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7819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零插入力(ZIF)电连接器,特别是一种ZIF的阵列插脚晶片载体(PGA)连接器,其包含有一盖板、一中间滑动板以及一基座本体。
PGA连接器已被发展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且有许多的美国专利与此有关,其中有一种通常称为低插入力(LIF)的连接器,如美国专利号码第3,676,832、4,498,725、4,988,310、5,002,499、5,031,256、5,057,031及5,092,789,于其中,数个端子被收容于基座本体的收容槽中,一个滑动板承载着一个PGA晶片载体于其上,该载体具有数个导电插脚由该滑动板向下延伸,而能相对于该基座本体作横向或水平方向的移动。该PGA晶片载体的插脚于初插入前述基座本体时为无干涉的状况,随后在横向或是水平方向移动而被稳固的夹置于基座本体的收容槽内的端子的两根水平弹性接触臂之间。此种于基座本体的端子与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间的接触是一种低插入力(LIF)的型态。
另一种可于美国专利第5,017,152、5,073,321、5,059,135、5,186,642及5,192,221中被看到,于其中,有一对通常垂直的端子接触臂的其中之一可被沿着滑动板的方向被移动或变形,当该滑动板沿着该基座本体的顶面作水平移动时,该对端子接触臂的其中之一将被移动而产生一空间于该对端子接触臂之间,如此一来,该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既可被无干涉(既零插入力ZIF)的插入该对位于基座本体的收容槽内的端子接触臂之间。而当该滑动板回到其原来位置时,该变形的接触臂由于其内应力的关系而自然弹回其原来位置而配合另一支相对的接触臂而稳固的夹持该插入其间的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
类似于前述的第二种型式,一第三种型式的PGA连接器也是运用滑动板来偏移接触臂的顶端。但不同的是,此种第三型式的连接器通常使用一对滑动板以彼此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基座本体作水平移动,以促使基座本体中的数个端子产生接触作用。因此,该对接触臂乃同时向外偏移而于彼此之间产生一空间而容纳PGA晶片载体的插脚以ZIF的状态插入其中。当PGA晶片载体的插脚完全的垂直插入前述两根接触臂之间后,该对滑动板再以相反的方向移回其原来位置,而该对接触臂则彼此靠拢进而稳固的固定插入其中的PGA晶片载体插脚,美国专利第4,468,072、4,674,811、4,836,798、4,889,499及5,123,855既提示类似的设计。
不管是两件式的PGA连接器(例如一片滑动板配合一基座本体)或是三件式的PGA连接器(如两片滑动板配合一基座本体),该等前述设计无论是于机械性质、制造流程或是经济理由上皆有其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既在于提供一三件式的PGA连接器(具有一片滑动板于一盖板与一基座本体之间),其不但能符合制造与组装的便利性及经济性,且进一步能与PGA晶片载体有一良好的接触性。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种零插入力的电连接器,其包含有一基座本体,其具有一顶面且有数个孔道垂直的贯穿其间;
数个端子分别收容于该等对应的孔道中;一滑动板,其滑动的位于基座本体的顶面,且具有数个孔垂直的贯穿其间并对应于基座本体的数个孔道;一盖板位于滑动板的上方,并与基座本体配合夹置该滑动板于其间;一驱动杠杆包含有一操作把手及一驱动该滑动板的凸轮轴;前述的滑动板以一板状的型态与基座本体相扣合;利用该驱动杠杆上的凸轮轴而驱使该滑动板与盖板相对于该基座本体产生一水平方向的位移量,晶片载体的插脚以零插入力的状态插入只由滑动板驱动的数个端子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零插入力的PGA连接器组合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组合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基座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盖板的立体视图且剖去其中的一部份以显示出位于其内部的扣爪构造。
图4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滑动板的立体视图。
图5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驱动杠杆的立体视图。
图6A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端子的立体视图。
