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091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缆连结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学基本电气元件领域线路连结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结合性佳,使用时插、拔容易,且不易变形的电缆连结器。
请参阅

图1、图2所示,目前现有的市场上较为常见的电缆连结器,其中该电缆连结器10,其主要是供插置于一般PC卡20或其他的界面卡的卡槽上(如图3所示),借以将PC卡20或界面卡的功能连接于电脑的相关产品上使用。该电缆连结器10如为连接于一般桌上型电脑上时,因该电脑不会被任意移动,因此当电缆连结器10结合于其上时,不会轻易发生脱落的现象;但是如果该电缆连结器10需使用于手提式电脑、掌上型电脑或是其他需要经常移动场合的设备等时,例如使用于超级市场常见的用以读取物品包装上的条码的装置时,则该电缆连结器10与PC卡20或界面卡的结合度即需要十分地牢固,以避免在使用时,因电源线的拉扯或其他不可预期的外力,而造成脱落、断讯等窘况。该现有的电缆连结器10,其包括有上盖体11、下盖体12、连接器14及外套壳体15,其中,该上盖体11、下盖体12是直接冲压弯折而成,两者为相互配合的构件,借以包覆连接器14于其内,包覆完成后即同时套置入外套壳体15内,该外套壳体15的两侧亦分别设有一延伸槽151,以提供该下盖体12的固定装置13容纳于其内,借以形成一完整的电缆连结器10。
请结合参阅图2、图3所示,其中在该下盖体12的两侧端部各形成有一固定装置13,该固定装置13由下盖体12主体端部向上外侧弯折形成一弹片131,该弹片131的前端为一体弯折连接于该下盖体12的端部,在其外侧面的适当处设有一扣合部132,该扣合部132是由主体前端渐向后端斜向外扩而形成的凸块所构成,而其末端则形成为一不规则角度的连续弯折状,在该连续弯折状部的外侧部则形成一压掣部133,借由压迫该压掣部133,可使该弹片131略向下盖体12的内侧贴近,以使外套壳体15能顺利地套入;该连接器14是容纳在上、下盖体11、12内,且其前端为略凸伸出该上、下盖体11、12的外侧,而末端则与导线141相连接,其前端的凸伸部与一般的PC卡20或界面卡的卡槽相连接。
请参阅图3所示,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欲插置入PC卡20或界面卡时的状态,其中,当电缆连结器10插置入PC卡20或界面卡时,因其两侧的固定装置13外侧的扣合部132是呈为斜面,所以会顺势滑入该PC卡20或界面卡内,并被该PC卡20或界面卡内部两侧适当位置所设置的凹槽201所卡合固定,进而使电缆连结器10可呈稳定状态地与PC卡20或界面卡相结合,不会轻易脱离;而当欲将电缆连结器10拔出时,即需先压掣该固定装置13的外部两侧,使其以其前端的弯折部为支点,末端朝主体内侧贴近而呈一朝内的倾斜状态,借以使其两外侧的扣合部132略退出该PC卡20或界面卡内部两侧的凹槽201,进而可以将该电缆连结器10退出,而与PC卡20或界面卡相脱离。
然而,上述的电缆连结器10在组装时,将上盖体11、下盖体12与连接器14组合后套入外套壳体15时,由于固定装置13的开口端在后端,因此与外套壳体15的前端在套合时,极易造成固定装置13的开口端变形而向外扩张;又因该固定装置的支点在前端,常由于使用者操作或使用的不当,在实际应用时,经常会有无法顺利脱离的情况,使得该固定装置13常有变形的窘况发生而无法使用,因此造成使用者的种种不便与困扰。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存在的弊端,本设计人基于丰富的制作电缆连结器产品及使用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一种插、拔顺利方便,且不会轻易变形的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缆连结器,使其具有构造简单,且插、拔非常容易的功效,其是在盖体两外侧设有一固定装置,且其末端与盖体相连结,而其上的压掣部是形成一弧面形状,该弧面压掣部的前端向前呈平面延伸,且该平面的外侧面设有一扣合部,借由压掣该弧面压掣部,使其可略向前及主体内侧方向位移,进而使该扣合部可在PC卡或界面卡的凹槽内作上下及向内方向的滑移动作,借此使该扣合部得以顺利退出该PC卡或界面卡内侧的凹槽,而使电缆连结器可以平顺地被拔出,不致发生有卡死不易拔除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连结器,使其设计有可降低变形率的改良结构的插头,使电缆连结器中的固定装置的弹片压掣部为呈弧面设计,当其受压迫时,该弧面是被压迫成近一平面,使得由支点至扣合部位置的力臂加长,借此即可有效地降低弹片发生变形状况,且因固定装置的末端与盖体本体连为一体,开口处在前端,当其与外套壳体相组装时,可依固定装置的弧面顺利地导入,而不致有变形或外张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连结器,使其直接在盖体两侧面设置一固定装置,而其弹片的末端与盖体端部相连接当作支点,无需由前端裁剪后再弯折回主体方向,而具有可有效地节省材料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缆连结器,设有