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65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一种表面安装方式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
习知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组合包括一互相叠置的滑动盖体和固定基座,滑动盖体和固定基座分别设有复数个对应的插孔,电子元件插置于盖体上且该元件的接脚向下穿过滑动盖体插孔而延伸至相对应的固定基座的插孔中,固定基座藉其各个插孔内插置的端子其脚柱穿越一电路板并经锡球焊接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此种连接器组合中,一设置于固定基座侧边上的驱动杆可在垂直于基座的平面上转动,该驱动杆具有一凸轮构造,当旋转驱动杆,可使凸轮带动滑动盖体相对于基座滑动。因此,电子元件穿过滑动盖体插孔而向下延伸至固定基座对应插孔的接脚,可在电子元件接脚不与端子接触的第一位置(即插入位置)和电子元件接脚与端子紧密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随滑动盖体移动。在第二位置时,电子元件的接脚是被紧密夹持于基座插孔之一侧壁和端子之间所界定的空间内,因而可达成电子元件的接脚和端子之间良好的电性接触。
台湾专利公告第240866号即公开此种形式的连接器组合。图1为该专利所公开的连接器组合的外观图。该连接器组合包括一具有复数个插孔11的固定基座1;复数个插设在固定基座1的各插孔11内的端子2;一叠设于基座1上的滑动盖体3,具有供电子元件接脚(未显示)穿过的复数个插孔31;以及枢设于固定基座1一侧上的具有凸轮构造41的驱动件4。当驱动件4在垂直于基座1的平面上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枢转时,装设于凸轮构造41上的滑动盖体3由于凸轮构造41的作用而在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向前移动。
仍参考图1以了解使用于该连接器组合中的端子2的构造。端子2是由板状金属构成,包括一本体21;一从本体21垂直向下延伸的脚柱22;一从本体21倾斜向上延伸的弹性臂23;一连接于该弹性臂23上端的夹持部24。
图2是用以容纳端子的固定基座插孔的放大详图。为了容纳上述端子2,各个插孔11在容室形成侧壁117的相对于上表面1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室112和第二容室113,用以分别收纳端子2的本体21的两侧边211、212。藉由第一容室112和第二容室113与端子2的本体21的两侧边211、212的配合,端子2被固定在对应的插孔11中。端子2的本体21下方的脚柱22向下延伸至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未显示),端子2的本体21上方的弹性臂23和夹持部24则被收纳在固定基座1的插孔11中,端子2的夹持部24的上缘与固定基座11的上表面12齐平。
参考图3A和3B的俯视图,说明滑动盖体3相对于固定基座1移动时,电子元件的接脚8与端子的接触情形。由图3A和3B可清楚看出,由于端子2的弹性接触臂23和夹持部24比本体21更朝向夹持侧壁114偏斜靠近,故端子2与夹持侧壁114之间形成一接脚8的容置空间115。端子2的夹持部24在靠近欲插入电子元件的接脚8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曲面部25。该曲面部25朝向容室形成侧壁117率曲。夹持侧壁114在相对于该曲面部25的位置形成一斜面116,以利电子元件的接脚8可顺利横移进入该容置空间115内。如图3A显示,当电子元件的接脚8插入滑动盖体3的插孔31,并进一步延伸到固定基座1的插孔11时,电子元件的接脚8是在不与端子2接触的第一位置C处,此时电子元件的接脚8并未受阻力。随着驱动件4的向前枢转,盖体3被凸轮构造41带动而在基座1上向前滑动,此时,透过盖体3的插孔31而延伸到基座1的插孔11的接脚8亦向前移入端子与夹持侧壁114间所界定的接脚容置空间115,端子2的弹性臂23和夹持部24因为晶片接脚8的挤压而侧向移动。当驱动件4枢转至可扣合于基座1一侧壁上的扣合位置时,晶片接脚8到达端子2与接脚8紧密接触的第二位置D(参考图3B)。藉由端子2的夹持部24的侧向移动所产生的正向压力,接脚8可被紧紧夹持于端子2和夹持侧壁114之间,而可与端子2维持良好的接触关系。
然而,随着电子装置愈来愈趋向微型化薄型化,习知连接器使用的端子为长条型的端子,其组合上该长长型端子的长度,使连接器在厚度上已无法配合该微型化薄型化的目标;且其导电路径太长,无法使电子装置处理资料的速度变快。因此,连接器的厚度要朝向愈来愈薄的方向发展,加快电子装置处理资料的速度也愈来愈重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具有薄型化结构,及易于组装及电性接触良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具有导电路径较短,缩短电讯传导时间,加速资料处理的速度的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零插入力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具有可与一电路板接近的一安装面,另设一相对应的插接面,于该安装面与该插接面之间设有复数个贯穿的通孔,一湍动座,装设于该绝缘底座的插接面上,该滑动座可被驱动地相对于该绝缘底座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上具有复数个穿孔分别对应该绝缘底座的各通孔,各该穿孔中可分别容置一电子元件的接脚插入,并穿过而达该绝缘底座的通孔中;及复数个端子,分别置入于该对应的通孔,该端子具有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第一面,使该基板第一面接近该安装面且横亘于该通孔之中;该基板之一第一侧边向该插接面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远离该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与该通孔壁面不接触且于该第一接触部之一端为略成斜弧面的第一导引部;该基板与该第一侧边相邻之一第二侧边向该插接面延伸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之二侧设有干涉部与相邻的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该基板的第一面设一安装部朝向该安装面;复数个锡球,附着于各该安装部与该电路板的接点电性接触;如此,当该滑动座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复数个电子元件的接脚无阻力地进入各该通孔中,当该滑动座受驱动地滑至该第二位置时,该电子元件的接脚与该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达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用弯折型的端子,使附着锡球的安装部直接位于端子的基板表面,缩短端子的高度,因此,整体连接器的厚度可以减小,促进使用该连接器的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及加快该电子产品处理速度。