图6B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的端子的另一方向立体视图。
图7为如图2所示的基座本体的孔道内的定位横杆及固定块的部份放大剖视图。
图8A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未装配端子且当该操作把手位于水平位置时的部份放大剖视图。
图8B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未装配端子且当该操作把手位于垂直位置而使该凸轮轴的凸轮驱动该滑动板向前移动时的部份放大剖视图。
图9A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当该操作把手位于水平位置时,盖板、滑动板、基座本体及端子间的关系的部份放大剖视图。
图9B为如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合当该操作把手位于垂直位置时,盖板、滑动板、基座本体及端子间的关系的部份放大剖视图。
如图1、2所示,一个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零插入力的PGA连接器1具有一基座本体10,其包含有一通常呈方形的主体部12,数个孔道14垂直的贯穿于其间且各自收容数个端子100于其中;一第一突出部16被形成于左侧面及右侧面18的上缘处,而一第二突出部20则被形成于侧面18的下缘处,一对支撑脚22由第二突出部20的底部延伸而出,以便于支撑连接器1于其被设置的电路板(未图示)的表面上;一前突出部24由其侧面26的下缘处向前延伸且有数个支撑脚28由该突出部的底部延伸出。
一长型的包覆部30位于该基座本体10的后端,其具有一横剖面呈U型的断面,一对端壁32及一中间壁34由该包覆部30的前端31与该方形主体部12的后端交界处向上延伸,一突起36由端壁32的顶部边缘向上突伸出。而于该U型断面槽的边缘,相对于该包覆部30的前端部31的另一侧,向上垂直延伸出一后端部40。一浅的水平长槽42位于包覆部30的后端部40面对于该U型槽38的内表面上,因而形成一阶梯部44于其上。一长型槽46呈开口朝向该U型槽38的方向而位于水平长槽42的边缘,该水平长槽42进一步沿该后端部40的右侧边向下延伸至约等于该U型槽38断面底部中点处,而形成一垂直的槽43于其间。
请参阅图1、3,一盖板50具有一通常呈方形的主平面52,一呈直立的前侧壁53、左侧壁及右侧壁54分别由该主平面52的前侧边、左侧边及右侧边向下延伸,而于该主平面52的后端则并未具有垂直壁。于该左侧壁与右侧壁54的下方内缘分别具有四个间隔的向内突伸的扣爪56,以便垂直的扣持于基座本体10的突出部16上,而防止盖板50由该基座本体10朝上脱离。数个孔58垂直的贯穿该主平面52并分别对应于基座10上的数个孔道14。一突出平面60水平的由主平面52的后方突伸出,一固定横杆62由该突出平面60的后端延伸而出,且经尺寸化以便于组合时装配于基座本体的长型槽64中。一对呈分隔的定位横杆64位于该主平面52后方紧邻于该突出平面60的下方。可理解的是,该定位横杆64的长度大体上等于或小于基座本体10上的端壁32与中间壁34之间的间距,以便于当该盖板50与该基座本体10组合时,能合适的装置于该等间隔中,而不会有任何不适当的干涉情形发生。且进一步的,该突出平面60的宽度将会小于该主平面52而大体上等于基座本体10的突出部36间的间距,因此,该突出平面60可轻易的穿过该基座体10上的突出部36之间的空间,而由该基座本体10的包覆部30的前端部31向后穿至其后端部40而组成一完整的连接器1。
该参阅图1、4,其显示一被夹置于基座本体10与盖板50间的滑动或移动板70,该滑动板包含有一略呈方形的主体72及数个孔74贯穿于其中,且对应于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与盖板50的孔58。一对顶制横杆76一体地由该滑动板70的后端向后伸延。类似于该盖板50的定位横杆64,横杆76的长度大体上等于或是小于该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与中间壁34之间的空间,以便于能无阻碍的穿过其间。一前方及一后方突缘78由该滑动板的侧边突伸而出,以便于以一合适的间隙位于盖板50的内表面,而能合适的引导滑动板70沿着盖板作前后方向的移动。
请参阅图1、5,其显示一具有一操作把手82且装置于基座本体10右侧的驱动杠杆80,一转动轴(或凸轮轴)84一体的垂直设置于该操作把手82的后端,并被设计安放于该基座本体10的U型槽38内,其包含有三个间隔的支撑部86及两个分别位于支撑部86中间的凸轮部88。于本实施例中,任一支撑部86为一完整的圆形且被完全的设置而支撑于该基座本体10的U型槽中以便于当该操作把手82于该U型槽中旋转时提供一支撑的作用;然而该凸轮部88与该支撑部86相比较则为一较小且并非一完整的圆形,而当驱动杠杆80以支撑部86的中心旋转时,该与之同心的凸轮部88则由于其非圆形的表面形状而得以提供一凸轮效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被安排于正对该对分隔的凸轮部88,因此,当驱动杠杆80以支撑部86的中心旋转时,该凸轮部88即可驱动滑动板70而使其向前移动。
