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28402发布日期:2023-05-11 14:15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充电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充电接头用于与电源连接后,为设备进行充电。现有的充电接头的壳体均为上下两层结构,便于在壳体内部进行零部件的安装,在安装完毕后再安装合并两层壳体。

2、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充电接头壳体的强度、减轻壳体的重量,通常会选择塑料等材质作为壳体;或者受限于其它原因而需要选择韧性较差的材料作为壳体。上述情况下,会存在因壳体材质的韧性较差,在将上下两层壳体进行扣合连接时,存在连接不便、壳体破损等问题。

3、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能够解决充电接头的壳体连接问题。

2、具体提供了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连接部。上壳体为下部开口的壳体结构,下部开口的边缘设一段或者多段第一凸台。下壳体为上部开口的壳体结构,上部开口的边缘设一段或者多段第二凸台。连接部为具有预定宽度的环状结构,连接于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连接部的内壁设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连接部的轴向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上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为沿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布置的凹槽。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凹槽扣接,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连接环将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

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的外边缘下部设置倒角。所述第二凸台的外边缘上部设置倒角。

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上壳体的圆心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下壳体的圆心方向。

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的周测设置第一通孔,所述下壳体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拼合后形成用于充电线伸出的出线口。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出线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断开段。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设于相邻两段第一凸台之间,所述第一通孔的两端分别设一个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向下伸出预定长度。

8、第二通孔设于相邻两段第二凸台之间,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分别设一个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向下伸出预定长度。

9、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均伸至所述连接部的断开段内,且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扣合连接。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断开段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限位柱,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后,所述限位柱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块伸出的预定长度之和。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壳体上设置第一插入柱,所述第一插入柱设于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一凸台之间。在所述下壳体上设置第二插入柱,所述第二插入柱与所述第一插入柱位置对应。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两个卡柱,第一插入柱、第二插入柱均插设于两个所述卡柱之间的间隙内。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卡柱之间的间距均与所述第一插入柱、所述第二插入柱的宽度相同。且所述卡柱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插入柱与所述第二插入柱的伸出高度之和。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环为透明壳体,所述连接环内侧设有灯带,所述灯带用于显示所述接头内部的充电状态。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部的设置,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进行连接,解决了充电接头的壳体连接问题。在上壳体与下壳体选取强度较大、韧性较差的材料时,通过选取使用韧性材质的连接部连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解决上壳体和下壳体在连接时发生壳体破碎等问题,并且使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后更加紧固。为了防止三层结构扣合后的不稳定,增加了限位机构来实现配合稳固,进一步提升充电接头壳体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外边缘下部设置倒角;所述第二凸台的外边缘上部设置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上壳体的圆心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下壳体的圆心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周测设置第一通孔,所述下壳体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拼合后形成用于充电线伸出的出线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出线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断开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通孔设于相邻两段第一凸台之间,所述第一通孔的两端分别设一个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向下伸出预定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开段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限位柱,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后,所述限位柱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块伸出的预定长度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壳体上设置第一插入柱,所述第一插入柱设于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一凸台之间;在所述下壳体上设置第二插入柱,所述第二插入柱与所述第一插入柱位置对应;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两个卡柱,第一插入柱、第二插入柱均插设于两个所述卡柱之间的间隙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柱之间的间距均与所述第一插入柱、所述第二插入柱的宽度相同;且所述卡柱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插入柱与所述第二插入柱的伸出高度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透明壳体,所述连接部内侧设有灯带,所述灯带用于显示所述接头内部的充电状态。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接头壳体的连接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连接部。上壳体上设第一凸台,下壳体上设凸台。连接部为环状结构,连接于上壳体及下壳体之间,连接部的内壁设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凸台与第一凹槽扣接,第二凹槽与第二凸台配合连接,以使连接环将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解决了充电接头的壳体连接问题。在上壳体与下壳体选取强度较大、韧性较差的材料时,通过选取使用韧性材质的连接部连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解决上壳体和下壳体在连接时发生壳体破碎等问题,并且使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后更加紧固。为了防止三层结构扣合后的不稳定,增加了限位机构来实现配合稳固,进一步提升充电接头壳体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峰,陈德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费诺定制连接器(常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