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如下图1是习知技术中零插入力连接器组合及其所用的端子分解外观图;图2是图1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基座的其中一插孔的细部放大示意图;图3A是晶片接脚以零插入力插入基座接脚时,晶片接脚与电路板端子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3B是盖体向前移动时,晶片接脚被夹持于端子与夹持侧壁之间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零插入力连接器使用的端子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端子侧视图及与锡球及电路板的关系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的端子置入通孔的顶视图;图8A是电子元件接脚位于第一位置示意图;图8B是电子元件接脚位于第二位置示意图。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具有一绝缘底座50,该绝缘底座50设有复数个贯穿的通孔51,复数个端子6置于该通孔51之中,一滑动座52可分离地结合于该绝缘底座50之上,该滑动座52亦设有复数个穿孔53,该穿孔53与该通孔51相对应,可容置电子元件的接脚(图未示)穿过该穿孔53进入该通孔51,且该滑动座52可被驱动地在该绝缘底座50上一第一位置(电子元件的接脚与端子6未接触的位置)与一第二位置(电子元件的接脚与端子6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的图中所示驱动该滑动座52的一驱动件54为一具曲柄541及凸轮542的驱动件,该驱动件54结合于该绝缘底座50与该滑动座52之间之一侧边,当该驱动件541的曲柄541初始位置为与该滑动件的平面垂直的位置,依照凸轮542旁的旋转箭号A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至置于该滑动座的另一侧边最终位置时,该凸轮542则驱动该滑动座52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如图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所举的驱动件54仅为驱动该滑动座的一种方式,熟习该项技术者亦可在底座及及滑动座设对应拨接孔以杆状物插入拨接方式驱动,且该驱动方式非本实用新型重点,熟习此项技术者可以选用适当的驱动方式为之,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零插入力电连接器所使用端子6的示意图,其具有一方形基板60,该基板60具有一第一面601;该基板60有一第一侧边61,自该第一侧边61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一弹性臂65,该第一弹性臂65远离该第一侧边6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接触部68,该第一接触部68设一略弯折斜面为导引部681。该基板60与该第一侧边61相邻的第二侧边,延伸一连接部603,该连接部603较佳的实施方式为一较小面积的板状,以提供该基板60必要的弹性。该连接部603再向上弯折延伸一固定部63,该固定部63的二侧边各设有干涉部631,该干涉部631与该通孔51的壁面形成干涉定位。本实施例中该干涉部631为锯齿形状,惟该干涉部631亦可以做成如突剌、倒钩等,然其皆为熟习此项技术者能较易完成者。该基板与该第一侧边61相对的一第三侧边64,亦可以如上方式加设由该第三侧边64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弹性臂66,该第二弹性臂66远离该第三侧边64的一端设为一第二接触部69,该第二接触部69并设一略弯折斜面为导引部691。如此,使该第一弹性臂65与该第二弹性臂66相对矗立,其自由端的第一接触部68及第二接触部69亦相对矗立成一夹置空间。于是,该固定部63及该第一弹性臂65及该第二弹性臂66接位于该基板60的一侧,形成以该基板60为底板向上开放的槽状空间,该基板60朝下的表面设为一安装部67,该安装部67与该固定部63及第一弹性臂65及第二弹性臂6等分在基板的异侧,该安装部67为一盘状,较佳的实施方式,可于该盘状凹入一球板面,该基板60与该固定部63相对的一侧边亦可设复数个柱状突剌604,605等,其皆为与该通孔51壁面相抵接产生于涉定位之用。
再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端子6的侧视图及表示其与一电路板70及附着锡球72的关系,此图中由该基板60的第一面601设一安装部67附着一锡球72,该锡球72与一电路板70表面上的接点71相接触,待加热该锡球72焊接于该接点71后,完成端子6与该电路板70的电性连接。该安装部67由该连接部603提供弹性,且可使该锡球72置于凹设的球板面,因而具有制约该锡球72的作用,使在表面安装加热该锡球72的过程中,该锡球72始终保定位,提高焊接的良好率。另,该安装部67为盘状,使与该锡球72有较大面积的接触,使达到良好的电性接触。
请参阅图7并配合图5及图6所示,其为本实施例中端子6置入绝缘底座50的通孔51的顶视图,该通孔51具有一第一通孔壁511及一与该第一孔壁511相对的一第二通孔壁512。该端子6置入该通孔51中,使该基板60的第一侧边61与该第一侧壁511相接近,该第一弹性臂65渐渐远离该第一通孔壁511,使该第一接触部68矗立于该孔51之中,该第一接触部68与第一通孔壁面511不相接触,使该第一接触部68向该第一通孔壁面511具有弹性位移的空间。该第一弹性臂65与该第一侧边61相交处,提供该第一弹性臂65弹性作动时支撑抵靠于该第一通孔壁面511。该基板60的第三侧边64与该第二侧壁512相接近,该第二弹性臂66则渐渐远离该第二通孔壁512,使该第二接触部69矗立于该孔51之中,该第二接触部69与第二通孔壁面512不相接触,使该第二接触部69向该第二通孔壁面512具有弹性位移的空间。该第二弹性臂66与该第三侧边64相交处,提供该第二弹性臂66弹性作动时支撑抵靠于该第二通孔壁面512。此时,该第一接触部68与该第二接触部69,两相对立于该通孔中,提供一夹置空间。端子6的固定部63藉连接部603与基板60相连,该固定部63二侧边之干涉部631与相邻的二通孔壁形成干涉,本实施例中,该干涉部631是与第一通孔壁面511及第二通孔壁面512形成干涉,使端子6定位于通孔中。与该固定部63相对的该柱状突剌604及605亦与该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另,由于该基板60横亘于通孔51中,占去该通孔51大部分的截面积,在该锡于球72被加热时,该基板60能有效地封阻锡液进入通孔中,亦可提高电连接器的良好率。