操作把手82一体的连接于凸轮轴84最右侧的支撑部86上,且具有一键90水平的位于其圆周径向上,因此,当操作把手82由水平位置被举起到垂直位置时,键90的最内端92即可沿着包覆部30最右侧的垂直槽43中移动,同时,凸轮轴84也回转90°而推动滑动板70向前进。而操作把手82于靠近其自由端的尾端94向上设有一偏移量,以便产生一空间而便于操作。
请参阅图1、6A、6B,位于基座本体10的数个孔道14中的端子100包含一通常呈方形的主体部102,其相对的两侧具有一对倒刺104,以便于稳固的与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的内壁产生干涉作用。一尾部106由该主体部102底部向下延伸,以便焊接于连接器所欲放置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相对应孔中。一活动接触臂108及一固定接触臂110由主体部102的顶端向上延伸,一个顶制部112一体的由接触臂108的顶端垂直向外延伸;另一方面,由两个直角弯折所组成的定位部114则由另一接触臂110朝与前述接触臂108顶端的顶制部112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出,该定位部114具有一上水平部116在与另一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相同的高度上由固定接触臂110的顶端延伸而出,一中段部118由上水平部116的末端向下延伸,而形成第一弯部;一下水平部120则由中段部118的末端朝向与该上水平部116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出,而形成一第二弯部。而且,接触臂110的上水平部116与下水平部120的长度总和正等于另一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的长度,所以接触臂110的下水平部120的末端与另一接触臂108的末端位于同垂直平面上。
请参阅图7,为了收容端子100,其座本体10的孔道14具有一略呈方形的断面形状,其由前侧壁141、后侧壁142、左侧壁143及右侧壁144所包围组成。于孔道14中,一对定位块140分别位于前侧壁141及后侧壁142上,且该对定位块140由孔道14的底部向上延伸约至孔道14一半的高度上。此二定位块一体的与左侧壁143连接但却与该右侧壁144保持一段间隙。于本实施例中,该间隙即等于端子100的主体部102的厚度,所以端子100的主体部102的右侧边与左侧边能稳固的被夹持于定位块140的开放端145与右侧壁144之间,进而能被固持于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中。可以理解的,该端子100的主体部102的宽度大体上等于孔道14的前侧壁141与后侧壁142的间距,所以该端子100的主体部102的左侧边107与右侧边109能以其上的倒刺104分别的固持于对应的前侧壁141与后侧壁142上。如此一来,端子100即可以被合适且稳固的保持于孔道14中而不会移动。
配合于端子100的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于孔道14的左侧壁143的中间垂直设置有一定位杆146,如此一来,端子100的定位部114的下水平部120于受到一向前的力时,即可由定位杆146于前后的方向被定位,而不致产生移动。请回头参阅图4,滑动板70上的各个孔74对应于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而为一呈方形的形状,类似于孔道14,相对于端子100的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部份具有一纵向的推动部75突出于孔74的一个角落而形成一槽77以收容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的顶端于其中。所以当前述滑动板向前移动时,推动部75能驱动端子的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向前移动。
当组装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盖板50于滑动板70被夹置于盖板50与基座本体10之间的情况下,由基座本体10的上方以一由前向后方向将其左侧与右侧壁54的底部固接于基座本体10的第二突出部20上;同时,盖板50上的爪56亦扣持于基座本体10的第一突出部16的底部,如此一来,盖板50便不会在上下方向被移动;接着,将驱动杠杆80的凸轮轴84置于基座本体10的包覆部30上的U型槽38内,并使该凸轮轴84的支撑部86确实的装置于包覆部30的U型槽38的内表面内,并使凸轮部88对正前述端壁32与中间壁34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再将盖板50向后推到前述基座本体10包覆部30上。此时,操作把手82与该基座本体10平行,且驱动杠杆80的键90的最内端92则与操作把手82相同高度的位于前述垂直槽43中。
