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过柔性联结部件联结的连接器壳体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81437发布日期:2022-11-30 02:3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针对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能够独立地配合以减小配合力的连接器半部。特别地,本发明针对一种电连接件,该电连接件具有柔性联结部件,柔性联结部件在连接器半部之间延伸,以允许连接器半部联结在一起,同时允许连接器半部的独立移动。


背景技术:

2.当使电连接器配合到配合构件时,使电连接器的电端子配合到配合构件的配合端子所要求的配合力可能相当大。当配合力增大时,起因于端子的数量或构造,不恰当配合的可能性提高。另外,当配合力增大时,对于使用者或操作者,从人体工程学的观点来看,难以恰当地实现配合。
3.因此,期望提供减小与配合构件配合所要求的配合力的电连接器。特别地,具有带有能够独立地配合以减小配合力的连接器半部的电连接器将是有益的。


技术实现要素:

4.实施例针对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一缆线接收面,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接收腔从第一缆线接收面延伸到第一配合面。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配合面和第二缆线接收面,其中,至少一个第二端子接收腔从第二缆线接收面延伸到第二配合面。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隔开。柔性联结部件从第一壳体延伸到第二壳体。柔性联结部件构造成在电连接器安装到电构件时,允许第一壳体独立于第二壳体而移动。第一壳体能够独立于第二壳体而配合到电构件。
5.实施例针对一种用于配合到配合电构件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配合面的第一壳体和具有第二配合面的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联结部件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一体地模制。柔性联结部件从第一壳体延伸到第二壳体,并且构造成允许第一壳体独立于第二壳体而移动。第一壳体能够独立于第二壳体而配合到配合电构件。
6.实施例针对一种用于配合到配合电构件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配合面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具有设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中的第一凹入部。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二配合面的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设于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中的第二凹入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隔开,其中,第一凹入部面向第二凹入部。柔性联结部件定位于第一凹入部和第二凹入部中。柔性联结部件从第一壳体延伸到第二壳体,并且构造成允许第一壳体独立于第二壳体而移动。第一壳体能够独立于第二壳体而配合到配合电构件。
7.根据以下与通过示例的方式图示本发明的原理的附图结合而进行的说明性实施例的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电连接器的俯视透视图,该电连接器具有通过柔性联
结部件联结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9.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仰视透视图。
10.图3是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11.图4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配合电构件配合之前的图1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12.图5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壳体与配合电构件配合。
13.图6是沿着图5的线6-6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14.图7是与图5类似的透视图,其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配合电构件配合。
具体实施方式
15.根据本发明的原理的说明性实施例的描述旨在与附图结合而理解,附图将被认为是整个书面描述的部分。在本文中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对方向或取向的任何引用仅仅旨在为了描述的便利,并且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诸如“下部”、“上部”、“水平”、“竖直”、“上方”、“下方”、“朝上”、“朝下”、“顶部”和“底部”以及其派生词(例如,“水平地”、“向下地”、“向上地”等等)的相对用语在讨论中应当被解释成指如随后描述或如附图中所示出的取向。这些相对用语仅为了描述的便利,并且除非清楚地如此指示,否则不要求设备以特定取向构成或操作。除非另外明确地描述,否则诸如“附接”、“附连”、“连接”、“联接”、“互连”之类的用语以及类似用语指其中结构直接地或通过中介结构间接地彼此紧固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移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两者。
16.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和益处通过参考优选实施例来图示。因此,本发明明确地不应当限于图示可以单独地或以其它特征组合存在的一些可能的非限制特征组合的这样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由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
17.如图1和图2中所示出的,电连接器10具有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隔开。
18.第一壳体12具有配合面20和相反地面向的导线或缆线接收面22。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6在配合面20与缆线接收面22之间延伸。端壁28在配合面20与缆线接收面22之间延伸,并且在第一侧壁24与第二侧壁26之间延伸。一个或多个端子接收腔30a、30b、30c在配合面20与缆线接收面22之间延伸。端子接收腔30a、30b、30c可以具有相同构造或可以在构造上不同。端子接收腔构造成在其中接收端子29a、29b、29c(图2)。端子可以属于各种构造,包括但不限于阳端子和阴端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一壳体12的其它构造。
19.在所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壳体12具有大体上l形状的构造,其中,第一侧壁24具有设于其中的凹入区段或凹入部34。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各种端子接收腔30a、30b、30c相对于彼此偏移并且相对于第一壳体12的纵向轴线偏移。然而,可以使用其它构造。