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外套壳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盖体、下盖体,二者为相对配合而设置,并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连接器,容置于上盖体、下盖体内,其一端连接有导线,另一端为略显露出该上盖体、下盖体的外侧;一固定装置,设置于盖体的两侧,并直接一体冲压设有一弹片,该弹片的后端与盖体相连结而形成支撑点,其前端为呈悬空状的结构,由该支撑点至其前端部间设有扣合部及弧面压掣部,借由按压该弧面压掣部,使该弧面的弧度变大而加长力臂,进而使其前端的扣合部作向上及向内的位移动作;借由上述结构相组合,当将电缆连结器插置入各装置的卡槽时,可很平顺地予以导入;当欲将电缆连结器拔取退出时,借由按压该弧面压掣部,可使其弧度变大而使前端的扣合部向上及向内移动,进而使其可以方便地插入、拔取于装置的卡槽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其是在下盖体两外侧直接冲压有一弹片,并向上呈垂直折弯状,该弹片的末端与下盖体连接,前端为呈悬空结构,该弹片的前端外侧设有一扣合部,该扣合部是呈一由前端渐向后端外扩倾斜的凸块;该扣合部末端的弧面压掣部为呈一略向外拱起的弧面结构,该弧面压掣部的末端与下盖体相连结,且该连结处形成为施力时的支撑点。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设置于上盖体或下盖体中的两侧适当部位处。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弹片其前端可设置为向内侧稍弯的结构,可以防止其因为外张过大而变形,使弹片其他部位处于悬空状态,而可增加其弹性。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上盖体及下盖体为分别冲压成型为一体,并呈相互配合结构。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弧面压掣部其在弧面上设有加强弧面压掣部强度及防止其变形的加强凸肋结构。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固定装置为相互组合连结成一体,组合后同时容纳套置设于一外套壳体内,以增加其强度及易于插拔。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上盖体及下盖体亦可为冲压成型为一整体,再呈相对弯折状而组合成一壳体,以利于组设电缆连结器。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弧面压掣部其在弧面上设有加强弧面压掣部强度及防止其变形的加强凸肋结构。
前述的电缆连结器,其中所述的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固定装置为相互组合连结成一体,组合后同时容纳套置设于一外套壳体内,以增加其强度及易于插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外套壳体,该上盖体、下盖体包容连接器,并同时套置入外套壳体内,其中在上盖体、下盖体的两侧直接冲压形成有一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的末端连结于该盖体上,以形成一支撑点,而前端则呈悬空状的结构,固定装置的外侧面前端设有一扣合部,扣合部至支撑点处设有一弧面压掣部,借由按压该弧面压掣部,可使该弧面的弧度变大,而使其前端的扣合部向上及向内移动,进而使其可以方便地插入、拔取于装置的卡槽上。其具有构造简单,且插、拔非常容易的功效,使电缆连结器可以平顺地被拔出,不致发生有卡死不易拔除的情形;其设计有可降低变形率的改良结构的插头,使其与外套壳体相组装时,可依固定装置的弧面顺利地导入,而不致有变形或外张的情况发生;其直接在盖体两侧面设置一固定装置,无需由前端裁剪后再弯折回主体方向,而具有可有效地节省材料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电缆连结器在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其结合性佳,且不易变形,更使得材料及制造成本降低,且使其在组装、插拔使用时更为容易。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现有的电缆连结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的固定装置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现有的电缆连结器欲插置入PC卡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在使用状态时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在使用状态时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在使用状态时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使用时的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一,显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插置入PC卡凹槽内的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使用时的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二,显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的扣合部贴低于凹槽内缘壁上的状态。