前述盖板50向后移动一直到其主平面52的后端与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及中间壁34相契合,侧壁54的后端则与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相契合,且使前侧壁53位于基座本体10的前突出部24上。在此时,盖板50的突出平面60乃延伸至基座本体10的包覆部30并覆盖于该U形槽38之上,而使突出平面60的前端与该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与中间壁34的顶端相对正,其后端则被收容于包覆部30的水平长槽42之内而与阶梯部44相契合。可以被理解的是,该突出平面60乃被定位于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顶端的突出部36之间,而位于突出平面60后端的固定横杆62则被收容于包覆部30的后端40的长型槽46中,如此,该突出平面60既覆盖并遮蔽于该U形槽38及位于其中的驱动杠杆80的凸轮轴84之上。
可被理解的是,该被夹置于盖板50与基座本体10之间的滑动板70的两个由后端突出的顶制横杆76可穿过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与中间壁34之间的空间,而突出于包覆部30的U型槽38之中,并对正于驱动杠杆80的凸轮部88。而位于盖板50的突出平面60之下而由该主平面52的后端延伸而出的定位横杆64亦可穿过前述的空间并突出于包覆部30的U形槽38之中,只是并未与驱动杠杆80的凸轮部88相接触。于此情况中,该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位于盖板50的定位横杆64的下方,并由该定位横杆64提供给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一前后移动的导引功用。另由于盖板50的前侧壁53与左、右侧壁54的作用而使滑动板70不会向前方或左、右方向移动。再由于滑动板70的后端与基座本体10的端壁32及中间壁34契合,故亦不会再向后移动。如此一来,该盖板50的孔58、滑动板70的孔74及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乃于垂直的方向上对正成一直线,而能收容数个端子100与PGA晶片载体的插脚于其中。
数个端子100由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的底部插入其中,如前所述,端子100的主体部102由其相对侧的倒刺104而固持于孔道14中,而使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与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的上水平部116突出于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之上而伸入滑动板70的孔74中。且前述顶制部112的末端则伸入孔74的槽77中。另一方面,端子100的尾部106由向下延伸出基座本体10之外,以便于当连接器1放置于电路板上时,可焊接于其上。
请参阅图8A、8B,当一PGA晶片载体欲电性连接的固接于连接器1之上时,该驱动杠杆80的操作把手82由原来的前方位置(或水平位置)以U形槽38中的驱动杠杆80的支撑部86为支点向上扳转至垂直位置,使驱动杠杆80的凸轮部88于U形槽38内产生90°的旋转,而驱动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使滑动板70相对于基座本体10产生一向前的位移量。
如图9A、9B所示,由于滑动板70的向前移动,使孔74的推动部75推动位于孔74的槽77内的端子100的顶制部112的末端,而使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产生一倾斜的位移。又由于滑动板70的孔74的内侧后表面73与端子100的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间具有一较大的间隙,所以滑动板70的向前移动并不会使前述定位部114产生位移。由图9B中亦可看出,当滑动板70位于其最终的最前方位置时,其孔74的内表面73恰巧位于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的边缘,所以于定位部114与滑动板70之间并不会产生相互的作用力。
更进一步的说,虽然前述的活动接触臂108为滑动板70推动前进,但是由于孔道14中的定位杆146的作用而使端子100的固定接触臂110依然保持不动,因此,对任何一个端子100而言,该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的上水平部116与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间的空间(或距离)既由于活动接触臂108的前进而增加。此一变大后的空间(或距离)乃比欲插入连接器1中的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的直径(或尺寸)来的大。如此一来,该导电插脚能以一零插入力(ZIF)的方式插入其间,此情形如图9B所示,连接器1与其内部的端子100于一全开的或是工作的状况下以收纳一PGA晶片载体。
