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机构和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81515发布日期:2022-11-30 02:41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夹持机构和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机构和变压器。


背景技术:

2.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心,在对变压器进行安装时,需要对线圈进行夹持固定。目前通常采用折弯的钢板作为夹持件对线圈进行夹持,该夹持方式在变压器过电压或遭受雷击的情况下线圈等带电体存在对夹件放电的可能性,严重时会引起变压器故障;同时,虽然夹件能起到夹持铁心和压紧线圈的作用,但也遮挡了铁心和线圈的部分散热面积,对变压器铁心和线圈等主要发热体的散热存在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传统的夹件其生产工艺过程需进行酸洗、磷化、喷漆处理,这种生产工艺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夹件生产制造工序长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影响变压器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和变压器。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夹持机构,用于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线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线圈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线圈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沿所述线圈的周向相间隔;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有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的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用于限制位于其内的所述线圈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呈环形;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承托块、第一压块以及两个第一限位杆;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沿所述线圈的径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承托块同时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上,所述第一压块同时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上,且所述第一承托块和所述第一压块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承托块、所述第一压块及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之间形成所述限位空间;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中的一个用于阻挡所述线圈的内环侧面,另一个用于阻挡所述线圈的外环侧面;所述第一承托块用于承托所述线圈沿轴向的一个端面,所述第一压块用于压接于所述线圈沿轴向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述线圈的径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一锁楔和第一锁销;所述第一限位杆上设有第一楔孔;所述第一锁楔位于所述第一压块背向所述第一承托块的一侧,并插接于所述第一楔孔,以阻挡所述第一压块朝背向所述第一承托块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限位杆和所述第一锁楔上均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锁销用于在所述第一锁楔插入所述第一楔孔后,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杆上的所述第一销孔及所述第一锁楔上的所述第一销孔,以阻挡所述第一锁楔脱离所述第一楔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限位杆之间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底座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底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设有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块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卡接适配的中间段,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段的两端的两个弯折段,所述弯折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弯折段同时与所述第一底孔的孔壁卡接,以将所述第一限位杆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为t形,以限制所述第一压块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承托块的方向脱离所述第一限位杆;所述底座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基板和调节板,所述基板背向所述第一承托块的一侧设有螺柱,所述调节板套设于所述螺柱上,且所述螺柱上套设有用于调节所述调节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螺母;所述第一底孔设于所述调节板上。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外的第一支撑套;所述第一支撑套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托板抵接,以承托所述第一承托板。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承托块、第二压块以及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承托块和所述第二压块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杆上,所述第二承托块用于承托所述线圈沿轴向的一个端面,所述第二压块用于压接于所述线圈沿轴向的另一个端面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包括若干个线圈,每一个所述线圈均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架进行支撑。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呈环形的连接件,每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架均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变压器,包括:线圈;以及如前述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将所述线圈夹持固定。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通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分别对线圈的相互间隔的两个区段进行支撑,且第一支撑架上的限位空间能够限制线圈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实现对线圈的夹持。由于采用间隔的两个支撑架进行支撑和限位,对线圈的遮挡面积较小,从而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对线圈进行夹持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示出了图7中底座的局部细节图;
