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44167发布日期:2024-03-18 18:17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1、二次电池通常包括设有极耳的电极组件和包裹电极组件的包装袋,其中,包装袋具体可采用层压膜制成。相关技术中,层压膜的强度较低,难以有效抵抗外力冲击,在跌落、受挤压或碰撞时,包装袋的其中一角部容易变形,导致包装袋破损,从而引发漏液等安全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旨在改善包装袋的角部易破损的情形,从而提升该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以及第一能量吸收件。所述包装袋包括第一袋体和第二袋体,所述第一袋体和所述第二袋体连接并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袋体包括第一主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主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三者两两相交以构成第一角部。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设于所述第一角部,并分别粘接所述第一主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角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

3、本技术涉及的二次电池,第一能量吸收件连接于第一角部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当二次电池处于第一角部先着地的情况下,整体受力结构首先承受外部冲击力以及电极组件的惯性力,第一能量吸收件可依靠自身可逆形变吸收部分外部冲击力以及部分电极组件的惯性力。与第一角部单独承受外部冲击力以及电极组件的惯性力的情况相比,第一角部受到的载荷可减弱或弱化,从而改善了包装袋破损而引发的漏液等安全性问题。

4、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与所述第一角部之间的剥离强度为1n/m~500n/m。

5、若第一能量吸收件与第一角部之间的剥离强度小于1n/m,第一能量吸收件与第一角部之间连接强度不足,在跌落测试时第一能量吸收件易自第一角部脱落而出现第一角部破袋漏液的情形,故限定第一能量吸收件与第一角部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等于1n/m。而限定第一能量吸收件与第一角部之间的剥离强度小于等于500n/m则基于节省二次电池的制造成本的角度考量。

6、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杨氏模量为0.5gpa~5gpa。

7、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杨氏模量小于0.5gpa或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杨氏模量大于5gpa,均对第一能量吸收件自身的可逆形变性能提升较为有限,跌落测试通过率较低。

8、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抗穿刺力大于0.5n。由于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抗穿刺力大于0.5n,整体受力结构的抗穿刺力可同步增加至少0.5n,也意味着第一角部的抗穿刺性(包装袋抵抗尖锐物品的穿刺、冲击等作用力的性能)明显提升,进而进一步改善因第一角部破损而引发的漏液等安全性问题。当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抗穿刺力小于0.5n时,引发第一角部破损的概率更高。

9、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满足特征:(1)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与所述第一角部之间的剥离强度为1n/m~500n/m;(2)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杨氏模量为1.4gpa~4.2gpa;(3)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的抗刺穿力大于0.8n。

10、这样的限定进一步的提升了电池的抗跌落性能,提升安全性。

11、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通过将绝缘材料设于所述第一角部并固化后形成。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无需应用与袋体相同的材料补强第一角部,从而简化了袋体的制备工序,降低了制成二次电池的制造难度。

12、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材料包括聚烯烃聚合物、聚丙烯酸聚合物、丁苯橡胶聚合物、苯丙乳液聚合物以及光敏胶中的至少一种。

13、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分别粘接所述第一主壁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包装袋之间。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距离d1满足:50μm≤d1≤500μm。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在此数值范围内,使得第一能量吸收件覆盖第一角部的面积较大,对第一角部的保护范围增大,并且与电极组件的干涉程度较小,从而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可基本维持不变。

14、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最大距离d2满足:50μm≤d2≤500μm。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在此数值范围内,使得第一能量吸收件覆盖第一角部的面积较大,对第一角部的保护范围增大,并且与电极组件的干涉程度较小,从而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可基本维持不变。

15、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在所述第三方向的最大距离d3、所述包装袋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厚度t,满足:10μm≤d3≤t。如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三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小于10μm时,二次电池的跌落改善不明显;如第一能量吸收件在第三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超过包装袋沿第三方向的厚度,会导致二次电池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增加,但电极组件的尺寸并未改变,因而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变小。

16、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袋体呈半封闭的长方体状。所述第一袋体包括第二角部。所述二次电池包括第二能量吸收件,所述第二能量吸收件设于所述第二角部,所述第二能量吸收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角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

17、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袋体呈半封闭的长方体状。所述第一袋体包括第三角部。所述二次电池包括第三能量吸收件,所述第三能量吸收件设于所述第三角部,所述第三能量吸收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角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

18、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袋体呈半封闭的长方体状。所述第一袋体包括第四角部。所述二次包括第四能量吸收件,所述第四能量吸收件设于所述第四角部,所述第四能量吸收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四角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

19、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0、制备电极组件;

21、提供包装袋,对所述包装袋进行冲坑得到具有第一凹坑的第一袋体,所述第一袋体包括第一主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主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三者两两相交以构成第一角部;

22、向所述第一角部滴入流动的绝缘材料,流动的绝缘材料经固化后形成固态的第一能量吸收件,所述第一能量吸收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角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

23、用于所述第一袋体和第二袋体对所述电极组件进行封装;所述第一袋体和所述第二袋体共同限定出于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24、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交替层叠设置成叠片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层叠并卷绕成卷绕结构。

25、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二次电池,或者,上述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

26、本技术实施例的额外层面及优点将部分地在后续说明中描述、显示、或是经由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而阐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