请参阅图9A、9B,于其中,该盖板50于滑动板70向前移动的过程中,亦因为滑动板70的前侧端抵靠于盖板50的前侧壁53而会向前移动,亦即,盖板50与滑动板70相对于基座本体10产生一同方向的位移。
当PGA晶片载体被置放于连接器1之上时,其导电插脚即穿过盖板50的孔58、滑动板70的孔74而夹于端子100的固定接触臂110的上水平部116及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之间的空间。且该PGA晶片载体的插脚的末端可能更进一步的插入基座本体10的孔道14中。接着将驱动杠杆80的操作把手82由其垂直位置向下扳转至水平位置,而连带的使凸轮轴84亦旋转90°而回到其起始位置,使凸轮部88由水平位置向后旋转,不再与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相接触,而该滑动板70则由于其孔74中的推动部75推动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产生一变形,所以此时由于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内应力而向后弹回其原始位置。
当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弹回其正常位置时,PGA晶片载体即会因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的弹回作用而向后移动,且因PGA晶片载体的插脚的尺寸正合于盖板50的孔58的孔径,所以PGA晶片载体的插脚的向后移动亦会推动盖板50的孔58作前后向的移动,直至盖板50回到其原始的位置。当连接器1恢复其起始的状态时,其处于一种完全关闭或不开放的状态以达成电讯的传输,于此状态中,该PGA晶片载体的插脚以电性及机械性的被夹持于端子100的活动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与固定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的上水平部116之间。且于原始设计中,该段距离即是某种程度的小于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的直径,因此能于连接器1与晶片载体之间提供一良好且可靠的电性连接。可被理解的是,只要以与前述的步骤相反的操作,既可将PGA晶片载体由连接器1中释放或取出。
为了进一步限制盖板50相对于基座本体10所作的前、后向移动,于基座本体10的侧边18上各设有一突出部17(图2中只显示出其中之一),并使盖板50的侧壁54上的突出爪56与基座本体10的侧边18上的突出部17间有一干涉量,而使盖板50只能在盖板50同一侧壁54的两个后突出爪56间所限制的距离间移动,而不至于在没有放置PGA晶片载体时,向前移动太多的距离而脱出基座本体10之外。
为了保持该操作把手82于水平的位置并使整个连接器1维持一稳定的状态,我们设计一隆起部55于盖板50的右侧壁54的外表面上(如图3),并配合操作把手82上的一个凹口83(如图5),由于该位于盖板50右侧壁54上的隆起部55与操作把手82上的凹口83间于操作把手82举起或放下时有一干涉量,因而使驱动杠杆80不至于产生不预期由基座本体10向上旋转举起的危险。前述驱动杠杆80的操作把手82可被放置于基座本体10的中间突出部20上而不会有由水平位置再向下旋转的可能。而由于驱动杠杆80上的键90与包覆部30上的垂直槽43的作用可引导并限制前述操作把手82的向上旋转作用。且因滑动板70的顶制横杆76被夹持于凸轮轴84的两个支撑部86之间,因而可防止驱动杠杆80沿着U型槽38的轴向移动。
该基座本体10的中央开口11与滑动板70的中央开口71的特别轮廓是为了尽可能的加大该开口的尺寸并能维持基座本体10与滑动板70的最大强度。而盖板50上的通孔H1、滑动板70上的通孔H2以及基座本体10上刻意作成交错排列的第一突出部16与第二突出部20是为了能便利于塑胶成型的过程。
若是端子100的两个接触臂108与110的长度较主体部102的高度为大,则接触臂110会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当接触臂108被滑动板70向前推动时,该接触臂110会向后移动。在这种情形下,孔道14中的定位杆146将不再扮演一挡止部的功用,而只是在端子100由孔道14的底部插入其中时,作为引导接触臂110的定位部114与接触臂108的顶制部112的功用。相对的,在一未考虑端子的定位性的较简单设计中,该接触臂110的下水平部120与中段部118及孔道14中的定位杆146即可由先前的设计中除去。