23.图9示出了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10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示出了图10中第二支撑架的爆炸图;
26.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10、夹持机构;20、线圈;30、铁芯;
29.100、第一支撑架;110、第一承托块;120、第一压块;130、第一限位杆;131、限位凸块;140、第一支撑套;
30.200、第二支撑架;210、第二承托块;220、第二压块;230、第二限位杆;231、第二楔孔;232、第二销孔;233、第二固定孔;240、第二锁楔;250、第二锁销;260、第二支撑套;
31.300、底座;301、基板;302、调节板;303、螺柱;304、螺母;305、垫片;310、第一底孔;320、第一固定块;330、第二底孔;340、第二固定块;
32.400、连接件;410、连接杆;
33.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
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0.变压器通常采用夹持件对线圈进行夹持和固定。但目前通常采用折弯的钢板作为夹持件对线圈进行夹持,在变压器过电压或遭受雷击的情况下线圈等带电体存在对夹件放电的可能性,严重时会引起变压器故障;同时,虽然夹件能起到夹持铁心和压紧线圈的作用,但也遮挡了铁心和线圈的部分散热面积,对变压器铁心和线圈等主要发热体的散热存在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传统的夹件其生产工艺过程需进行酸洗、磷化、喷漆处理,这种生产工艺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夹件生产制造工序长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影响变压器的生产。
4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夹持机构,通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对线圈上沿周向的不同区段进行支撑,并利用第一支撑架上的限位空间限制线圈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实现对线圈的夹持,且夹持机构对线圈的遮盖面积较小,从而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性能。
42.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对线圈进行夹持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3.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的夹持机构10,用于变压器,变压器包括线圈20,夹持机构10包括第一支撑架100和第二支撑架200,第一支撑架100用于支撑线圈20的第一区段,第二支撑架200用于支撑线圈20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沿线圈20的周向相间隔;其中,第一支撑架100上设有沿第一方向z纵长延伸的限位空间,限位空间用于限制位于其内的线圈20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
44.其中,第一方向z与线圈20的轴向平行或相对于线圈20的轴向稍倾斜。当线圈20放置在水平面上,且线圈20的中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时,第一方向z与竖直方向平行,基于此,限位空间的底壁能够平稳地支撑线圈20沿轴向的一端的端面,使线圈20受力平衡。而在实际应用中,线圈20的形状可能与预设形状存在误差,导致线圈20放置在水平面上时,线圈20的中轴线可能相对竖直方向稍倾斜,此时,第一方向z相对竖直方向倾斜。当线圈20的中轴线与水平方向平行时,第一方向z与水平方向平行,基于此,限位空间的侧壁能够平稳地支撑线圈20的侧壁,使线圈20受力平衡。
45.变压器常应用于电器设备和无线电路中,其作用包括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等。按照用途分类,变压器包括配电变压器、电力变压器、全密封变压器、组合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单相变压器、电炉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例如,在本技术中,变压器具体可以是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
46.第一支撑架100和第二支撑架200具有能够承载线圈20的承载面,以使第一支撑架100和第二支撑架200能够分别对线圈20上沿周向的两个不同的区段进行支撑,从而使线圈20保持稳定。第一支撑架100具体可通过多个柱状、板状或块状的子结构组合形成,多个子结构之间围设形成限位空间,其中至少一个子结构与其他子结构可拆卸连接,使限位空间具有可开闭的入口,入口打开时,线圈20能够进入限位空间,入口关闭后,限位空间能够限制线圈20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并且,通过调整限位空间的大小,可使线圈20与限位空间的内壁紧配合,从而避免线圈20沿周向转动。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10,通过第一支撑架100和第二支撑架200分别对线
圈20的相互间隔的两个区段进行支撑,且第一支撑架100上的限位空间能够限制线圈20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实现对线圈20的夹持。由于采用间隔的两个支撑架进行支撑和限位,对线圈20的遮挡面积较小,从而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性能。
48.传统变压器的夹持件通常采用碳钢材料制作,其生产工艺过程需进行酸洗、磷化、喷漆处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且变压器在过电压或遭受雷击的情况下,线圈20等带电体可能对夹持件放电,存在安全隐患。而本技术提供的夹持机构10,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木材、塑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49.另外,传统变压器的夹持件生产制造工序用时长,导致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成本高,是制约变压器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技术提供的夹持机构10结构简单,取材便捷,不涉及酸洗、磷化、喷漆等复杂的工艺,生产制造方便,效率高,且成本低。
50.进一步地,第一区段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子区段,每一个第一子区段各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架100,多个第一子区段沿线圈2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第一区段包括多个第一子区段时,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架100配合第二支撑架200同时对线圈20进行支撑,能够提升支撑稳定性。
51.其中,第一子区段的数量可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作为优选,第一子区段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相对应地,第一支撑架100的数量也为两个或者三个,从而在保障稳定支撑的同时,减少对线圈20的遮挡,提升散热效果。