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使用时的简易动作状态结构示意图三,显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的扣合部退出凹槽外的状态。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的下盖体的展开图。
图13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的下盖体的展开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结构的电缆连结器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在使用状态时简易动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是显示现有的电缆连结器10插置入PC卡20凹槽201内的状态,图5是显示现有的电缆连结器10的扣合部132贴抵于凹槽201内缘壁上的状态,图6是显示现有的电缆连结器的固定装置产生变形的状态。当电缆连结器10插置入PC卡20或界面卡的凹槽201后,其两侧固定装置13前端外侧的扣合部132会顺势卡合入PC卡20或界面卡内部两侧的凹槽201内的适当位置,且在该凹槽201内仍保持有一自由活动的空间,当欲将电缆连结器10拔出时,即按压其压掣部133,使固定装置13以其前端的弯折部为支点,末端处则略向主体的内侧贴抵,而使得卡置于凹槽201内的扣合部132受力而向内及下侧移动,退出于该凹槽201,以利于电缆连结器10可以顺利退出PC卡20或界面卡的凹槽201。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则如图5所示,由于在使用时,例如应用在超级市场读取条码的装置时,该电缆连结器10由于会因使用而时常被拉动及向外移动,所以该扣合部132则因受拉扯的影响,其底面会紧紧贴抵于凹槽201的底部内缘壁上,因此电缆连结器10不会任意脱落。当欲将电缆连结器10从凹槽201中拔出时,即按压弹片131的压掣部133,但因为扣合部132已贴紧于凹槽201内侧的底部,因此无任何空间可供其作向下及内侧位移的动作,使得扣合部132无法脱离凹槽201的限制,而使用者在不知原设计本意及详细结构的情况下,通常会持续按压该压掣部133,并用力拉扯电缆连结器10,此作法不但无法将电缆连结器10拔出,反而造成该固定装置13会产生永久变形,而卡死在凹槽201内,进而无法将电缆连结器10退出(如图6所示)。
请参阅图7、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分解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30,其同样包括有上盖体11、下盖体31、连接器14及外套壳体15(本实用新型中零件与现有电缆连结器结构相同的零件,其标号是以相同的标号予以标示,并省略其具体结构的说明),其中该下盖体31,为一体直接冲压而成,并与上盖体11相互配合,在下盖体31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固定装置32,该固定装置32是在下盖体31两外侧直接予以冲压成一弹片320,并向上垂直折弯,弹片320的末端与下盖体31连接,前端则呈悬空状态,弹片320的前端外侧设有一扣合部321,该扣合部321是呈一由前端渐向后端外扩倾斜的凸块;扣合部321末端的弧面压掣部322为呈一略向外拱起的弧面结构设计,该弧面压掣部322的末端则与下盖体31连结,且该连结处即为施力时的支撑点,同时为了加强弧面压掣部322的强度及防止其变形,在弧面上加设有凸肋3221。
请结合参阅图9至图1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在使用时的简易动作状态示意图,当电缆连结器30插置入PC卡20或界面卡的卡合凹槽201内时,其两外侧的扣合部321亦会顺势卡置入PC卡20或界面卡内部的凹槽201中,进而使电缆连结器30结合于PC卡20或界面卡的凹槽201内(如图9所示);在使用时,该扣合部321亦会受到拉力而使其底面贴抵于凹槽201底部的内缘壁上;而当欲将电缆连结器30拔出时,即按压弧面压掣部322(如图10所示),由于固定装置32的支撑点是在末端,此时弧面压掣部322的外侧凸出的弧面受压迫,即会呈同时向内侧及向上的移动,进而加长该弹片320的力臂,使得该扣合部321可向上位移,并同时朝向电缆连结器30的内侧移动,因此可以顺利地脱离出凹槽201的限制(如图11所示),借此结构可以达到插、拔平顺简易,且不易发生有弹片变形的情形。