满整个空腔。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来满足多层级压缩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内。
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组件3包括汇流排31、通过导热绝缘片32与所述汇流排31贴合的超导均温板33,所述汇流排31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端且与所述电芯模块接触。所述汇流排与电芯两端的极耳接触,进行过流导热。且整个导热组件置于电芯的两端,还能起到加强模组结构强度和保护电芯的作用。
9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导均温板33为超导热管均温板。如图2所示。
9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导均温板33为相变传热且设有冷却端。
93.超导冷媒均温板和超导热管均温板均属于相变传热,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94.超导热管均温板属于非重力型相变均温板,通过热管的毛细孔进行相变及冷却回流,冷却端可以在上层或底部进行安装。本实施例展示在底部安装方式,如图10所示。
95.超导均温板通过导热绝缘片与汇流排贴合,将瞬时大电流工况下的热量迅速导出。其中导热绝缘片为导热硅胶片。导热绝缘片也可以替换为导热结构胶或者导热凝胶等具有导热和绝缘作用的材料。均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
96.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集成化模组0还包括端板4以及通过导热结构胶5与所述电芯模块连接的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6,所述导热结构一体化均温板6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底部或/和顶部,所述端板4置于所述电芯模块的两侧。
97.所述一体化均温板同样可以起到对电芯模块的保护支撑作用。
98.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却系统7,所述冷却系统7置于所述集成化模组0下方,且所述冷却系统7与所述导热组件3中的冷却端连接。
9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7与所述集成化模组0之间设有导热绝缘片32。
100.通过超高导热的集成化模组与冷却系统结合,实现对功率型电池系统进行有效的温度管控。
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相变介质的灌注量为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2内腔容积的40%-60%。
102.可呼吸式均温板内部灌注有相变介质,如:r1233zd,根据相变温度可选择不同的相变介质,初始灌注量为内腔容积的40%-60%。
103.其中超导均温板内填充的也是相变介质。当电芯出现热失控时,会使得超导均温板和可呼吸式均温板内的介质相变,高温使得介质瞬间的气化,从而快速的吸收大量的热量,延缓电池的热扩散。
104.同时,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化模组与液冷系统配合,形成了多面金属材料包裹的“全封闭”模组结构,同时包裹的金属材料均具有高导热和相变瞬时吸热功能,大大提升电池系统结构安全性和热安全性;即使电池系统热失控,火焰很难蔓延至其他模组或者电池包外侧,给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逃离时间。
105.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所述可呼吸式均温板可以替换为防火隔热及可压缩回弹材料,如气凝胶、云母+可压缩材料(发泡硅胶、pu泡面)的复合材料、聚酰亚胺等材料,满足防火隔热及可压缩回弹性能。不同材料的替换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10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