20.第二壳体14具有配合面40和相反地面向的导线或缆线接收面42。第一侧壁44和第二侧壁46在配合面40与缆线接收面42之间延伸。端壁48在配合面40与缆线接收面42之间延伸,并且在第一侧壁44与第二侧壁46之间延伸。一个或多个端子接收腔50a、50b、50c在配合面40与缆线接收面42之间延伸。端子接收腔50a、50b、50c可以具有相同构造或可以在构造上不同。另外,端子接收腔30a、30b、30c可以具有与端子接收腔50a、50b、50c相同的构造或
不同的构造。端子接收腔构造成在其中接收端子49a、49b、49c(图2)。端子可以属于各种构造,包括但不限于阳端子和阴端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二壳体14的其它构造。
21.在所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壳体14具有大体上l形状的构造,其中,第一侧壁44具有设于其中的凹入区段或凹入部54。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各种端子接收腔50a、50b、50c相对于彼此偏移并且相对于第二壳体14的纵向轴线偏移。然而,可以使用其它构造。
22.一个或多个柔性联结部件60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之间延伸。如图3中所示出的,柔性联结部件60具有带有第一腿62、第二腿64以及在第一腿62与第二腿64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66的大体上u形状。第一腿62附接到第一壳体12的第一侧壁24。第二腿64附接到第二壳体14的第一侧壁44。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柔性联结部件60的其它构造。
23.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柔性联结部件60的弓形部分66的顶表面58定位于第一壳体12的缆线接收面22的平面和第二壳体14的缆线接收面42的平面下方。另外,柔性联结部件60的第一腿62和第二腿64定位于第一壳体12的配合面20的平面和第二壳体14的配合面40的平面上方。因此,柔性联结部件60不会越过缆线接收面22的平面和缆线接收面42的平面或第一壳体12的配合面20的平面和第二壳体14的配合面40的平面延伸。
24.在所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4以及柔性联结部件60被模制为单件,其中柔性联结部件60被模制成所示出的u形状。然而,可以使用柔性联结部件60的其它构造。另外,在备选的说明性实施例中,柔性联结部件60可以是使用已知的附接方法固定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的多个部件。
25.当被模制或组装时,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以并排关系定位,其中,柔性联结部件60在其间延伸。在初始位置中,如图1至图4中所示出的,第一壳体12的配合面20和第二壳体40的配合面40定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中。在该位置中,柔性联结部件60位于初始不受力位置中。因此,在初始不受力位置中,柔性联结部件60不会在第一壳体12或第二壳体14上施加力,从而允许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保持原位。
26.柔性联结部件60构造成具有允许弓形部分66挠曲或弹性地变形而不断裂的厚度。柔性联结部件60的特定厚度取决于其材料类型和弹性模量。另外,狭槽67设于弓形部分66中,以允许弓形部分66的每个部分69独立地移动,从而对柔性联结部件60提供额外的柔性。
27.在使用中,如图4至图7中所示出的,所模制或组装的电连接器10移动成与配合电构件70接合。在所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配合电构件70是具有从其延伸的端子72的基板。然而,可以使用配合电构件70的其它构造。
28.如图4中所示出的,电连接器10初始地移动到靠近配合电构件70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如先前所描述的,电连接器10位于初始位置中,其中,第一壳体12的配合面20和第二壳体40的配合面40定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中,并且柔性联结部件60位于不受力位置中。
29.随着电连接器10靠近配合电构件70的端子72移动,壳体12、14之一朝向配合电构件70移动。在图5和图6中所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朝向配合电构件移动。
30.在发生该情况时,端子72通过第一壳体12的配合面20移动到端子接收腔30a、30b、30c中。当继续插入时,端子72移动成与第一壳体12的端子29a、29b、29c机械接合且电接合。使第一壳体12配合到配合电构件70所要求的力是第一壳体12的端子与配合电构件70的端
子72接合的结果。使第一壳体12与配合构件70配合所需要的力通常由使用者或操作者施加到缆线接收面22或端壁28。
31.由于力施加到第一壳体12以使第一壳体移动成与配合电构件70接合,第一壳体12朝向配合电构件70移动。然而,由于没有力施加到第二壳体14,第一壳体12相对于第二壳体14移动。在发生该情况时,柔性联结部件60挠曲或受力。当第一壳体12移动时,柔性联结部件60的附接到第一壳体12的第一腿62相应地移动。第一腿62的该移动引起靠近第一腿62的弓形部分66的部分沿与第一腿62和第一壳体12的移动相同的方向移动或弹性地变形。
32.随着第一壳体12恰当地插入到配合电构件70上,第二壳体14朝向配合电构件移动到图7中所示出的位置。在发生该情况时,端子72通过第二壳体14的配合面40移动到端子接收腔50a、50b、50c中。当继续插入时,端子72移动成与第二壳体14的端子49a、49b、49c机械接合且电接合。使第二壳体14配合到配合电构件70所要求的力是第二壳体14的端子与配合电构件70的端子72接合的结果。使第二壳体14与配合构件70配合所需要的力通常由使用者或操作者施加到缆线接收面42或端壁48。
33.当第二壳体14配合到配合电构件70时,在第一壳体12已配合到配合电构件70之后设于受力位置中的柔性联结部件60提供额外的力,以促进第二壳体14的配合。该力通过弓形部分66当第二壳体14朝向配合电构件70移动时从受力位置到不受力位置的弹性移动来供给,从而将力传递到第二腿64并且传递到第二壳体14。
34.由于电连接器10具有第一壳体12,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分开,但与柔性联结部件60连接,因而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能够独立地配合到配合电连接器70。这允许使电连接器10配合所需要的配合力被分成独立地起作用的两个分量。因此,使电连接器10配合到配合电构件70所需要的配合力与其中所有接触件同时配合到配合电构件的电连接器相比而减小。这允许以对于使用者或操作者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且对使用者友好的方式进行配合。
35.虽然本发明已参考优选实施例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并且等同体可以替代本发明的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本发明可以与特别地适于具体环境和操作要求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在本发明的实践中使用的结构、布置、比例、尺寸、材料以及构件等等的许多修改一起使用。目前公开的实施例因此将在所有方面都被认为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不限于前文的描述或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