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1496发布日期:2023-11-30 11:01阅读:26来源:国知局
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现有电池装置的设计方案中,换热装置包括多块换热板,沿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位于上游的换热板与位于下游的换热板会因换热介质流速不同而产生流量不均的问题,例如上游的换热板中的流速和流量大于下游换热板中的流速和流量,影响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导致电池装置的温度一致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的多块换热板的流速和流量差异较小的电池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其中,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进液管路以及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块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流道开口于所述换热板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而在所述端部上形成流道口,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端部设置有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开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管路连接于所述进液孔,所述集流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进液孔连通于所述空腔,所述空腔开口于所述集流体连接所述换热板的端部而在所述端部上形成连通口,沿所述进液管路的进液流通方向位于最上游的至少两块所述换热板的所述集流体还具有封堵筋,所述封堵筋设置于所述空腔且未伸入所述流道口,所述封堵筋封堵所述连通口的一部分。

4、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至少在最上游的换热板的集流体中设置封堵筋,利用封堵筋封堵集流体的连通口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封堵筋的封堵,减少集流体经由连通口与换热板的流道的连通截面积,据此选择性地对至少部分位置的换热板的集流体的流通面积进行调整,使得多块换热板的换热介质的流速和流量差异较小,并且,由于封堵筋未伸入换热板的流道口,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设置封堵筋而增大换热板流道的流阻,据此保证换热板的换热效率,优化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有利于提升电池装置的温度一致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进液管路以及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块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流道开口于所述换热板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而在所述端部上形成流道口,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端部设置有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开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管路连接于所述进液孔,所述集流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进液孔连通于所述空腔,所述空腔开口于所述集流体连接所述换热板的端部而在所述端部上形成连通口,沿所述进液管路的进液流通方向位于最上游的至少两块所述换热板的所述集流体还具有封堵筋,所述封堵筋设置于所述空腔且未伸入所述流道口,所述封堵筋封堵所述连通口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未被封堵的部分的截面积与所述进液管路的截面积的比值为0.14~3.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内部具有两个所述空腔,两个所述空腔间隔布置,两个所述空腔的各一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液孔,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通口,所述集流体位于两个所述空腔之间的部分为封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空腔沿所述集流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封闭部的位置与所述进液孔的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所述封堵筋的所述集流体,所述封闭部的截面积与两个所述连通口未被封堵的部分的截面积之和的比值为0.011~0.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块所述换热板的所述集流体均具有所述封堵筋,且各所述集流体的所述封堵筋的结构型态均相同,以使各所述集流体的所述连通口未被封堵的部分的截面积均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流道,所述封堵筋同时封堵全部所述流道的流道口的部分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具有至少三个所述流道,所述封堵筋同时封堵至少两个所述流道的流道口的部分区域,且所述封堵筋未封堵至少一个所述流道的流道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设置于所述电池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电池的任意其他表面的表面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装置,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进液管路以及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块换热板,换热板的流道开口于换热板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而在端部上形成流道口,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端部设置有集流体,集流体开设有进液孔,进液管路连接于进液孔,集流体内部具有空腔,进液孔连通于空腔,空腔开口于集流体连接换热板的端部而在端部上形成连通口,沿进液管路的进液流通方向位于最上游的至少两块换热板的集流体还具有封堵筋,封堵筋设置于空腔且未伸入流道口,封堵筋封堵连通口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能使多块换热板的换热介质的流速和流量差异较小,并能避免因设置封堵筋而增大流道的流阻。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峰,蒋昕玮,王帅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