明显的,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连接器组合明显的不同,本实用新型运用三件式的连接器组合,包含基座本体10、滑动板70与盖板50。该滑动板70只要承受水平方向的推力,而不需要考虑与基座本体间的配合问题。然而,于前述的第一种型式与第二种型式的传统连接器组合中,该滑板本身还必须考虑与基座本体间的固持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盖板50亦不需驱动数个端子以使其产生一零插入力的状态。此点也不同于传统的第三种型式的连接器组合,其是运用两个滑动板来驱动端子的接触臂或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以产生一扩大的空间而达到零插入力的要求。于本实用新型中,滑动板提供一单纯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而不需考虑机械性的固持问题;而盖板则只提供固持作用,帮助滑板稳定的在基座本体上作水平滑动,而不需驱动数个端子。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一特别的实例为解说,但此描述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出数个不同的修改,因此,任何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自当了解,任何此种均等的修改均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零插入力的电连接器,其包含有一基座本体,其具有一顶面且有数个孔道垂直的贯穿其间;数个端子分别收容于该等对应的孔道中;一滑动板,其滑动的位于基座本体的顶面,且具有数个孔垂直的贯穿其间并对应于基座本体的数个孔道;一盖板位于滑动板的上方,并与基座本体配合夹置该滑动板于其间;一驱动杠杆包含有一操作把手及一驱动该滑动板的凸轮轴;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滑动板以一板状的型态与基座本体相扣合;晶片载体的插脚以零插入力的状态插入只由滑动板驱动的数个端子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本体包含有一供滑动板放置于其上的主体部,一包覆部位于主体部的后方,该包覆部具有一供凸轮轴置放的、断面呈U型的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包覆部的前端向上延伸有一对端壁及一中间壁,该包覆部的后端则具有一水平槽及一用以配合驱动杠杆的操作把手上的键的垂直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本体的主体部的两侧面均具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具有一主平面于滑动板的上方,一垂直的前端壁与两个垂直的侧壁分别由该主平面的对应边向下延伸;数个扣爪位于侧壁的下缘并与基座本体上的第一突出部配合扣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盖板进一步具有一由该主体部的后端水平且向后延伸的突出平面,其覆盖于基座本体的包覆部的U形槽上并保持凸轮轴于该U形槽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本体进一步于侧边具有一配合盖板上的扣爪而限制盖板与基座本体间的相对位移量于一定的范围内的突出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凸轮轴包含有数个支撑部及位于任两个支撑部之间的凸轮部,该滑动板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顶制横杆顶制于前述的凸轮部之上,并被其水平驱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具有一主体部,一活动接触臂及一固定接触臂彼此分离的由该主体部向上延伸;一尾部由主体部向下延伸;前述的活动接触臂包含有一顶制部;该固定接触臂包含有一定位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本体的孔道中具有一用以固定端子固定接触臂的定位部的定位杆;该滑动板包含有一用以推动端子活动接触臂的顶制部的推动部于任一孔中。
专利摘要一种零插入力的PGA连接器组合包含有一基座本体,其具有一顶面及数个长形孔道,数个端子分别具有一对长形的接触臂分别收容于孔道之内;一滑动板于该基座本体的顶面上滑动,且具有数个孔对应于基座本体的孔道,其可收容PGA晶片载体的导电插脚至孔道中,且当该滑动板于操作状态时,驱使端子的一个接触臂产生一变形,使该对接触臂间产生一较大的空间而以零插入力收容该导电插脚;一盖板置于该滑动板之上,以配合该基座本体夹置该滑动板于其中。
文档编号H01R13/193GK2210479SQ9422448
公开日1995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3年7月16日
发明者罗伯特·G·麦克休 申请人:富士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