继续请参阅图8A及图8B并配合图4所示,其为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的接脚9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动作示意图,在图8A,电子元件的接脚9未受任何阻力地插入并穿越滑动座52的穿孔53后,进入对应绝缘底座50的通孔51第一位置中。此时,该接脚9尚与通孔51中端子6接触。随滑动座52被拔动使滑座52相对绝缘底座50移动(请一并参照图4),而使该电子元件的接脚9,先接触端子6的第一导引部681、第二导引部691,经该第一导引部681、第二导引部691的导引,使接脚9进入与第一接触部68、第二接触部69接触,该第一接触部68、第二接触部69会被该电子元件的接脚9各推向第一通孔壁511、第二通孔壁512。此时,电子元件9与该第一接触部68、第二接触部69接触时为第二位置。由于该端子的第一弹性臂65、第二弹性臂66的弹性作用,该第一接触部68、第二接触部69始终与该电子元件的接脚9弹性接触,达成良好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确能藉上述构造和装置,达到预期目的与功效,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在申请前并未见于任何刊物亦未曾公开使用,诚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条件。
上述附图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大凡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依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范畴所作其他等效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案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具有可与一电路板接近之一安装面,另设一插接面,于该安装面与该插接面之间设有复数个贯穿的通孔,一滑动座,装设于该绝缘底座的插接面上,该滑动座可被驱动地相对于该绝缘底座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上具有复数个穿孔分别对应该绝缘底座的各通孔,各该穿孔中可分别容置一电子元件的接脚插入,并穿过而达该绝缘底座的对应通孔中;及复数个端子,分别置入该对应的通孔,该端子具有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第一面,使该基板第一面接近该安装面且横亘于该通孔之中;该基板之一第一侧边向该插接面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远离该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与该通孔壁面不接触且于该第一接触部之一端为略成斜弧面的第一导引部;该基板与该第一侧边相邻之一第二侧边向该插接面延伸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之二侧没有干涉部与相邻的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该基板的第一面设一安装部朝向该安装面;复数个锡球,附着于各该安装部与该电路板的接点产生电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与该第一侧边相对之一第三侧边,向该安装面延伸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二弹性臂远离该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部相间隔,并与该通孔壁面不接触,且该第二接触部之一端为略成斜面的第二导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与该固定部相对之一侧边,朝向与其相邻的通孔壁面延伸至少一柱状突剌,该柱状突剌与该通孔壁面形成干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与该第一侧边相对之一第三侧边,向该安装面延伸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二弹性臂远离该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部相间隔,并与该通孔壁面不接触,且于该第二接触部之一端为略成斜面之第二导引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为凸设的锯齿状,与该相邻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安装部为一盘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盘状凹设一球板面。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第二侧边与该固定部之间介入较该基板为小的板面为一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安装部为一盘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盘状凹设一球弧面。
专利摘要一种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端子的基板的一侧边延伸一连接部再转折延伸向底座的一插接面成一固定部,该基板与该连接部相邻的侧边则向该插接面延伸一弹性臂,由该弹性臂自由端形成接触部及导引部矗立于通孔中,该接触部与电子元件的接脚维持弹性接触;基板的安装部藉附着的锡球与电路板相接触;如此,端子的接触部与固定部接在基板板面的同一侧,而安装部直接位于接触部相异侧的基板面,采表面安装方式;因此,降低端子的高度和缩短导电路径。
文档编号H01R12/57GK2478263SQ0120249
公开日2002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20日
发明者江圳祥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