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52558发布日期:2023-05-14 15:25阅读:17来源:国知局
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特别涉及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1、接触器是一种通过小电流通断来控制大电流通断的电磁开关,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现有的双断点螺线管式直流接触器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缺陷: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下,当出现短时间的剧烈机械冲击时,动簧片会克服弹簧的反力发生运动与静触头接触,出现瞬通的情况,对客户端系统应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目前,针对于此缺陷,现有的方案通常是采用增加弹簧反力的方式,来阻止接触器瞬通。但是,弹簧的弹力值增大势必会导致线圈功耗的增加,无法满足节能的需求;此外,弹簧力值可增加的幅度有限,无法满足极限的抗冲击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通过在接触器内设置抗冲击机构,在接触器内的推动组件受机械冲击时产生的惯性力向上推动过程中,通过抗冲击机构对其产生阻力,使得动簧片与静触头无法闭合。

2、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包括:一对静触头、动簧片以及在动作时以带动所述动簧片与两个所述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的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抗冲击机构,所述抗冲击机构包括被一弹性部件弹性抵置的第一止挡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止挡件配合使用的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跟随所述推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相对设置,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止挡件推动所述第一止挡件发生位移,以使得所述第二止挡件能够越过所述第一止挡件。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抗冲击机构还包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止挡件置于所述固定支架内,且可在所述固定支架内沿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止挡件的方向进行滑动。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支架朝向所述推动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一止挡件的一端穿过所述贯穿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止挡件对应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止挡件的另一端围绕外周设置有挡台,所述挡台止挡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内侧壁上。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止挡件位于所述贯穿孔内的主体部呈方形,且与所述贯穿孔的尺寸相匹配;所述挡台与所述固定支架的内腔的尺寸相匹配。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部件内置于所述固定支架,其施加在所述第一止挡件上的弹性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止挡件始终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止挡件方向运动的趋势。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止挡件靠近所述第二止挡件的一端设置为第一锥形头部,所述第一锥形头部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一斜挡面;

8、或所述第一止挡件靠近所述第二止挡件的一端设置为第一球头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止挡件靠近所述第一止挡件的一端设置为第二锥形头部,所述第二锥形头部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二斜挡面;

10、或所述第二止挡件靠近所述第一止挡件的一端设置为第二球头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动组件包括绝缘底座、框体支架和弹簧,所述框体支架的下部一体注塑于所述绝缘底座内,所述动簧片横穿在所述框体支架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弹性抵置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绝缘底座之间。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止挡件的另一端采用一体注塑、铆接、卡接或紧固件中的任一种方式与所述绝缘底座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抗冲击机构设置有两组,分别配置在所述推动组件相对的两侧。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通过在推动组件的外侧安装有被弹性部件弹性抵置的可移动的第一止挡件,并在推动组件上固定有与之配合使用的第二止挡件,在接触器受到机械冲击时,依靠第一止挡件对第二止挡件的阻碍作用,使得动簧片与静触头无法闭合,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就能够实现优异的抗机械冲击效果,且不会增加接触器功耗,满足市场的节能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特征:

1.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包括一对静触头(1)、动簧片(2)以及在动作时以带动所述动簧片(2)与两个所述静触头(1)接触或分离的推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抗冲击机构,所述抗冲击机构包括被一弹性部件(3)弹性抵置的第一止挡件(4)以及与所述第一止挡件(4)配合使用的第二止挡件(5),所述第二止挡件(5)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跟随所述推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第一止挡件(4)与所述第二止挡件(5)相互靠近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相对设置,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止挡件(5)推动所述第一止挡件(4)发生位移,以使得所述第二止挡件(5)能够越过所述第一止挡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机构还包括一固定支架(6),所述第一止挡件(4)置于所述固定支架(6)内,且可在所述固定支架(6)内沿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止挡件(5)的方向进行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6)朝向所述推动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贯穿孔(601),所述第一止挡件(4)的一端穿过所述贯穿孔(601)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止挡件(5)对应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止挡件(4)的另一端围绕外周设置有挡台(401),所述挡台(401)止挡在所述固定支架(6)的内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件(4)位于所述贯穿孔(601)内的主体部呈方形,且与所述贯穿孔(601)的尺寸相匹配;所述挡台(401)与所述固定支架(6)的内腔的尺寸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3)内置于所述固定支架(6),其施加在所述第一止挡件(4)上的弹性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止挡件(4)始终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止挡件(5)方向运动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件(4)靠近所述第二止挡件(5)的一端设置为第一锥形头部(402),所述第一锥形头部(402)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一斜挡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件(5)靠近所述第一止挡件(4)的一端设置为第二锥形头部(501),所述第二锥形头部(501)的上下两侧均具有第二斜挡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绝缘底座(7)、框体支架(8)和弹簧(9),所述框体支架(8)的下部一体注塑于所述绝缘底座(7)内,所述动簧片(2)横穿在所述框体支架(8)内,所述弹簧(9)的两端弹性抵置在所述动簧片(2)和所述绝缘底座(7)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件(5)的另一端采用一体注塑、铆接、卡接或紧固件中的任一种方式与所述绝缘底座(7)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机构设置有两组,分别配置在所述推动组件相对的两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包括:一对静触头、动簧片以及在动作时以带动所述动簧片与两个所述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的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抗冲击机构,所述抗冲击机构包括被一弹性部件弹性抵置的第一止挡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止挡件配合使用的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相对设置,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止挡件推动所述第一止挡件发生位移,以使得所述第二止挡件能够越过所述第一止挡件。本技术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就能够实现优异的抗机械冲击效果,且不会增加接触器功耗,满足节能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覃奀垚,顾春朋,李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