52.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53.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20呈环形,环形的线圈20具有相对的内环侧面和外环侧面,内环侧面和外环侧面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第一支撑架100包括第一承托块110、第一压块120以及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两个第一限位杆130沿线圈20的径向间隔设置,第一承托块110同时穿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上,第一压块120同时穿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上,且第一承托块110和第一压块120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以使第一承托块110、第一压块120及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限位空间;其中,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中的一个用于阻挡线圈20的内环侧面,另一个用于阻挡线圈20的外环侧面;第一承托块110用于承托线圈20沿轴向的一个端面,第一压块120用于压接于线圈20沿轴向的另一个端面上;线圈20的径向与第一方向z相交。第一限位杆130位于被夹持线圈20的绝缘间隙处,以降低第一限位杆130对线圈20的影响。
54.当第一承托块110同时穿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时,第一承托块110和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一侧开口的容纳空间,此时,将线圈20的某一第一子区段放入该容纳空间内,并使线圈20的一端面与第一承托块110抵接,实现对线圈20的第一子区段的支撑。基于此,通过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间距的设计,使线圈20的内环侧面和外环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抵接,能够限制线圈20沿径向的运动。进一步地,将第一压块120同时穿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并使第一压块120压接于线圈20背向第一承托块110的一侧,能够限制线圈20沿轴向的运动。该结构的第一支撑架100在实现对线圈20的夹持固定的同时,对线圈20的遮挡面积较小。
55.进一步地,线圈20的径向与第一方向z垂直,从而使第一限位杆130与第二限位杆230能够更稳定地对线圈20进行夹持和固定。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00还包括第一锁楔,第一限位杆130上设有第一楔
孔,第一锁楔位于第一压块120背向第一承托块110的一侧,并插接于第一楔孔,以阻挡第一压块120朝背向第一承托块110的方向移动。当线圈20位于第一承托块110和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时,将第一压块120穿设于两个第一限位杆130后,第一压块120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接在线圈20上,基于此,将第一锁楔插接于第一楔孔中,能够阻挡第一压块120朝背向第一承托块1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压块120、第一承托块110和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稳定的限位空间,进而将线圈20夹持固定。并且,通过调整第一锁楔在第一楔孔内楔紧程度,可以调整第一压块120和第一承托块110对线圈20夹持的松紧程度。
57.进一步地,第一锁楔包括插接段和限位段,插接段部分或全部呈楔形,限位段连接于插接段的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插接段与第一楔孔插接适配,限位段位于第一楔孔外,且限位段能够限制第一锁楔完全穿过第一楔孔,从而保障第一锁楔稳定地插接于第一楔孔内。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00还包括第一锁销,第一限位杆130和第一锁楔上均设有第一销孔;第一锁销用于在第一锁楔插入第一楔孔后,插入第一限位杆130上的第一销孔及第一锁楔上的第一销孔,以阻挡第一锁楔脱离第一楔孔。通过第一锁销进一步对第一锁楔进行限位,从而保障第一锁楔对第一压块120的限制作用。其中,第一锁销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其结合。
59.图4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60.参阅图4和图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00还包括设于第一限位杆130上的限位凸块131,该限位凸块131与第一限位杆130组合形成t形。其中,限位凸块131与第一限位杆130可一体成型。如此,将第一承托块110和第一压块120依次穿设于第一限位杆130上,使第一承托块110、第一压块120、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对线圈20进行限位的限位空间后,限位凸块131能够阻挡第一压块120朝向远离第一承托块110的方向脱离第一限位杆130。基于此,进一步将两个第一限位杆130的远离限位凸块131的一端进行锁定,限制第一承托块110朝向远离第一压块120的方向脱离第一限位杆130,即可使限位空间保持稳定,从而将线圈20夹持固定。
61.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62.参阅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还包括底座300,底座300与第一限位杆130之间设有第一固定块320;底座300上设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底孔310,第一限位杆130上设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z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块320具有与第一固定孔卡接适配的中间段,以及分别连接于中间段的两端的两个弯折段,弯折段沿第一方向z延伸,且两个弯折段同时与第一底孔310的孔壁卡接,以将第一限位杆130固定于底座300上。通过第一固定块320将第一限位杆130固定在底座300上,从而利用底座300对第一支撑架100及第一支撑架100所支撑的线圈20进行支撑,进而提升夹持机构10的稳定性。其中,第一底孔3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其结合。
63.图7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中底座的局部细节图。图9示出了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64.进一步地,参阅图7、图8和图9,底座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基板301和调节板
302,基板301背向第一承托块110的一侧设有螺柱303,调节板302套设于螺柱303上,且螺柱303上套设有用于调节调节板302沿第一方向z移动的螺母304;第一底孔310设于调节板302上。其中,螺母304与调节板302之间可设置垫片305,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参阅图4、图5和图7,由于第一底孔310设置在调节板302上,使得第一固定块320的两个弯折段同时与第一底孔310的孔壁卡接时,能够实现第一限位杆130与调节板302之间的卡接固定。基于此,通过调节螺母304在螺柱303上的位置来调节调节板302沿第一方向z移动,即可调节第一限位杆130与基板30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第一承托块110、第一压块120、两个第一限位杆130之间形成的限位空间沿第一方向z的尺寸,实现夹持松紧度的调节。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00还包括套设于第一限位杆130外的第一支撑套140,第一支撑套140的一端与底座300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承托板抵接,以承托第一承托板。通过一支撑套将第一承托板与底座300间隔开,使得夹持机构10夹持线圈20时,线圈20与底座300间隔开,避免底座300阻挡线圈20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第一支撑套140对第一承托板进行承托的情况下,第一承托板与第一限位杆130之间还可存在其他的连接和限位结构。例如,采用锁楔和锁销对第一承托板和第一限位杆130之间进行连接固定,具体连接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压板与第一限位杆130之间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式。