另因为固定装置32的末端与下盖体31的本体为连为一体,开口处位于前端,所以当其与外套壳体15相组装时,可依固定装置32的弧面顺利地导入,而不致有变形或外张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12、图13所示,其中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结器30的下盖体31的展开图,图13是现有的电缆连结器10的下盖体12的展开图,两者皆为直接予以冲压而成;然而,如图2、图3所示,现有的电缆连结器的下盖体12两侧为经冲压而成的固定装置13,其支点是设于前端,因此其弹片131的长度是较长于下盖体12的前端,经裁剪及冲压加工后,再朝向下盖体12的方向予以反折,并形成支撑点;如图7、图8所示,反观本实用新型的下盖体31,其两侧的固定装置32的支撑点是设于后端,无需以反折方式进行反折,因此其弹片320的长度是与下盖体31相同,所需的材料则少于现有的下盖体12,而可有效地降低零组件的制造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下盖体31其结构为可与现有的上盖体11、连接器14及外套壳体15相配置组合,无需再另行制作配合的组件,因此非常方便于产品的生产及使用。
另外,请参阅图9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弹片320其前端亦可采用向内稍弯的结构设计,借此可以防止其因外张过大而变形,同时亦可优先于其他部位先接触下盖体31的侧壁,而可使弹片320的其他部位处于悬空状态,借此结构而可增加其弹性。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为说明的方便,将固定装置32设置于下盖体31上予以说明,然而在实际设计、制造及具体应用时,该固定装置可分别设置于上盖体11或下盖体31的两侧。又,该盖体即上盖体11及下盖体31,除了可各别冲压成型并予以相互配置外,亦可为一体冲压成形,再进行相对弯折而组合成一壳体,以利于组设电缆连结器3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缆连结器,设有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外套壳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盖体、下盖体,二者为相对配合而设置,并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连接器,容置于上盖体、下盖体内,其一端连接有导线,另一端为略显露出该上盖体、下盖体的外侧;一固定装置,设置于盖体的两侧,并直接一体冲压设有一弹片,该弹片的后端与盖体相连结而形成支撑点,其前端为呈悬空状的结构,由该支撑点至其前端部间设有扣合部及弧面压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其是在下盖体两外侧直接冲压有一弹片,并向上呈垂直折弯状,该弹片的末端与下盖体连接,前端呈悬空结构,该弹片的前端外侧设有一扣合部,该扣合部是呈一由前端渐向后端外扩倾斜的凸块;该扣合部末端的弧面压掣部为呈一略向外拱起的弧面结构,该弧面压掣部的末端与下盖体相连结,且该连结处形成为施力时的支撑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设置于上盖体或下盖体中的两侧适当部位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弹片其前端可设置为向内侧稍弯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盖体及下盖体为分别冲压成型为一体,并呈相互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弧面压掣部其在弧面上设有加强弧面压掣部强度及防止其变形的加强凸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固定装置为相互组合连结成一体,组合后同时容纳套置设于一外套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盖体及下盖体亦可为冲压成型为一整体,再呈相对弯折状而组合成一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的弧面压掣部其在弧面上设有加强弧面压掣部强度及防止其变形的加强凸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固定装置为相互组合连结成一体,组合后同时容纳套置设于一外套壳体内。
专利摘要一种电缆连结器,设有上盖体、下盖体、连接器及外套壳体;上、下盖体相对配置,并形成容置空间;连接器容置于上、下盖体内,一端连接导线另端露出盖体外侧;固定装置设于盖体两侧,一体设有弹片,弹片后端与盖体连结形成支撑点,前端呈悬空状,支撑点至前端部间设有扣合部及弧面压掣部,按压压掣部使弧面弧度变大,使前端扣合部向上及向内动作。按压弧面压掣部可将电缆连结器平顺插入或拔出各装置的卡槽。其结合性佳、不易变形、成本降低,且使组装、插拔时更为容易。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324656SQ9820268
公开日1999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30日
发明者施奕智 申请人:元次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