66.图10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第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中第二支撑架的爆炸图。
67.参阅图1、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0包括第二承托块210、第二压块220以及第二限位杆230;第二承托块210和第二压块220沿第一方向z间隔穿设于第二限位杆230上,第二承托块210用于承托线圈20沿轴向的一个端面,第二压块220用于压接于线圈20沿轴向的另一个端面上。当第二承托块210穿设于第二限位杆230上时,第二承托块210和第二限位杆230之间呈一定夹角,为使第二承托块210更好地对线圈20进行支撑,优选该夹角为直角。在线圈20的第一区段被支撑和限位于第一支撑架100上的情况下,将线圈20的第二区段压接于第二承托块210上,能够提升支撑的稳定性。基于此,将第二压块220穿设于第二限位杆230,并使第二压块220压接于线圈20背向第二承托块210的一侧,能够进一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且对线圈20的遮挡面积较小。
6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二锁楔240,第二限位杆230上设有第二楔孔231,第二锁楔240位于第二压块220背向第二承托块210的一侧,并插接于第二楔孔231,以阻挡第二压块220朝背向第二承托块210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锁楔240与第二楔孔231的配合,对第二压块220进行限位,从而使第二承托块210和第二压块220对线圈20的第二区段进行稳定地夹持。其中,第二锁楔240的形状可参考第一锁楔的形状。并且,通过调整第二锁楔240在第二楔孔231内楔紧程度,可以调整第二压块220和第二承托块210对线圈20夹持的松紧程度。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二锁销250,第二限位杆230和第二锁楔240上均设有第二销孔232,第二锁销250用于在第二锁楔240插入第二楔孔231后,插入第二限位杆230上的第二销孔232及第二锁楔240上的第二销孔232,以阻挡第二锁楔240脱离第二楔孔231。通过第二锁销250进一步对第二锁楔240进行限位,从而保障第二锁楔240对第二压块220的限制作用。其中,第一锁销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者
其结合。
7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0的结构也可参考第一支撑架100的结构。例如,将第二限位杆230也设置为t形,相对应地,第二限位杆230的下端与底座30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参考第一限位杆130的下端与底座300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300与第二限位杆230之间设有第二固定块340;底座300上设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二底孔330,第二限位杆230上设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z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孔233;第二固定块340具有与第二固定孔233卡接适配的中间段,以及分别连接于中间段的两端的两个弯折段,弯折段沿第一方向z延伸,且两个弯折段同时与第二底孔330的孔壁卡接,以将第二限位杆230固定于底座300上。通过第二固定块340将第二限位杆230固定在底座300上,从而利用底座300对第二支撑架200及第二支撑架200所支撑的线圈20进行支撑,进而提升夹持机构10的稳定性。其中,第二底孔33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其结合。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0还包括套设于第二限位杆230外的第二支撑套260,第二支撑套260的一端与底座300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承托板抵接,以承托第二承托板。通过第二支撑套260将第二承托板与底座300间隔开,使得夹持机构10夹持线圈20时,线圈20与底座300间隔开,避免底座300阻挡线圈20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第二支撑套260对第二承托板进行承托的情况下,第二承托板与第二限位杆230之间还可存在其他的连接和限位结构。例如,采用锁楔和锁销对第二承托板和第二限位杆230之间进行连接固定,具体连接结构及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二压板与第二限位杆230之间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式。
73.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包括三个线圈20,每一个线圈20均对应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架100进行支撑;三个线圈20的中心组合形成三角形,第二支撑架200在三角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三角形内,以使第二支撑架200能够同时对三个线圈20进行支撑,从而使夹持机构10的结构更简单,生产制作更方便。其中,第二承托块210和第二压块2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其他多边形或者y字形。作为优选,第二承托块210和第二压块220的形状为y字形,从而减小对线圈20的遮挡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74.进一步地,底座300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具体应用时,底座300的形状可根据线圈20、第一支撑架100和第二支撑架200的排布进行调整。以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为例,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的外形类似三角形,基于该外形特点可将底座300设计为六边形,从而缩减变压器的外形尺寸,节省运输空间,并节省安装空间。
75.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76.参阅图2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还包括呈环形的连接件400,每一个第一支撑架100均与连接件400连接。通过环形的连接件400将每一个支撑架进行连接,从而提升夹持机构10的稳定性。
77.进一步地,连接件400包括多个连接杆410,多个连接杆410两两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将多个第一支撑架100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夹持强度。其中,每一个连接杆410的一端连接一个第一支撑架100的一个第一限位杆130,另一端连接与该第一支撑架100相邻的另一个第一支撑架100的一个限位杆。连接杆410与第一限位杆13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压块120与第一限位杆130之间的连接方式。
7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底座300的形状为六边形,多个连接杆41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杆410和多个第二连接杆410,第一连接杆410呈条状,第二连接杆410呈折线状,多个第一连接杆410和多个第二连接杆410交替连接,从而使连接件400的形状与底座300可以与底座300的形状相同或相近。
79.基于同样的发明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压器,变压器包括线圈20以及上述实施例的夹持机构10。其中,夹持机构10用于将线圈20夹持固定。进一步地,参阅图1,变压器包括夹持机构10、三个线圈20及铁芯30,三个线圈20呈三角形排布,分别套设于铁芯30的三个心柱上,夹持机构10将三个线圈20夹持固定。
8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